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飛在抗金戰爭中的地位
宋朝是當時全世界最高度發展的農業文明社會,其農業以租佃制為主。宋代文明大大超過唐代文明,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宏大的進展。近代史家從宋代文明中發現若干近代文明的原始征象,但這并不意味著宋代文明已經接近,或者行將蛻變為近代文明。相反,從主流方面看,宋代文明正是傳統文明的延續、深化和堆積。一種文明愈是發展得過于成熟,則蛻變為一種新的更高的文明,似乎就愈是積重難返,步履維艱。
在宋代文明的正常發展中,受到了兩次嚴重的沖擊和破壞,第一次是公元十二世紀女真人的南下,第二次是公元十三世紀蒙古人的南下。
發生于公元十二世紀的宋金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范圍很廣、持續很久的民族戰爭。在岳飛生前,酷烈的戰禍遍及宋朝除四川、廣南和福建以外的各路,對經濟和文化造成很嚴重的破壞。即使岳飛身后的近一百年,自黃河以南,到長江以北的廣闊地域,大多人口稀少,經濟凋敝,沒有恢復到北宋末年的水平。①南北分裂的局面,嚴重地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給各族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難。
女真族侵入中原,吸收了先進的漢族文明,固然使本民族取得了飛躍的進步。但是,這卻是以先進文明被嚴重摧殘,出現大破壞和大倒退為代價的。
特別是在岳飛生前,即女真族南侵之初,乃是漢族文明遭受劫難最主要的、最慘重的階段。除了大規模的燒殺搶掠外,對漢人民族意識刺激最深者,一是對漢族男子強行“剃頭辮發”,二是強制推行奴隸制。宋朝的民間奴婢,大多“本傭雇良民”,“雇賣與人”,②他們與主人之間雖有身份差別,其實已是原始的雇傭關系。金元之際,中國北方社會奴隸制成分的擴張,當然是嚴重的倒退。岳飛被害三十年后,范成大出使金朝,看到一個女婢頰刺“逃走”兩字,寫詩說:“屠婢殺奴官不問,大書黥面罰猶輕。”③他從漢文明的高度,看不慣此種野蠻行為,表示義憤。
在金朝女真貴族的侵掠、屠殺和奴役之下,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民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其動員之廣,規模之大,持續之久,在中國古代史上是沒有先例的。中國現代大文豪魯迅先生曾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④在抗金戰爭中,這樣的猛士,無論是留名后世的,或者是沒有留名后世的,何止成千上萬。正是這些猛士們的奮斗犧牲,保衛了當時最先進的文明,也促進了女真族的進步和漢化。南宋初期,作為抗金的中心人物,前后有四位。第一位是李綱,他在朝廷掌政,卻僅任相七十五日。第二位是宗澤,他以東京留守、開封尹的身份,雖未被授予全權,事實上卻主持了前沿軍務一年。第三位是吳玠,他作為戰區統帥,自紹興元年至紹興四年,在川陜交界率軍獨立抗擊金軍主力。第四位是岳飛,他也是戰區統帥,從紹興四年克復襄漢,到紹興十一年遇害的八年間,
一直是南宋抗金的主角。當然,就后世的名望和影響而言,岳飛又超出了前面的三位。
這四人的共同命運,是必須受制于朝廷,特別是受制于作為降金主角的宋高宗。吳玠專事自守,與宋高宗尚無多少沖突,而李綱、宗澤和岳飛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以宋高宗為首的投降派的打擊和迫害,其中以岳飛的下場最為悲慘。故陸游詩說:
“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⑤
岳飛本是扶犁握鋤的農家子,他投身抗金,最初也不過是一員偏裨小將,卻很快地嶄露頭角,從靖康元年至紹興三年的八年之間,便躍升為戰區統帥。岳飛許身和效命抗金戰場十六年,后八年是其生平業績的主要階段。盡管他是南宋四五支大軍的統帥之一,論官位,他也一直低于劉光世、韓世忠和張俊,但是,岳家軍作為南宋抗金的主力和中堅,卻是舉世公認的事實。故宋孝宗后來也對岳霖說:
“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韓遠不及。”⑥
為著光復故土,南北重新統一,維護文明和進步,岳飛不屈不撓地奮斗了后半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履踐著自己“盡忠報國”的誓言,表現了一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他作為一位歷史偉人,受到中國人世代的尊崇和紀念,是理所當然的。
•①南宋關于淮南東路、淮南西路、京西南路和荊湖北路地荒人稀的記載很多。范成大《攬轡錄,《攻愧集卷111《北行日錄記錄了金朝河南地區的荒涼景象。《金史卷47《食貨志也說,即使到金章宗初年,“河南地廣人稀”。
•②《續資治通鑒長編卷54咸平六年四月癸酉,《宋會要刑法2之148。
•③《石湖居士詩集卷12《清遠店。
•④《華蓋集續編•記念劉和珍君。
•⑤《劍南詩稿)卷25《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其事作絕句。
•⑥《金佗稡編卷9《昭雪廟謚。
二、岳飛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地位
為說明岳飛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地位,有必要將岳飛與當時的抗金名將作一番比較。
陸游詩說:
“堂堂韓岳兩驍將,駕馭可使復中原。”①
后世提到南宋初抗金名將,也往往韓、岳并稱。就堅決抗金的志向而論,韓世忠和岳飛是可以匹配的。若從軍事成就而論,則韓世忠不僅次于岳飛,也不及吳玠和劉锜。
吳玠是第一個使金軍遭受慘敗的南宋將帥,他的功績是不可抹煞的。然而他守則有余,攻則不足,和尚原與仙人關兩次大捷,是防御性的戰役,而不是進攻性的戰役。自紹興四年以后,川、陜戰場大致上處于相對沉寂的狀態。吳玠顯然滿足于所取得的成就,未能大舉出師,克復失地,最后以服食丹石,沉湎女色而死。
劉锜原來的地位和聲望并不高,順昌之役,使他一戰成名。宋高宗評論說:
“順昌之勝,所謂置之死地然后生,未為善戰也。锜之所長,在于循分守節,危疑之交,能自立不變,此為可取。”②
我們不必因人廢言,宋高宗所說是有道理的。順昌之戰是防御性的戰役,縱觀劉锜的軍事生涯,也只有此仗打得出色。往后紹興十一年柘皋之勝和濠州之敗,已大不如前。二十年后,金海陵王大舉南侵,劉锜敗于淮東,軍事聲譽更是一落千丈。
韓世忠一生最出名的有兩仗,一是黃天蕩之戰,以八千水師堵截金朝大軍,一度使完顏兀術(宗弼)相當狼狽,扭轉了宋軍望風奔潰的頹勢,但最后仍以失利告終;二是大儀鎮之戰,被撰寫神道碑的趙雄和往后的史傳夸大為“中興武功第一”,③其實不過是伏擊金軍萬夫長聶兒孛堇的前鋒部隊,殺敵數百的小捷。④此后韓世忠率軍長期守衛淮東,除曾攻取海州外,屢攻淮陽軍不克,在救援濠州時又被戰敗,無大的戰功可言。
在南宋初年的將帥中,如果說吳玠和劉锜是防御型的將帥,岳飛則是進攻型的將帥。
保守和怯弱的宋朝,長期以來形成了消極防守的軍事傳統,習慣于分兵把守,結果無非是被動挨打。反之,金軍在戰略上一直居于優勢,他們能夠集中兵力,統一指揮,并依靠騎兵進行大規模的機動的進攻戰。到紹興年間,盡管宋軍素質有了顯著提高,非北宋末年可比,而宋金之間在戰略指揮上之優劣,卻仍無改變。
岳飛比吳玠、劉锜等人高明之處,在于他對宋朝的軍事傳統有所認識,有所批判,也有所突破。他上奏批評宋高宗和朝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⑤他“常苦諸軍難合”,⑥力爭自己對諸軍的統一指揮。盡管他的戰略方針受宋高宗和朝廷的阻難,卻仍組織了如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那樣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并且編練了強大的騎兵,在最有利于女真騎兵發揮威力的地形和時節,對抗敵人,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南宋初年,具備光復故地的決心和能力的統帥,惟有岳飛一人。
岳飛組織和訓練了一支堅不可摧的岳家軍,并且保持了“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虜”⑦的嚴明軍紀,這在中國古代實為罕見和難能可貴,成為兩宋三百二十年間最得軍心和民心的將帥。
岳飛重視北方民間抗金義軍,提出“連結河朔”⑧的軍事思想,發動、聯絡和支援北方抗金義軍,使之與岳家軍互相呼應或配合,夾攻金軍。這既是先進的軍事思想,更是高明的戰略部署。岳飛在這方面無疑是受宗澤的熏陶,而其成就卻也勝過前人。
在戰爭史上,不乏好戰嗜殺的名將。他們的特點是將戰爭作為樂趣,草菅人命,動輒殺人盈城,殺人盈野。岳飛卻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仁心愛物”。⑨他英勇善戰,卻從未將殺人視為樂趣。
“凡出兵,必以廣上德為先,殲其渠魁,而釋其余黨,不妄戮一人”。
這不僅表現在他平定吉、虔州叛亂和對楊么叛軍的處置上,即使對金軍也不例外,
“是以信義著敵人不疑,恩結于人心,雖虜人、簽軍,皆有親愛愿附之意”。⑩
這種“以仁為本”,珍視人命的軍事觀,即杜甫詩中所謂“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也是十分難得的,是中華軍事學上一種值得珍視,并應發揚光大的好傳統。
《孫子兵法是古代一部天才的軍事著作,它標志著中國當時軍事理論的高度發展,實為蓋世無雙。然而自此部兵書問世后,盡管中國歷代名將輩出,軍事理論上卻無重大突破和更新。在這種前提下,岳飛反對防守,主張進攻的方針,嚴明軍紀的實踐,“連結河朔”的策略以及“以仁為本”的軍事觀,無疑是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的四項重要貢獻。
當然,岳飛作為一個戰區統帥,非但不能改變宋廷的戰略,還只能在相當程度上受制于宋廷的戰略。此外,他在某些具體的軍事指揮中,也同樣未完全擺脫宋朝軍事傳統的束縛。對宋軍說來,“兵貴神速”多半足句空話,這也不單純是以步兵為主的緣故。例如建炎四年援楚州,紹興元年救江州,岳家軍因攜帶家眷,行動遲緩,而貽誤戰機。在紹興十年北伐的決戰階段,岳飛似并未乘完顏兀術(宗弼)大軍傾巢而出之機,乘虛直入開封府,迫使金人撤退,而掩擊其歸師,或組織張憲和王貴兩軍夾擊臨潁縣的金方大軍。最后是張憲一軍未能在臨潁縣與敵決戰,而王貴一軍,則在潁昌府于同日與敵進行以少擊眾的苦戰。如若兩軍會合,戰果肯定會更大。以上評論,也許是今人對岳飛不適當的苛求。
總的說來,岳飛是南宋初年出類拔萃的名將,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zhan有相當的地位。同其他朝代的名將相比,必須考慮到宋朝文官政治下根深蒂固的抑武傳統,對尚武精神的摧殘等不利條件,其成就和貢獻更是難能可貴。
•①《劍南詩稿卷34《感事(其二)。
•②《要錄卷139紹興十一年二月丁丑。
•③《會編卷217,《琬琰集刪存卷l,《江蘇金石志卷12。《宋朝南渡十將傳卷5《韓世忠傳和《宋史卷364《韓世忠傳沿用此說。
•④《會編卷162《紹興甲寅通和錄,卷164,《要錄卷81紹興四年十月戊子。
•⑤《金佗稡編卷12《乞本軍進討劉豫札子。
•⑥《金佗稡編卷3高宗手詔。
•⑦《金佗稡編卷9《遺事。
•⑧《金佗續編卷1o《令措置河北河東京東三路忠義軍馬省札。
•⑨《金佗續編卷27黃元振編岳飛事跡。
•⑩《金佗稡編卷9《遺事。
三、岳飛的愛國主義和忠君思想
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主義,大致是自秦漢以來,由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而長期形成的對祖國的最深厚的感情。但是,在岳飛所處的時代,愛國主義不可避免地與保衛趙宋家天下、忠君思想融合為一。須知祖國、國家和君主,乃是現代人的不同概念。但是,忠君思想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愚忠。
后世人對岳飛“愚忠”的印象,其實并非真正得自于準確的歷史記載。岳珂編寫祖父岳飛的傳記,即《鄂國金佗稡編的《鄂王行實編年,固然竭力諱避和抹煞岳飛與宋高宗的矛盾,但強調、渲染和虛構岳飛的“愚忠”形象,還是更晚的事。清朝乾隆皇帝為使臣僚對自己盡忠,有意將岳飛渲染為對皇帝“愚忠”的楷模。他稱贊岳飛“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師必為秦檜所搆,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權于封疆之外”。①
此段評論并不符合史實,岳飛為抗金成功,并未回避久握軍權之嫌,紹興十年班師時,他也未料想會遭秦檜的毒手。當然,給人印象最探者,還是《說岳全傳、戲曲之類的藝術虛構。如在清人錢彩的《說岳全傳中,岳飛死到臨頭,仍對宋高宗感恩戴德,忠心不二,他親自捆縛企圖造反的岳雲和張憲,引頸受戮。
其實,宋人盡管一般都肯定岳飛,卻并未將他作為忠君道德的楷模,更無人認為他有今人所謂的“愚忠”思想。理學集大成人物朱熹在肯定岳飛“忠勇”的同時,又認為岳飛“有些毛病”。“毛病”之一是“驕橫”,“若論數將之才,則岳飛為勝,然飛亦橫”。“岳飛較疏,高宗又忌之,遂為秦所誅”。“毛病”之二,是“恃才不自晦”,鋒芒畢露,不行韜晦保身之計。②
如今看來,朱熹的一些指責,倒恰好是岳飛的一些優點。例如他在紹興七年憤慨辭職,紹興十年違詔出師,說明他對皇帝并非是絕對服從,而毫無怨尤。
研究問題忌帶表面性,若僅從今存宋高宗手詔和岳飛奏議著眼,總不免有表面應酬的官樣文章。人們摘引此類文詞,說明君愛臣,臣忠君,自然并不困難,卻不足以說明實質性的問題。
如果進行由表及里的探究,就不難發現,紹興七年是宋高宗和岳飛君臣關系發生轉折的一年。自紹興元年到七年初,宋高宗需要擢用良將,安內攘外,以保全皇位。岳飛升遷最快,后來居上,一時成為宋高宗最器重的武將,甚至準備授以全國大部兵力的指揮權。岳飛在上奏中非常感激皇帝的破格提拔,渴望抗金功成,以為報答。但是,自宋高宗取消兼統淮西行營左護軍的成命,岳飛憤而辭職以后,圍繞著設立皇儲,要求增兵,對金和戰等問題,君臣之間的裂痕愈來愈深。宋高宗最后使用屠刀,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岳飛的悲劇在于既要愛國,又須忠君,事實上兩者不可兼得。他在生前最后幾年中,既對皇帝愈來愈不滿,卻又不能擺脫忠君道德的束縛。最后則是宋高宗對這個根本沒有野心的將帥下毒手。人們不能苛求岳飛具有反對專制政治的超前意識,岳飛的才能、品格和風骨盡管堪稱是古代武將的典范,卻反而不容于世,成為專制腐敗政治的典型犧牲品。
在中華四千年的悠久歷史巾,對后世子孫起著巨大精神影響的歷史偉人,為數并不多,而岳飛則是其中的—位。岳飛“盡忠報國”的精神,他的高風亮節,不僅為表率于宋代,③也激勵著后世。
殘酷的宋金戰爭早已成為歷史陳跡,金朝的女真人逐漸融合在漢族之中,其后裔也已成為漢人的一部分,僅有少量留在東北的女真人,成為后來滿族的祖先。然而岳飛的崇高愛國精神,卻長久地滋養著我們民族的神魂,砥礪著我們民族的志節。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也長久地震撼著我們民族的心靈。
一個偉大的、而又多災多難的文明古國,她之所以能屢仆而屢興,千百年來的愛國主義傳統,作為一種巨大的精神支柱,無疑是發揮著重大作用的。每當祖國蒙受恥辱,遭遇劫難,瀕臨危亡之際,總是有大批大批的愛國志士,甘愿為她的榮辱、興衰、存亡而獻身。岳飛等先烈的榜樣,鞭策著后人;而后人的奮斗業績,也可超越前人。
時至今日,中華大地仍處在文明重建階段。中華民族是有強韌生命力的民族,中華民族不甘永遠落人之后,也不會永遠落人之后。建設新文明,并不意味著必須徹底毀滅舊傳統。特別是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必將發揚光大本民族優秀的、有價值的舊傳統,而擯棄壞的、不適用的舊傳統,以滋養和建設嶄新的文明。
•①《岳廟志略卷首《岳武穆論。
•②《朱子語類)卷13l,卷132
•③如《宋史卷451《徐應鑣傳載,南宋亡時,太學生徐應鑣在原是岳飛故宅的太學,祭奠岳飛祠,然后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