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第五十三章 生意興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三章 生意興隆

第五十三章 生意興隆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老酒里的熊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老酒里的熊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大元黑龍旗和元昊的聲音吸引了來訪各部落的注意。陶器生意很快轉移了那些來賓的注意力,轉而奔赴陶器攤子。

在所有的陶器中,我和土土推出的最有特色的一款是這樣設計的:

鍋身的最上面一排,是按空白——上弦——滿月——下弦——空白的順序排列的一圈月亮,每一個月亮下面是用○、◎等大元數字標出的1到30日的對應日期,最下面是一圈大元文字,對一個月的月亮變化過程進行描述。

這樣的鍋帶了5口。

其他的鍋和碗上也都有不同的圖案和文字。但最具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是上面這一款,最具藝術價值的卻是兩口雙龍鍋和雙鳳鍋。

所有的這一批陶器都是釉陶,光可鑒人,在皋陶族外的草地上,元昊在一個敞口的獸皮棚下展示這些陶器,但最重要的幾口鍋則都用麻布蓋住——這是我特意交待的。

果然,那些祭祀完成以后,正在打算要返回的部落很快被這些陶器吸引住了,所有的陶器上神秘的花紋,都讓他們感受到若有所指的隱晦含意。而木駝在一旁燉的一鍋香氣四溢的羊肉則讓他們在第一時間明白這種“神器”的實際功用,絕非僅是用來觀賞而已。

但最重要的是那幾口蓋住的鍋——所有的來訪者都無一例外地要求掀起這奇怪而美麗的獸皮(麻布),看一下里面的東西。

當月亮變化圖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長老們瞠目結舌,多數長老直接就想把鍋抱起來看一看全貌,被元昊堅決地制止了。月亮變化,是原始人在對不可把握的天象中觀測最多,也是遠古記載最多的天體運行現象,其次就是星辰。看到大元族的陶器上就對月亮不同形態的深入描繪,加上符號說明,讓這些長老們直觀地察覺到——大元族人一定對月亮的變化有什么深刻的了解,那還不得仔細看一看!

但當龍鍋和鳳鍋出現時,讓那些還對學術問題有興趣的族長、村長和長老們立即把學術拋到九霄云外,龍鍋給他們的是一種震撼——就像龍旗對他們的吸引力一樣。

而鳳鍋直接就讓他們跪了下去,不敢再用手撫摸。

看來這些部族也是以鳳凰為圖騰的——木駝眼中有一絲熱切——說不定有的部族就知道萊鷹的下落。

可是長老們的回答讓他失望,多數都聽說過萊夷族,但對萊鷹卻很少有人聽說過,連萊夷覆滅的消息也很少有人知道——這里到萊夷大約200公里,看來消息的傳播是很慢的。

接下來就“在商言商”了,看到行情如此之好,元昊直接宣布這口鳳鍋是非賣品,龍鍋要50只羊,月亮鍋40只,其他鍋20只,碗就半賣半送了:兩只羊一個碗!

十來天過后,大批的羊群就進入了木駝他們的簡易畜欄,而陶器很快面臨只剩非賣品的局面。

這比狩獵的速度高了不只十倍!

木駝面對買家發了愁,趕快讓一名騎兵回村求救。

考慮到運輸成本和時間問題,木駝提出了一個超級后世——20世紀末的資本家們常用的策略:把生產基地搬遷到銷售市場去!(靠——這小子也太超前了吧!)

所以要求我派遣建筑技術人員和陶坊匠人去。

同時還要求帶一批海鹽——各部落對這東西的興趣一點也不低于對陶器的需求。

但我提供的顯然比他想像的還要多得多。

我派遣出了近100人的隊伍,包括大批土土和土魯的徒弟,廚房的優秀廚師,還有大元學校的優秀學生,帶上了剛加班生產出來的一批陶器,還有一批麻布成衣,數百斤碓好的粟米,數百斤海鹽,甚至數百張大元白紙。(看清楚了——不是數張百元大紙,呵呵!)

要不是秋收在即,我也想跟他們一起到新基地去看一下。

估計是看在我們送了他們皋陶族一口鳳鍋的份上,偃梁很高興地接納了我們的隊伍,并大方地在皋陶外隨手一劃,“指”了大約2000畝大小的一塊地,讓我們自主去建設我們的基地。

土魯的徒弟們一點也沒有浪費皋陶族的慷慨賜與,立即在這塊地上開始建設一道長4公里的籬笆墻,并用畜欄里的200只羊,換來偃梁提供了大約200名強壯的族人支持大元基地的建設工作。

有了這批勞動力,一個微縮簡易版的“大元商貿城”在幾個月以后峻工。

大元商業在皋陶蓬勃發展起來。

而在此期間,我一直沒有時間去一趟,大元秋收的工作已經到來,這一年,農業生產的收獲相對狩獵產生了巨大的比較優勢。農業和畜牧業全面取代狩獵的時代已經現出曙光。

大元的2萬畝土地產出了近400萬斤粟米,以6000多人的食物需要來看,至少可以滿足兩年的食物需求。這讓我對“大元牌粟米系列酒”產生了強烈的期望。

大麻纖維也收獲了1萬多斤,另外還收獲了2000多斤大麻籽。可惜大麻衣服只適合在夏天使用,而棉花還遠沒有到達東亞,棉衣還出不來,不然,我就有信心在冬天再投入服裝業一把。

土土和土魯在秋收后也收入了近40萬斤原來各族所欠下的粟米,急著趕建倉庫,不然作坊都堆滿了粟米,木青則在堅持不下的情況下,勉強同意了將部分粟米放到神廟里去。

為了消化這些糧食,我開始著手“大元米酒”的釀造。

相信歷史上那個首先“規模化”造酒的人跟我的處境有相似的地方,基本條件是就是糧食大量的過剩了!

第一件事是酵母的取得——酵母菌從原理上應該是在空氣里到處都有,但沒有開展釀酒業前,密度有多大,我就不敢肯定了。

為了保險起見,在釀第一壇酒之前,我先找來在這個季節大量出產的各種野果,按種類分別堆在一起。按后世的經驗,長期放置的水果會產生酒味,那里面的酵母菌密度應該是比較高的。

一個星期后,進入堆放水果的房間,居然還只有一股濃濃的果香味,看來沒有添加劑、沒有施化肥的綠色食品就是不容易腐爛。

十天以后,水果的后熟效應發揮到了極致,一股淡淡的酒香從果香中透出來。

十三天以后,從一堆縮小版的蘋果上,我聞到了最濃郁的酒香味。

制酵母的條件有了。

我找來一個陶壇,放入大半壇煮熟的粟米,倒入冷卻的開水,基本將粟米飯淹沒的樣子,將幾個酒味最濃的水果剁碎灑在面上,蓋上蓋子,再用黃泥封口,黃泥表面抹光,確保不透氣。

最后將這個壇子放在家里離壁爐有50厘米左右的地方。

五天以后,開壇的時候到了。

(酒要釀好了,兄弟的汗也流干了,一天三更的日子真不是當村長能比的累!大大們,給點推薦支持一下,看著點推比,兄弟郁悶啊!)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


上一章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