逆水行周第六百九十章 貶值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九十章 貶值

第六百九十章 貶值


更新時間:2019年06月14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


皇宮,宇文溫正在對著一副鐵路規劃圖指指點點,向作為聽眾的英國公楊濟講解其上兩條鐵路(擬建)。

圖上畫著的兩條鐵路,一條以中原代朔地區為出發點,往北走,穿過漠南草原、大漠,然后穿過漠北草原,直達北海南岸。

這個時代所稱“北海”,即后世之貝加爾湖,而這條擬建的鐵路,名為“北海鐵路”。

另一條鐵路,起點是河西走廊,向西北穿過茫茫戈壁,經高昌等西域諸國,翻越蔥嶺,經過碎葉川,抵達河中地區的石國地界。

那里,如今是西突厥可汗的王庭所在,而這條鐵路,名為“河中鐵路”。

“若這兩條鐵路建成,那可不得了,你看看,北海鐵路直接抵達北海南岸,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自戰國時匈奴起,困擾中原千年的草原頑疾徹底被解決。”

宇文溫拿著根鉛筆在圖上點來點去,楊濟認真的看著。

“以前,草原上的單于、可汗,在漠南、漠北來回晃悠,見中原軟弱就南下打草谷,若中原軍隊北伐,他們就往漠北跑,有恃無恐。”

“若北海鐵路修好了,這問題就不是問題了,漠南漠北,全都在中原朝廷的直接控制下,沒有單于、可汗的生存空間。”

宇文溫又指向西面:“同理,一旦河中鐵路建成通車,不要說西域諸國,就連河中諸國都歸入朝廷直接控制之下,到時候,皇朝版圖要翻個幾倍,中原的百姓,就有更多的生存空間。”

楊濟聽到這里,問:“陛下,這兩條鐵路怕不是得一甲子后才能修好吧?那是多年以后的事情,陛下何必為此勞神?”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宇文溫放下筆,喝了杯茶,繼續說:“朝廷有了鐵路和電報,鐵產量又上來了,那么對外擴張已成必然,這就免不了長期對外作戰。”

“一打仗,就會有許多將士立功,那么,勛官制度的衰敗速度自然就加快”

宇文溫今日和楊濟提起兩條遠景規劃的鐵路,不是為了做白日夢,而是要討論一個問題:當長期對外戰爭不可避免,自然會產生大量立功將士,那么,作為酬勞功勛賞賜的勛官,必然會快速貶值。

隨著開邊戰事頻繁,立功將士越來越多,勛官也越來越多,到時候“上柱國多如狗、柱國滿地走”的情況肯定會出現。

本來用于彰顯立功軍人榮譽的勛官,漸漸失去吸引力和地位。

長期、大規模對外用兵之后,酬勞立功將士需要付出的成本必然越來越大,田地必然不夠分,勛官貶值,爵位開始膨脹,財政支出大漲,那么朝廷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這不是宇文溫杞人憂天,歷史上的唐朝,就經歷了勛官貶值、勛田難以為繼的發展歷程,而且這種現象,高宗李治在位期間就已經出現。

均田制以及建立在其之上的府兵制,也是在這個期間開始瓦解,初唐建立的勛官制度,同期則走向“貶值”的不歸路。

初唐時平民們踴躍從軍、殺敵立功,獲得勛官之后親友聞之雀躍的情況,到了唐玄宗在位期間,已經不復存在。

那時,一個普通士兵都有可能是上柱國(勛官最高階)或柱國,真的是“上柱國多如狗,柱國滿地走”。

用來激勵軍人士氣的勛官制度,必然隨著大規模對外戰爭的長期化而走向“貶值”的不歸路,雖然這個過程大概要花上數十到一百年左右,不關宇文溫的事,但他還是想“搶救一下”。

國家不能黷武,但應該有尚武之風,因為老虎越強壯就越好,而豬越強壯則死得越快,這就是宇文溫的看法。

對此問題,楊濟表示無解。

立功必須要賞,然而田地必然不夠賞,朝廷也沒那么多錢財賞賜,自然就選擇濫授爵位、勛位,隨后爵位、勛位就會貶值,附帶的榮譽、地位跟著貶值。

這是必然趨勢,和人會衰老一樣,不可能解決得了。

宇文溫知道楊濟說得有道理,然而火車和電報出現了,朝廷的軍隊投送能力、控制范圍有了質的變化,接下來大規模對外擴張已成必然,那么,隨著戰事頻繁,勛官制度的衰敗速度也會加快。

勛官制度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物,沒了就沒了,然而如何繼續激勵人們從軍,保證軍人的地位,維持整個國家的尚武之風(不是黷武),卻是執政者要考慮的問題。

對外擴張,占了地盤還得守住,駐軍要面對各種敵人,軍事壓力不小。

這種時候,需要大量來自中原的移民和軍隊守住新地盤,只有整個國家的尚武之風濃郁,才會有大量的青壯愿意前往邊疆軍屯,上陣殺敵,為國效命。

所以,宇文溫要想辦法維持軍人的榮譽感、維持軍人的正常社會地位,那么給勛官制度“續命”,就是必然選擇。

他有了個主意,想讓楊濟幫忙參謀參謀,提提意見,看看可行性如何。

要解決問題,先找到原因,宇文溫認為,勛官貶值的原因和貨幣貶值一樣:超發。

貨幣的發行量遠超過社會商品的供給量,導致錢不值錢,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勛官亦是如此

之所以會這樣,首先是朝廷能發的勛田不夠,用錢財取代勛田來作為賞賜的話,朝廷財政又吃不消,于是開始“超發”勛官(勛位),爵位同樣如此。

勛官制度的吸引力在于“同某品”,譬如最高階的上柱國,“同正二品”,意味著獲此勛官的人,名義上和“正二品”的大官們是平起平坐的(實際上不可能)。

與此同時,勛官本人犯法后可以減罪若干等,或者使得親人(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子女)減罪若干等,而且勛官可以蔭子(傳給兒子)。

或者,身份是奴隸、賤民的人,立了軍功,得授勛官,就能解除奴籍、賤籍,成為良民。

所以,對于立功將士而言,拿不到勛田,有勛官也是不錯的,既有榮譽,也有不錯的待遇。

但是,當勛官濫發之后,必然會貶值,因為任何一種東西多了之后都會貶值。

在經濟政策上為了緩解“通貨膨脹”,可以采取的辦法是:控制貨幣供應量,增加商品供給等。

至于勛官制度,想要解決貶值的問題是不可能的,因為除非不打仗,否則只要一打仗,必然要給立功將士授勛。

宇文溫的辦法是辟蹊徑:用另外的獎賞制度,滿足立功將士的需求,如此才能控制勛官的“發行數量”。

勛官代表著地位、榮譽,還有法律上的減罪待遇,那么,另外的獎賞制度,同樣也要有類似的效果。

那就是上書言事的權力。

其上書言事的“受眾”,是門下省諫議院的參知政事、平章政事們。

參知政事、平章政事不方便離開京城,所以需要有合法的耳目、眼線分布在各地,為他們觀察民情,匯總各地賢達的呼聲,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有效的參與國是。

然而,這樣的合法耳目、眼線,嚴格來說目前還沒有。

“將士們浴血奮戰,向國家展示了自己的忠誠,他們承擔了義務,所以,應該得到權力。”

“比起勛官的減罪,‘同某品’待遇,更吸引人的,是上書言事權。”

宇文溫如是說,將自己的設想娓娓道來:

“勛官之外,設議郎,當然此議郎非漢時的議郎,是授予立功軍人的勛職,任職之后,終身有效,至于蔭子除非是任職之后為國捐軀,否則不蔭子。”

“勛官和議郎只能二選一,可以由勛官轉任,但不得再轉回去。”

“議郎分為道、州、縣三級,有探聽民情并向平章、參政匯報的權力,還要定期寫報告上呈諫議院,與此同時,各級議郎有作為民間代表、向同級地方官上書言事的權力。”

“這樣的權力是獲得之日起,終身擁有的,議郎若觸犯律法,地方官須得通知有司方可抓捕,不得隨意用刑。”

楊濟聽到這里,悚然動容,因為他想到了這種制度一旦實行,意味著什么:這不就是另類的各級地方鄉紳代表么?

鄉紳,大概可以看做士大夫和地方社會的結合體,以楊濟熟悉的明代為例,鄉紳為居鄉的有功名仕宦之人(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致仕官員),或有財勢有名望的地主。

鄉紳可以歸為一個階層,類似于朝廷(地方官府)與底層百姓之間的橋梁,而鄉紳的人脈很廣,致仕官員可以通過官場人脈、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可以通過同年,施展出不可小覷的力量。

因為鄉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多有能耐,所以地方官一般都不輕易招惹這個群體。

現在,所謂的議郎制度一旦實行,那就意味著小小縣議郎都有了通天的人脈,且不說這人脈實際上有沒有用,至少會讓人趨之若鶩。

想想,一個鄉野村夫,靠著軍功當上議郎后,居然能和京城里的參政甚至平章說上話,定期通信(通電報)、上呈報告,這可不得了。

如此特殊的權力,好像不是什么“縣官不如現管”的實權,但足以讓地頭蛇們眼熱得睡不著覺,厚著臉皮上門巴結。

同理,立功將士但凡不是傻瓜,都該知道議郎不比勛官差,勛官代表著彰顯功勛的榮譽,而議郎代表著人脈(實惠)。

這人脈用不用得好且不說,但大把人想有這種人脈而不得,所以

楊濟問道:“陛下這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改革勛官制度為名,強化諫議院的影響,順帶著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宇文溫笑起來:“沒錯,與其讓土豪劣紳掌握基層,不如,讓為國灑過熱血的軍人來提前占位置!”

“他們,已經用實際行動向朝廷展現了忠誠,那么,朝廷就應該給予回報和信任,這是他們用命換回來的待遇,為什么不能擁有這樣的權力呢?”

“讓立功將士有一個改變自身階層的機會,雖說這個機會把握得住與否要看他們的造化,但多了個選擇,總是不錯的。”

“多了個選擇,就不會一股腦往勛官序列里擠,勛官貶值的速度,自然就變慢了。”

。_手機版閱讀網址:

作品庫

小說排行

小說推薦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