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1235章 薩爾區和蘇臺德地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35章 薩爾區和蘇臺德地區

第1235章 薩爾區和蘇臺德地區


更新時間:2013年07月25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但是希特勒則完全沒有與華爾街大亨們合作的誠意,因為希特勒認為,“只要國際貨幣制度還是以黃金為本位的,則一個能夠壟斷黃金的國家(中、美、英)就能使缺乏黃金的國家(德國)屈服,它所用的手段就是吸干其外匯來源,迫使它們必須靠借貸來維持生產。

為此,希特勒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金融理論,他說:“一個國家并不靠貨幣的表面價值來維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產,而生產才能使貨幣獲得價值。生產才是貨幣的真正準備,銀行保險箱中存滿了黃金并沒有什么意義。”所以他玩了一個無比陰損的手段:

1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準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并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此國移移到彼國。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自己制造貨幣,而不是向外國借債。

由于當時(現在也是)國際金融主要獲利的方式,就是向經濟困難的國家放債營利,希特勒的新經濟政策對之便如當心一劍。而這種政策就是將德國的經濟還款以商品出口為手段,用美英金融大亨們資本扶植起來的德國工業生產出來的商品去賺美國和英國人的錢,將振興德國經濟的經濟負擔巧妙地轉嫁到西方各國的身上。而西方各國則因為其擁有利用美英資本建立起的強大武力而無可奈何。于是美國國務卿赫爾憤怒的說:“世界上真的再沒有比希特勒更加無恥的了。”

希特勒對于國際金融的這一手,讓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根本就沒有辦法。他們也只能是用金融對其它的地方進行控制,但是對于中華帝國方面希特勒卻是有再多的招數他卻是使不出來了,他要向中華帝國進口某一種東西,當然了這是他自己不能生產,也是其它的國家所不能生產的。

這就不是他能說了算的了,中華帝國方面又不要德國的什么其它產品,他們只是要一種東西那就是黃金,希特勒就沒招了。他只能是用自己很少的黃金來和中華帝國方面進行承兌,別的東西我不要,就是白銀也不行,所以盡管是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在罵希特勒,中華帝國方面倒也沒人去罵他,因為他對于我們中華帝國根本就沒有一點的辦法。

這也讓他在自己的心中埋下了對中華帝國仇恨的種子,不過他現在可是不愿意和中華帝國直接鬧翻了的。現在要是鬧翻了的話,那倒霉的也只能是他的德國而已。現在自己必須的東西,直接就給你卡掉了,那別人也不能提供,那自己可就慘了。

德國人需要向中華帝國方面引進的東西南北他們看的上的就是雷達,這是許多的德國軍人在中華帝國進行學習的時候得到的情況。他們能知道這已經是一些半公開的秘密了,真正的秘密是任何人也不知道的,就是李衛現在正在進行的三型雷達別人也是不知道的。

雖然德國人現在并沒有多少軍艦,但是他們卻已經在日本在訓練自己的海軍了,現在他們之間是走的很近的。德國人從中華帝國進口了一批我們的小型的護衛艦。但是那護衛艦上卻是沒有雷達。

德國人馬上就向我們提出來了要求,他們要求軍艦上必須要有雷達。我方馬上就提出來了那是需要另外購買的,這根本就是沒有在出售名單上的東西。其實對于護衛艦本身來說,德國的需要并不強烈,他們就是看上了中國人的雷達了,中國人行大戰時從南太平洋一直到北大西洋,這幾千公里長的海上航行,他們就一直沒有讓英國人發現,他們這主要的功勞就在那雷達上了,他們可以提前發現敵人的位置。

要是我們的狼群能夠裝備上這樣的一雙眼睛,那我們的狼群那就如同是如虎添翼了,以后要是再和英國人打起來,他們在遠處我們就可以早早地發現他們了,這樣一想起來就讓人的心里有一種馬上要拿到手的沖動。

于是德國方面秘密地派出了一個專門的談判隊伍到中國來,和中國方面進行會談,要求能夠取得雷達技術,不過護衛艦顧名思義他是起到一個護衛作用的,那它對于防空、防潛、都是有自己的長項的,德國人這一次也不再猶豫了,他們就是要一條完整的護衛艦,包括它的所有的功能。

經過談判以后,雙方的交易成功,德國人拿到了真正的護衛艦,以及它的全套的圖紙,不過這可是讓德國人真的出了一把血,要知道我們在這一方面的投入那是非常的大的,不光是金錢方面的投入,光是時間我們就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要你們點黃金,你們的就心疼了,那也太不厚道了吧。

希特勒在完成了國內的掌權活動以后,他開始對擴張德國的領土和人口下功夫了,他的第一步就是收回了薩爾區,1935年1月13日,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該區在國際聯盟控制15年后舉行公投,在此以前希特勒在這里作了大量的工作。

這當然就是給當地的德意志人以必要的恩惠,幾年來德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失業率在大為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快速地提高,這讓薩爾區的人民看到了希望,這和那些納粹黨徒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1935年1月13日薩爾地區的公民投票結果表明,薩爾區528,005名具有表決權的公民參加投票,結果908%的人愿意歸屬德國。法國和國際聯盟都認為表決的合法性是無庸置疑的,國聯決定薩爾區與德意志帝國從3月1日起正式合并。普魯士邦內政部長卡爾塞福林認為帝國的政治現況是使薩爾區歸屬德國的基本誘因。

希特勒在巴伐利亞州的家中用特有的救世主的口吻發表言論,聲稱“血的聲音說出了有力的話”。歡迎“持續了15年的錯誤”結束。然而,大約有2600人在投票宣布后逃到了法國,其中1913人是薩爾區居民,440名是外國人,85名是法國人。3月1日,薩爾和德國重新合并,回歸了德國。

1936年,德國和意大利兩國秘密簽訂協定,加強對外侵略戰爭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羅馬軸心”。“柏林——羅馬軸心”形成不久,德國和日本又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按現在的情況看他們這三家要走到一起去了。

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形成,世界大戰已經迫在眉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數百年間,蘇臺德地區屬于奧地利帝國及后來的奧匈帝國的領土,該地區以講德語的居民為主,如奧地利帝國有名的拉德斯基元帥、施瓦岑伯格元帥都源于此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匈帝國戰敗,該國被一分為三,即: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歸屬捷克斯洛伐克,而當地350萬講德語的居民從奧匈帝國的主體民族,一下降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數民族,這350萬并非是個小數目,要知道當今奧地利全國的居民也就是700多萬。蘇臺德地區問題由此而起。

納粹德國以蘇臺德地區為題,向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格局進行挑戰。在慕尼黑會議后,在英法兩國妥協和同意之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讓納粹德國占領該地。這只是助長了希特勒擴大侵略中歐的野心。

慕尼黑協定,全稱《關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1938年9月29~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同德國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舉行會議時簽訂。

希特勒在德國上臺以后,積極策劃發動新的世界大戰。1938年,他把侵略矛頭指向德國東邊的捷克斯洛伐克。這時的德國力量并不大,如果英、法等國加以制止,是可以遏止住的。

1938年3月28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召見康拉德亨萊因,并命令他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民族問題提出無法滿足的要求(希特勒原話是:“向捷克人要求如此多,以至于他們無法滿足我們。”)。4月24日亨萊因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提出了八項要求,其中包括與捷克政府平等、完全自主,以及賠償德國人從1918年開始蒙受的所有不平等造成的損失。

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獲得了(可能不正確的)德國軍隊被遷往捷克斯洛伐克的邊境的報道,因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5月21日進行部分動員。九天后希特勒作為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動員令的反應發布了詳細地、消滅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閱讀提示: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