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六十二章 趙奢之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二章 趙奢之謀

第六十二章 趙奢之謀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18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類別:玄幻小說

作者:

書名:__

趙國,聊城。最新章節閱讀聊城北倚博陵,南俯安陽,東臨濟水,有江北水城之美譽。自從為趙國所取后,更是在十數年里被經營成一個邊境重鎮。在趙人心中,聊城一日不失,齊國南部的廣大區域一日處于趙國的兵鋒之下。

但隨著齊國十萬大軍在丞相田單的帶領下,過濟水,自阿邑進發,入趙境,克安陽,魏國十萬大軍在晉鄙帶領下,由繁陽過河水(即黃河),取平邑。趙國河水對岸的一十五城僅有四城可與邯鄲維持聯系。

幾個月前,平原君在平原、靈丘留守的五萬大軍并沒有威懾住齊、魏兩國的貪心。齊國、魏國只是小心翼翼地避開了趙軍的主力,選擇了將趙國狹小的南部一分為二。

此時的聊城兵馬涌動,方圓二十里皆是迎風飛舞遮天蔽日的烈烈戰旗。十五萬趙國大軍的到來給予聊城以巨大的信心,運糧的輜重隊和打探敵情的斥候穿梭在聊城內外,熱鬧非凡。

城守府,以往趾高氣揚的縣令早已沒有了蹤影。看看往來的宗貴子弟和軍中重將,聊城縣令自知自己身份卑微,專心去征召民夫運輸軍糧去了。

一副巨大的輿圖擺在書案上,副將燕周不斷將斥候探聽來的敵情準確地展示在輿圖上。隨著趙國斥候不斷地蜂擁南下,和齊魏兩國斥候的交手也是越來越頻繁。遮蔽戰場永遠是讓敵方犯錯誤的最好手段。一名將軍若是對方圓數百里的敵情不能了如指掌,稍有不慎就會中了敵方的埋伏。小則折損銳氣,大則全軍覆沒。

主將趙奢自然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齊魏兩國越是遮掩的敵方,趙奢越是感興趣。將斥候往各個方向撒出去,令他們繞道防守相對較弱的齊國境內,探聽虞丘、陽晉等所有杳無音訊的城池的消息。趙軍在付出了近兩千人的傷亡后。終于將整個戰場上的情況摸得很是清楚。

“目前,魏國大軍已經攻占平邑、觀城、馬陵三城。齊國大軍則全取安陽兩百里之地。馬陵以南的城池則尚沒有遭受齊、魏兩國的攻擊。在得知我軍主力抵達的消息后,魏軍主力已經向東面的安陽靠攏。齊、魏兩軍的主力當在十五萬上下,與我軍相當。”燕周指著輿圖說道。

趙奢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齊、魏兩國雖然占我趙國四縣十五城,但因為需要留守。加之戰損,能與我軍對決的絕不超過十七萬。如何擊潰當前之敵,大家議一下。”

話音剛落,校尉趙茄立即嚷道:“齊軍貪生怕死,唯有魏軍可堪一戰。末將以為,不如大軍齊出,以十萬大軍沖擊齊魏大營,五萬大軍繞后,斷其歸路。齊軍勢必畏懼。兵無戰意,不能堅守。魏軍獨木難支,肯定也要突圍。我們可以在其突圍時,分而圍之。”

“不妥不妥!”立即有人反駁道。

“哪里不妥?!”趙茄望向出聲的校尉,不滿地說道:“我趙軍戰力所向披靡,唯有秦軍、韓軍可以擋之!莫非王校尉以為我們十五萬大軍還打不過齊魏兩國的烏合之眾?將軍!若是攻打敵營,末將愿為先鋒!”說完,挑釁似的看了眼王威。大有諷刺對方膽小之意。

王威不以為意,趙茄的性子他是知道的。趙茄信奉的是堂堂正正的戰爭,不喜歡玩什么陰謀詭計。能夠用拳頭解決的事情,他絕不用什么計策。用他的話來說,軍人嘛,就該快意恩仇,手底下見真招。這天下。誰的劍快,誰狠,不怕死,就該聽誰的。所以,趙茄是趙軍有名的猛將。沖鋒陷陣的好手,卻不是一個名將。他可以打敗兩倍甚至三倍于己的敵軍,但往往卻是麾下的士卒十不存二。

“趙校尉,我軍當然可以打敗當前的齊魏聯軍。但正如你所說的,他們貪生怕死。換做你是敵軍,遇到這樣的威脅是當縮頭烏龜,固守營寨呢還是明知道我們有兩萬騎兵沒命地跑?”王威耐心地勸解道。

“老子才不當縮頭烏龜呢!”趙茄當即反駁道,隨即意識到自己的失態,望了面色不變的趙奢一眼,小聲嘟囔道:“齊軍這么怕死,還真不一定敢逃跑!”

王威見趙茄服了軟,也沒繼續調笑,說道:“處于守御的一方依托堅固的城池、營寨,可以對進攻的一方造成數倍的殺傷。敵軍若是死守不出,即使我們可以勉強攻破他們的防線,將之擊潰,傷亡必然巨大。齊軍魏軍退了,自然敗逃回國。我們呢,難道還追擊過去嗎?要知道,韓國的大軍在涉邑虎視眈眈,丞相領兵駐軍武安,還需要我們的增援!我們傷亡過大的話,韓軍大舉入境,我們拿什么抵抗?難道向秦國臣服,求援?”

趙茄不再言語,這個道理自己也懂,但每當有戰事發生的時候,自己總會下意識地想用敵人的鮮血和生命讓他們明白冒犯趙國的代價。越快的擊敗他們越是讓自己熱血沸騰。王威已經陳述了利弊,趙茄自然不再堅持自己近乎愚蠢的建議。

另一名校尉開口道:“那依照王校尉的意思,我軍當如何自處,才能在傷亡不大的前提下盡快地擊潰齊魏聯軍?”

這里面就有考校的意思。大部分人都知道,趙軍的戰力是勝過齊魏聯軍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趙茄所說的堂堂一戰,這是最簡單的。趙軍的傷亡會大些,但齊魏聯軍勢必也不好受,在感受到趙軍的堅定意志后,齊魏聯軍要么媾和要么死撐要么突圍,其中死撐的可能最小。畢竟,你總不能奢求安陽會成為第二個即墨。即使領軍的依然是田單。這樣,無論是媾和也好,突圍也好,趙軍解圍的目的就達到了。

或者就是長期圍困,切斷齊魏聯軍的糧道。只要趙軍不怕花費時間,這樣的方法最穩妥。畢竟,齊魏聯軍糧草再充足也有用光的一天。而趙軍的優勢在野戰中最容易發揮出來。

王威已經點出了回援邯鄲刻不容緩。自然不會再說出圍困之計。用兵無非因勢利導,在這種情況下,王威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道:“諸位還記得桂陵之戰乎?”

眾人自然知道桂陵之戰的始末。畢竟,趙國可是這一戰的源頭。趙成侯時(趙武靈王時趙國君主方才稱王),趙國趁魏國國喪之際。奪取被魏國收服的中山國,后又攻打魏國的宗屬國衛國。魏惠王無法坐視不管,立即聯合宋國助衛反攻。三國聯軍圍困邯鄲,魏國也產生了一勞永逸地滅掉趙國的念頭。趙國惶恐,以中山為酬謝,懇請齊國出兵。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采取避實就虛,疾走大梁的策略。逼魏軍主將龐涓回師救援。并在龐涓大軍必經之路桂陵設伏,大敗魏軍。

王威這才繼續說道:“桂陵之戰,齊軍主將田忌本欲直搗邯鄲,與魏軍決戰于邯鄲城下。卻因孫臏一言,疾走大梁,故而可以以逸待勞,設伏重創魏軍。末將在想,我們未嘗不能效而仿之。以一部吸引齊魏聯軍。主力卻是直搗臨淄。齊國必然惶恐,田單再無戰意。必定揮師援救臨淄。如此,齊魏聯軍分道揚鑣,我們可各個擊破。”

話音未落,副將燕周撫掌大笑,說道:“此計甚妙!末將的計劃與王威有異曲同工之妙。末將以為,莫如以一支偏師攻打大梁。魏國既驚且退。齊軍堅守安陽的意志必不可持久。到時我們就算不設伏魏軍,只要往濮陽增加數萬大軍,散播消息,大梁勢必不敢用兵。沒有魏國聲援,區區齊國又何敢進犯我趙國乎!”

趙奢會心一笑。自從自己攜趙王重托要解齊魏之圍時,就壓力甚重。平原君趙勝力排眾異,推舉自己領兵十五萬南下,這份信任無以為報。趙國三分之一的精銳在手,自己若勝,自然名揚天下,若敗,趙國元氣必然大傷。趙國甚至將不得不冒險從云中抽調精銳保全邯鄲,收縮防線。

自己沒有抵達前線前,以為最壞的結果莫過于十五縣之地盡皆失守,或者僅有濮陽數城還在堅守。在這樣情況下,與齊魏聯軍決戰,重振趙國聲威肯定是趙國上下的一致決議。好在戰局沒有那么糜爛,各地趙軍的堅守為自己爭取了足夠的時間。齊魏兩國各占據了兩百里的趙國土地后,不敢繼續南下。自己的十五萬大軍在聊城,極大地威懾了齊魏聯軍。趙軍無形中已經占據了戰役的主動權。武安方面,韓軍還沒有徹底撕開臉皮掀起戰事,對自己用兵也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消息。

在這樣的情況下,避實擊虛,聲東擊西就成了瓦解齊魏聯盟的妙計。趙奢認為,奇襲大梁的好處和壞處一樣明顯。魏軍乃齊軍之膽,大梁遇襲,魏軍必退。魏軍一退,齊軍勢必感到孤立無援,心生退意。這樣,自己的目的就很快達到了。但大梁距離新鄭太近,韓國大軍須臾間便能抵達大梁,到時候,自己不能及時跳出包圍圈的話,一旦被韓、魏聯軍夾擊,自己必然大敗。

相比較而言,田單用兵以謹慎著稱,可又以忠心聞名,趙奢以為,率領輕師偷襲臨淄,足以迫使齊軍主力回援。魏軍主將晉鄙用兵一向循規蹈矩,這樣的人很少大敗,但也很少大勝。他對臨淄遇襲多半漠不關心,跟隨齊軍一起行動的可能性很小,最大的可能莫過于留守安陽,甚至借機南下攻打陽晉、濮陽等地。趙軍若是可以成功伏擊齊軍,幾座城邑的代價還是值得的。(未完待續。。)

看到一些新加進來的讀者,諸如黃河這個時候叫河水的常識在后續的章節有備注,主角韓然按照史書的習慣寫做韓王然,實在不好一一修改。感情戲不再寫,發現不擅長。主要第一次寫小說,主角的起步太高,情節上有些不好掌控。大家看的不順眼多多保函啊!

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節與文筆俱佳的玄幻小說,提供在線閱讀。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