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血第一百三十三章 得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血 >>明血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三章 得失

第一百三十三章 得失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老茅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老茅 | 明血 
第二卷血戰中原

爾袞這聲“查”,只有短短的一個字,卻使得整個大)佛一下子降低數度,每個人都感覺一陣寒意,那些被彈劾的人更是心涼了一大片,真要查起來,即使是絲毫沒有錯誤也可以栽臟陷害,何況滿人入關才兩年,即使家中沒有私藏邸報,多少也有犯忌之物。

多鐸南下的大軍全軍覆滅,經過一番爭斗,多爾袞的權力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更加鞏固,一時之間,整個大殿噤若寒蟬。

濟爾哈朗本能的感覺到不妥,若是一個大臣被彈劾就要搜查全家的話,恐怕整個朝廷都要亂,他連忙站了起來,對順治道:“皇上,臣反對,孫侍郎的彈劾真假尚且不知,怎能就此對大臣搜查。”

“皇上,攝政王,臣等冤枉啊。

”鮑承先、高進庫、陳名夏、房可壯、金之俊這些被彈劾的人跪倒在地,紛紛叫起冤來。

“這……”剛剛才九歲的小皇帝望望多爾袞,又望望濟爾哈朗和一群喊冤的大臣,頓時不知該如何是好。

“皇上,冤不冤枉,一查便知,這些人若家中沒有私藏違禁的偽明邸報,又何必怕搜查,有人食著我大清俸祿,暗中卻與偽明勾結,此事非同小可,不查不足予整肅朝綱。”大學士剛林站了出來道。

鮑承先、陳名夏、高進庫等人心中無不對剛林破口大罵,若是讓衙役到你家中搜查不知道肯不肯,心中卻是一片茫然,自己一向對攝政王恭敬,不知什么時候得罪過攝政王?

這些人卻不知,并非他們得罪了多爾袞,只是由于大明的宣傳攻勢讓投降滿清的漢官人心惶惶,這種人心是由雙方實力的實力造成的,多爾就是想否認也沒有用,除非滿人能夠取得一場大勝,才能扭轉。

若是任由大明的宣傳這樣發展下來,焉知殿中這些漢人不會當真投敵?眼下大清的實力根本不能挑起一場大戰,孫之獬的彈劾剛好給了多爾一個整肅人心的機會,和鮑承先等人是否得罪了多爾袞無關。

“禮親王,你認為該如何?”多爾袞沒有理會下面喊民冤的眾人,而是直接問代善。

代善看了看下面地眾人。里面多是一些漢大臣。他對漢大臣向來無好感。聽到這些人家中藏有。更是反感:“本王同意攝政王之言。漢人有言。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既然各位認為冤枉。查一查又有何妨?”

二大親王作出決定。濟爾哈朗也無能無力。得到命令地順天府衙役匯合攝政王府地侍衛一起對孫之獬彈劾地三十五名大臣家中搜查起來。

這一查果然查出了大問題。三十五名大臣中。有十五名大臣家中搜出大明地邸報。其中就包括吏部尚書陳名夏、刑部侍郎房可壯、兵部侍郎金之俊等等重臣。大學士鮑承先家中雖然沒有明朝地邸報。卻搜出了不少崇禎、天啟兩朝文人所箸地筆記。里面將努爾哈赤、皇太極。包括一些滿人箸名將領都極盡挖苦。其余各人家中也多少搜到了一些攻擊滿人地書籍。孫之獬彈劾地三十五人。竟然無一幸免。

多爾袞得報后大怒。馬上下令將陳名夏、房可壯、金之俊等十五人斬首棄市。全家發配滿州為奴。鮑承先等二十人罪減一等。免去斬首之刑。全部流放。

斬首地十五人當中。二名尚書。一名大理寺卿。五名侍郎;流放地人當中一名大學士。六名侍郎。其余也都是五品以上地大員。三十五人當中。漢員三十人。滿臣五人。

清廷分為兩套班子。每套班子都分滿漢。漢臣地地位在滿人之下。雖然處理地大部分是漢臣。五名滿臣只是無足輕重地陪襯。只有一人處斬。可是一下子處置這么多重臣。引起地震動可想而知。鮑承先是努爾哈赤時就追隨滿人地舊人。順治曾想為他求情。多爾袞依然不準。

這一番處置嚴厲的程度出忽所有人意料,這三十五人被處置的當天晚上,京城許多官員宅院中都煙霧彌漫,空氣中盡是焚燒書籍的氣味。

雖然官員們都自覺將違禁的書籍都連夜燒掉了,不過,孫之獬的奏章就象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名禮部侍郎,僅憑一份奏章將拉了三十五名大臣下馬,十五名還被斬首,其中就包括孫之獬的上司,孫之獬順利的由侍郎轉為尚書,許多一直找不到機會投機鉆營之人興奮起來,他們看到文字獄的威力。

從孫之獬上書后,京城一下子密告成風,先是告仇人,然后是同事,甚至是密友,早上還是關系親密的朋友,到了

有可能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告的內容也是越來越多,]P7過來的邸報,將大清視為蠻夷,攻擊大清太祖,太宗固然可以直接入罪;就是影射,借古諷今也是大罪。

對于這些密告之人,多爾袞指使順天府都要好生接待,一旦查到被告之人屬實,馬上嚴厲懲辦,即使是密告之人不實,也不用受到什么處罰,一時之間,京城人人自危。

京城的密告成風,倒是取得了一些效果,兩處錦衣衛據點暴露,被順天府衙役順藤摸瓜,接連抓獲了十幾名京城活動的錦衣衛,更加助長了密告的人數。

許多原本對多爾袞不滿的大臣在這種高壓之下無不向多爾袞低頭,紛紛向攝政王府表忠心,多爾袞的權力更進了一層,已經有人建議,將皇叔父攝政王中間的叔字去掉,變成皇父攝政王。

這股風越刮越大,從京城開始又漫延到滿人控制的地方,尤其是山東更是成了重災區,這里起義不斷,為了鎮壓義軍,清軍頻繁調動,所耗錢糧巨大,普通的農民和一些小門小戶早已經窮得榨不出油水,唯有一些大戶人家依然家財萬貫,糧食堆積如山。各地官府早就對這些豪富之家流口水,只是以前沒有什么借口,這些豪富之家又與官府關系密切,一時不好下手。

文字獄的風波從京城傳了出來,各地官府都是大喜過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這個年代,哪個富戶家中沒有書籍,只要隨便一搜,自然可以找出錯處,首先與官府不那么密切的富戶成為地方官府的肥羊,只要官府看上哪家富戶的財產,他們事先甚至不需要先找到證據,派兵一搜,自然各種證據都握在手中,直接就可以抄家滅族。

不但是富戶,就是官員也互相傾扎起來,無數人被牽連進去,許多人抄家滅族。弘光二年的六七月,清廷記載的大小文字獄就高達千起,牽連的人數超過十萬,殺頭之人不下萬人,更多人的處于流刑,要么死于路上,要么輾轉到了熬到北方,成為那里留守的滿人奴隸。

被記載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富戶只是承受了官府的借機勒索,花錢消災,在一輪輪的文字獄過后,清廷一直結據靠吃老本的財政竟然破天荒的好轉起來。

到了弘光二年的八月,密告之風依然未停,多爾袞集大清權利亦一身,哪怕他此時做皇帝也無人敢反對,多爾袞才意識到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否則要將漢人官員和富人都殺光了,沒有這些漢官和富戶的支持,大清朝廷難道能指望這些承受苛捐雜稅,窮得叮當響的窮人支持,他就是做了皇帝也沒有意味,多爾袞發出旨意,暫停行文字獄,非重大案情,喪心欲狂謀反者,官府不再受理密告,這輪文學獄的風潮才慢慢平息下來。

滿人掀起的這場文字獄風波,讓錦衣衛的活動大受限制,稍有懷疑就被人密告抓捕,錦衣衛在接連損失人手之后只得謹慎下來,減少了在滿人地面的活動,邸報自然也無法再傳到北方,多爾袞也算取得了效果。

文字獄導致了北方大量書籍被毀,不過,大明一直是南方文化薈萃,清人能毀得了北方的書籍,卻毀不了南方的書籍,對于文化來說是談不上什么損失,北方大量的官員士子被牽連,對于大明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到了現在,除了那些已經鐵心做漢奸的官員,幾乎所有的士紳都心向南方。

江南士林的震動更大,他們紛紛寫文祭奠北方因為文字獄死亡的親友,留在北方的許多官員和士子本來就是南方人,他們在江南都有親友,以前因為他們從賊,許多人生怕影響到自己的前途,紛紛與之劃清界線,現在他們祭奠時倒也理直氣壯,這些人既然不容于滿人,自然是心憂大明之人,只是暫時淪落在北方,有家不能歸而已,祭奠他們才能顯示出自己不忘友情的情懷。

連王福也不免要下旨祭奠一番,罷朝三日,以示哀傷,其實王福卻心下甚喜,滿人這么快露出了他們的本性,今后至少可以不擔心一些文人士紳對于改朝換代的麻木不仁,甚至還貪圖小利,賣糧于敵。


上一章  |  明血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