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庭第二百三十一章 商會壯大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唐庭 >>唐庭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一章 商會壯大

第二百三十一章 商會壯大


更新時間:2015年06月27日  作者:金山時雨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金山時雨 | 唐庭 
正文

商會的會長慕一寬代表商會向商事監上了書,大概意思就是關內商戶太多,商事監一時間忙不過來,商會為了避免給朝廷和商事監添麻煩,早就已經把所有‘會員’的相關資料和錢準備妥當,只要移交給商事監就成。△↗,也就是說,加入商會的那一部分商家,由商會負責出面,替他們和商事監打交道。

和一個個零散來的商戶相比,一次性送來大批商戶資料的商會,自然能節省商事監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商事監沒理由不優先辦理。畢竟從朝廷的角度而言,優先辦理商會的事,收益更大也見效更快:一次性就能收一大批商戶而且都是大商戶的錢。

這就是個大客戶便捷通道了,大客戶擁有優先權。特事特辦,先收了商會的資料和錢,把參加明經考試的資格發下去,然后再進行核對,有問題的退錢收回資格或者重新申報。

這么一來,商事監一天之內案牘堆積如山,全是商會中商戶的資料。當然了,作為民間組織,商會送來的資料真實性與否還要進行核對,有人提出可以進行抽查。商事左使蕭庭否決了這個提議,這是商事監第一次和商會打交道,于公于私,都必須盡可能的嚴格把關,對雙方對朝廷,對其他不在商會的商戶們,有個明明白白的交代,決不能含糊了。

于是所有零散的商戶就只能等,什么時候商事監把商會的資料調查核實完畢,再輪到他們。這可不是商事監懈怠拖延,而是人手實在不夠,忙不過來,實際上為了核實商會送來的資料。商事監上上下下已經忙得腳不沾地,連端茶送水的內勤丫頭,只要認識字的,都幫著記錄,更多的人手派到各地官府去落實實際情況。

短短幾天時間就有了一大筆錢進賬,商事監這里又熱火朝天的干著。朝廷自然不再說什么,反而下旨褒獎了新成立的商事監一通,圣旨里順帶還提及了商會這個民間組織,一個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的高帽子先戴上,擺明車馬的支持商會。

這就是所謂的掩耳盜鈴,找一個看起來名正言順的理由,把辦理的順利換一下,就起到了絕對不同的效果。至于這個理由,是個人都能看出來。商會的會長就是你商事監的監丞,擺明了就是在利用職權給商會開后門,提供便利,可偏偏在明面上抓不到任何把柄。錢有了,事情在辦,還要怎么樣?難道商會里的商戶就不是大唐的商戶了?

至于剩下的商戶們日子就不是那么好過了,由于商事監暫時沒功夫理會他們的事,已經來的商會。就只能在商事監附近住下,一部分去長安城。一部分家資不怎么豐厚的,就近到了商事監附近的幾個莊子上租借住宿。

也就住了幾天,不少商戶就有點后悔了,尤其是不少小型的商戶,發現光是這幾天住店的錢,都快要趕得上商會的會費了。早知道這樣。不如當時就參加商會,一切都交給商會去辦,不光省了住店的錢,還省了自己來回跑的時間。

再說的遠一點,將來指不定還有什么事要跟商事監打交道。要是次次都這樣來回跑,住店什么的,這花銷可比給商會的會費多得多。

這邊商戶們著急,那邊商事監的審核卻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結束,也許是三五天,也許是十天半個月,總而言之也沒個準信。

時間久了,不光是錢如同流水一樣花出去,人心也難免有些浮動。商人參加明經是千古以來未有的事情,對于商戶們而言,幾乎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可遇而不可求,這種事情到底能不能形成慣例,還是說僅僅只有這一次機會,誰也說不準。

好像是為了印證這個想法,長安城的不少酒肆里,都傳出風聞,說朝廷是為了籌集軍費,破例開了一次口子,只要籌集到足夠的軍費,商人捐款參加明經的事就停止。

也就是說,名額有限,過期不候。

這下終于有人繃不住了,連夜趕到商會所在地,慕一寬的別院里,提出想要加入商會。到了一看,門口已經等了一大群人,居然都是面熟的認識的,原來不止一個兩個人想到了這點。

慕一寬辦事的效率絕對是高的,兩天之內,商會驟然擴張,參加商會的商戶數量幾乎擴大了一倍有余。

緊跟著,商事監自然又收到了一筆大額捐款,發下去一批資格,同時來的還有更多的待審查資料。朝廷上龍顏大悅,新加入商會的商戶們一顆心總算放了下來。

接下來,商會又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由慕一寬出頭,和長安城里各大酒肆旅店商議,所有商會的成員,在長安城的一應開銷,一切‘打八折’。

打折這個詞自然是蕭庭提出來的,不過也不難懂,買了十個錢的東西,給八個錢就成。但前提是,必須是商會的成員,在商會的鋪子下面開銷才有這種優惠。

這一下,加入了商會的商戶們發現,自己的那點子會費,好像一下子就回來了。

對于這個政策,有些長安城的商戶一開始還不太理解,但是很快的就發現,自從有了打折之后,自己家的生意反而比平時好了不少,來買東西的,大多是外來的商戶。而旁邊那些地段相同,做的生意類似,卻沒有加入商會的商家,卻恰恰相反。

當商會宣布,這個商會成員相互打折的政策成為慣例之后,終于形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很簡單的道理,加入商會,商會不光能幫你出頭辦事,更有切切實實的打折好處,不加入商會,不但什么事都要自己跑腿出頭,沒有優惠,甚至那些已經加入商會的商家,為了優惠,都不會來你這里消費。

兩廂對比之下,已經不需要慕一寬和商會再去做什么動員,加入商會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做生意必須的條件。商事監門口的長隊一夜之間消失了,改在了商會大門口,加入商會反而要排隊了。

由于大量的商戶涌入長安城,加入商會,長安城和附近的莊子上,著實熱鬧了好一陣子。人氣就意味著消費,來的都是或多或少有點錢的,到了京城花花世界,再加上還能打折,錢也是流水般的花出去。有的是真有錢,花錢享受的,有的則是趁著這個機會來進貨的,就算家里暫時不缺貨,也趁著來一趟能打折的機會進一批回去。

買賣流通了,朝廷收的稅自然也就多了。戶部有沒有統計蕭庭不清楚,不過根據慕一寬那邊報上來的數字來看,最近一段時間啤酒洛神丹之類的玩意,銷量提高了三成。

牛老漢在家里估計又要為擴建庫房發愁了。

審核的工作也漸漸的接近尾聲,可長安城的商會們并沒有散去,相反還有更多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甚至是來回跑。原因很簡單,除了來消費的,也有人看到了商機,想趁著這個關內商戶聚集的機會賺一筆,帶了不少貨物來到長安附近兜售,的的確確的賺了一筆。商人逐利,見到人家賺了錢,自然有樣學樣,其他人派人回家拉貨到長安城來賣。

沒多長時間,商事監的審核還沒全部完成,長安城外居然自發的形成了一片小小的集市,都是各地趕來的商戶相互間做買賣,也有長安城的居民來趕集的。

蕭庭和慕一寬關著門商量了一下午,第二天,商事監直接上奏,在離著長安城十里開外的地方,畫了一片荒地,作為‘集散市場’。

商會的第一筆會費,拿出一大部分用在了建筑上,蕭家和將作監的工匠,以最快的速度,清理荒地,在上面修建了簡易的房屋鋪面,甚至還按照蕭庭的要求,建了倉庫和簡易的排污排水渠道。

接下來,商會開始用這些鋪面賺錢。(未完待續。。)

閱讀提示:


上一章  |  唐庭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