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號:
密碼:
視覺設置:
微軟雅黑
德國建立大艦隊的緣起(上)
“偉大的帝國不是靠謙和來維系的。”
——西方古代政治諺語
一個廣為流傳的誤解是:和不列顛民族相比,德意志是一個純粹的陸上民族。因此這個民族及其帝國完全沒有必要發展強大的海軍力量。那些爭辯正是威廉二世和提比茨的海軍計劃分散了帝國財力、削弱了帝國陸軍,最后導致德國在大戰中崩潰的人們,至少忽略了三個關鍵事實:
第一,陸軍和海軍在帝國內部面臨的政治環境迥然兩異。
1866年普奧戰爭的一個政治結果是奧地利被逐出了德意志的統一進程。因此有人形容于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統一的德意志,不如說是擴大化了的普魯士。
因此,當這些諸侯們在普魯士強大的武力脅迫和民眾們渴望德意志成為一個統一的偉大帝國的壓力下走向凡爾賽為威廉皇帝山呼萬歲時,如俾斯麥所想,他們希望誕生的是“德意志皇帝”,而不是象征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德意志的皇帝”。包括巴伐利亞在內的南部各邦在糾纏于帝國皇帝是不是應該在普魯士的霍亨佐倫家族和巴伐利亞的威特爾斯巴赫家族之間輪換這樣的問題時,對于各邦國保留對自己宣誓效忠的軍隊與徽章這類問題也寸步不讓,這直接導致了德意志帝國形成了“陸軍聯邦制”。而對于各邦諸侯來說,沒有帝國陸軍的德意志倒是可以有一支帝國海軍,因為這既可以對外維護德國的整體國家利益,更可以制約那架以普魯士為首的陸地國家機器無休止地膨脹。
第二,在自由派時而主導的議會政治體系的博弈中,具有明顯對內職能的陸軍被認為是“容克的、封建的、保守的、反動的”的暴力機器,因此是必須予以限制的。
那些對帝國預算錙銖必較的新興資產階級議員們不會忘記,正是在普魯士和符滕堡陸軍的刺刀和大炮的鎮壓下,1848年柏林革命才功敗垂成。因此,如果一定要給帝國的暴力機器撥些預算的話,那么寧可撥給與工商業發展和世界市場密切相連而且政治上清白無害的帝國海軍,也不愿意撥給那些由痛恨民主的貴族軍官團把持的各邦陸軍。
除去這些政治因素,假如翻看的歷史足夠遠,我們就會發現,德意志也是一個有著海洋傳統的民族。早在14世紀的漢薩同盟時代,德意志就已經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的廣大區域擁有了強大的海上力量。
被遺忘的幼年
從12世紀開始,與神圣羅馬帝國皇權的衰落形成鮮明對照,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貿易漸趨活躍。在海盜和商業競爭的驅使下,這些貿易活動很快就從個別商人的層面發展到了行會層面、進而發展到了具有自主權力的城市政府層面。諸如呂貝克、漢堡、不來梅這樣貿易發達的城市,不僅擁有龐大的注冊商船隊,也擁有商人和貴族共同參股的金庫和海上武裝。后者的任務不僅在于保護城市和商船免遭海盜或不友好政府的攻擊,也參與對商業競爭對手的打擊和對敵國的劫掠。當然這在那個時代被認為是基本合法的。
隨著貿易規模的日趨擴大和海軍技術的進步,這些北德城市漸漸感覺到了分散競爭的艱難和維持艦隊的沉重負擔。于是呂貝克、不來梅、科隆和漢堡4個城市,借鑒德意志原本存在的萊茵同盟和施瓦本同盟的城市聯盟形態,先后在商業糾紛的民法和刑法的條款以及共同打擊海盜等方面形成共識,并在英國形成了具有貿易特許權的商業聯盟,在倫敦及其勢力范圍設立了商站,基本壟斷了北德地區與丹麥、挪威、冰島、愛爾蘭以及盎格魯撒克遜諸公國的貿易關系。
1226年,在向教會和帝國付出了巨額贖金后,呂貝克成為了具有完全自治權力的帝國自由市,這使其在貿易、稅收和運用武力方面相對其他競爭對手顯現出了巨大的優勢和靈活性。為了爭奪波羅的海的貿易優勢和松德海峽豐富的鯡魚資源,在呂貝克主導下的北德城市聯盟與斯堪的納維亞各王國爆發了持久的戰爭。海軍成為了呂貝克打擊對手的最主要手段,得以迅速發展。
1234年,強悍的呂貝克艦隊突入荷爾斯泰因港,奪取或焚毀了斯堪的納維亞諸國的5艘大型船只,故而這被稱為“德意志海軍的第一次勝利”。1248年,呂貝克以保護德意志商人的利益為名對丹麥宣戰,并劫掠了哥本哈根。從1241年開始,呂貝克先后與漢堡、維斯馬、羅斯托克結盟,到1300年,從威悉河口的不來梅到維斯杜拉河口的但澤,沿波羅的海的所有有自主權的德意志城市都加入了聯盟;普魯士和立窩尼亞騎士團的城鎮不久也加入聯盟。1344年,聯盟明確提供商業特權,“漢薩同盟”一詞首次出現。
漢薩同盟成立后,其宗旨很快從保護商業的打擊海盜、海上劫掠行為和爭取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稅等的活動轉變為在海外擴展商業勢力,借助暴力尋求壟斷商業利益,壓制來自同盟外的德意志城市以及來自英國、俄羅斯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商業競爭。為此,漢薩同盟開始大建海軍,這標志著其作為德意志地區事實上的政治經濟軍事集團,開始在西北歐海域加入了對海權的爭奪。
在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劫掠了維斯比的漢薩商站后,呂貝克再次組織艦隊與丹麥大打出手。呂貝克市長維騰堡率領一支擁有52艘艦船和2740名士兵組成的艦隊在襲擊了哥本哈根后,被瓦爾德馬的艦隊擊潰,漢薩同盟被迫停戰議和。但是不久瓦爾德馬撕毀和約。1367年11月19日,11個漢薩同盟城市的代表齊集科隆市政廳,正式決定同盟對丹麥宣戰,并提供51艘艦船和1950名士兵。在隨后的戰爭中,瑞典與漢薩同盟聯手摧毀了丹麥幾乎所有的海岸要塞,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隨著貿易的擴張,漢薩同盟自14世紀末開始,與新興的強國英國和其他大國之間的商業摩擦不斷。這種摩擦很快就演變為在不宣戰的前提下互相劫掠對方的商船。其結果是漢薩同盟的海軍力量急劇擴張。這反過來又使得漢薩同盟更深度地卷入了與其他各國的政治軍事沖突。
1397年,丹麥、瑞典和挪威組成斯堪的納維亞共主邦聯,即卡爾馬同盟。丹麥女王瑪格麗特將漢薩同盟的勢力逐漸清除出了丹麥,并鼓勵海盜劫掠同盟的商船。持續的沖突最終導致1426年漢薩同盟組織了一支由260艘戰艦和12000人組成的艦隊與丹麥等國開戰。戰爭持續了7年。
1567年,漢薩同盟建造的當時歐洲最大的戰艦“呂貝克之鷹”號服役。該艦長78.3米,寬15.5米,風帆面積1793.53平方米,裝備138門火炮,載彈藥6000余發,載員超過1000人,排水量2000噸以上。
伴隨著美洲大陸的發現,荷蘭的崛起,特別是英國相繼結束了英法百年戰爭和紅白玫瑰戰爭,歐洲的貿易中心開始轉向大西洋沿岸的荷蘭與英國,漢薩同盟隨之走向衰敗。
最終,兩件大事徹底終結了漢薩同盟在海上的霸權。一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于1598年宣布逮捕60艘與交戰國西班牙來往的漢薩商船,關閉同盟在倫敦的商站“鋼院”,“蔑視”并廢除英國此前承諾給予漢薩同盟的一切特權。二是16181648年的30年戰爭使得德意志在經濟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荷蘭乘亂取代漢薩同盟成為了“海上馬車夫”。
1669年,同盟舉行了最后一次成員大會。此后整個漢薩同盟名存實亡。而勃蘭登堡普魯士的崛起和拿破侖戰爭的爆發,敲響了漢薩同盟徹底退出德意志的歷史舞臺的喪鐘。至此,全盛一時的德意志海權徹底歸零。
為獨立產權的艦隊而奮斗
1415年紐倫堡伯爵腓特烈六世被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授予勃蘭登堡選帝侯稱號,正式開始了霍亨佐倫家族對勃蘭登堡的統治。1660年勃蘭登堡獲得了對普魯士的完整主權,1701年帝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正式將普魯士國王稱號授予霍亨佐倫家族世襲,并確認霍亨佐倫家族治下的普魯士王國為神圣羅馬帝國的一個邦。這個以柏林為核心的王國在隨后的3個世紀中不斷擴張,最后演變成了現代德國。
霍亨佐倫家族可以說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直系創立者。早在1659年,出于戰爭而不是撐門面的需要,大選侯腓特烈威廉就試圖從荷蘭購買艦船組織一支能夠打擊瑞典的艦隊。在1675年聯合丹麥打擊瑞典的戰爭中,腓特烈威廉終于借助一位荷蘭商人本杰明勞雷之手建立了一支“沒有完全產權”的小艦隊。這支掛著勃蘭登堡海軍旗的艦隊由2艘快速帆船和若干小型戰艦組成,在為大選侯贏得戰爭和掠奪財富方面貢獻了巨大價值。
戰后,勃蘭登堡在勞雷每月5000塔勒銀幣的資助下,建立了一支擁有8艘戰艦和500多門火炮的小型海軍。隨后,雄心勃勃的大選侯決定舉債180萬塔勒投入到海軍這項有利可圖的事業中去。然而,由于缺乏足夠的海軍人才,這支懸掛勃蘭登堡旗的艦隊依然是一支由荷蘭人指揮,由萬國水手和勃蘭登堡陸軍士兵組成的大雜燴。
大選侯起初將他的艦隊投入到了當時相當時髦的襲擊西班牙運銀船的事業中,開局就俘獲了滿載財寶的西班牙船“卡洛勒斯塞孔杜斯”號——該船成為了真正屬于霍亨佐倫家的第一條戰艦。緊接著大選侯又派出軍艦前往非洲黃金海岸,建立了腓特烈堡要塞和“非洲公司”以參與另一項有利可圖的偉大事業:殖民與販奴。
為了實現海軍的可持續發展,大選侯在哈弗爾貝格建立了能夠建造三桅快速帆船的船廠,并廣為擴充海軍軍官隊伍。在獲得了本在邦國之外的埃姆登港作為勃蘭登堡的主要海軍基地和非洲公司的總部所在地的同時,大選侯在柏林正式成立了“海軍部”。盡管勞雷依然是海軍部長,但是勃蘭登堡內閣已經宣布所有新建造的艦船一律歸邦國所有,而不再是勞雷的私人財產。至此,霍亨佐倫家族終于擁有了完全產權的海軍。
海盜旗事件
在19世紀中葉以前,與眾多公國林立的德意志地區一盤散沙式的政治局面相適應,這個地區并不存在著有強大戰斗力的統一的德國海軍。唯一值得稱道的海上力量,僅僅是各個擁有海岸線的諸侯國所擁有的用于海岸防御和緝私的小型戰艦。在大英帝國之類的海上強國看來,這些小型戰艦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過是一堆不堪一擊的落后破爛貨,頂多能夠用來抓抓買不起好船的走私販子。
1848年,兩件對日后的德國海軍影響深遠的事件發生了:
首先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普魯士成了德意志革命的中心地帶。在隨后于法蘭克福召開的國民議會上,渴望民族統一的議員們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海軍運動”,要求建立一支統一的帝國海軍,以保護德意志的海上安全。
恰在此時,德國的老對手丹麥卻不識時務地對此加以推動: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三世宣布將石勒蘇益格公國并入丹麥。此舉在民族清緒高漲的德意志諸邦引發了激烈抗議。丹麥的回應則是派出艦隊封鎖普魯士海岸。這直接導致了一場成立帝國海軍的政治運動發展為了狂熱的全民運動。
1848年11月,德意志邦聯“帝國海軍處”成立。法蘭克福議會向海軍撥款600萬塔勒。普魯士迅速組織了一支有10余艘艦艇的小艦隊,并成立了由阿德爾伯特親王任主席的海軍咨詢委員會。
阿德爾伯特親王在向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提交的備忘錄中指出,如果擁有20艘現代化的戰艦,那么就足以令德意志在海上有所作為,并顯著地提高德意志在歐洲的地位。憑借這樣一支艦隊,就能夠如同強大的陸軍一樣爭取到更多的盟友。
利用此前和丹麥達成的停戰協議,阿德爾伯特親王高效率地投入到了海軍的籌備中。1849年重開戰事時,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德意志邦聯海軍已經能夠組織起一支簡陋的“蒸汽動力艦隊”闖進赫爾戈蘭海域向地區海上強國丹麥的軍艦發動進攻了。
然而,由于法蘭克福議會并沒有使得德意志帝國誕生,其結果是在“德意志帝國海軍”的第一次作戰行動中遭遇了“海盜旗事件”。英國外相巴麥尊傲慢地警告德意志:德意志邦聯海軍懸掛“紅黃黑”三色旗作為國旗與丹麥海軍交戰的做法不合法,因為德意志邦聯并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憲法,因此掛這種不被國際法承認的、不具有任何法律意義的旗幟的船只,只能被視為“海盜”!對于德意志民族而言,這已經不僅僅是恫嚇而是羞辱了。
在此后1864年普魯士與丹麥的第二次戰爭中,弱小的普魯士海軍根本不可能與丹麥海軍爭奪制海權,整個波羅的海和北海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了丹麥人的手中。盡管普魯士海軍此前向法國訂造了新式的木殼鐵甲艦“奧普斯”號(后來該艦更名為“阿德爾伯特親王”號),但是,這艘被兩頭賣軍火的法國扣留的軍艦,并沒有能夠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當然,由于同樣原因,丹麥海軍也沒有能夠獲得已經訂購的該艦的另一艘姐妹艦、這個事件或多或少地對德國海軍工業后來的發展步伐產生了影響。
隨著奧地利在1866年的第二次王朝戰爭中戰敗并被逐出德意志聯盟,不再謀求德意志帝國皇帝位,以及普魯士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之后,以普魯士海軍為基礎的“北德意志聯邦海軍”于1867年10月成立。盡管這次戰爭標志著德意志統一的第一步成功邁出,但因為長時間來25個主要的德意志諸侯國間不斷的沖突,以及在利益上的互不相讓,使得統一的后續步伐依然舉步為艱。弱小的聯邦海軍既無力抵抗來自英、法、俄、瑞等傳統歐洲海軍列強的挑戰,甚至也無法吸納本地區渴望獻身海軍的青年才俊的需要。
后來的德國海軍元帥提比茨曾經有一句名言:“德國人不了解大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德意志缺乏海軍人才。只是由于缺乏用武之地,才使得許多優秀的海軍人才被迫流散海外投效他國。曾經擔任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的路易斯巴滕貝格親王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位。
只有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的成立,才能為德意志海上力量的發展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作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在凡爾賽登基。北德意志聯邦海軍也改名為帝國海軍,并由帝國皇帝親自掌控——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由此誕生。
盡管統一的德國在經濟和科技上的迅猛發展為海軍的成長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但是人們不得不承認,德國海軍的壯大并成為帝國海權的支柱,是從威廉二世那里開始的。在威廉二世登基前,這支歷盡曲折的德國海軍依然只是一支從屬于德國陸軍的次要的海岸防御力量—既不能在帝國的外交中起到“大棒”的作用,也不被皇帝或宰相所重視。
從頭越
早在威廉二世登基前的大約10年間,德國海軍實際上已經開始建造一支包括岸防鐵甲艦在內的中型艦隊。薩克森級鐵甲艦巨大的威力和厚實的裝甲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其低速和機動不足的問題。在卡普里維騎兵上將的主導下,德國海軍在建造“奧爾登堡”號舷內炮廓型戰列艦的同時,開始建造現代化的5艘鋼質巡洋艦和一批新型魚雷艇,并著手建造8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裝甲艦。特別是在帝國于1884年獲得第一塊殖民地后,帝國海軍的任務和造艦計劃開始明顯轉向了遠洋。
這里需要注意的兩點是:
第一,在威廉二世登基前德國海軍曾經“強大過”。1884年,主要由岸防鐵甲艦組成的德國海軍在現代化戰艦方面曾經短時間進入到世界第三位。此時德國海軍的總噸位超過16萬噸。而到了1893年則跌落到了與奧匈帝國海軍一道敬陪末座的二流強國位置。
第二,在威廉二世登基前的1883年,德國海軍提出了修建橫穿荷爾斯泰因半島的運河計劃,3年后帝國國會批準了該計劃。這條被稱為“威廉皇帝運河”或者“基爾運河”的運河1895年的貫通,使得德國海軍得以在北海和波羅的海迅速集結。而其潛在敵人只要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同時封住運河和丹麥半島北端的斯卡格拉克海峽兩個關鍵點,就有可能被于北海或者波羅的海集中力量的德國艦隊各個擊破。這不但使得德國海軍在家門口獲得了馬漢所鼓吹的“內線”作戰優勢,而且決定了德國海軍將主力艦規模超過最主要對手的一半規定為最低安全限度。
對于德國而言,海軍的意義自從1871年帝國建立后,就被認為是保衛德國國家安全和海外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帝國海軍剛誕生就曾遠赴海地粗暴地解決了海地政府與德國的債務糾紛。進入1880年代后,也為帝國獲得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四處奔波。盡管一位步兵上將出身的馮斯托施和一位騎兵上將出身的馮卡普里維在相繼領導德國海軍期間,完成了德國海軍由近岸防御向大洋作戰和保護殖民地的作戰模式的轉變,德國海軍緊隨歐洲海上強國一道步入了鐵甲艦時代,帝國海軍的假想敵也從法國轉向了俄國。但是在1897年之前,如何建立一支艦隊以獲得必要的海權仍然是模糊和未決的。
1897年,遠在中國水域的48歲的海軍少將阿爾弗雷德馮提比茨成為了威廉二世于1892年宣布成立的帝國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他利用以前只有陸軍首席顧問才有的直接覲見皇帝的特權迅速影響了威廉二世,用“風險艦隊”思想將德國海軍雜亂不清的任務和建軍方向徹底澄清。那就是德國海軍首先是“防御性的”:它要使得哪怕是最強的海軍強國都無法承受對其進攻可能造成的損失。對于奉行“兩強戰略”的英國,德國艦隊必須要強大到即使被擊敗,也要讓皇家海軍付出無法再面對另一個海軍強國挑戰的慘痛代價。這使得德國海軍的主力艦必須達到英國能夠投入到艦隊決戰的主力艦的一半以上,最好是2:3或者是10:16。
這就引伸出了第二個重要思想,那就是德國海軍必須拋棄自法國海軍“新學派”誕生以來,德國海軍所堅持的巡洋作戰戰略:獲得潛在的最強對手大英帝國的尊重的關鍵,決不在于按照奧貝之流的鼓吹去集中精力建造什么新式巡洋艦、魚雷艇以獲得所謂的“非對稱作戰優勢”,從而對英國的海上交通線一生命線構成威脅。那是次要的任務,在主要任務完成之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主要任務是發展進行艦隊決戰的力量,直接去攻擊敵國海權的核心部分——艦隊。只要英國的艦隊受到嚴重損失,那么這個“日不落國”的龐大殖民地體系的崩潰,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德國海軍的建軍核心必然是緊盯著英國去建造先進的、昂貴的、復雜的主力艦。你有的,我全都得有!
必須指出,提比茨是一位清醒的戰略家,或者說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清醒的海上戰略家。他一眼就看出,盡管那個時代的德國在海權爭奪方面,雖然未必是以英國為對手,但是德國的海上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卻必須是以第一強國英國為核心著眼點的。只要緊跟英國,那么憑借德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就必然會超越其他潛在敵國,而成為世界海權的主宰之一!至于以后會不會發展到英德直接對抗?我們無從知曉提比茨本人的真實想法,但至少在當時他是竭力避免的!
德國發展海軍的目的是什么?很簡單,德國需要和平,而大艦隊是維護和平的必須。正如當年老毛奇對來訪的李鴻章一語道破的那樣“所謂萬國公法者,惟小國之事耳,大國之間惟有實力。”
當然,很多人對此不屑一顧,他們認為保持自己安全的辦法就是向武裝到了牙齒的敵人證明自己的“無害”。因此,有人條件反射般地將德國發展海軍視為“狂妄的反英戰爭叫囂”和“發動海軍競賽”,也就不足為奇了。
兩強戰略
要想了解英德海軍競賽的發展,就必須從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艦計劃說起。
英國人對海權懷有的強烈感情,可以從1894年12月成立的海軍協會窺見一斑。這個協會成立的目的在于通過“宣傳海上霸權對大英帝國至關重要,帝國的貿易、食品供應有賴于此”,而實現游說公眾和國會提供更多經費建造優良戰艦之目的。
在英國皇家海軍協會成立前的1889年5月31日,也就是在德國宰相俾斯麥去職的前一年,英國正式通過了《海軍防御法案》,確立了海軍的“兩強戰略”。根據《海軍防御法案》,皇家海軍在5年內將建造70艘軍艦,其中包括52艘主力艦。該法使得皇家海軍將按照“兩強標準”確定規模,也就是說皇家海軍必須維持在足以抵御僅次于她的兩個國家的艦隊聯合行動的規模。此后一直到19091912年該戰略被從秘密放棄到公開放棄之前,“兩強”一直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規模標準。這個“兩強”,一開始是指法國海軍和俄國海軍,后來則是指俄國海軍和德國海軍。
按照海軍大臣漢密爾頓的計劃,法案規定在5年內建造包括52艘主力艦在內的至少70艘軍艦,具體為10艘戰列艦,42艘巡洋艦以及18艘魚雷艇,總計撥款2150萬英鎊。整個計劃的顯著特點就是每年的造艦經費中沒有用完的部分,就直接撥入一個專門賬戶,轉入下一年的造艦計劃。到1893年,海軍又獲得了135萬英鎊的追加經費用于完成全部造艦計劃。到1894財年結束,漢密爾頓計劃的70艘戰艦中,除了5艘巡洋艦和4艘魚雷艇外,其余全部建成。
1894年3月8日,英國內閣通過了以海軍大臣斯潘塞命名的《斯潘塞計劃》。根據該計劃,英國將再建造7艘新型戰列艦、20艘巡洋艦以及100余艘小型艦艇,總投資3126.3萬英鎊。這筆巨款按當時的匯率,相當于25噸黃金或者折合約2.1億兩白銀。
當時,這個法案并非是針對排在歐洲末尾的德國海軍,而是主要針對有可能挑起殖民地邊界糾紛的法國和俄國。這兩個國家在18891894年期間,共建造了12艘戰列艦,而且在1894年又開工了5艘新戰列艦。
法俄的造艦計劃迫使1895年的英國保守黨和工黨聯合政府再次增加了5艘戰列艦,并以法國、俄國開工的裝備舷側裝甲的大型裝甲巡洋艦為對手,于18971898財年訂購了6艘造價空前的克萊西級裝甲巡洋艦。此后的幾個財政年度里,英國每年都訂購了數目超過對手的裝甲巡洋艦。1903年入役的德雷克級裝甲艦的排水量僅比同期建造的戰列艦小250噸!在19041905財政年度訂購的3艘米諾陶級大型裝甲艦更是達到了裝甲巡洋艦競賽的頂峰:這些排水量高達14600噸的超級巡洋艦,最終預示了“戰列巡洋艦”時代的到來。而這類軍艦的出現,馬上就導致了新一輪的造艦競賽,只不過不再是在英國和法國與俄國之間展開。
技術的震撼
隨著時間的流逝,歐洲的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的變化,尤其是工業革命時代飛速的技術進步,大英帝國那個看似不會被撼動的海權優勢漸漸出現了難以彌補的“裂痕”。
首先是蒸汽機的運用導致了軍艦的動力系統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蒸汽機的出現和大規模運用,不但使得作戰艦隊迅速告別風帆時代——使得大批風帆戰艦被淘汰,從而減少了英國原來的固有優勢;而且改變了艦隊作戰的基本方法,那種依據風向搶占有利位置的駛帆術迅速消亡。
海軍作戰的機動性被極大地提高了。強勁的蒸汽動力與螺旋槳和操舵裝置的結合,使得戰艦不但在速度控制上,而且在隊形控制上的難度大幅度降低。這意味著一支艦隊可以更加主動地選擇交戰和退出戰斗的時機。那種受制于風向和海況的傳統作戰方式受到了顛覆性的改變。
其次是艦船的建造材料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鋼鐵取代木材成為了戰艦建造的關鍵,這使得軍艦的建造得以真正由“作坊時代”向標準化的“社會化大生產時代”過渡。此時,海軍的競賽就成為了大工業的競賽——決定海軍艦隊規模的不再是森林和海員,而是車間和技工!
而從另一個方面看,鋼鐵的使用使得軍艦的防護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裝甲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現代化主力艦的操縱者提供了極為重要“心理裝甲”,這是帆船時代所無法比擬的。裝甲技術導致艦員的作戰熱情和斗志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而堅固的結構也為更高水平的損害管制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在1891年,哈維發明的表面淬火的鎳鉻合金鋼技術,在降低裝甲重量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艦船的防護力,而克虜伯的鋼鐵冶煉技術向裝甲鋼領域迅速擴展則大大加強了德國戰艦的防護優勢。
19世紀末、20世紀初,裝甲技術的長足進步、損管裝備的日益完善和防護實證科學的系統化及巨大成就,使得在一場勢均力敵的作戰中,擊沉一艘設計比較合理的現代化的重型裝甲戰艦變得極其困難。例如在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大東溝海戰中,以薩克森級鐵甲艦為藍本建造的定遠級鐵甲艦盡管受到了日本艦隊的集火射擊,每艘命中了上百發炮彈,但是主裝甲卻依然沒有受到致命損傷,而保留著相當的戰斗力。
第三是導航與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海軍的交戰距離以及艦隊規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無線電發明并得到廣泛應用前,在海上交戰具有極大的偶然性。統帥部對海軍艦隊的有效控制力非常弱,因此要想控制海洋,就必須維持一支數量龐大的艦隊并分散為若干分艦隊,來保證不出現死角和盲區。而無線電技術的使用,導致指揮效率的提高降低了對戰艦數量上的要求,從而為提高艦艇的質量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第四是火控系統的使用革新了傳統的炮術,拉大了交戰距離。因而,從根本上改變了戰艦的設計。彈道科學的進步,使得戰艦能夠在較遠的距離交戰,而盡量將自身置于敵方火炮的擊穿范圍之外的安全范圍。無論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實驗型“坡倫”系統還是大規模運用的“德雷爾”火控系統,或者以德國蔡司公司先進的光學技術為核心的立體測距儀和大功率探照燈,都使得海軍炮術向著精細科學發展,這不但使得艦隊具備了有限對抗惡劣天氣的“準全天候”交戰能力,而且使得遠距離交戰對于艦隊交戰陣形的依賴逐漸降低。
第五是大量機械裝置的使用改變了海軍的兵員結構。英國在海權中最主要的優勢曾體現在其擁有龐大的后備水手隊伍。然而,現代化戰艦的使用關鍵卻在于對機械的正確操作。于是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就在相當程度取代了自發摸索和長年積累的航海經驗,成為了技術密集型的海軍對兵員的首要要求。而這種對機械的操作要求,反過來又使得海軍能夠像制造商品的工商業一樣,借助于國民教育體系和產業工人隊伍快速補充兵員。于是,人口數量和教育以及工業的優勢,就有可能在海軍建設中得以反映。
最后,參謀部體制在海軍的運用使得合格軍官的培養大大加快而質量得以顯著提高。在工業革命時代,由于涉及龐大的戰爭系統的支持運轉,海軍的作戰計劃日益從將領個人的決斷轉為參謀體制下的集體決斷。這意味著海戰中技術的成分開始大幅度上升。而納爾遜式的將領個人魅力成分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在下降。海戰對抗的系統性隨之增加。
英國皇家海軍漸漸發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皇家海軍和德國海軍的對比開始對英國不利:
在動力方面,德國海軍得益于本國較為雄厚的機械技術迅速具備了向無畏艦過渡的條件。在20世紀初,德國盡管在蒸汽輪機方面略顯落后和保守,但是在船用動力的主要品種產品的功率、可靠性、經濟性等性能指標方面與英國的差距并不算遠。德國主力艦廣泛采用的三脹式蒸汽機在大功率狀態下運行的巨大振動盡管對于精確射擊存在很大不利影響,但是綜合性能尚可接受。而德國在柴油機方面的進步則更是有目共睹的。
在材料方面,德國克虜伯公司在裝甲方面和冶煉技術方面的長足進步,使得德國軍艦的防護水平達到了同時代的高點。
在通訊技術方面,德國的電器優勢很大,其無線電通訊技術與英國相比處在伯伸之間。在火控技術方面,德國在光學領域的優勢明顯,蔡司早已成為了世界光學材料和測距裝備的重要供應商。
早在威廉二世登基之前,德國就成為了歐洲海軍裝備的一個重要生產國,在裝甲艦的制造領域甚至成為了英國、法國的有力競爭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激烈競爭中贏得了清朝訂購的定遠級鐵甲艦的合同。
在海軍兵員方面,在實施了強制性國民義務教育和較為系統的職業教育的德國,大量高素質勞動力和技工的存在,使得產業工人隊伍得以為建立在復雜機械基礎之上的現代化艦隊的快速擴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儲備。而英國在這方面卻明顯落在了德國后面——長期沿用的“師徒傳授法”使得“學徒”的培養無法跟上技術進步和產業擴張的需求。
在軍官培養方面,德國作為最早建立參謀部體制的國家,其海軍軍官的培養早已實現在參謀部領導下的學院化和標準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日益深化,如同井噴般出現的各種先進技術迅速改變了海軍強國之間的實力對比。以蒸汽機的出現和大規模運用為標志,英國皇家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以來所獲得的至高無上的海上霸權受到了劇烈的撼動——面對具備后發優勢的新興工業國家的挑戰,大批主力戰艦迅速過時。大規模建造用于替代老舊艦艇的新型戰艦既要花費天文數字的經費,而且還可能在幾年之內再度過時。皇家海軍面對著無法逃避的變革挑戰。
如同羅馬人在挑戰迎太基的海權時,發明了“烏鴉”,從而將羅馬軍團的步兵格斗優勢傳遞到了海上一樣。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為后來者超越原有的霸主提供寶貴的機遇。技術進步在不斷制造著新的起跑線的同時,也抹平了原有的技術差距和數量優勢,降低了挑戰原有技術體制下領先者的難度。盡管像費希爾這樣杰出的皇家海軍將領不斷維持著皇家海軍的領先地位,然而他們卻發現新興的歐洲國家正在將他們的“后發優勢”向各自的海軍進行卓有成效的轉移。
德國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一個。
恐慌的價值
早在1906年前后,英國就已經開始爆發針對德國海軍的歇斯底里式的“恐慌癥”。英國考文垂兵工廠的穆里勒爾根據一些臆測和小道消息,不懷好意地向同樣別有用心的媒體宣稱:德國海軍已經使得英國在摩洛哥危機可能引發的戰爭中全面落敗。結果英國的輿論、政府和反對黨以及人民陷入了極度的震驚。1907年底,在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催促下,討真實清況最了解下過的費希爾向國王提交了件分關于英德海軍實力對比的報告。
在這份對自己的實力估計頗高但是對對手卻不盡客觀的報告中,費希爾是這樣描述的:
“在本年(1907年)的3月中,這是個絕對的事實,德國既未建造一艘無畏艦,同時在18個月之內,也未準備建造一艘戰列艦或大型巡洋艦。德國戰列艦中全體艦只之半數,都只能與英國的裝甲巡洋艦相等。現在這也是事實,英國有7艘無畏艦和3艘戰列巡洋艦,一共是10艘已經建造完成或正在建造之中。而德國人在本年3月,卻連一艘無畏艦都沒有。我們有驅逐艦123艘,潛艇40艘,德國卻只有驅逐艦48艘,潛艇1艘。德國海軍國務秘書提比茨上將在其最近的一個秘密報告中,曾經說過英國的海軍實力,現在是比德國的強過4倍。誠然的,我們將使英國永遠保持著這樣的實力,但是我們卻并不想向全世界公開發表。”
但樹欲靜而風不比。這次海軍恐慌使得每一個野心勃勃的政客都看到了英德海軍競賽這個“題材”可能帶來的巨大個人收益。很顯然,費希爾的報告并沒有說服那些想憑著政治投機擠進國會和唐寧街10號的人。在1910年1月的大選中,保守黨拼命對德國進行攻擊,通過促成人民的恐德情緒來為自己爭取選票。保守黨領袖貝爾福聲稱:“多數國家都一致認為英德之間的斗爭,是已經無法避免的”——而英國的海軍力量不足導致了國家正處于危險中。
問題的核心在于,德國發展這種大艦隊到底會不會使得英國走向對德國的敵對呢?
首先,即使德國不發展艦隊,英國也未必不會和德國的對手結盟。也就是說,英國的結盟決不是看你是不是有艦隊!俄國、日本、法國、美國都有艦隊,英國照樣與其結盟;奧匈帝國沒有強大的艦隊,英國照樣與之為敵。換句話說,英國的結盟是從國家層面的大戰略出發,而不是僅僅從有沒有海軍艦隊出發!一旦最壞的局面發生,有一支艦隊至少還有逼迫英國重新考慮“結盟對象”的可能。如果什么都沒有——那么擁有龐大艦隊的英國一旦對德國宣戰,德意志帝國就只有死路一條!
其次,從提比茨就職前后的環境來看,英德兩國間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并不大。兩國君主之間有緊密的血緣關系,威廉二世皇帝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英國的下個國王是威廉二世的舅舅;威廉二世不斷率領德國海軍那幾艘“寒滲”的艦艇去英國參加為他外婆組織的盛大閱艦式——那種強大的艦隊和弱小海軍的強烈對比,無疑讓英國公眾認為德國海軍就是造幾艘船,也是“無害的”。況且,威廉二世還被他外婆授予了皇家海軍名譽元帥的榮譽。這下正暗示了英德海軍結盟的美好前景嗎?
第三,英國皇家海軍的大批艦艇淘汰完全是科技進步造成的,而不是別國建設海軍造成的。英國自己大規模建造新式艦艇必然也為別的國家建造新的艦艇提供了“合理性”。德國海軍即使是為了完成基本的戰略任務,也必須建造足以和最新式敵艦匹敵的現代化艦艇——對于有點理智的人來說,這都是不難理解。為了不授人以柄,提比茨后來甚至專門指示造船設計師,德國未來的戰艦不要在外觀上給人以領先英國的感覺;而要盡量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不計花費地提高軍艦的性能。
正是基于這些認識,德國開始了大海軍建設的征程。
服務器已遷移完畢,對您1天不能看書的影響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