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第一百十五章 好像太殘酷了些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泱泱大唐 >>泱泱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十五章 好像太殘酷了些

第一百十五章 好像太殘酷了些


更新時間:2016年01月20日  作者:黃昏前面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黃昏前面 | 泱泱大唐 

類別:

作者:書名:


朝廷依然沒有制定出具體如何安置突厥降眾的計劃,讓王易很是意外,“陛下,上次朝議時候不是討論過了嗎?臣當時力陳過意見的啊!”

李世民迎著王易疑惑的目光笑笑,“那只是一個大概的手段,并不是具體的計劃,我大唐天下這么大,將這些突厥降眾具體安排在何處,是需要細細商討,特別是準備改造的戰俘,置于何處,都還沒有定論,朝會時候諸臣意見紛雜,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陛下,這…”王易進宮時候,沒料到李世民會問詢他這個已經此前討論過的問題,心里沒有準備,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

“你提出此議,朕想你一定有過細想,就把你所想的全都講給朕聽聽!”

王易當然考慮過具體如何安置這些突厥降眾的事,只是因為剛剛意外,沒有心理準備,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聽李世民如此說,當下便應道:“是,陛下!那臣就和陛下細細講講!”

“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講來,朕洗耳恭聽!”此前李世民已經以此事問詢過馬周,只不過馬周所給的建議并不太讓他滿意,今日他希望王易能有非常好的建議給他。

“陛下,臣覺得,應該將這些突厥戰俘,首先用于疏浚運河的工程中!”

王易的提議讓李世民心為之一跳,這個建議,沒有任何人提起過,他在聽到王易所說后,一下子明白過來了,但他還想聽聽王易更細的講述,當下不動聲樂地問詢:“你為何如此想?”

王易一副回憶的樣子,“陛下,臣去年在從杭州往長安來的途中,大部行程都是靠舟船行進,原本以為,前隋時候前運河修建至杭州,從南終點的杭州乘船出發,可以直接抵達洛陽,甚至長安,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臣在行船過程中,不得不數次棄船騎馬,或者改乘馬車行進,為何會如此呢?那是因為江南道境內的運河,有許多地方因為久未疏浚,多處淤塞,導致舟船因為難以順利行進而堵塞,從杭州方向出發的舟船,根本無法直接抵達長安,甚至只抵洛陽!”

王易在去年春時候,帶著王曇和王復等人從杭州出發,往長安來的途中,就因為江淮一帶數段運河淤塞,不得不數次棄舟登岸,改乘馬車行進。當時王易還慶幸,在杭州時候制作了帶減震設施的馬車,少了一些勞累。但在慶幸的同時,王易也想到過,要是運河順暢,那從杭州出發,可以乘船直接抵達洛陽,甚至通過永通渠抵達長安,那樣少很多麻煩,也省力得多。

只不過,王易在行進時候也看到,經過隋末的大動亂,江南、江淮一帶還一片凋零,再加上唐初時候,江淮一帶還沒完全納入唐帝國的實際統治下,被杜伏威及他的父親王雄誕掌管一段時間,因為當時主要為了戰備,還有他們統治的地方并不是非常需要運河調運糧食,或者說他們并不需要全部貫通的整條運河,甚至為了戰略需要,人為填塞運河,避免對方的軍隊能通過舟船快速攻擊進來,使得運河淤塞情況非常嚴重,一些地方甚至河道都不見了蹤影。

輔公祏的叛亂被平息后,已經是武德七年了,作為皇帝的李淵應該說并不是一個勤政的皇帝,又帶來嚴重關中本位的思想,沒有去想過疏浚運河的事,再加上當時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為了爭皇位,鬧得不可開交,朝中大臣也極少有提議疏浚運河的事,及至李世民通過殺兄戮弟逼迫父親退位,取得帝位后,忙著鞏固皇位,又要應付突厥人的入侵,沒把心思放到治理運河上。

諸多的因素導致了原本疏浚運河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直被擱置了下來,至今還未完全暢通。

疏浚運河是件非常龐大的工程,遠比疏浚一個小小的西湖來的費時間費勞力,因為一些地方要重新開挖很深的河道,還有一些地方為了方便運輸要棄曲取直,還要在一些水位落差較大的地段修建水閘,工程量非常大,特別是從洛陽到長安的永通渠,更是難修。隋文帝時候,集了數萬軍民,都未將黃河上那段非常難行的砥柱斷完全打通,從洛陽到長安行舟,還是不順暢的,導致漕運到洛陽的大部糧食物資,還要通過陸路的翻運,才能運抵長安。

若要將運河全線疏浚通暢,并且讓從洛陽到長安的船能順利行進,那工程量是非常巨大的,集數萬民工之力,幾年能全部完工都已經算快了。

李世民聽了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以眼神示意王易繼續講。

不需要李世民的示意,已經找到說話感覺的王易本身就止不住話了,當下加大聲音,繼續說道:“陛下,運河多處淤塞,舟船行進困難,那就可以說,通過運河的漕運肯定不暢,江南的糧食及其他物資運送往洛陽、長安過來,肯定很不方便,導致洛陽、長安一帶糧食時常短缺!原本臣早就想建議陛下征集民工,疏通運河,整治漕運,只是因陛下朝事繁忙,臣也偷懶,一直耽擱了,如今想著,無須征集民工,只要將這數萬突厥戰俘,派往江南之地,借他們的力量,疏浚運河河道。這些突厥戰俘,都是體力強壯之士,以他們力量疏浚運河河道,臣覺得,不出一兩年,通過運河的漕運肯定會順暢,到時從江南各地來的糧食物資,一定會很順利地抵達洛陽、長安的!”

李世民聽了臉有贊色,點點頭道:“說的很是有理,關中雖號稱沃野,但地狹人眾,所產不足以供京師,如今天下安定,長安的人口數日益增長,據統計,長安的人口數有八十幾萬了,要解決近百萬人的糧食及其他物資所需,光靠光中之產出,是遠遠滿足不了,必須要依靠江南諸州的糧食賦稅,運河漕運不通,確實很讓朕心憂!”

李世民本身就是個頭腦極其靈活的人,當了皇帝后,心憂天下,諸事都記于心上,他當然知道運河通暢,南方產出的糧食、物資一定能方便通過漕運運抵洛陽長安的,只是此前并沒多少大臣上奏此事,上奏者所提理據也不充分,遠沒有王易今日所說的更能打動他的心,在聽了王易此說后,李世民已經動心了。

不過這事李世民一會后還要細想,并要問詢其他大臣的意見,即使他非常認可了,也不會當著王易的面,表示馬上就會采取此策。

王易所說的建議雖然非常好,但朝中大臣都反對的話,也是無法實施的。

見李世民認同了他所說的,王易大喜,馬上再接話,“陛下,如今南方一些地方已經在收割早稻了,據臣所知,去年種下的冬小麥獲得了豐收,種植占城早稻的諸州,收成也是非常好,可能半年的收成,就比去年一年的收成還要多了,但關中一帶,因為沒有大量種植水稻,收成與去年相比,并沒有很大的增長,臣很認同陛下所說的,關中的產出不能滿足長安近百萬人口所需,特別是糧食,因此肯定要通過從南方調動糧食到長安來,能否方便地調運糧食來長安,運河的通暢就是關鍵,若是運輸不方便,即使南方再豐產,京師一帶,及更北的北方,想分享南方的豐收,獲得南方的糧食,還是沒那么容易的!”

王易喘了口氣,繼續說道:“陛下,以舟船通過運河運送糧食,可以說是成本最小,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因此臣覺得,應該首先將這些戰俘,用于疏浚運河河道上,讓南北漕運早日恢復通暢,以解決京師一帶糧食季節性短缺的問題!”

“唔,說的很是在理,朕非常認同!”

李世民明言贊同他的觀點,王易更是大喜,“陛下,從洛陽到長安的永通渠黃河三門峽的砥柱段,行船非常不方便,時常導致舟船傾覆,阻礙著洛陽到長安的航運,因此臣覺得,打通此段,讓永道渠完全發揮應有的作用,也個也非常重要,陛下不忍心征用民工,也可以讓突厥戰俘,去完成這項工程!”

“朕完全認同你今日所說的,待日馬上會在朝會上提出來,讓眾臣商議,只不過…”李世民說著停了一下,語氣一變,“那些戰俘都是驍勇的武士,數萬人的力量不可小覷,如何監管可是個大難題,你可有好的對策?”

“陛下,可以讓他們分段施工,比如讓一部人參加打通三門峽砥柱的工程,一部分人參加楚州段的疏浚,還有另一部分到另外地方施工,人員分散開來,可以減輕他們作亂帶來的破壞力和沖擊力,再派軍士看管。還有,可以采取連帶重責法,將他們分組隊,設定正副隊長,由正副隊長監管屬下的戰俘,各戰俘間相互監看,若有人鬧事,采取連帶責任,這些戰俘為避免自己受罰,一定會監督隊友的,若他們表現好,可以許給他們厚利,相信他們的頭領得朝廷重用了,對這些戰俘也非常有誘惑力的…”

李世民嘴角有點抽,看向王易的眼光都變了樣,“說的有些理,但好像太殘酷了些!”。

更多到,地址


上一章  |  泱泱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