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北漢燕王第二百九十三章 瞞天過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北漢燕王 >>三國之北漢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九十三章 瞞天過海

第二百九十三章 瞞天過海


更新時間:2014年06月18日  作者:大琨翼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大琨翼 | 三國之北漢燕王 

在曹操拿下青州的同時,更南邊的荊州,也在悄然間發生著轉變。

這場中原大戰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原本只是敖烈和曹操合力,與袁紹進行角力,沒想到在敖烈斬殺袁熙之后,引起了袁紹的瘋狂,由此產生的紛亂,向西帶動了涼州集體叛亂,長安失陷,洛陽岌岌可危的局面;向東爆發了青州爭奪戰,導致青州半部易主,落到了曹操手中;向南則是讓盤踞新野的劉備,撈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在中原大戰之初,劉備就和龐統一起商量好了渾水摸魚的策略,劉備是想用劉表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大做文章,趁機占取荊州。劉表的長子劉琦鎮守在江夏,這里可是以前黃祖鎮守的地方,荊州一半的錢糧都在江夏。劉琦又深得以蒯良、蒯越兄弟為首的文官體系的認同,所以他被立為世子的呼聲極高,本來,荊州就是個文風很重的地方,這一點,從荊襄地區屢屢名士輩出就可以看得出來,因此,劉琦等于是通過文臣的支持,掌握著荊州的輿論方向和政治層面的一些東西。

而劉表的次子劉琮,年紀剛滿十四歲,勉強算是成人了,本來是沒有能力和劉琦爭奪世子的,可是劉琮的生母蔡夫人卻是蔡氏宗族的人,當今大漢,除了北方五州之外,其余的地方政權,至少有一半是掌控在當地士族手中的,這一點在荊州體現的尤其明顯。前文說過了,劉表當初只身來到荊州,靠的就是蒯、黃、蔡等幾大士族,這才撐起了荊襄九郡的局面,蔡夫人身為蔡氏家族的人,自然希望由劉琮來擔任未來的荊州牧,而蔡夫人的這個觀點。也是整個蔡家的觀點。所以,蔡家是權力支持劉琮的。在荊州,蔡家的當代族長蔡瑁可是掌握著荊州的全部水軍。而荊州水軍在荊州所有軍隊中的比例,高達驚人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蔡瑁幾乎是掌管著荊州三分之一的兵馬,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蔡瑁的態度,對荊州軍方的態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劉備就是敏銳的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按照龐統的計劃,挑起掌控文官體系的劉琦與左右軍方態度的劉琮之間的矛盾。自己從中取利。

劉備的洞察力很透徹,或者說龐統的計劃很周密,也可以說是荊州世子之爭的矛盾太過尖銳,總之。劉琦果然像劉備、龐統預料的那樣,在聽聞劉表身死的消息后,也不辨真假,立刻帶著駐扎在江夏的人馬趕回了襄陽,從弟劉磐無論如何勸說。也沒能阻止劉琦的沖動。這也在劉備的意料之中,荊襄是個名士輩出的地方,正因為長久以來,荊襄的人們重文輕武,一些文人的風氣和習俗。深深地影響著當地的人民,劉琦也深受這種風氣的影響,理所當然的要去襄陽為“死去”的父親吊唁哭喪,至于帶上兵馬前來,劉琦是怕蔡瑁借機對自己不利。

當劉琦、劉磐帶著兩萬江夏軍趕到襄陽的時候,早早收到消息的蔡瑁卻趁機中傷劉琦,制造劉琦擁兵自重,意欲弒父奪權的謠言。此時恰逢劉表有病在身,在蔡瑁的左右遮擋之下,對外界的事情一無所知,還不知道自己的兩個兒子,已經在各自的擁護者幫助下,開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爭斗。

打著大義的旗號,蔡瑁調動人馬,對劉琦所部進行了圍剿,劉琦本是來奔喪的,自然不可能帶很多的糧草,不到半個月,軍中的糧草就已經消耗殆盡了,蔡瑁借機斷了劉琦的糧道,要活活把劉琦困死在襄陽城下。

危急時刻,劉備大義凜然的站了出來,指責蔡瑁越俎代庖,瞞著劉表私自動兵,并且指責蔡瑁把兵鋒所向,對準了長公子劉琦。蔡瑁自然不肯聽劉備的勸解,加緊對劉琦的圍剿,劉備為了挽救劉表的血脈,為了保護好劉琦,只能“被迫”出兵,堂而皇之的參與到荊州內部的斗爭中來,堅定的站在劉琦的身邊,幫助他擺脫了困境。在得到劉備的幫助之后,劉琦性格中那種文人的氣息再次迸發了出來,異想天開的想要奪下襄陽,徹底鏟除蔡氏宗族這一荊州心腹大患。

對于劉琦的決定,劉備只是象征性的進行了幾句勸阻,然后就表明了立場,愿意聽從劉琦的調遣。于是,劉琦整合部隊,又從江夏運來了大批的糧草,準備一舉拿下襄陽。在劉琦暗中籌措糧草的時候,一則爆炸性的消息從江東傳來。江東的揚州牧孫策,竟然在外出狩獵的時候,被十幾名許貢家客刺殺身亡了!現在江東陷入了一片混亂,由孫策的弟弟孫權暫時代領江東的一切事務,整個江東都在掛孝吊喪。

得到這個消息之后,劉琦再無后顧之憂,自認江東在短期內無法發動戰爭,于是把整個江夏的兵馬糧草幾乎都搬了過來,用于和劉琮的內戰。甚至是劉備也在聽到這個消息后,暗中大呼天助我也,心中充滿了欣喜。沒有了孫策的牽絆,劉備覺得他占據荊州會變得更加順暢。只有龐統隱隱有些擔憂,每日皺著眉頭看向東邊,時常有些不可相信的低聲自語:“江東那頭猛虎,這么簡單就死了?不應該啊……”可是,龐統的疑問,沒有人能做出解釋,江東子民盡皆披麻戴孝,這是不爭的事實,在漢代,可沒有誰會拿這種事開玩笑。

龐統受這個時代的思維限制,可是孫策卻不會!不要忘了,孫策可是敖烈的首席大弟子,在孫策的身上,留下了太多敖烈的印記,敖烈從后世帶來的思想,也對孫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孫策遇刺是真的,但卻并沒有死,甚至連輕傷都沒有,全民戴孝,只是孫策和周瑜定出來的計策,目的,就是要麻痹劉備、劉琦,借機占領荊州的江夏郡。

時間的指針,回到數日之前。三名許貢家客和十幾名訓練有素的殺手,在郭嘉的授意下,秘密潛入江東,他們花去兩天的時間,摸清了孫策的行動規律,在孫策最愛狩獵的地方,布下了陷阱,然后在附近守株待兔,坐等孫策的到來。

僅僅一天之后,孫策就和往常一樣,帶著一隊人馬輕裝簡行的來到了狩獵場。在射獵中,孫策興致很高,仗著自己的馬快,來回奔馳,射殺了許多的野味。后來,孫策漸漸脫離了大隊人馬,獨自一人在前面領跑,并將身后的人馬越甩越遠。當孫策縱馬來到殺手們布置好的陷阱前,極通靈性的烏騅馬忽然停止不前,發出陣陣嘶鳴向孫策示警。孫策心中頓生疑竇,翻身下馬查看四周的環境。早已潛伏在此的殺手們見到孫策手里只有一張強弓,沒有其他的武器,于是從藏身之地現出身形,手執鋼刀殺向孫策。

孫策徒手格殺了兩名刺客之后,被十幾名刺客團團圍在核心,形式十分兇險,危機時刻,敖烈的話在孫策的腦海中閃過,孫策大喝一聲,低身從靴子里抽出寒月刃,仗著寒月刃的鋒銳,和刺客們展開了殊死搏殺。接連殺死幾名刺客之后,程普帶著人馬趕了過來,急忙喝令部下對刺客們圍追堵截,十幾名刺客全部喪身當場,沒有一個人能活著逃出去。

回到州府之后,孫策心中頓生一計,在經過和周瑜仔細謀劃之后,決定詐死一回,麻痹荊州方面的人。為了做的真實,除了周瑜、程普和孫權之外,其余的人一概不知情。后來,涼州叛變的消息傳來,孫策和周瑜決定借機大干一場,在這一場必將流傳于后世的中原大戰中,留下屬于江東子弟兵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孫策的密令之下,周瑜暫時擔任了江東兵馬大都督,負責調動所有的江東軍。周瑜做出部署,命呂蒙、丁奉等新秀做好戰前準備,等到荊州內戰一起,便率軍西向,秘密攻取江夏,把江東的觸手伸進荊州,也是為死去的孫堅報仇雪恨;另一方面,周瑜假意和孫權發生爭執,孫權不滿孫策留下的遺命,對周瑜出任大都督產生了懷疑,逼得周瑜無法在江東容身,帶著周泰、徐盛、陳武、蔣欽等中生代將領,率領兩萬水軍,從海路奔向幽州,準備投靠敖烈,實則是準備幫助留守在河間的諸葛亮共同抵抗袁紹;至于程普、黃蓋等老將,則以不忍背離江東為由,留在了孫權身邊,其實就是為了穩定大局,協助孫權鎮守江東。

周瑜的安排極為精細,根據各個年齡段將領的心意,做出了準確的調動。程普等老將歷經孫堅、孫策父子兩代人的恩惠,勢必不會背離孫權,因此留在了江東;而以周瑜為首的中生代將領,對孫氏的忠誠沒有老將那么高,負氣出走也是人之常情,轉投敖烈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任誰也看不出其中的端倪;至于呂蒙、丁奉等新秀,別說在其他諸侯眼中了,就是在江東,他們現在因為年齡還不大的原因,所以也沒有什么名氣,但是沒名氣不代表他們沒實力,呂蒙和丁奉可都是后來江東出名的大將,帶兵打仗的能力相當不弱,用他們這些還沒成名的年輕將領秘密襲取江夏,是在合適不過的了。

周瑜的整個計劃,有一個名字,叫做瞞天過海。以孫策“身死”為誘因,故意制造出江東內部不合的矛盾,兵分三路,橫跨荊襄、江東和河北三個地區,連智謀卓絕的龐統都給瞞住了,絲毫沒能察覺到周瑜的計策。這也不怪龐統,誰能想到孫策是詐死的呢?而周瑜做出的安排,無論是從軍事機密角度,還是戰事部署的構想,甚至是對各個將領的合理反應,都做到了極致,做到了完美無缺,這,就是瞞天過海之策。


上一章  |  三國之北漢燕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