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血第一百三十四章 鹽政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血 >>明血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四章 鹽政

第一百三十四章 鹽政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老茅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老茅 | 明血 
第二卷血戰中原

安,這座幾經戰火的城池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又重新繁昔日處處傷痕的墻城已經整修一新,街面上人來人往,各種貨物琳瑯滿目,在大街上走上一圈,各種吆喝聲不絕于耳。

夏完淳和杜登春兩人踏入淮安街頭時看到的正是這個情景,這里幾乎找不到兩次戰爭的一點痕跡,仿佛是一個已經承平了數十年的城池。

淮安之所以能這么快的恢復,是因為這里有鹽,淮鹽,淮鹽因淮河貫穿整個鹽場而得名,北起蘇魯交界的繡針河口,南至長江口這一斜形狹長的海岸帶上,有著全國最廣闊的沿海灘涂,而且氣候四季分明,正適宜于海鹽生產。

早在吳王闔閭時代,這片海岸就開始煮海為鹽,漢武帝招募民眾煎鹽,晝夜可產千斤。

唐代開溝引潮,鋪設亭場,曬灰淋鹵,撇煎鍋熬,并開始設立專場產鹽。到宋代,煮海為鹽的工藝已很非常成熟。

作為小農經濟的封建王朝,鹽是唯一每天所有人都要用到的商品,唐、宋以來,鹽課常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而兩淮鹽課又占全國鹽課收入之首,兩淮鹽業對于朝廷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到了大明,鹽課收入下跌到稅賦的十分之一,這是因為大明初期,鹽法和邊計緊緊相連,鹽政立法的目的就在于保證國家對鹽業的控制,通過輸糧、輸米或納糧米及其他軍用物資領取鹽引到鹽場支鹽經銷的方式,來解決邊疆駐軍的吃、穿、用,從而鞏固邊防。

這種鹽政邊政相結合的政策稱之為開中制度,這個開中制度,使得明初時邊疆百萬大軍幾乎不需朝廷供養就能自行養活,為此,朱元璋得意的講:“朕無需一兩餉銀而養百萬大軍,到仍亙古未有之舉。”

可見,大明財政對鹽業的依賴非但沒有比唐宋時期減輕,反而加重,不過,這個令朱元璋無比得意的開中制度到了明中期就破壞殆盡,由于鹽業的巨大利益,官員、勛貴、太監互相勾結,倒賣鹽引,私自夾帶,使得商人辛苦運糧到邊關獲得的鹽引價值大為降低,入不敷出之下,再也沒有人肯運糧到邊關。

到了成化年間,開中制度再也無法執行下去,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巡撫右都御史劉敷疏請兩淮水鄉灶課折銀,每引納銀三錢五分,開始了開中納銀的試行,弘治四年葉淇為戶部尚書,著手將開中折色推行全國,朝廷正式命令召商納銀運司,類解太倉,分給各邊,每引輸銀三四錢不等,至此開中折色制度正式確立,商人不再需要運糧到邊關換取鹽引,而是直接交銀換取鹽引。

開中折色后,朝廷在鹽政上的收入大增,張居正主政期間,每年朝廷鹽稅收入一度高達五六百萬兩,其中兩淮鹽稅每年貢獻二百余萬兩,除去給邊關的各種開銷,鹽稅一年可以節余一百萬兩,張居正死后,太倉存銀因此高達一千多萬兩,萬歷年間能夠支撐大明進行三大征,實賴張居正留下來的一千萬兩存銀。

現在南明朝廷在鹽政上還是繼承原來地開中折色制度。只是鹽稅地收入卻少得可憐。以弘光元年為例。朝廷在鹽稅上地收入不過三十多萬兩。其中兩淮鹽稅依然占了大半。繳納了二十余萬兩。可是它最高峰時相比。只有差不多十分之一。

這么少地收入。當然不正常。雖然說大明丟了北方數省。兩淮鹽業無論是生產還是銷售根本沒有影響。北方數省原本吃地就是長蘆河東方面地鹽。而且兩淮鹽業還一舉奪得了山東靈州鹽場地銷售區。鹽業生產只增不減。

一個朝廷地吏治幾乎決定了一個王朝地成敗。凡是國家初期。莫不是吏治清廉。官員兢兢業業。國力才能蒸蒸日上。若是到了中期。吏治漸漸叢生。朝廷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到了后期。吏治積重難返時。王朝就離崩潰不遠了。

眼下南明完全繼承了以前大明地官吏。這已是一個王朝地未期。吏治自然談不上清廉。王福心知肚明。只是以前顧慮若是動了吏治。會引起官僚和士紳地離心。在沒有擊敗滿清之前。根本沒有作整頓吏治地打算。為地就是在自己對滿人御駕親征之時。各級官吏不會扯后腿。可謂是用心良苦。

如今滿人地文字獄幾乎將南北官僚。士紳全體得罪。加上有前次大勝滿人地戰績。王福完全不用擔心官僚士紳還會對滿人

靠。這種情況下。王福對于吏治地再也難予容忍

今年上半年,大明財政迎來了一個豐收年,海關收入五百三十余萬兩,銀行鑄幣收入七百五十余萬兩,僅兩項收入加起來就有近一千三百萬兩,而作為正稅的田賦只有三百五十萬兩,鹽、鐵、茶、瓷、絲各項的專賣半年只有四十余萬兩。

三百五十萬兩的田賦,分攤到大明上億民眾中,每人不過交納三分五厘銀子,一年兩次也不過七分銀子,只能買七升大米,這樣算來,大明的賦稅實在是輕的不能再輕,事實上民眾卻是深受苛捐雜稅之苦,為了完成官府的賦稅,即使是在南方富裕之地也有人一年難得吃幾次飽飯,雖然沒有餓死之憂,也是窮困潦倒。

一個成年人,即使是五口之家,一年的賦稅也不過三錢五分銀子足予,當然不至于完不成,只是地方官層層加碼,到了最下面,早不知翻了多少倍,而且這一億人中,直正納糧的恐怕一半人都不到。

不厘清吏治,朝廷即使減稅也落不到百姓身上,王福千方百計拓寬朝廷的稅收,到了現在,有了銀行和海關的支持,即使是田賦一無所得也可以支持朝廷的運轉,王福當然不能再容忍各級官吏依然如吸血鬼般依附在大明的肌體吸血,眼下既然沒有后顧之憂,厘清吏治就到了必需之時。

只是王福還暫時沒有那么多人來對全國的吏治來一個全面整頓,那么只能選一個突破口,鹽政無疑是最好的突破口,若是厘清了鹽政,不但可以給各級官吏一個警醒,而且朝廷收入立馬可以增加,一舉兩得,眼下雖然朝廷不缺錢,可是絕不會嫌錢多。

兩淮鹽業是鹽政的重中之重,王福自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拿兩淮鹽政先開刀,夏完淳、杜登春兩人來到淮安,正是奉命調查兩淮鹽業的運行情況。

兩淮鹽業上的漏洞,不知會牽涉到朝中多少大員,之所以選他們過來,當然是因為他們與朝中各個大臣毫無瓜葛,誰也不會想到皇帝竟然會派遣羽林衛新招募的士子查案。

兩淮鹽業共涉及兩府二十二個州縣,淮安正是兩府之一,另一個自然是揚州府,每一個州縣皇帝都派有人秘密前往,而且不止一組,除了他們自己,在沒有碰到之前,誰也不知道究竟還有誰在調查,這樣可以保證最大的可能調查之人不會被鹽商得知消息后收買。

走在淮安街頭,夏完淳和杜登春兩人簡直有種走在南京的感覺,當然,淮安沒有南京大,也沒有那么多達官貴人,街上普通百姓多是短襟打扮,一看就是做力氣活的人,一個個孔武有力,臉色紅潤,夏完淳不禁感嘆,難怪淮安在一年多前,僅靠五千兵力和招聚青壯就能擋住數萬韃子的狂攻。

“閃開,閃開。”一陣吆喝聲傳來,中間還傳來鞭子抽中空氣發出的啪啪之聲,剛才還略顯擁擠的人群馬上讓開一條寬闊的通道,一隊騾車駛來,每輛車上都裝滿了鼓鼓的麻袋,由兩匹騾子并排拉著,從騾子的吃力情況來看,光是一輛

麻袋捆得緊緊的,看不清里面什么貨物,可是隱約可以看到外面一層白霜一樣的東西,夏完淳、杜登春兩人馬上就猜到,這里面肯定是鹽。

這隊騾馬隊很長,足有六十多輛,以二千斤一輛記,拉的鹽便是十二萬余斤,果然是大手筆。

街上的行人對這樣的車隊顯然習以為常,騾隊剛過,剛才空出來的通道便馬上擠滿了人,杜登春忍不住拉住一個人問道:“這位兄臺請了。

那人是一幅短襟打扮,看到杜登春、夏完淳兩人一幅文士打扮,頓時肅然起敬,學著杜登春的話道:“這位小哥也請了。”

“敢問兄臺,剛才過去的騾隊是哪家的?”

聽到杜登春的問話,那人剛才還和藹的臉色一下子變了變:“小哥是外地人,最好還是不要胡亂打聽的為好。”

杜登春不解的問道:“小弟只是好奇而已,這么多糧食怎么從城里運到城外,怎么,難道這也有什么忌諱嗎?”

“哈哈,你以為是糧食,果然讀書人五谷不分,小哥,我勸你還是不要好奇為好,若是不小心得罪了人,讓人產生誤會,當心小命。”


上一章  |  明血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