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走私1859第一八六章 中華新政(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時空走私1859 >>時空走私1859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八六章 中華新政(二)

第一八六章 中華新政(二)


更新時間:2015年01月26日  作者:莊不易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莊不易 | 時空走私1859 

熱門、

應當說,這一次的政體改革,別看李永吉也親自參與進來,而且還有不少洋派的年輕人一起幫著參謀,但說白了依舊是一個相當不成熟的怪胎。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套新的官僚體系,是李永吉結合了后世中國的紅色中國政體,加西方的三權分立,加傳統中國的封建傳統,最終糅合出來的一個四不像,比如那個內務府跟內務委員制度,怎么看怎么覺得怪異。

雖然是個四不像,不過實際上這套政體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因為這套體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皇帝牢牢的把控住了財權跟兵權,其他權力則盡量下放。

其實一個帝國的治理,歸根結底不過兩點:一是稅收,既通過收稅來維系整個帝國的正常運轉;第二是維穩,也就是通過各種手段,比如暴力機關,來保證帝國的運轉別出太大紕漏。

其他一切的一切,比如政府制度啊,軍隊形勢啊,外交政策之類的,都是圍繞著兩點在運作,所以只要這兩點能夠得到保證,制度適合與否都沒關系,正如李永吉自己說的,不合適再改就是了。

雖說稅收跟維穩是最關鍵的兩個點,但在李永吉有金手指,可以購買現代物資的情況下,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問題,那就是財政問題。

那么,中華帝國的財政狀況究竟是怎么樣的呢?答案是相當不錯,甚至不錯的有些畸形!

中華帝國是個新生的政權,目前還沒有統治全中國,擁有的地盤不過是江蘇全部,浙江北部,安徽大部,山東全部,河北東北部以及北京天津地區的京津地區。

雖說地盤也算不小。但因為大部分地盤都是新打下來的,所以還沒有開始正式的收稅,所以中華帝國的稅負實際上就只有江蘇全部、浙江北部這幾個地方,也就是俗稱的江南地區。

另外,中華帝國政府的收入,目前主要有四個,一個就是海關稅,一個是土地稅,一個是奢侈稅,最后一個是商業稅。

在這里面。因為土地稅本身很低,加上主要用于教育補貼,暫時可以不算在內,所以真正可以進入政府運作的稅,就只有海關稅、奢侈稅與商業稅這三樣。

先說海關稅。

前文說過,中華帝國對外出口的貿易額,目前是每個月達到了兩百二十萬兩銀子,且以每個月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在迅速遞增。

這里面,阿司匹林跟海落因的藥品貿易就占了四分之一。不銹鋼以及其他現代制品又占了四分之一,蘇州利用現代機器生產的高檔絲綢占了四分之一,只有剩下的四分之一,才是茶葉、瓷器等傳統貿易品。

當然。真正數量最大的,還是傳統貿易品,至于前面四分之三的物資,大都是量少價高。全部是當奢侈品算的。

至于進口,前江南政府從國外進口的大宗物資主要是鴉片、棉花跟稻米,翡翠類玉石雖然不斷遞增。但還不占主流,算起來平均每個月的進口額都在八十萬兩銀子左右,其中鴉片貿易占了大半。

至于進口額的遞增速度,平均每個月只有百分之三左右,跟出口額相比是微乎其微。

必須要說明,這個貿易量,幾乎全部出自江南地區,具體說幾乎都是蘇州、上海、無錫、常熟這幾個城市的產出,其他新地方的產能還沒開始爆呢。

前江南政府,現在的中華帝國,對外貿易的海關稅一直是雙向收費,也就是出口要收稅,進口也要收稅,收稅的額度各有不同。

在出口稅方面,總體還算優惠,比如拜耳制藥的藥品稅收高達百分之十五,而傳統的瓷器茶葉則是免稅,所以平均下來的稅收額度是百分之七。

也就是說,每個月出口的稅收,就有大概15.4萬兩銀子。

在進口稅方面,鴉片稅收雖然比較大,但棉花跟稻米稅收還算正常,平均下來的稅收是百分之十。

算起來,每個月進口的稅收,是8萬兩銀子。

以上是正稅,再加上船舶噸位稅,每個月大概有3萬兩銀子。

這樣一算,每個月只靠收海關稅,就只有26.4萬兩,少的簡直可憐到家,比以前清政府的時候還要低。

再算奢侈稅。

奢侈稅主要是指裹腳稅、大戶稅、小妾稅、抽大煙稅之類傳統陋習的稅收,得益于江南地區在精武軍統治時期受災較小,大戶較多,所以每個月大概能收130萬兩銀子左右,且這個增長額度是不斷減少的,說明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那些傳統陋習。

最后就是商業稅,由于實行低稅收政策,這里的商業稅主要是指印花稅,每個月的印花稅大概在50萬兩左右。

這樣看,似乎江南政府每個月的收入不過才兩百多萬兩,雖然還在高速遞增,但跟以前清朝統治時期一比,相差并不大,因為在滿清時代,比如咸豐初年,江浙地區的稅收,一年就已經超過兩千萬兩銀子了。

看起來沒問題,但仔細想來卻問題多多。

最簡單的一個問題就在于,江南地區一向富庶,就算去掉那些新奇藥品不銹鋼制品之類的東西,光靠傳統的絲綢出口以及茶葉出口,也不可能貿易額那么少吧?更何況鴉..片貿易額也不可能這么少,要不然也不會在鴉..片戰爭后的十年間,就讓清國損失1.5億兩白銀!

比如說,清政府早于1858年就被迫與英﹑法﹑美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準許外商在通商口岸銷售鴉片﹐并以“寓禁于征”為名,同意以“洋藥”名目繳稅﹐每百斤納稅銀30兩﹐從此鴉片竟成為合法的進口商品。

從那以后,鴉片輸入量隨之劇增﹐僅僅1858~1859年的鴉片進口量,就超過60000擔!而這個數目的二分之一,都是在上海交易的!

清代的一擔,是100舊制斤,約等于現代的60公斤,那么算6萬擔。就是360萬公斤,600萬舊制斤,去掉一半,就是180萬公斤,300萬舊制斤鴉片!

鴉片的到港進口價格,是一斤一兩,一百斤一百兩,納稅三十兩,也就是說清朝過去一年光購買鴉片的數額,就高達600萬兩銀子!

那么上海地區因為一直受創較小。鴉.片貿易一直沒有受到大的打擊,甚至還有提升。

根據統計,只算1860年2月份到1860年8月份這6個月的時間里,上海港就先后進口了兩萬擔鴉片!如果按照舊制,折合白銀來算,那就是兩百萬兩銀子!

但是,因為李永吉的崛起,用經濟的手段大力打擊鴉片貿易,又以李永吉直屬商號的名義直接統一收購。所以鴉片的價格已經下降到一斤5錢銀子的價格,下降了一半。

也就是說,那半個月的時間,江南地區正常到港的。被統計下來的鴉片支出,最少是一百萬兩銀子!

那么,這支出哪里去了?就算按照三分的稅收算,起碼要三十萬兩的海關稅啊。怎么會那么少?

先別急,這里面就牽扯到內幕了,更確切的說。是牽扯到李永吉直屬企業的事情了。

沒錯,這個內幕就在于政府的這些進出口數據,針對的是照章納稅的普通中小洋商跟中國商人,真正的大宗貿易,是不走海關的,是以一種更優惠的免稅貿易狀態在交易,對象也都是大洋行,比如怡和洋行。

別的不說,就說跟怡和洋行這一家的鴉片貿易跟藥品貿易吧。

只算1860年2月份到1860年8月份這六個月,拜耳藥業跟怡和洋行的直接交易量,就超過了三千萬兩白銀!

這其中,拜耳藥業直接跟怡和洋行進口鴉*片的進口采購額是六百萬兩銀子,出口藥品的銷售額則是兩千四百萬兩銀子,加起來正好三千萬兩銀子!

總起來算,只是拜耳藥業一家公司,在六個月的時間里,出口阿司匹林跟海落因這兩種藥品的銷售額就超過六千萬兩銀子,進口鴉片的采購額則高達一千萬兩銀子。

這個數額還只是初步統計,實質上主要的數據是后三個月出現的,一開始的數額還比較小,是在后三個月,尤其是后兩個月開始爆發的。

如無意外,簡單說就是歐美如果不能仿制出這兩種萬能藥,那么拜耳藥業這種爆發式的增長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一統歐美的醫藥界。

戴夢得珠寶也不可小瞧,同樣是1860年2月到1860年8月這六個月的時間,光出口養殖珍珠一項的銷售額就高達1000萬兩銀子,其他像不銹鋼制品,鋁制品,還有人造鉆石,歐泊等,則超過3000萬兩銀子,至于進口的翡翠制品,則不過800萬兩銀子。

另外,中信錢莊跟外商套購黃金的活動也不可小看,時至今日,已經先后利用大量涌入的白銀,套購了超過200噸的黃金,幾乎把日本金的出口數目掏了個空。

所有這些貿易,都是不交稅的,是直接公司對洋行,也不經過政府的統計,全都算是李永吉的私人公司利潤。

很顯然,考慮到李永吉獲得這些東西的成本,比如阿司匹林,平均十片才四分錢,往外賣呢,拜爾公司的出廠價就直接一英鎊十片,到英國本地的零售價,則是2英鎊10片!

就不說對比了,1英鎊含金7.322克,所以這里面的利潤,大家都懂得。

海落因雖然成本略高,不過10斤鴉片能夠生產1斤海落因,而10斤鴉片不過5兩銀子,算上人工以及機器成本,不過7兩銀子,而生產出的一斤高純海落因呢,往往要摻別的東西加以中和,海落因成品大概等于是3斤。

這3斤往外賣呢,拜耳藥業的出口價,是賣到300英鎊,也就是100英鎊1斤低純的海落因!

別看貴,但療效又快又好,所以基本供不應求,而且實際上那1斤摻假海落因運到外面去,聰明的洋商很快就學會繼續摻東西進去。1斤變10斤往外賣就算有良心了,1斤變100斤的也很正常。

這種1變10的低純度海落因,英國的零售價是一磅海落因粉末賣50英鎊!

就為了運輸中國的藥物以及珍珠之類的奢侈品,英法美等國已經開始組織專門的快速帆船,也就是噸位不大,但速度超快那種。

用這種船的運輸速度多快呢?這么說吧,正常情況下,大型蒸汽輪船從中國到英國本土要五個月,用這種快速帆船,從中國到英國本土只要三個月不到。半年一個來回!

從中國到美國也差不多,正常來說要五個半月,大概六個月,但如果是快速帆船,三個半月就可以從上海抵達紐約!

此外,除去這些利用時空交易的超暴利交易外,像大宗的茶葉啊、瓷器啊、絲綢啊之類的,其實也不是走正常海關的,而是李永吉下屬的商號。比如精武商行,直接以優惠價格從各地收購,然后再直接跟外商交易,期間也是不交關稅的。這里面的貿易額,半年時間也已經突破了千萬毛收入的大關。

簡單說,只有那些殘羹剩飯,才被中國各大商人收取。然后跟那些新來乍到的中小洋商交易,那些自然要繳稅。

簡而言之一句話,現在中華帝國的情況。是李永吉個人有錢的冒泡,但中華帝國的財政收入卻很低,在李永吉個人不放棄這些利潤的情況下,中華帝國的確是有些難堪。

或者說,如果不養軍隊,中華帝國自然是還算富裕,但如果養國防軍跟民兵,再加上還得養官僚,以每個月兩百萬兩銀子的收入,的確有些吃不消。

“我理解你的難處,老哥。”面對李永昌的訴苦,李永吉搖搖頭,“但你要知道,目前我還沒發放手這些高利潤的東西,為什么要這樣,不用我多解釋吧?”

“微臣知道。”李永昌也是知道李永吉瞎掰的那個全靈教的事情,所以點點頭,“但是,就算按照陛下您說的,發行國債,您有全面認購,可時間一長,這政府負債累累,這也不是個事兒啊。”

“負債累累不怕。”李永吉笑道,“其實中華帝國的產能還沒爆發出來呢,像工業啊農業之類的,完全都沒算上呢。工業不說,暫時不多,但農業可是大有可為。”

“可我們不是不收農稅么?”李永昌忽然道。

“是不收農稅,但我們要監督農產品交易啊。”李永吉道,“農業部下面有糧食局,按照我們的規定,農戶所有的農產品買賣,必須在糧食局的監督下進行,必須用糧食局的度量衡,不經過糧食局的糧食買賣一概非法,要受到嚴懲。

而通過糧食局的買賣呢,糧食局要從收購方中按照比例收取一定的收入當作監督費,也就是印花稅,這印花稅可是有兩成,不少了。

換言之,我們是控制流通,再從流通領域中,按照商業稅的模式收農業稅。

現在不好說,因為我們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糧食已經收過去了,但等到了明年,這個農業的印花稅就大有可為了。”

“好吧,就算如此,但一年撐死也就一兩千萬。”李永昌搖搖頭,“還是填不起這個無底洞啊。”

“商業跟工業上貢獻的稅會越來越多的。”李永吉道,“你看,以后所有飯館都要交衛生許可費,交治安管理費,消防費,工商許可費,妓院之類的還得交高檔消費稅。這些稅收的額度不大,對單一的小商戶來說壓力不大,但積少成多,加起來也是很可觀的。此外呢,我們以后還有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總之只要經濟越繁榮,政府的稅收就越高。

所以說,只要政府不垮臺,欠多少錢都不怕,一次五年期的國債不行,可以繼續發下一期的國債,繼續欠嘛,這叫赤字財政!

只要國家的經濟能發展起來,大河有水小河滿,稅收也會更著水漲船高,總有一天會完全還清欠款的,當然那時候說不定我們會繼續玩赤字……我說的這些,你到底明白了沒有?”

“哦,陛下您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政府可以不斷的欠錢?不斷的花明天甚至后天的錢?寅吃卯糧?”

“就是寅吃卯糧!”李永吉一拍手。“一家一戶自然就破產了,但我們是國家,國家是啥?那就是欠了錢可以耍賴!

再說了,真沒錢了,以后我們還可以出去搶啊,看看周圍,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哦。還有俄國,哼哼,都是有錢人啊,搶幾次,啥都有了。”

“陛下!”李永昌眉頭皺了起來,“輕易動兵,花費巨大,而且禍福難料,這可不是好事兒。”

“哼。這個你就不用擔心了。”李永吉擺擺手,“要打外國,我肯定不會動用國防軍跟國民警衛隊,聽名字就知道。除非是國戰,要不然,欺負朝鮮日本之類的,我的皇家禁衛軍足夠了。但是打下的利潤呢,比如簽訂不平等條約,國家卻可以撈到很多好處。嗯,這個以后再說。”

“哎,好吧。”李永昌也不再勸了,“陛下,既然如此,那臣就把新的官制發下去試運行一下,您看可好?”

“嗯,沒錯,先發下去,試運行一下,摸著石頭過河嘛。”李永吉笑道,“反正要當官,除了我直接提拔任命的以外,就只有考試,要么通過公務員考試,要么內務員考試,更高級的還有司法考試,除此之外一概不認,寧可官位空著,也寧缺毋濫!”

“明白了。”李永昌點了點頭,“那么陛下,新的紙幣跟銀元,還有國債,是由新成立的中華帝國銀行一家發行,還是跟中信銀行一起聯合發行?”

“紙幣跟銀元的話,還是帝國銀行單獨發行吧。”李永吉道,“中華帝國銀行的定位,是國家銀行,隸屬于金融部,應該是一個金融管理調控部門,不應該過多參與現實的民間金融行為。

至于中信銀行,那是屬于我個人的私人銀行,由內務府管理而已,當然要參與民間的經營,甚至還要干一些秘密的金融行為,兩者性質不同。

所以說,國債的發行,應該是由帝國銀行自己說了算,畢竟這是國債,是代表國家的債務,只能是帝國銀行發行。

但鑄幣跟印刷紙幣就不一樣,雖說鑄多少銀幣,印刷多少紙幣,必須是經過統一規劃,按說是也歸帝國銀行管,但是我說過了,中信銀行雖然是私人銀行,但這是為了方便以后干一些國家不方便出手的事兒,所以必須要取得鑄幣權跟印幣權,因此呢,發鈔權就由兩家銀行聯合發行。

嗯,我看這樣,發現鈔票的事情可以成立一個帝國銀行監事會,簡稱銀監會,銀監會的成員就是帝國銀行跟中信銀行,以后還可以加入別的銀行,就這么辦吧。”

“那這個銀監會歸誰管呢?帝國銀行是金融部的,但中信銀行卻是內務府的,這個……”

“那就獨立運營,隸屬于國務院直屬特別部門,但內務府跟元老院都要參與監督,就這樣。”

“好吧,也只能如此。”李永昌點點頭,“那么陛下,您既然覺得上次臣說的國債數目不對,那第一期國債到底應該發多少呢?”

“先發行三千萬五年期國債。”李永吉道,“我自己認購一半,剩下的一半對外公開發行,外國人也可以買,利息么,五年期國債就按百分之五算。”

“百分之五?太高了吧?”李永昌嚇了一跳,“咱們的利息可是按年算的,如果是這樣,借3000萬,一年就要付出150萬利息,五年后我們豈不是要還3750萬?五年就要還750萬啊,太高了。”

“臥槽,這還高?”李永吉無語的搖搖頭,“那你說多少合適?必須要容易讓人有利可圖,肯下決心買才行。”

“讓我說,百分之三就很高了。”李永昌道,“如果利率是百分之三,老百姓肯定感興趣,畢竟一年就賺百分之三啊,等于一百兩銀子,一年后就多了三兩,很賺了。再說了,咱這是國家債務,正如陛下所說,只要國家不滅,就不會欠債不還,所以老百姓肯定感興趣。”

“好吧,那就百分之三。”李永吉聳了聳肩,“只要能賣出去就行。”

“那紙鈔跟銀元我們發多少呢?”李永昌問。

“發多少啊。”李永吉琢磨了下,“我們現在手中有多少白銀儲備?我說白銀!”

“白銀的話,主要在中信銀行的銀庫,現在一共存有八千萬兩白銀,兩千萬元的銀元。”

“這樣啊,先保守點,銀元發行五千萬元,紙鈔在銀元的基礎上乘以五,發兩億五千萬元。”李永吉道,“所有發行都以公務采購的形式發,這下子,你不就有錢了?”

“五千萬銀元還好說,但,但兩億五千萬也太,太離譜了。”李永昌張大了嘴巴,“這么虛高,會出問題的!”

“出毛的問題!”李永吉撇撇嘴,“我沒發十億就已經是夠謹慎了,其實發五十億都沒問題。”

的確,要是按照一般的貴金屬準備金的儲備原則,銀行如果保守點,通常都是按照準備金一比十來發行鈔票的,一比一百的也比比皆是。

也就是說,有一的準備金,就可以發行十甚至一百的鈔票進入流通領域,而不必擔心倒逼危險。

實際上準備金并不一定是貴金屬,這個主要看信用。

之所以世界上通用黃金白銀,那是因為這些貴金屬已經用了幾千年,人類早就對這類貴金屬形成了固有的信任,這種信任是超脫了國家概念的,所以在國家信用沒有完全大行其道的時候,國際上都是實行金本位或者白銀本位。

十九世紀中期是列強的時代,列強們實行的大都是金本位,因此世界上流行的是金本位。

但在中國來說,老百姓也認可白銀,所以白銀當準備金完全沒問題。

白銀這東西李永吉有的是,不說通過貿易進來的大量白銀,必要時刻,李永吉自己從現代社會也可以弄來大量白銀,畢竟白銀在現代社會早就不是流通貨幣,而是普通工業品。

“沒事兒,盡情的發,錢一多,經濟受到刺激,立刻就活起來了,會促進經濟的發展。”李永吉揮了揮手,“照我估計,以咱們現在的發展勢頭,發出去三億恐怕還不夠呢。這錢一花下去,不但你有錢可花了,整個社會也會有好處,嗯,就這么做……當然,國債還是要照常發的,那是兩碼事,別弄混了。”

“這,這……”李永昌有些哆嗦,“陛下,能行么?這不是兒戲啊!這可是三億啊!

我們的帝國華元,雖然一元銀幣只有七錢銀,但卻當一兩銀子花的,更不用說紙幣了,完全是紙片一張……也就是說,我們發三億,就是三億兩銀子!而這三億錢是可以直接去銀行兌換銀子的,我們這么多錢出去,萬一,萬一他們都要跟我們換銀子,我們,我們……”

“盡管放心,不可能所有人都來銀行換銀子的,銀子畢竟不好用,而且銀行換銀子也有定額,不可能一天之中無限發,這就給了我們充分的準備時間,更何況我們還有權力,可以隨時行政干預。再說你這三億也不是一次性發,是一點一點一批一批發,能有啥問題?”李永吉撇撇嘴,“總之出了問題有我,我別的沒有,就是有銀子!”(未完待續。。)

:、


上一章  |  時空走私1859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