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萬歲第八百六十一章 生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大亨萬歲 >>大亨萬歲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六十一章 生澀

第八百六十一章 生澀


更新時間:2013年02月02日  作者:白頭King  分類: 都市 | 娛樂明星 | 白頭King | 大亨萬歲 
三姨太出去了,但并沒有拍攝她在院外的場景,而她的結局就是被人綁著回來,逃出這個牢籠的女人,有的只是悲慘的下場。這便是導演的用意所在。

那房頂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這也是自由的象征,然而她卻在房頂瘋掉了,因為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頂,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國的地方,更是最接近悲慘下場的地方。對這個大宅院的每個人來說,都只是奢求,他們不能擁有,因為自由是他們人生的“絆腳石”。對這些封建禮教的犧牲品來說,死也許是離開這里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終的救贖。“在這個院里人算個什么東西,像貓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新太太依舊還是來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們有的不是幸福開端,而是悲慘的結局。

影片的結尾很有震撼力并且讓人深思,夜幕里古老的四合院在紅燈籠的映照下不正像是一個牢籠么?瘋了的頌蓮則在這牢籠里不斷的游走,鏡頭不斷后移,頌蓮愈發的渺小乃至不見,普天之下不止這一個牢籠,也不止這一個受困之人。值得注意的一點,老爺在整部影片中都未以正面示人,導演這樣安排也許是表現王權的威嚴,等級的森嚴,剝削和壓迫來自于無形而并不是某個人,在它的面前你抬不起頭來,甚至不敢正式它的臉,這正是自由的喪失,人不成為人的一種悲劇。

看完影片我們還在為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感嘆和掙扎,被“掛燈籠”、“捶腳”、“吃飯”以及陰沉的陳家高宅壓得透不過氣來,我們也在電影傳遞給我們的批判中進行著深深的反思《大紅燈籠高高掛》和《金枝欲孽》,同樣是四五個女人的爭寵故事,同樣是封閉的空間,無愛的婚姻,陰謀陽謀,情愛與權術。卻是同中有異,風味大不同。從敘事者的角度來看,《大紅燈籠》是站在啟蒙者的高度上俯視,憐憫中帶著批判;《金枝欲孽》卻是平視的角度。多少有些親切的自傷。

80末或90后的觀眾,恐怕有好些人看《金枝欲孽》要早于《大紅燈籠》,便多少覺得《大紅燈籠》作為一部“后宮戲”顯得不那么潑辣張揚哀婉感傷,不那么下功夫寫謀”而更多寫“儀式”寫“反思”。其實生存方式與生活姿態,很多時候沒有什么對與錯。“進步”與“落后”不過是因時因事,漸漸形成不同的個性風格罷了。

透過表面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個性,可以或隱或現地看出敘事者的姿態。《大紅燈籠高高掛》里的啟蒙立場還是很明顯的,頌蓮身上便寄托了“新女性”的理想——只是這種“進步”的理想最終覆滅了而已。《金枝欲孽》便沒有這樣一個高人一等的敘事者,幾個女性亦各有可憐可恨處,誰也不比誰高貴,誰也不比誰卑劣。

兩個故事里。女人的爭斗都不過是某種載體,承載著敘事者對自身的文化背景的一些思考和態度。《大紅燈籠高高掛》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一夫多妻制度早已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徹底廢除。而同類之間的傾軋也被視為“窩里斗”的“劣根性”成為文化精英們剖析和反思的對象;而在香港,納妾制度作為潛規則而長期存在,職場上的競爭和“斗法”也在逼仄而商業化的生存環境里成為常態。因此,《金枝欲孽》這樣一個把后宮爭斗寫得如此驚心動魄富有張力而又悲慨萬端的故事,只能出現在香港。

《大紅燈籠高高掛》VS《紅高粱》:陰性世界與陽性世界我不否認,一個男性完全可以成為女性主義者。但顯然,張藝謀并不是一個女性主義者。所以,作為一個男性,他在操縱起《紅高粱》這樣張揚男性原始生命力的故事時,顯然比面對《大紅燈籠高高掛》這樣的“女人戲”要坦然自如。酣暢淋漓的多——至少不用在男性的意淫和啟蒙者的批判姿態之間搖擺和游走。

《紅高粱》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對看,會發現性別設置剛好大致對稱——《紅高粱》的主要人物是一女三男,《大紅燈籠》是一男三女。《大紅燈籠》是絕對的“男性中心”《紅高粱》多少有點“女性中心”的感覺。

《紅高粱》是極其張揚“陽性氣質”的電影。劇中大量出現男性的形象,表現男性的力量,鋪灑酒。血,高粱地這些帶有陽剛之氣的元素,以及,不斷重復出現“九”這個數字——女主角叫“九兒”男女主角的兒子“九歲”歌里唱著“九千九百九”“高粱酒同音—在傳統陰陽學的系統里被認為是最大的陽數。相反,《大紅燈籠》則帶有濃重的陰性氣質。“陰”本來就代表著不穩定、破壞性等含義,《大紅燈籠》里的人物關系總是微妙莫測,時敵時友,最后在糾纏中幾敗俱傷,便是陰性累積爆發的結果。

《大紅燈籠高高掛》VS《青春之歌》:頌蓮的另一種可能當代文學史課上放映《青春之歌》。才發現,在故事的開頭,兩位女主人公的處境曾經如此相似:同樣是受過一定教育,父親去世,繼母做主準備嫁給有權或有錢的人當小妾。只是她們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林道靜選擇反抗,頌蓮選擇順從。當然,人生是存在無限可能性的。可是不妨設想,頌蓮和林道靜,互為對方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假如頌蓮沒有屈從,完全可能成為林道靜,反之亦然。

從啟蒙話語的角度來看,林道靜自然是比頌蓮要進步、解放、獨立得多。只是這兩個女子,最后的生存狀態,竟有些奇異的相似。林道靜的結局是什么都沒有了,只剩下信仰,成了“黨的女兒”;頌蓮則是連信仰和寄托都沒有了。于是徹底崩潰成了瘋子。這兩種狀態之間,有時候只隔著一層薄紗而已,假如信仰也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東西。

如果再掏出女性主義者們最熱愛的性別話語放大鏡來一看,哇簡直不得了。我們可憐的林道靜同學連僅有的這點“進步思想”也是拜男性所賜。解放是男性的拯救,信仰是男性的啟蒙,革命事業還是離不開男性的領導——頌蓮頌蓮,逃出了喬家大院,你能逃出男性世界么?沒有了那套暗喻著男性性侵占的點燈捶腳,還會有一種更高明的精神方式來侵占你啊。

頌蓮,林道靜。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卻有了某種殊途同歸的趨勢。在男性主宰的游戲規則里,女人無處可逃。

是有形式的。

需要形式。

無可厚非的,沒有形式的包裹,就是不堪。

戀愛,婚姻,感情,幸福,金錢。謊言,通通只不過是形式。

有了形式的,可以笑得堂而皇之。就如龍袍下的,不再是凡身,是龍體。

戲做得好,能騙別人,做得不好,只能騙自己。

張藝謀的世界,是形式的世界。

空曠的深宅,冷冷戚戚。

青色的院墻,用回聲安慰自言自語。

紅色的燈籠,用乍暖還寒的光撩撥心計。

少不了的。仍是形形式式。

聽招呼,架燈籠,捶腳,點燈,然后是裸的。

點菜,唱戲。捏背,兒子,然后是渴望的為所欲為。

背影,聲音,輪廓,然后是家族不可動搖的權利。

無望時,形式的滿足也是好的。

于是,大太太不屑燈亮燈滅,滿口的罪過。偶爾,指指點點。

于是,丫鬟點起滿屋的燈籠,腳抬到高凳上,怔怔的聽著遠遠的敲腳聲。

當然,也有人,躍過形式的障眼,直奔。

只是,偷情的三太太,最后在那個離天最近的死人屋里,自生自滅。

看過蘇童的《妻妾成群》。

里面的形式是口井。

故事的結尾,四太太繞著那口井,一圈一圈喃喃自語。

潮濕,陰暗,沒有生命力。

相比之下,張藝謀的大紅燈籠在想象的空間上,涉足的更遠。

本來是火,卻包著層紙。

本來是紅,卻不明亮。

本來是,卻欲說還休。

美中不足的是,鞏俐的表演,有些硬。

學生的傲氣,過之而無不及。姨太太的柔情,卻蜻蜓點水。

年紀輕輕的姨太太,始終沒有笑臉,幾輪勾心斗角后過早地洞穿世事,遺憾的同時,還是讓人止不住地輕輕搖頭。

,終究是。

形式只是某些人的形式。

一百次悲喜,也只不過是一聲嘆息。

在蘇童原著《妻妾成群》中,并沒有影片中的兩個關鍵因素:“捶腳“和”大紅燈籠“。

在看完原著后,倒是能理解為什么在改編的劇本中加上這兩個在劇中看似非常關鍵的事物。

我認為”大紅燈籠“象征著書中五個女人的,一種渴望得到重視,得到寵愛,在陳家得到最好的待遇,將其他三人都比下去的優越感,以及得到心理、生理上滿足的。而”捶腳“則更純粹的像是原著中女人們在寂寞深閨中的一種性渴望的象征。

原著通過在書中的人物心理、環境描寫,可以將這兩種感情清楚表達出來,但由于電影更多是要通過具象來傳達作品的感情,在處理原作對話上也要注意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將其具象化,讓觀眾更易明白。

芭蕾舞印象深刻的:1.降下薄紙板將舞臺全部遮住,只能看到剪影在舞動,老爺忽大忽小,頌蓮一直渺小,最終忍受不了倏地“刷”一聲破紙而出。老爺也緊隨著從另一出口破出。其舉動和聲音出乎意料。

2.眾人大打麻將,抽象化的手法,最后將原本有圖案的桌子面朝觀眾拼成一圈牌。

3.屏風后自成一體,獨立于時空之外的旁白。戲子隱寓頌蓮假懷孕那段,以及人物內心映象。

4.黑色人輪流將類似棍棒那樣紅色大板打向白色布板,啪啪的聲響,一條條血痕,觸目驚心,最后以下雪收場。

回家忍不住看了電影和。電影好像是在什么王家大院拍的,人物和空間都很節約。鏡頭一直鎖在窄窄的狹長的門廊。故事情節完整,但僅僅關注人物內心變化略嫌單薄。也許我是想看大觀園那樣熱鬧的生活。過于平淡,人物缺少生氣,結尾做作。

可是假如我是頌蓮呢,一定在某個深夜偷偷潛出院外去,是死是活好歹要玩玩再說。不過她一開始就選擇嫁給有錢人當小,就不是我了。

雁兒這個丫鬟,每日看多了院里的燈來燈往。看明白了這點規矩,又得老爺摸過自己兩下,便也作起了太太夢。寄改變自己命運的希望于此。只可惜,讓頌蓮殺出來做了四太太,她便以為是頌蓮搶了自己變天鵝的機會了。

老媽子一語道破:“老爺這次不娶四太太也不會是你,你就不是太太的命。”

原來是這樣。她是下人,就注定是個下人。太太們挖空心思要被干,她連被干的機會都沒有,或者說干了也是白干,她也別想換來什么。一條咸魚,不想承認,也不能否認。說白了,現在所說的絲罷了。每晚,聽見空院傳響的沙錘聲,雁兒何不腳癢?

雁兒在自己陰暗的破屋里,就著自己動手點的紅燈籠,把腳蹺在兩個小凳疊起來的腳架上。幻想是自己坐在太太的屋,曹二嬸在給自己捶腳,馬上就可以和老爺啪啪啪,第二天中午自己便也能點菜,美美地意淫上一回。

森嚴的等級制度,苛刻的規矩。

有錢人的深宅大院里,老爺、一二三四太太、管家、丫鬟,一層層的等級分層明確,等級間有不可逾越的限制和不可推卸的各種義務,卻沒有對等的權利。當然,除了呼風喚雨的老爺。

規矩,一個家里竟然有那么多組上傳下的條條框框,還要一代代嚴格地執行。點燈,捶腳,點菜,滅燈,還有封燈。燈亮了,滿堂的光,但點不亮人心里的光。燈滅了,一切更陷入了黑暗。

欺瞞者封燈,偷奸者死,偷點燈者長跪燒燈。。。這些懲罰令人不寒而栗。生命在燈亮燈滅間變得無比脆弱。一條生命,也就相當于那個深宅里的一盞燈罷了。該亮該滅從來不由自己決定,亮到幾時亦不由自己決定,一切都掌握在別人手里。規矩的限制,權力的缺乏,讓人只能在這里作為一盞沒有自控力量的燈。

勾心斗角無處不在,陰謀詭計無處不施。

菩薩臉刀子心,表面親和卻背面相殘。女人之間的斗爭,為爭寵,為地位,為了亮起的燈。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可以太太與丫鬟勾結起來算計另外的太太,沒有什么陰毒的事是做不出的。做事到了這份上,也不再叫陰毒,一切都是手段罷了。區區一個宅院,小小一家人,每個人之間卻都是互相算計的。這里沒有信任,只有猜忌、嫉妒、利用和報復。人在院中,每天看到的就是重重疊疊的墻壁,心里想的卻是如何耍陰招算計他人。。。

權力與生活的意義點了燈就可以點菜,就可以得到下人的尊敬,這就是權力。活著就是看老爺每天在哪個院里點燈……閑暇時間就用來勾心斗角……

活著就這樣活著唄,生了兒子的話可以得到更多的寵幸,日子得過且過。生命停滯在一個院子里,只看到灰黑色的四壁和四尺見方的天空。曾經經歷過的一切,讀書或是世間的生活,不再有意義,有心情時拿來自娛,無奈時也是自嘲的資本。當年華在這窄小的空間里逐漸地逝去,人生的目標和樂趣也只是點燈而已。那么人與動物是否還有區別。在這里人像什么,像貓像狗,就是不像人。大腦的思考僅用于幾個人之間的明爭暗斗,那么大腦還有何所謂的價值。

女人不過是物品太太可以娶了一個又一個。不守規矩的可以用家法懲罰,生死皆由老爺定奪,更何況你是瘋是癲。嫁入此門,可以有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菜肴,但就如寵物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當一個女人奮斗十幾年只為了嫁入豪門,最終實現了。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生活,那么之前的奮斗的價值就得重新進行衡量。

這大院里,真正的人只有一個,就是老爺。其他的不過都是聽從老爺的器具,如機器人。而人與機器人的不同就在于,機器人會乖乖聽話不會反抗,人會覺得受了太大限制而產生反抗心理,卻又不得不抑制這種心理。久而久之。還有頭腦的人就會瘋掉,沒瘋掉的,就是大腦已經死了一半以上的幸存體。

其它其實。在這樣的一個院子里生活,不找點事干真的會瘋,不然就會變白癡。所以偷人也好,也好,都是環境所迫。想到了《雷雨》,或者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里的劇情,換個角度下,在那樣壓抑的環境下,不都不行。這些不合道德倫理的行為,其實只是對生活壓力的調解本人么。他們那么發達的性服務行業也是因為他們生活壓力太大,需要調節,所以就得尋找一些別人看來難以接受甚至覺得很變態的方式。

而女人,多少女人夢想嫁個好人然后好好地相夫教子。多么單純的想法,可惜我不能理解。一直做著一件事情會有什么樂趣,這樣會失去生命里很多美好的東西。生活就是要不斷的體會。才會不斷地收獲。就算是失去也是有價值的,經歷了失去,才會成長和明白什么是珍惜。記得之前在校內網參與過一個投票,認為女人什么東西最重要,單選題。得票率最高的是有一個深愛自己的人,次之是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我選擇的是后者。當然還有其他好幾個選項,不過忘了。我相信,經濟是一切的基礎,物質決定意識。愛情畢竟是精神上的東西,雖然有時候精神的力量很強大,但當肚子都沒能填飽的時候,我哪有力氣去感受那股強大的力量。

相信很少很少男人會單純地想一輩子相妻教子。男人大都想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生活。而男外女內也是社會所約定俗成的規矩。但是,女人也是人,女人憑什么就該一切以家庭為主。既然叫家庭,說明那不是只有一個人的,而是兩個人以上所組成的初級群體,那么,每個成員都是有責任去維持和保護它的。如果女人把家庭視為生命的所有的時候,家庭的風波會使她更難以承受,因為她沒有另外的載體。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生活豐富點,會更好。一方打擊,會有另一方可以倒。而最重要的,是生命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首先要說,很好的一部片子,一種紅溫溫的暖色,里面卻是無盡的涼。

從頭到尾,沒有給過陳老爺一個特寫,從來都是模糊的頭像,或者只有部分身體的出場,甚至于優勢只有一個聲音,洪亮,威嚴。其他的男丁,除了高醫生,大兒子以外,身在這個大院里的男人,也都沒有特備的特寫鏡頭。

所有的這些,放聲在一個與外界基本沒有聯系的大宅院里,除了所交代的老爺偶爾進城,女人走,不出這個大宅院。要走,就只有如三姨太的偷情和丫鬟的大病。

導演在這個過程中營造了一種壓抑的氣氛,雖然有勾心斗角,但所有的不過是為了掛上紅燈籠,讓男人喜歡,個人覺得這也是導演的意圖,想秒付出一種女人在男權社會中被壓抑的感覺。在這個男權包圍起來的宅院里,她們知識一個附屬的地位,逃不出來。

一,文化色彩張藝謀是西方國家所熟知的中國導演,他的影片有著強烈的中國色彩。也深刻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一些落后的文化。國內不少人認為,張藝謀為了迎合西方國家的審美,而丑化了中國傳統文化,以揭短的方式來向外國展示中國歷史文化。但無可厚非。張藝謀確實將中國文化帶到了世界了面前國電影在世界電影中爭得了關注和發展空間。

二,紅而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處處可見中國文化和封建社會特色。影片中每個角落都充斥著“紅”這一元素,無可厚非“紅”是最能代表中國的顏色,也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最初認識。最為突出的“紅”就是滿院的大紅燈籠,燈籠的紅和院墻的冷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們代表著陳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規矩和現實中早已病態的人們。另外還有一種內在的“紅”由始至終貫穿宇影片之中,那就是女人之間的嫉妒,的內在“紅”。

大太太的屋內,一盞紅燈籠也沒有,第一個特寫鏡頭中可以看到她身后的香火,緊接著在與頌蓮的談話之中,看到有兩位侍女在遠處撣灰,一下子給人以腐朽衰敗的感覺。紅燈籠不會出現在她的屋內,她也不會再卷入妻妾的勾心斗角中,她只是個行將就木的老者罷了。二太太卓云的屋內。金色的絹布隨處可見,給人一種典雅華貴的感覺,在她們的談話中,可以看到她們身后的卓云這個人,就好比表面上慈善,誰也不知道她的內心中裝著什么壞念頭。她的屋內,多多少少還是有幾盞燈籠的,她的這幾盞燈籠就是在這場戰爭的戰利品。三太太梅珊的屋里,大大小小的臉譜掛滿了整個房間。紅燈籠穿插期間。在影片中,梅珊是個最直接的太太,正如老爺所說的:“她啊,高興就唱,不高興就哭”一樣,是個順著自己性子來的女性。她有女人的所有特質,善妒,易怒,不甘寂寞,最難能可貴的就是還有自己的愛好,唱戲。而在她看似任性刁鉆的外表下,和卓云相比,顯得更為善良真誠。四太太頌蓮的房內,墻上滿是字畫,可以感覺到一股書卷味,這和頌蓮的剛入家門時的情況也最為相似。而滿屋的紅燈籠,是老爺對她的新鮮感起到了大半的最用,但無疑也使成為了眾矢之的。還有一個雁兒的屋內,一推開房門就被紅光給淹沒了。不大的房間里,掛著大大小小的燈籠,整個房間呈現出一種詭異的紅光,也和雁兒對頌蓮的妒忌和相成為姨太太的不謀而合。

三,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微弱的希望在劇中,沒有老爺的任何一個正面的鏡頭,永遠穿著一身黑色的長袍,毫無生氣地游走在四個太太之間,沒有特意地強調老爺這一人物形象,正是代表著封建時期不同家庭中的“老爺”。管家名字叫陳百順,他對老規矩向來是百依百順,是封建禮教的一個延續著,他也穿著不變的黑長袍,面無表情地給新來的太太灌輸著各種“陳家的老規矩”。在餐廳的墻上,掛著許多官人的畫像,這也許就是陳家的列祖列宗,他們看著后輩在自己面前商榷議事,子子孫孫都在他們的注視下秉承著陳家的老規矩處理日常所有事物。老爺和管家,正是這個食人的封建大家庭的主宰者和延續著。

大少爺飛鴻,是劇中唯一一個代表著活力和希望的人,在第一次出場時,他對著夕陽吹笛子,頌蓮聞聲而來站在一旁看著他,第一次在有陽光照在她的臉上,飛鴻為她死氣沉沉的生活帶來了一絲生機。當頌蓮翻箱倒柜地找自己的笛子時,發現了雁兒的偷掛燈籠和扎小人秘密,這讓她更陷入了院內女人的紛爭中。隨后也得知笛子被老爺給燒掉的消息,她曾經的本性也隨著笛子被燒毀。飛鴻的第二次出場是在頌蓮被封燈后,然而當她要求飛鴻留下陪她,想抓住這一絲希望的時候,飛鴻轉身而去了,希望徹底破滅。此后,頌蓮徹底地崩潰,開始發酒瘋,無疑中說出了梅珊偷情的秘密。導致梅珊被殺,自己精神崩潰,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局面。

四,封建制度對人性的迫害中國在封建社會時期有著明顯的階級性“三叩九拜”。也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社會制度的一個印象。片中的雁兒代表的是在封建階級底層的勞動人民。雁兒想當姨太太,而老爺也確實和她有曖昧,然而由于她丫鬟的身份,成為姨太太永遠是她可望不可及的夢想。因此,頌蓮剛進門時,她就表現出對四太太的極度抵觸。導演借曹二嬸之口,說出了雁兒的心里話。同時向她強調了身份這一決定因素。在影片后半部分,頌蓮燒燈籠的時候,再次說出:“封了燈我也是太太,我告訴你,太太就是太太,丫鬟就是丫鬟。”后雁兒忿恨的眼神,怒視著頌蓮。再次強調了階級性,而大太太最后“按老規矩辦”的決定。正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所下達的階級處分。雁兒受罰后的無聲抗議,最終敵不過外界刺骨的寒風,倒在了雪泊中。這象征當時的勞動人民。根本無力反抗已經如此根深蒂固的封建大環境,最終也只能以性命為代價結束反抗。頌蓮起初,自己拎著行李進入家門,之后彎腰用雁兒洗衣水洗手時,沒有一絲太太的架子。而她被雁兒的舉動激怒以后,立馬利用起自己的身份,命令雁兒做事作為懲罰。日后,她更是嘗到了太太的地位優勢,命令雁兒給自己捏腳,對她搜房。進行謾罵毆打,到最后燒燈籠的一段身份劃分的話。頌蓮慢慢地被封建階級的制度給侵蝕了,逐漸從一個受過洋文化念過書的學生成為封建大家庭中的一員,反應了當時封建制度對人性的迫害,扭曲。

一關于情節1里沒有對燈籠的任何描寫,電影里添加了大紅的燈籠作為某種象征。點燈。滅燈,封燈,燈籠成為在男權社會里,標志著女人幸與不幸的東西,貫穿電影始終。

2《妻妾成群》里頌蓮讓雁兒吞草紙的一幕被大段改寫,電影里呈現的是,頌蓮當眾戳穿了雁兒在自己房間里私自點燈的事實,因而遭受懲罰,最終懷恨而死。

3中只寫頌蓮渴望懷孕,渴望有孩子來支撐自己在陳家的地位。而假孕一事是電影里才有的。

4梅珊與醫生偷情一事里只說梅珊被家丁帶回來時卓云跟在后面,一邊走一邊嗑瓜子。而在電影里,著重刻畫了是頌蓮醉酒后無意將事情告訴了二太太卓云才導致捉奸在床的。電影的改編讓頌蓮瘋掉的結局更加合情合理。

二幾處細節1《妻妾成群》里頌蓮的出場是短發,齊耳的短發,用一條天藍色的綢帶箍住。《大紅燈籠高高掛》里鞏俐的出場造型是兩條粗粗的麻花辮子。

2《妻妾成群》里有一處陳佐千帶著頌蓮去見毓如時的細節描寫,毓如在佛堂里念經,頌蓮剛要上去行禮時毓如手里的佛珠突然斷了線,滾了一地,口中念念有詞,罪過,罪過。這一伏筆在電影里沒有表現。

3《妻妾成群》里頌蓮生日飛浦來訪時,寫得是,頌蓮一個人呷著酒,朦朦朧朧聽見一陣熟悉的腳步聲,門簾被嘩得一掀,闖進來一個黑黝黝的男人。頌蓮轉過臉朝他望了半天,才認出來,竟然是大少爺飛浦。她急忙用臺布吧桌上的韭菜一股腦全部蓋上,不讓飛浦看到。《大紅燈籠高高掛》里飛浦到訪時頌蓮已經微醉了,不但沒有遮掩酒菜,反倒是大方地招呼飛浦過來一起喝酒。

三關于人物個人認為,電影對人物的塑造更加清晰和成熟。

1陳佐千。里對陳佐千并沒有詳盡的描寫,在整個故事中只是一個至高無上而又蒼白空洞的背景。在電影里干脆被導演處理成凝重而模糊的背影。在陳佐千身上,張藝謀和蘇童想要表達的并沒有太多的差異,是個熱衷生子納妾的舊式男人形象,過著空虛頹敗日漸沒落的的大戶生活。

2飛浦。飛浦暗示著某種生機。不同于陳家世代那些留戀女色的男人們,飛浦斷然否定這種舊式迂腐的生活,追求自由和新生。他對女人是懼怕的。在中,蘇童似乎有意要把飛浦塑造成一個英俊倜儻的小GAY的形象,書里有一段是這樣寫的:頌蓮從窗子里看見他們(絲綢大王顧家的三少爺和飛浦)過來,手拉手的。頌蓮覺得兩個男子手拉手地走路,有一種新鮮而古怪的感覺。電影略去了這些東西。飛浦的形象更加簡單,因此也更加鮮明。

3雁兒。這是電影比處理得更好的一個人物,也用了更多的鏡頭來體現,處處折射出頌蓮的影子。在房間里偷偷點燈假想有人錘腳的那一幕更是將她的太太夢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念想和同頌蓮一樣驕傲固執的性格,導致了她難逃悲劇的命運。

4梅珊。這個角色何賽飛來演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唱戲的那些片段給電影增色不少,比蘇童的另一部改編——李少紅導演的《紅粉》中小萼的角色更加適合她。但中的梅珊似乎更加妖艷鬼魅一些,是抓不著的那種感覺,這一點在電影中流失掉了。

5最后來說頌蓮。里頌蓮身上的學生氣兒在電影中被有意無意的淡化了,那股子主見和靈氣也被鞏俐強大的御姐氣場給遮蓋的差不多了。《妻妾成群》里有一段是寫陳佐千跟頌蓮第一次見面的,大概的場景是頌蓮十九歲生日,見面約在在西餐廳,頌蓮打著一頂細花綢傘姍姍而來,從提袋里掏出一大把小蠟燭,讓陳佐千要了一盒蛋糕。頌蓮把蠟燭點亮,看著蠟燭亮起小小的火苗,說,你看著火苗多可愛。分明是一副玲瓏剔透涉世未深的女學生形象,可是到了鞏俐那一開場就是副苦大愁深的樣子了。

這也許算不上蘇童最好的,但電影大概是張藝謀最好的作品之一了。與三年之后蘇童另一部《紅粉》的改編相比,《大紅燈籠高高掛》更加的飽滿和順暢。如果說張藝謀近些年的作品像PS照片里的美女,精美卻總多了些模式化的東西,那這部片子就像八十年代的女人,雖然不能堪稱完美,卻美得立體和特別,值得回味,讓人心生懷戀。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有一個特點,就是用“文化”去拍電影,他的電影經常把中國文化展現出來。這部電影一如既往的表現舊社會中國人民的苦難與不幸,和在封建傳統思想的禁錮下的訴求,還有人性陰暗的種種。

認真看完,說實話這部電影的電影語言不會覺得有太突出之處。一開始都是重復一些生活起居的習慣。到后來就慢慢延伸進來各種斗爭,在里面丫鬟算是一個斗爭的犧牲品。而且覺得里面的一些對白顯得相對有些生澀。

比如四太和三太在樓上對話:我們像什么,耗子,貓。。。就是不像人,活著不如死掉。

其實這些話如果用鏡頭語言去說出來我想效果會更好。

還有三太被送上去的時候,管家說:今天特別多雪啊,瑞雪兆豐年。

這句臺詞的安排意義又是什么呢?諷刺現實?但是從演員的口里說出來,總顯得有些生硬。

象征:紅燈籠、捶腳:夫權學生裝:自由平等的思想笛子:笛子是父親的遺物,也是由于它,頌蓮認識了大少爺飛蒲。代表著希望。

梅珊屋里的面具:即是她生活中戴的面具,如她所說“本來就是做戲”。


上一章  |  大亨萬歲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