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北漢燕王第塞拜二十八章 七擒孟獲(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北漢燕王 >>三國之北漢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塞拜二十八章 七擒孟獲(二)

第塞拜二十八章 七擒孟獲(二)


更新時間:2014年08月27日  作者:大琨翼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大琨翼 | 三國之北漢燕王 
正文

入夜,諸葛亮讓姜維把孟獲手下的董荼那和阿會喃帶到了自己的大帳之中,親手解去了他們身上的繩索,賜給他們酒食,然后溫和的說道:“孟獲不識天威,犯上作亂,你二人又何苦助惡?本府深知你二人與那孟獲和金環三節不同,是秉承親近大漢的一方洞主,只要你們不再幫助孟獲,本府絕不會為難你們。”

董荼那和阿會喃對視了一眼,均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一絲懼意。原本在他們看來,這次答應孟獲隨軍出征,可以輕輕松松擊敗宛如綿羊的漢軍,進而從劉備那里撈取一筆不菲的好處,誰料漢軍的戰斗力遠超他們的想象,如果說漢軍是綿羊的話,那他們二人手下的蠻兵,最多只能算是強壯一些的小羊羔而已,現實的差距,和他們事先所想,實在是差的太遠了,經此一戰之后,他們已經沒有了和漢軍繼續做對的勇氣了。

二人在對視一眼之后,沒有半分猶豫,同時拜倒在諸葛亮面前,同時說道:“多謝相國不殺之恩,我二人明日一早便返回南中,今后絕不敢再與漢軍為敵。”

諸葛亮將二人扶了起來,笑著說道:“返回南中之事倒也不急,本府還有一件事情需要你們去做,卻不知你們肯不肯幫本府這一次忙?”

兩人連忙說道:“相國旦有吩咐,我等誓死不辭。”

“既如此,附耳過來……”

翌日,天色大亮的時候,三萬漢軍早已悄然退去,就好像從未出現過,沒有留下半分的痕跡,只有被收繳了武器的四萬蠻兵,證實著漢軍確曾來到過這里。漢軍在退走的時候,將四萬蠻兵手中的武器全部收走。連一塊鐵片都沒有留下,同時解除了一小部分蠻兵身上的繩索,讓他們重獲自由,去解救更多被捆綁在一起的蠻兵,董荼那和阿會喃便在此列。

董荼那和阿會喃在第一時間來到孟獲身邊,將孟獲身上的束縛解開,勸慰著說道:“大王,這漢軍確實非同尋常,咱們還是不要再趟這渾水,回南中去吧。”

不等孟獲說話。金環三節站起身來,向二人怒目相對,呵斥道:“決計不可!這次戰敗,漢軍是靠偷襲得手,真正的戰力,并不比我們高出多少,只要我們今后多加戒備,諒漢軍也不是我們的對手。再說,若是戰敗一次便夾著尾巴逃回南中。那我們可就成為笑柄了,其他的洞主會說咱們是被漢軍嚇破了膽!”

孟獲點著頭說道:“沒錯,漢軍是厲害,可咱們也不是泥捏的。咱們絕不能就這樣回去。本王和諸葛丞相有約,若是過了今日,他若再能擒住本王,本王便心甘情愿的歸順大漢。到時,去留自有諸葛丞相定奪。好了,不必多說了。趕緊整頓人馬,咱們需要盡快和劉備匯合,武器糧草都被漢軍收繳了,咱們難道在這里等著被餓死不成?”

看到孟獲做出了決定,董荼那和阿會喃也不再多說什么,默默地轉開身形,去整頓各自部下散落的人馬了。看著二人離去的背影,金環三節小聲向孟獲說道:“大王,他們兩人有點不對勁。據我手下的族人說,昨夜曾看到諸葛丞相連夜召見他們二人,會不會……”

“不是沒有可能。”孟獲揮手打斷了金環三節的話,冷厲的說道:“若是他們真有背叛之心,咱們早已化作尸骨了,焉能站在這里?別忘了,剛才在咱們身上的束縛沒有解除之前,他們要殺咱們易如反掌!但是,他們剛才卻力勸本王退兵,當真的是有點奇怪。給本王盯緊他們,若是發現他們和漢軍勾結,立刻告知本王。到時候,就不要怪本王不念舊情了!”

邁步向前走了幾步之后,孟獲又回轉身來,對金環三節說道:“對了,如果咱們的糧食不夠今日食用的話,就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借點糧食來,就當是提前在劉備那里預支的了。”

在南蠻人口中的借,其實就是明搶,這是金環三節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了,燒殺搶掠,金環三節樣樣精通,他獰笑一聲,大聲答應道:“明白!”

日落的時候,孟獲所部蠻兵在白天并沒有走出多遠,因為軍中缺糧,金環三節讓部下四處掠奪糧食,因此耽誤了行軍的進程,四萬蠻兵一整日的時間,僅僅走出了一百多里,不過行程雖然被耽擱了不少,但總算是暫時解決了糧食的問題,金環三節率部掠奪來的糧食,省著點吃,能夠維持四萬蠻兵食用兩、三日的了,在這段時間內加速行軍,只要能夠按時到達犍為與劉備匯合,那就不會再為糧食問題擔憂了。

當孟獲在下令停止進軍、生火做飯之后,蠻兵們爆發出一陣歡呼,然后便七手八腳的忙乎了起來,渾然沒把昨日傍晚被漢軍偷襲的教訓放在心上。這些五臟廟惶急的蠻兵們沒能吸取教訓,但孟獲卻也不會如此,他安排本部的一千蠻兵,在東南西北四角設立了八隊巡哨,嚴密的監視著四周的一切風吹草動,并讓金環三節將帳篷扎到了外圍,充當起了第一道警戒線,孟獲自己更是甲不離身,端坐在自己的大帳內,隨時準備處理突發事件。

可是直到夜色深沉,漢軍依然沒有任何出現的痕跡。孟獲早已雙眼打架,困乏的不行了,就更不要說那些經過一整日的奔波,身體疲乏的蠻兵們了。強打著精神看了看夜空,孟獲估計時間已經快到子時了,距離他和諸葛亮約定的時間,只剩下半個多時辰了,盡管現在蠻兵們手中已經失缺了制式武器,只有一些白日間從附近村莊掠奪來的獵弓、柴刀等自制武器。但想要在短短的半個時辰之內,再次擊敗四萬蠻兵,那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想到這,孟獲的警惕之心便逐漸放松了下來,又稍微堅持了一小會兒之后,便再也堅持不住了,一頭倒在獸皮鋪成的軟榻上。沉沉睡去。

千里之堤往往毀于蟻穴,再堅固的堡壘,也擋不住從內部發起的沖擊,孟獲并非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卻忽視了這個道理。當孟獲沉沉睡去兩刻鐘之后,董荼那和阿會喃兩人悄悄來到孟獲的大帳之外,在他們身后,還跟著十名身強力壯的蠻族勇士。

董荼那聽到孟獲的大帳中鼾聲如雷,悄悄向阿會喃說道:“諸葛丞相當真是神機妙算,他早算定孟獲必會在子時之前的半個時辰內睡去。才讓咱們在這個時間動手的。”

阿會喃輕輕點了點頭,低聲說道:“諸葛丞相之智,神鬼莫測,咱們南蠻人,玩心計耍謀略,遠遠不是對手,漢軍的悍勇又不在咱們南蠻人之下,和漢軍做對,那就等于是自討苦吃。還不如早早歸降的好,這樣還能保住部落兒郎們的性命。”

說來也是孟獲時運不濟,今天早上的時候,孟獲曾經也對董荼那和阿會喃起過疑心。讓金環三節暗中盯緊他們,可是金環三節只顧著燒殺搶掠,完全把盯梢的任務給拋諸腦后了,而且董荼那二人按照諸葛亮事先的交代。在子時之前,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異常,就和平常一樣。完全蒙蔽了孟獲的眼睛,這才導致孟獲只采取了對外的布防,卻忽略了對內部的巡查。

數十個呼吸之后,董荼那和阿會喃以及他們手下的十名壯士,輕手輕腳的進入了孟獲的大帳,董荼那二人知道孟獲武勇過人,力氣極大,怕不能制服孟獲,這才暗中召集了十名心腹勇士,準備仗著人多力量大,迅速將孟獲擒拿。

向著孟獲的方向一指,董荼那輕聲喝道:“拿下!”十名力士立刻縱身向孟獲撲了過去,把孟獲死死的壓在了身下。孟獲在第一時間便清醒了過來,嘶吼了一聲,伸出雙拳想要推開押在自己身上的人堆,可惜的是,因為他是躺著的原因,只能動用上肢的力量,而不能將全身的力氣都施展出來,他可沒有敖烈那樣的天生神力,單憑雙臂的力量,遠不足以將身上的十名力士推開。

在孟獲怒吼連連卻又無可奈何之中,董荼那和阿會喃從懷中取出繩索,一人制住孟獲的一條臂膀,然后合力將孟獲的雙手雙腳捆綁到了一起。他們用來捆綁孟獲的繩索,可不是普通的繩子,而是經過浸油的牛筋,韌性十足,牢固異常,孟獲一旦被縛,是決然沒有逃脫的可能的。

就在孟獲被捆綁住的同時,在南蠻人營地的四周,忽然亮起了無數支火把,在火把的映照之下,諸葛亮面帶微笑的坐在了四輪車上,魏延和姜維兩員大將一左一右騎馬立在他的兩側。副將王平則是帶著一支偏軍,出現在了南蠻人營地的另一個方向上,向營地中的南蠻人喊道:“爾等聽著:你們的大王已經被我家丞相再次生擒,爾等立刻放下武器,雙手抱頭蹲在地上,否則,孟獲的人頭難保!”

仿佛是為了印證王平的喊話,阿會喃將孟獲大帳內的燭火點亮,董荼那則是伸手掀開了大帳的帳幕,讓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孟獲被捆縛住雙手雙腳,像頭豬一樣被扔在地上的景象,還有兩名阿會喃部下的蠻兵,手握兩柄柴刀架在了孟獲的脖子上,只要輕輕一落,便可割斷孟獲的咽喉。阿會喃大聲向四周喊道:“我等已歸降了大漢,孟獲已經被我們拿住了!爾等早降!”

在看到孟獲的慘狀之后,金環三節頓時感到眼前一黑,好懸沒吐出一口血來,千防萬防,家賊難防,問題最終還是出在了董荼那和阿會喃的身上!心中雖然氣憤,但是金環三節此刻卻是束手無策,只好丟下了手中的馬叉,憋屈的向部下蠻兵喊道:“放下武器,舉手投降吧……”

金環三節下令之后,王平立刻率領偏軍沖入南蠻人營地,再次把他們的武器和糧草收走;諸葛亮身邊的魏延則是單刀匹馬來到孟獲的大帳之前,然后帶著董荼那和阿會喃,一起把孟獲壓到了諸葛亮的面前。

諸葛亮示意魏延拿掉堵在孟獲口中的麻繩,笑呵呵的問向孟獲:“本府按照約定,在規定的時間內,規定的人員數量下,再次將你擒拿,你這次可心服口服了嗎?”

孟獲動了動嘴,讓酸麻的感覺稍稍退卻,然后開口說道:“本王仍是不服!丞相這次是挑撥我們內部出現了矛盾,不是憑的真本事!便是將本王千刀萬剮,本王也是不服!”

諸葛亮極有耐心的說道:“好!既如此,你便率部離去吧,你我的賭約依然有效,明天子時之前,本府必定再次將你擒獲!”

孟獲抬頭向董荼那和阿會喃看了一眼,冷哼了一聲,怒道:“本王部下出了這兩個叛徒,你我之間的兵力已經不對等了,即使再被擒獲,本王也是不服!”

“這個容易,本府便讓董荼那和阿會喃回轉南中,明日與你交戰之時,本府只動用與你部下將士相等的兩萬人馬,如何?”諸葛亮渾不在意的說道。

“若如此,本王便心服口服!”孟獲大聲的說道。(未完待續。。)

ps:3800字的大章送上,稍后還有一更。u

關注22,關注最新章節/51653.html


上一章  |  三國之北漢燕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