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娛超新星第一百四十二章 兩個月,至少給我兩個月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韓娛超新星 >>韓娛超新星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兩個月,至少給我兩個月

第一百四十二章 兩個月,至少給我兩個月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21日  作者:舊夢御歌  分類: 都市 | 職場 | 娛樂明星 | 舊夢御歌 | 韓娛超新星 


[原文]

善為士者1,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2;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3。

[譯文]

善于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注釋]

1、善為士者:士,即武士,這里作將帥講。此句意為善作將帥的人。

2、不與:意為不爭,不正面沖突。

3、配天古之極: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說“古”字是衍文。

[引語]

這一章是專從用兵的意義上講戰略戰術的原則。其中心意思在于闡明上一章所講“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的道理。他要求人們不逞勇武,不輕易激怒,避免與人正面沖突,充分揮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別人的力量,以不爭達到爭的目的。老子認為,這是符合于天道的,是古老的準則。

[評析]

本章的文字講用兵作戰的道理,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的學者,往往以此為論據。我們的意見是,老子就軍事現象,為其辯證法思想提供論據。事實上,軍事辯證法本身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或者說,本章內容既是講用兵打仗,又是講辯證法的道理,這樣理解,也無不可。但說到底,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那就極大曲解了它的內涵。下面,我們談談“善戰者,不怒”的問題。《孫子兵法火攻》寫道:“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這是說,國君不能因一時之憤怒而動戰爭;將帥不能因一時之氣憤而出陣開仗。這一軍事思想與老子在本章里所講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戰爭是國力、人力的較量,也是智慧的較量。“武”、“怒”是軍事指揮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現。一旦“怒”上心頭,就會失去冷靜,也就不能客觀地分析、研究敵我雙方的優與劣,而以主觀臆斷和憤怒的情緒代替客觀實際,這種狀況將給國家和軍隊,帶來極大危害和災難。這樣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比比皆是。軍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沖動,平心靜氣地認真思考,細心分辨客觀現象,就可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而得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1,而為客2;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3;攘無臂④;扔無敵⑤;執無兵6。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勝矣。

[譯文]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采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后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注釋]

1、為主:主動進攻,進犯敵人。

2、為客:被動退守,不得已而應敵。

3、行無行:行,行列,陣勢。此句意為: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

4、攘無臂:意為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

5、扔無敵:意為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赴。

6、執無兵:兵,兵器。意為: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執。

7、抗兵相若:意為兩軍相當。

8、哀:閔、慈。

[引語]

本章仍是從軍事學的角度,談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老子認為,戰爭應以守為主,以守而取勝,表現了老子反對戰爭的思想,同時也表明老子處世哲學中的退守、居下原則。這一章講到“哀兵必勝,驕兵必敗”的道理,成為千古兵家的軍事名言。本章和前兩章是相應的,都是在闡明哀、慈、柔的道理,以明不爭之德。

[評析]

焦宏《老子翼》引呂吉甫曰:“道之動常在于迫,而能以不爭勝。其施之于用兵之際,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則雖兵猶迫而后動,而勝之以不爭也,而況其他乎。何則?主逆而客順,主勞而客逸,進驕而退卑,進躁而退靜。以順待逆,以逸待勞,以卑待驕,進驕而退卑,進躁而退靜。以順待逆,以逸待勞,以卑待驕,以靜待躁,皆非所敵也。所以爾者,道之為常出于無為,故其動常出于迫,而其勝常以不爭,雖兵亦由是故也。誠知為常出于無為,則吾之常無行,其攘常無臂,其仍常無敵,其執常無兵,安往而不勝哉?茍為不能出于無為,知主而不知客,知進而不知退,是之謂輕敵,輕敵則吾之所謂三寶保而論之者,和于喪矣。故曰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夫唯以不爭為勝者,則未有能勝之者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張松如認為,“今人或謂老子以退為進的方針,在軍事方面,則表現為以守為主,以守取勝的主張。這條總的作戰原則是不對的,但老子提出的不可輕敵和雙方兵力差不多相等的條件下,悲憤的一方將獲勝等見解,還有它合理的地方。”(《老子校讀》第38o頁)唐朝王真注老的《道德經論兵要義述》中說,“五千之言”的《老子》“未嘗有一章不屬意于兵也”。此論斷有些不切實際。從本章內容看,老子是反戰的。他認為,如果是被迫卷入戰爭,就應該采取完全的守勢,這是他把謙退忍讓、無為靜柔的哲學思想,通過軍事再次表述出來,而老子并不是兵家,并不是就軍事論軍事。這在前面,我們已經多次提到,茲不贅述。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1,事有君2,夫唯無知3,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④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⑤而懷玉6。

[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于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里揣著美玉。

[注釋]

1、言有宗:言論有一定的主旨。

2、事有君:辦事有一定的根據。一本“君”作“主”。“君”指有所本。

3、無知:指別人不理解。一說指自己無知。

4、則:法則。此處用作動詞,意為效法。

5、被褐:被,穿著;褐,粗布。

6、懷玉:玉,美玉,此處引伸為知識和才能。“懷玉”意為懷揣著知識和才能。

[引語]

本章流露出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失望的情緒。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卻沒有任何人理解和實行。看來,他的那一套治天下的理想,只有他幻想中的“圣人”才能實現。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他不了解,任何治國方案,都必須適應統治階層的的利益,否則,他們是不會采納,不會去實行的。于是,老子就有了這一篇感慨之論。本章是專對掌權者而言的,不是對一般人說的。文中的“我”、“吾”等詞,可謂之“道”的人格化。

[評析]

在以前各章里,老子談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學說,例如靜、柔、儉、慈、無為、不爭等,這些都是合乎于道、本于自然的主張。在社會生活當中應當是容易被人們所理解、易于被人們所實行。然而,人們卻拘泥于名利,急于躁進,違背了無為的原則。老子試圖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探索,對于萬事萬物作出根本的認識和注解,他以淺顯的文字講述了深奧的道理,正如身著粗衣而懷揣美玉一般。但不能被人們理解,更不被人們實行,因而他感嘆道:“知我者希”。對此,任繼愈先生說:“他自以為很高明,頗有懷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悶。其實他唱出的是沒落階級的挽歌。并不是人們不了解他。而是歷史拋棄了他。”(《老子新譯》)張松如先生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說,“歷史卻并沒有冷落了他。單說先秦時期吧:相傳春秋時的叔向、墨翟,戰國時的魏武侯、顏觸,都曾稱引過他的話;莊子則頌揚他‘古之博大真人哉!’(《莊子·天下篇》)以宋研、尹文為代表的稷下學人又繼承了老子而展為黃老學派;至于韓非,更有《解老》、《喻老》之作。降至秦后,西漢初年,黃老之學一度居于統治地位。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旨》,實突出道家,而司馬遷《史記》并特為立傳。演至東漢,甚至神化為道教的始祖了。凡此一切,總不能說是‘歷史拋棄了他’吧。”(《老子校讀》第385386頁)我們感到任、張二位先生在對個問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標準。比如,怎樣才算是被歷史拋棄了的問題。任繼愈先生的意思是,老子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提出的政治主張不被人們理解和采納,因而感到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頗有懷才不遇、曲高和寡的苦悶,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子沒有被時代所選取。張松如先生則是從老子之后的若干年、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去研究老子是不是被歷史所拋棄的問題。所以,任、張二先生的標準不同,觀點上就有了差異。在歷史上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景況,懷才不遇、難以施展其政治抱負的君子們,往往被后世的人們所看重,老子如此,孔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因此,我們的認識是,老子被他所處的時代拋棄了,他的政治主張不能實行;但他又被后世的人們認可,他的思想學說、他的政治主張,有些被統治者接受了、實施了,有些被推向至尊之地,被神化為道教之經典。

[原文]

知不知1,尚矣2;不知知3,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注釋]

1、知不知:注解家們一般對此句有兩種解釋。一說知道卻不自以為知道,一說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2、尚矣:“尚”通“上”。

3、不知知: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

4、病病:病,毛病、缺點。把病當作病。

[引語]

這一章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的格言。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剛剛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為掌握了宇宙變化與展的規律;還有些人沒有什么知識,而是憑借權力地位,招搖過市,便擺出一副智者的架勢,用大話、假話欺人、蒙人。對于這些人,老子大不以為然,并且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評析]

在自知之明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人們有非常相似的觀點。孔子有言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所以,老子認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并不少見。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剛剛學到一點兒知識,就以為了不起,從而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這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那就是沒有自知之明。我們在閱讀這一章的內容以后,深深地感到老子的《道德經》真是一部極富智慧的處世之作。

[原文]

民不畏威1,則大威至2。無狎3其所居,無厭④其所生。夫唯不厭⑤,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6,自愛不自貴⑦。故去彼取此⑧。

[譯文]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么,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舍棄后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注釋]

1、民不畏威:威,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此句意為,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

2、大威至:這個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爭。

3、無狎:狎通狹,意為壓迫、逼迫。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4、無厭:厭指壓迫、阻塞的意思。

5、不厭:這個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反抗斗爭。

6、不自見:不自我表現,不自我顯示。

7、自愛不自貴:指圣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

8、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引語]

上一章講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況而論的。本章著重講統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對采取高壓政治,反對肆無忌憚地壓榨百姓。他認為,老百姓一旦不畏懼統治者的殘暴統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爭就要生了。他希望統治者不要自居高貴,而要自知、自愛,拋棄自見和自貴,這樣,他就不會遭到人民的反抗。此章講“不自貴”,與十三章講“貴身”、四十四章講“名與身孰親”的內涵不同。“貴身”講維護人的尊嚴,自重自愛,不以榮辱優患和其它身外之物損害了自身的尊貴;“名與身孰親”則說人的價值比虛名和貨利更可寶貴,不要為爭奪身外的名利而輕生傷身。

[評析]

有的學者認為,“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對人民壓迫斗爭的敵視”(《老子新譯》)。當然,我們認為老子不希望暴亂,不管是統治者的高壓暴政,也無論人民的反抗斗爭都極力加以反對,這是因為暴亂將給社會造成嚴重災難。那么,只要仔細加以分辨,我們就會得知,老子重點反對的是統治者的高壓政策和自見、自貴的政治態度。因為人民的反抗斗爭必須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只有當統治者對人民實施暴政,壓迫和掠奪人民的時候才會生。所以老子警告統治者,對待人民必須寬厚,“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如果只是憑借恐怖手段,使人民群眾無法照舊生存下去的話,那么老百姓就會掀起巨大的暴動,反抗統治者的暴政。然而,老子對當世的統治者們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這個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愛之心。他不會自我顯示,不會自我抬高,這樣就可以取得人民群眾對他的擁護和支持。由此,我們感到,老子這一章的內容,正是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而就不僅僅是對人民反壓迫斗爭的敵視了。

[原文]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1。此兩者,或利或害2。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3。天之道④,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⑤而善謀。天網恢恢6,疏而不失⑦。

[譯文]

勇于堅強就會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么緣故?有道的圣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斗爭而善于取勝;不言語而善于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于安排籌劃。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并不漏失。

[注釋]

1、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敢,勇敢、堅強;不敢,柔弱、軟弱。此句意為勇于堅強就會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命。

2、或利或害:勇于柔弱則利,勇于堅強則害。

3、是以圣人猶難之:此句已見于六十三章。

4、天之道:指自然的規律。

5、繟然:安然、坦然。

6、天網恢恢:天網指自然的范圍;恢恢,廣大、寬廣無邊。

7、疏而不失:雖然寬疏但并不漏失。

[引語]

本章主要講人生哲學。第一層意思是柔弱勝堅強,第二層意思是天道自然。這兩層意思之間是相互溝通的。老子認為,兩種不同的勇,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則遭害,一則存活。“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只要依照自然的規律變化和展,都會有好的結果,不會有什么漏失。在這里,老子講了自然無為的人生哲學,細細讀來,頗能啟迪人的心靈。


上一章  |  韓娛超新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