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宰大明第1148章 左都御史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1148章 左都御史

第1148章 左都御史


更新時間:2015年11月20日  作者:小黑醉酒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黑醉酒 | 執宰大明 

不知不覺間,正統六年的新年在一派熱鬧和忙碌的景象中度過,元宵節過后京城各部院衙門重新恢復了日常作息。

李云天上值的第一天首先去了都察院而不是講武堂,年前的時候他在都察院的官職被正統帝提升了一級,成為了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也就是都察院的主官。

這樣一來,李云天就成為了大明朝廷最年輕的部院主官。

至于講武堂,雖然李云天統掌著講武堂的事務,但講武堂的司堂卻不是他,故而他并不是講武堂官方意義上的主官。

按照宣德帝留下來的定制,講武堂的司堂就由皇族的親王或者郡王擔任,但只是掛名而已不負責具體事務,講武堂的日常運作由總教官處理,總教官相當于講武堂的二把手。

其實,李云天覺得他以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官職挺好,可以專心于講武堂的事務,如今成為左都御史后意味著他要把工作的重心往都察院偏移。

之所以這樣并不是因為李云天成為了親王,大明的爵位與官職并沒有多大的關系,分屬兩個不同的體系。

雖然李云天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但都察院屬于文官體系,因此李云天爵位再高也沒用。

真正使得李云天執掌都察院的除了他在朝廷中的聲威外,還跟內廷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爭斗,以及太子太師的加銜有著莫大的關系。

西域之戰前,李云天擁有太子太傅的加銜,已經是都察院里最高的從一品官階,比都察院左都御史陳智的官階都要高。

如今李云天的官階又升了一級,如果他還是右副都御史的話那么將在官階上將對陳智形成巨大壓力,而且也不合朝廷的禮法。

尤為重要的是,隨著內廷與文官集團內斗的加劇,擁有著監察大權的都察院就顯得至關重要,都察院不僅可以查文官同時也能彈劾宦官,還可以督察朝廷的武官,權力巨大。

說實話,陳智身為左都御史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他的資歷在京城各部院的堂官中比較淺,根基也不深,因此不要說威壓京城各部院就連都察院內部都無法擺平,故而坐在這個位子上猶如被放在火上烤。

對于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職,朝廷各派勢力盯得死死的,哪一派想獲得這個職位都不容易,勢必受到其他勢力的阻撓。

因此,在京城有資格擔任左都御史的官員中,李云天是最為合適的一個,不僅地位尊貴而且與各方勢力關系都很好。

況且李云天也是都察院御史出身,對都察院的事務了如指掌,都察院的御史們也對其敬畏有加,故而是此職的不二人選。

就這樣,原本無心左都御史一職的李云天在年前被正統帝升為了左都御史,正式成為京城大部院的主官,有種趕鴨子上架的意味。

都察院的御史們得知李云天升任了左都御史一職后無不歡欣鼓舞,雖說都察院有督察文武百官之責,但京城各部院之間也存在此消彼長的權力博弈。

如果左都御史的資歷威望不足,無法壓制住其他的部院,那么都察院就將被其他部院所壓制,御史們在執行公務中也將受到諸多掣肘。

陳智成為左都御史后,都察院就處于被京城各部院打壓的狀態,畢竟誰也不想被小小的七品御史壓在頭上。

俗話說的好,打狗還要看主人,李云天入主都察院后京城各大部院衙門肯定會給御史們面子,誰也不愿意招惹李云天。

而且,各大部院的人都清楚,李云天不是那種無事生非之人,不會平白無故地找他們的麻煩,這也使得他們放心許多。

“參見王爺!”李云天來到都察院時,陳智已經領著都察院的官員在院門處迎接,見到李云天后紛紛躬身行禮。

這是李云天升任左都御史后第一次來都察院,也算是在都察院的一次履新,故而都察院的御史們自然要恭迎李云天的到來。

陳智現任職都察院的右都御史,都察院與京城各大部院衙門不同,右職依然有著相應的權力,這與都察院要督察百官需要人手有關。

明中期開始,朝廷外派的督撫開始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的加銜,這些加銜沒有實權,只是表明級別而已。

陳智雖然由左都御史變為了右都御史,權力上要稍遜一籌,不過他對此非常滿意,有李云天在前面頂著他以為就可以安心做事。

在眾人的簇擁下李云天進了都察院的院子,自從永樂年間調入京城起他就在都察院里任職,轉眼已經有十五六年,算的上是都察院資歷最為深厚的人,與他同期的御史不是調任各大部院就是外放。

要知道都察院是大明官員最佳的鍍金衙門,故而那些進士出什么的御史肯定不會在都察院里長久待下去,等熬夠了資歷就會獲得升遷,像李云天十五六年來一直待在都察院的情形十分罕見。

李云天在關西的時候,都察院與京城其他衙門一樣也換了一批新鮮的血液,新晉的進士們來都察院歷練,這些都察院的菜鳥們望向李云天的眼神中無不充滿了崇拜的神色,誰都想城里李云天這樣的中流砥柱。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雖然李云天是都察院的老人了,但以前他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都察院的事務有左右都御史和左副都御史打理,他根本就不用操這個心,也沒時間理會此事。

可現在不一樣了,李云天成為了都察院的一把手,就要全權負責都察院的事務想要清閑都清閑不了。

因此,作為都察院的主官,李云天要理順都察院負責的那些案子,既然他現在主政都察院那么自然要對都察院負責的案子進行清理。

雖然李云天很少過問都察院的事務,但他知道近些年來,尤其是正統朝以后都察院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積累了不少舊案,這些案子就成為了他主政都察院后的第一把火,很顯然他不會讓自己手里的事務不清不楚。

為此李云天下令清查都察院的舊案,并將案子分配給了陳智和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御史督辦。

第二把火,李云天放在了巡按御史上,正統帝登基后由于都察院勢弱,導致外派巡按御史的次數也減少,即便是將巡按御史派到地方上也受到了諸多掣肘。

故而李云天已經請示了正統帝,并得到張氏太皇太后的恩準,準備挑選出合適的御史到大明兩京十六省去巡察,其中包括交趾布政使司和蒙古布政使司、遼東布政使司。

至于第三把火,自然就是例行的兩京刷卷,所謂的兩京刷卷就是指清查京城各衙門的卷宗,對其進行審計,這是都察院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都察院制約京城各大衙門的重要手段。

自正統帝登基以來兩京刷卷基本上就成為了一個走過場的形式,陳智身為左都御史連輔政大臣都不是,自然也沒把硬起腰桿來查京城各大部院衙門的帳了。

不過李云天不同,雖然宣德帝沒有正式任命其為輔政大臣,但誰都知道李云天實際上行使著輔政大臣的權力,而且“權”內閣和軍閣事務,這樣一來對京城各大部院形成了巨大的威壓,即便是吏部也要老老實實地配合。

李云天的三把火一點,都察院的御史們頓時群情振奮,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

說實話,近些年來都察院的這些御史們過得十分憋屈,他們本就是士大夫中的佼佼者,自然希望能有一番作為,而不是碌碌無為地混日子。

“諸位大人,都察院有著清理軍務的職責,然,軍中的一些事務涉及到機密事宜,不宜外傳。”

李云天召集陳智和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御史布置下了他的三把火后,鄭重其事地告訴了他們一件事情,“故而本王已經啟奏了皇上,將在都察院中設立一道專理軍中事務,其御史由講武堂出身的進士擔任,歸左都御史直轄。”

所謂的講武堂出身的進士,指的是進士中有著講武堂背景的人員,這些人員從講武堂下轄的院校畢業,然后又考取了進士。

李云天允許講武堂下轄院校畢業的學員參加朝廷的科舉,在他看來講武堂下轄的院校只不過是一個給大明培養人才的機構,他不應該阻止學員們追求更好的出路。

而且,如此一來的話無形中也推動了講武堂下新式院校在大明的推廣,減小士大夫階層的阻力。

自從講武堂下屬院校成立以來,參加每屆科舉的學員越來越多,成為秀才、舉人和進士的學員也一屆多過一屆。

雖然士大夫們對那些學員參加科舉有著頗多微詞,但卻沒有辦法阻止,因為那些學員并不是朝廷的武官,自然可以參加科舉。

李云天覺得這些學員是幸運的,大明的科舉此時還屬于開放性的,并不像中后期那樣推崇八股文,故而使得學員們比較容易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

這樣一來,士大夫階層就等于融入了一批有著新式思想的新鮮血液,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士大夫階層,李云天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推動他的新學制改革。

與其跟士大夫階層拼個你死我活,倒不如采用這種滲透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士大夫階層對新式學科的偏見和敵意。

面對李云天的這一手釜底抽薪,京城的那些士大夫們并沒有好的辦法應對,他們原本以為講武堂出身的考生會在科舉中失利。

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那些考生在科舉中表現得非常出色,思路比一般的考生要敏捷得多,以至于獲得功名的人一屆科舉比一屆科舉多。

尤為令士大夫們感到不安的是,現在天下的年輕士子中很多都對講武堂下轄的各大學院充滿了向往,進而在考科舉前通常都會先考講武堂的武舉。

進入講武堂的各大學院后不僅可以獲得學習的機會,而且食宿全免,畢業后不僅能加入講武堂得到分配工作的機會,還能參加朝廷的文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科舉,故而對年輕的士子,尤其是家境貧寒的士子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不過,講武堂出身的學員也并不是可以無限期的參加文舉考試,一旦到了三十歲還沒有獲得舉人的身份,那么講武堂就禁止其再考,否則將以曠工為名將其從講武堂開除。

在李云天看來,一旦超過了三十歲那么將不宜再考科舉,他可不希望朝廷里新補充的官員都是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中年人,屆時等他們踏入仕途并且在官場上成熟后已經沒有精力主政一方。


上一章  |  執宰大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