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352回、一戰善謀千秋計,三規劃定兩昆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靈山 >>靈山最新章節列表 >> 352回、一戰善謀千秋計,三規劃定兩昆侖

352回、一戰善謀千秋計,三規劃定兩昆侖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徐公子勝治  分類: 古典仙俠 | 仙俠 | 梅溪 | 梅振衣 | 徐公子勝治 | 靈山 

靈山VIP

祝賀歪歪書吧網站整體升級成功!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法終于結束,所有人都莫名松了一口氣,就像搬開了一塊看不見的大石。這些天的經歷,旁觀一番殺伐、三日無言靜坐,勝過千言萬語相論。

藍采和退到一旁,金喬覺起身道:“各派宗門斗法不幸殞命,過半數已無人料理后事,正一門既為法會主人,應依禮安葬,天下修行同道當共祭之,貧僧為其超度。”

眾人皆點頭稱善,張湛也站起身來道:“今日斷緣了結前因,為后來者結福緣,但還有一事未了,貧道有一議,請各派道友共商。”

張湛一句話略過了這七天的斗法,眾人也不想再過多提起,但他又說了另外一件事,關于世間修行各派曾傳書共立的散行戒,或稱人世間紅塵內外三大戒。

其一,不得矯眾顯靈自稱圣,惑亂鄉里;

其二,切勿得神而忘法本,殘害眾生;

其三,禁止仗道術以圖淫,勒索黎民。

這三條并不復雜,很多修行門原有的戒律中就包含類似的內容,但既稱散行戒,同時約束江湖散修以及行走人間的精怪共守,得到世間修行人的一致擁護。但這一番大亂以來,散行戒已名存實亡,由于昆侖仙境眾修士往來人間,彼此之間的爭斗混亂不堪,誰也無法獨立護持。

散行戒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陷前文已經提過,它不適用于昆侖仙境,因為修士所處的環境不同。張湛此刻重提散行戒,并不是要在昆侖仙境推行,愿不愿意護持它是各派自覺,但他有一個提議,各派修士無論是來自昆侖仙境還是海外遠域,在昆侖九州之地都應守散行戒。

至于有不愿守,在人間就要承擔后果,因為散行特別,梅振衣當年留了最后一句話——“此三則,貧道及門下弟子,受之為戒一律護持之。”

在人間道場的各派將一體護持,不愿守者,自可去昆侖仙境,但若穿越瑤池結界來到昆侖九州行走,應守此戒。若有違反,見者共責;若情由惡劣,天下各派共誅。

張湛最后問道:“今日修各派同道聚,不必再傳書,我只問世間立道場各派,是否共持戒,立于傳人?”

“共持此戒、立于傳人、一體護持!”世間修行各派,凡有大成真人以上者,齊聲贊同。

方正峰上這簡簡單單的一問一答,在后世影響很大,被稱為“劃分兩昆侖”。張湛只問世間修行各派,并沒有問來自昆侖仙境的修行人,他是為人世間重新確立散行戒真正的效力。假如在法會剛開始就如此說,可能會引起更大的紛爭,但此時開口,已是水到渠成。

關于這三大戒的傳聞很多,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對未入門之弟子有意另解,但散行戒的原文就是上述那三則,為梅振衣百年前在彭澤張榜所書。

張湛回歸本座,應愿走到臺前向兩旁拱手道:“既斷緣了結,但法會不應到此為止,否則有違先師正一與當年各派尊長地本意,它本應是天下同道結緣盛會。當安葬殞身同道共祭,離去之前,正一門還會發帖邀請諸位,于今年冬至日重聚……”

正一門還要召開另一場法會,時間定在今年冬至,一年中陰至而陽生之時。眾人離去前正一門會送上請帖,接到請帖的人憑自愿而來。但應愿提了兩個要求—

來者不論門派大小,每派尊長最多只能攜十名晚輩弟子,這是為了防止大派來的人數過多,不符各派之間廣做交流的本意,各派尊長可挑選門下最得意的傳人、欲重點栽培的弟子。

來地人要送“禮”,帶多少名晚輩弟子,就送多少件禮物,總之是修行所用,天材地寶、法術道訣、靈丹妙藥、各類法器都可以。這些禮物不是送給正一門的,而是送給天下修行同道的,你帶了多少名晚輩弟子來,就可以拿回多少件東西。

屆時正一三山法會上專門有一場“機緣大會”,各派送來的禮物都會以隔空符封在袋子里,各派晚輩弟子憑機緣而取,一人取一樣。正一門保證,屆時機緣大會上準備地東西,一定會比尋機緣的各派晚輩弟子多,每人都必有所得。

應愿還講了另外一件事,此番斗法很多人殞身,其中不少人已沒有身后傳人弟子,留下了許多無主遺物,比如行蕓生地藜杖就是一件很不錯的法寶。正一門無意留為私有,都會在機緣大會中封于隔空袋內,讓天下同道弟子憑機緣而取,正一門的晚輩弟子也可在機緣大會上取用,至于能得到什么就全憑緣法了。

人已逝,而物用無辜,留于后人結善緣,隔空袋里會附帖說明來歷,供后人感懷。

除了上述兩個要求,應愿還有一個提議,屆時參加正一三山法會的各派,挑選一種宗門特產帶來,不必是很珍貴的東西,但需有宗門特色,別處不容易遇到。

在“機緣大會”的前一天,正一三山中還將舉行一場“善結大會”。

這是一個特別的集市,各派可以將攜來的特產擺攤出售,每件只售一文錢。至于準備什么、準備了多少,全憑各派自覺自愿,正一門并不勉強。

還有一句潛臺詞應愿沒有說出來——假如有人就是臉皮厚,什么都不愿意拿出來,還要每家花一文錢挨排買東西,徒招天下同道恥笑也隨他的便,但此非真正地修士行止,恐怕下一屆法會正一門也不會發帖請他了。

正一三山的法會將成定例,每六十年招集,當年分為兩次。第一次定在夏至,天下宗門弟子切印證,為天下宗門大會;第二次定在冬至,接到請帖的各派往結福緣,為正一三山會。

應愿的提議實在很高明,為修行界千古以來所未遇之盛事,在撫平紛爭創傷的同時,又給天下同道創造了一個重新廣結福緣的交流機會。有很多人經過方正峰上這一番慘烈的殺伐,已經意興闌珊無意再參加法會,聽見了應愿的提議,又重新來了興致。

有了這種法會的定例,就算各派尊長不好湊熱鬧,門下弟子也會攢動長輩準備好禮物來參會

周期間隔也不短,六十年時間,足夠各派做好各

這些當然是出自梅振衣地指點,行事要善始善終,不能僅僅行一番殺伐止爭大亂,自古法會地內容也不應僅僅是宣講法訣或斗法切磋,修行同道做各種交流廣結福緣也許更重要,要創造這樣一個機會。

梅振衣在昆侖仙境碧落峽托始老祖法會上,見到蠻荒妖類趁聚集之機交換器物,一時受到啟發,用更高明的手段借鑒于正一三山法會上。

法會之后,身后已無傳人地殞身修士,都由正一門料理后事,焚化后的骨骸共同安葬于正一三山外留陵山地朝天洞中。修山為冢遍植松柏,以二十八盞青玉蓮花燈為陣符,借青漪漲潮時地氣靈樞的涌動,長庚星君李太白親手布下了一座伏魔大陣,以鎮壓殺伐戾氣。

李太白為了報答輪轉求證時在蕪州所結地福緣,還給正一門留下了一件禮物——周天伏魔大陣的陣圖。此事極少為凡人所知,眾人只道正一門修山為冢安葬殞身修士,金喬覺親為誦經超渡,天下同道共祭。

留陵山共祭之,眾修士告辭離開蕪州,應愿、藍采和等率眾弟子于江畔相送,并送出了當年冬至正一三山會的請帖,此帖已非梅振衣所留的舊帖,換成了應愿親筆寫地新帖。應愿下帖很有講究,大多是立誓共護散行戒的世間各大派,至于那些不愿守散行戒而去昆侖仙境自尋逍遙地修士,便沒有再請。

眾修士暫且離開正一三,其中不少人今年冬至還會再來。梅振衣將三個人叫到了承樞峰中的隨緣小筑,另有話要交待,分別是親傳弟子正一門掌門應愿,他的兒子現菁蕪山莊梅氏家主應行,舅舅柳直之孫,現柳氏家主,也是三山修士應修。

天條已講述,他把青冥鏡與黑意分別交給了應行與應修,叮囑道:“這兩件神器是我親手煉制,留于人間不欲帶走,傳給你們,望善用之。”

又特意吩咐應行道:“為父還在人間駐足一百九十六年,將去昆侖仙境清修,你寧若了斷塵緣,可來無名山莊找我,也可自在人間逍遙。但你身為梅氏家主,應將諸事安排妥當,青冥鏡也應傳下。一世修行不易,惜之慎之!”

他還交梅應行去辦另外一件事,花一筆重贈翠亭庵,借重塑庵堂菩薩金身的機會,把山門殿里的熊居士神像給撤了。

說完這,命應行與應修退下,單獨留下應愿道:“我的親傳弟子中,教授胡春所用心血最多,他也飛升最早。而你的根基是最好的,前世修至世間法盡頭,飛升失敗輪轉重修,已見證輪回與天刑,無需多余的點化。你如今修行亦至世間法盡頭,不久將可飛升,此世成仙有望,不論你是到昆侖仙境追隨為師,還是自去天庭游谷皆可,但在此之前,為師要交待你幾件事。”

應愿欠身答道:“這一世幸得師尊指點,能再結仙緣,乃應愿之福。若飛升成仙,我并不想立時在天庭駐足,屆時請求與阿斑一起到昆侖仙境追隨師尊。

聽說劉海師兄也想帶著金蟾和玉環,到無名山莊清修。……師父有什么吩咐,弟子一定盡力完成。”

梅振衣一指她地發簪道:“雷神劍我已傳給你,但不是為你所私有,與金絲拂塵一樣,它將是正一門歷代掌門的信器。正一三寶皆留人間,我還要傳你一段法訣,將來傳給正一門歷代掌門,以雷神劍為引、發動正一三寶合擊之術。”

梅振衣將正一三寶都留在人間,并且給正一門歷代掌門留下了三寶合擊的法訣,又掏出兩枚大羅成就丹說道:“這兩枚仙家靈丹,是鎮元大仙所贈,我托付給正一門歷代掌門……,另外還有一件事要你親自去辦。”

梅振衣交待應愿去辦兩件事,第一件事手筆很大,去九天玄女外的浮生谷,開采一整塊當地特有的白離石,在青漪三山中鑿建一座祭壇,高七尺,寬一丈八。

這座祭壇建在承樞峰隨緣小筑的左側,后方不遠就是梅振衣留下的牡丹園,周圍種植洞天斑竹,祭臺上空空蕩蕩,只有淡淡的清風拂過。

這里是正一三山的禁地之一,后世晚輩弟子不明白祖師爺為何會留下這樣一座祭壇,也不知所祭是何人?只有當弟子突破大成真人境界,受大成戒可以再傳授弟子時,尊長才會將他領到這里,講述一位名叫清風的仙童傳說,并向祭壇焚香叩拜。

梅振衣拿出兩枚大羅成就丹,還交待了應愿另一件事,并要求正一門掌門要代代傳下去,至于是何事,密室私語外人并不得知。

一切已交待完畢,應愿領命之后又問道:“師尊打算何時去昆侖仙境?”

梅振衣:“再留半年,待到今年冬至地正一三山會后離開,這段時間,你陪為師四處走走吧,我想看看這蕪州人煙。”

應愿本來很忙,有很多事要辦,但師父有命,只得將門中事務都托給藍采和打理,跟隨梅振衣在蕪州一帶四處行走,今天到某家酒樓喝喝酒,明天到某處園林賞賞花,后天再去游玩山水,還時不時逛逛各種集市。道侶知焰、龍空山三位妖王、龍騰秋水等親傳弟子,也時常一起行游。

梅振衣似是在思悟什么玄通,定坐中不得解,于是在他從小長大的蕪州一帶行游,游歷中常常出神,不知在想些什么?

這一天應愿隨師父到文昌鄉去“趕集”,徐妖王也晃著扇子一起湊熱鬧,在路上遇見了兩個人,其中一位是二十出頭地后生,模很端正,舉止從容儒雅,他身邊跟著一位十幾歲的孩子,長地眉清目秀,一雙大眼睛目光清澈透著一股機靈勁。

若以通明法眼觀之,這二位不過是輪回中普普通通的凡人,但梅振衣一眼看見卻有恭謹之色,很客氣地迎上前去行禮打招呼,應愿和徐妖王都吃了一驚。


上一章  |  靈山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