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號:46881)
作者:小黑醉酒
李云天之所以要在都察院設立一個新的道來清理軍務,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從都察院的十六個道中選御史來執行這樣任務,是因為他要把講武堂也納入到都察院的監管中來。
對于李云天的這個決定,滿朝文武皆大吃了一驚,誰也想不到李云天竟然會讓都察院介入講武堂的事務,要知道講武堂自成立起就自成一系還從沒有被外部衙門插手過。
尤為重要的是,講武堂的司堂由皇族的親王或者郡王來擔任,雖然只是掛名但無疑已經被外界視為皇家的地盤,因此朝廷中沒有哪個衙門敢介入講武堂的事情,更別提督察講武堂。
正是因為講武堂相對于京城的各大衙門來說太過另類,李云天這才趁著這次執掌都察院的機會將其納入到都察院的監察范圍中,畢竟講武堂也是大明的衙門,并不能游離于都察院的監察之外。
在李云天看來,講武堂現在的規模太過龐大,雖然他想方設法地吸納朝廷各方勢力的子弟進入講武堂,但講武堂在大明的各大部院中還是顯得太過異類,因此李云天現在要想辦法使得講武堂融入到京城的各大部院中去,第一步就是將其納入都察院的監管體系。
所謂花無百日紅,講武堂雖然現在無比風光,但不可能一直這樣強勢一下,一旦李云天去世的話那么肯定會受到朝廷各部院的聯合打壓,故而李云天要未雨綢繆避免發生這樣的事情。
都察院現有十六道,即:浙江道、江西道、河南道、山東道、福建道、廣東道、廣西道、四川道、貴州道、陜西道、湖廣道、山西道、云南道、交趾道、遼東道以及蒙古道。
按照李元天的計劃,都察院新建立的這一道為軍務道,屆時將負責大明軍務的清理督察。
所謂術業有專攻,軍務道成立后,被選入其中任職的監察御史將專司軍務事宜,不再介入到政務中去。
換一句話來說,都察院將誕生一個新的職務――軍務御史,成為專門督察大明軍務的專業人士。
另外,都察院軍務道還擁有管理講武堂督察部的權力,這也就是說講武堂督察部將受講武堂和都察院軍務道的雙重領導,使得都察院軍務道可以暢通無阻地在軍中查案。
必須要指明的是,講武堂督察部只是受都察院軍務道的管轄,都察院其他道無法介入此事中。
而且,講武堂軍務道實際上直轄于皇帝,都察院左都御史只不過是代為管理而已。
細心的人會發現,雖然同屬都察院,但軍務道與其余十六道其實是兩套不同的體系,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它們都是都察院的下屬衙門,而且在里面任職的人是朝廷的監察御史。
實際上,李云天早就想建立一個專門督察軍務的衙門,不僅督察講武堂的軍隊,同時也督察地方衛所的部隊。
為了減小阻力,李云天現在唯有借助都察院來實現這一目標,完善軍務道的體系,使得都察院內有政務和軍務兩大系統。
其實,進入軍務道的監察御史不一定非要講武堂出身,由于軍務道的體系是依照講武堂都察院的體系組建,故而講武堂出身的監察御史能迅速投入到軍務道的運作中。
按照李云天制定的規章,監察御史都可進入軍務道,不過事先要通過考核,合格者才能成為軍務道的御史,畢竟要想督察軍務的話必須要對軍務了解,而且知道軍務道的運作,單單這一點就使得那些文舉出身的監察御史知難而退。
況且,那些通過文舉的監察御史可對軍務道沒有興趣,他們更在意的是督察大明的政務,由此一來進入軍務道的監察御史基本上都是講武堂出身。
“軍務道!”陳智等人聞言不由得驚訝地對視了一眼,沒想到李云天上任伊始就對都察院進行了一個如此重大的變革。
等弄清楚了軍務道的職權后,陳智等人先是感到震驚隨即就是驚喜,這意味著都察院的權力得以擴展,連講武堂都要其制約。
而且,李云天決定把軍務道交給陳智,雖然軍務道應該歸他統轄不過他還有講武堂和其他的事務要忙,所以就交給了陳智,這樣做也是向京城的士大夫表明他并不想在軍務道的事情上擅權。
到了李云天這個級別,需要的不再是攥取權力而是放開手中的權力,只有這樣他的地位才會穩固,皇家也才會放心。
反正有他坐鎮都察院也不會出什么亂子,故而自然要找人分擔他手里的事務,人盡其職是他一貫的行事風格,否則他一個人就是累死也忙不過來。
“諸位大人,本王事務繁多,都察院這里就依仗諸位了。”注意到陳智等人臉上滿是欣喜的神色,李云天放下手里的茶杯,不動聲色地說道。
“王爺放心,我等定當恪盡職守,不負王爺所托。”陳智聞言連忙向李云天一拱手,意氣風發地沉聲說道,誰都知道李云天向來喜歡放權給下屬,有了李云天的支持那么都察院必將有一番作為。
“我等定當恪盡職守,不負王爺所托!”左右副都御史和左右僉御史隨即也紛紛向李云天躬身行禮,臉上滿是興奮和期望的神色。
他們已經被各大部院壓制太久了,早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進行反擊了,原本監察御史們就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和耳目,豈能甘心被受制于人?
李云天見狀嘴角流露出了一絲笑意,原本是狼的御史們已經夾起尾巴當了幾年的羊,一旦他把御史們的狼性給激發出來,勢必使得各大部院和地方衙門忌憚,官場上的風氣也會為之一清。
“陳大人,楊毓的案子已經拖了不少時間,如今證據確鑿,本王覺得沒有必要再糾纏下去,你近來會同刑部和大理寺,把這件案子給結了。”
李云天對陳智等熱的回答非常滿意,沉吟了一下后開口吩咐道,他已經協調好了內廷和文官集團之間的關系,因此楊毓的案子也到了了結的時候。
“王爺,此案該如何定奪,還望王爺示下。”陳智知道楊毓案子的份量,因此向李云天躬身請示。
“楊毓在公布為官二十余載,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今出了這種事情實在是可惜了!”李云天聞言搖了搖頭,他并沒有正面回答陳智的問題,而是嘆了一口氣后說道。
“是呀,楊毓可惜了。”雖然李云天答非所問,但陳智卻清晰地清楚了李云天的意圖,于是跟著感嘆了一句,官場上有些事情不可意會只能言傳,雙方心知肚明即可。
幾天后,楊毓的案子判了下來,由于中飽私囊和瀆職被流配到了交趾,保住了一條性命,對于楊毓來說這簡直就是找到了地方養老,李云天會對此妥善安排。
而且,楊毓的案子到此為止,不會再牽連其他的人,文官集團最怕內廷以此為借口大肆牽連相關的涉案人員。
與此同時,江南織造局的事情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文官集團不再動內廷的這塊奶酪,雙方的這場爭斗告一段落。
李云天知道這只是內廷和文官集團暫時的休戰而已,雙方的爭斗從根本上來說是君權與臣權的博弈,因此不可能和平共處。
不過李云天公務繁忙根本沒有心思理會內廷和文官集團之間的恩怨糾葛,他不僅要忙講武堂和都察院的事情,還要入宮教授正統帝,張氏太皇太后希望正統帝能從他的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
畢竟再過幾年正統帝就要親政,屆時軍政事務需要處理,朝堂文武百官也需要統帥,以及與海外諸國之間的關系也要決斷,張氏太皇太后希望正統帝能成為一代明君,使得大明能萬古流存。
因此,李云天每天必須要抽出時間去一趟宮里給正統帝授課,張氏太皇太后知道李云天很忙,故而要在李云天在京城的時候讓他多教導正統帝,四月份李云天可要離開京城去南直隸給出航的海軍送行。
給出海的水師送行后,李云天要啟程去小琉球島巡視,看看島上的發展和移民的安置事宜。
接下來,李云天還要到明軍沿海的水師基地去瞧瞧,以后大明的海運將十分忙碌,水師的基地自然也就至關重要了。
說實話李云天最想去的其實是交趾,交趾是他最先實行改革的地方他想去看看成果如何。
不過交趾距離大明太遠,故而在交趾沒有出現要緊事務的情形下李云天想去也去不了,畢竟他是大明的重臣手中事務忙碌,因此并不是想去哪里就能去成的,張氏太皇太后可不想李云天被一些小事所羈絆,她還需要李云天去處理朝中的軍政要務。
另外,李云天此舉也是為了遠離京城權勢爭斗的漩渦,內廷和文官集團的博弈將會愈演愈烈,故而他還是遠離這場是非為好,免得屆時卷入其中。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
本站所轉載的小說均為網友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