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1276陳宜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風1276 >>漢風1276最新章節列表 >> 陳宜中

陳宜中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貓跳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貓跳 | 漢風1276 
[12361276(一作1280)],字與權,浙江永嘉人。年少時,家貧如洗,但他為人“性特俊拔”。曾經有一個商人推算他的生辰,認為他將來必定大富大貴,于是把女兒許配給他。進入太學之后,寫的優美文章,得到了許多飽學之士的贊譽。作為太學生員,他為人正直,很關心時政。寶祐年間,丁大全和權臣盧永升、董宋臣拉鄉鄰關系,被理宗所寵幸,不久便擢升為殿中侍御史。丁大全上臺之后倚仗權勢,橫行霸道。于是和同學黃鏞、林則祖等6人聯名上書攻擊丁大全。丁大全知道后,暗使監察御史關衍彈劾,取消他的太學生的資格,并發配到地方。臨行那天,太學司業帶領12個學生衣冠整齊地將送到橋門之外。丁大全更加惱怒,于是在太學立了一塊碑,碑文告誡太學生不要亂議國家政務。許多文人根本不理他這一套,倒是對這6個上書的太學生贊賞有加,譽之為“六君子”。在其后被謫為建昌軍的小軍官。

當時,賈似道初為丞相,他無德無能,驕橫放肆,無惡不作。上臺伊始,他為了穩住自己的位置,非常注意網羅人才,認為才華橫溢且血氣方剛的很有前途,有意把他當作門生。于是,他向皇帝上疏請還,皇帝下詔6人都可以免省試而赴考。景定三年(公元1263年)廷試,名列第二。在這6人中,最通時務,因而在賈似道的蔭庇下很快升遷,先后任紹興府推官校書郎。又過了幾年,他被遷為監察御史。過了不久,陳元鳳再次出任丞相,賈似道害怕他侵占自己的權利,一心想除掉他。受賈提攜的深知其意,于是他參劾陳元鳳縱使丁大全肆惡,是他播下了宗社之禍的種子。陳元風被革職,任太府卿。考慮到在朝廷積怨太深,而且做地方官也有利于自己建立政績,于是先后轉任浙西提刑、崇政殿說書、福州知府。他在任職期間安頓生產,主張抗戰,興修水利,政績明顯。十年后,他在賈似道的幫助下,升任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該職位相當于副宰相之職。這時,已經漸漸躋身于實權人物之列了。

就在官運亨通、青云直上時,南宋局勢卻每況愈下。此時蒙軍首領忽必烈“仁明英睿”,在即位之前便“思有大為于天下”,他把一批漢族地主、官員及知識分子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以漢法治漢地。在宋、蒙戰爭中,蒙軍雖占優勢,但到宋度宗時南宋王朝還沒有受到致命打擊。可惜的是宋朝廷此時沒有抓住機遇重新振作起來,皇帝趙禥軟弱無能,荒淫無度,不理朝政,處理政事完全依靠丞相賈似道,而權傾朝野的賈似道卻無心抗戰,只顧玩樂。他在葛嶺湖山建樓臺亭榭,貯珍藏寶、蓄娼納妾,聲色犬馬,無所不為。

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十一月,忽必烈命令征南元帥阿術與劉整共同負責取襄樊。襄樊雖有呂元煥死守、李庭芝援助,但由于賈似道消極抗敵,一味求和,最終于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二月被攻陷。咽喉之地襄陽破則臨安搖,南宋小朝廷的半壁河山已岌岌可危。對蒙古來說,這是宋蒙開戰以來空前的大勝利,它表明了蒙軍水上作戰與攻堅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其實力明顯超過南宋。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度宗死,賈似道將他4歲的兒子趙顯擁立為帝,史稱宋恭帝。這時,元軍南下的鐵蹄日益迫近,號稱百萬大軍的蒙軍左右兩路軍分別由阿術、伯顏率領,攻下了“江鄂屏蔽”之稱的陽邏,勢如破竹,直逼蕪湖。賈似道無法,只好親自督師蕪湖。他到蕪湖后無心作戰,幻想求和,求和不成與伯顏的元軍迎戰于丁家洲、魯港。魯港之戰,宋軍明顯處于弱勢,主力全部失敗,賈似道逃亡。

賈似道的昏庸腐敗,激起了舉國上下的義憤。時任知樞密院事的,也一改依附賈似道的態度,他向從敗軍中歸來的翁應龍詢問關于賈似道的情況,翁應龍說不知道賈的下落。以為賈似道已經死去,就上疏要求治賈誤國之罪,要求革其職務。但朝廷不答應,太后說:“似道勤勞三朝,豈宜以一旦罪,失遇大臣之禮”賈似道走的時候命令他的親信韓震總督親兵,有人傳說韓震要以兵力劫朝。知道后,假意召見韓震計事,伏壯士將韓震殺死。此舉,一方面在輿論的壓力下把賈似道的勢力消除,既順應了當時抗蒙的民心,又顯示了自己的“不黨于似道”。另一方面,他又奪取了朝中權利。不久,皇帝在曾淵子等人的請求下,被拜為特進(高級侍從官)右丞相,掌握了朝廷的政治軍事大權,到達了其政治生涯的頂峰,成為了繼賈似道之后朝廷的資深人物。

從依附賈似道而青云直上到上疏皇帝治賈似道罪,對賈似道來說,扮演了一個恩將仇報的角色。但平心而論,他在客觀上打擊了投降派賈似道勢力,順應了民心。同時,他也為自己走上政治權利的頂點鋪平了道路,自此,他開始左右南宋局勢。

賈似道蕪湖失敗后,被謫為商州團練副使,在南去途中經福建漳州城南木棉庵時,被山陽縣尉鄭虎臣所殺,一時大快人心。然而,南宋王朝滅亡的命運已無可挽回了。元軍直逼臨安,一切都如覆巢之下。

雖然處于危急存亡之秋,但是統治集團士大夫之間的爭斗卻并未休止,左丞相王熵與右丞相雖都為賈似道所提攜,但二者之間積怨頗深。大敵當前,抗元成了南宋的頭等大事,在這個問題上,認識很模糊,既無抗戰的準備,也無議和的跡象。王熵在朝中抱怨自己有職無權,提出辭職。為了緩和兩位丞相之間的矛盾,謝太后任命為左丞相,留夢炎為右丞相,王熵為平章軍國重事(位在丞相之上)。留夢炎既無能又無恥,王、陳之間仍勾心斗角不斷。當時朝廷命張世杰等四路進擊元軍,與留夢炎都不出督戰,王熵堅持要丞相出兵吳門,以安撫諸將,鼓勵士氣。準備出師,但皇帝及許多公卿都決計不下。德祐元年(公元1276年)七月,張世杰的軍隊兵敗焦山。王熵以為報復的機會來了,他提請辭職,并含沙射影地說:“大敵在境,吳門距京都不遠,六月出師,諸將無統,臣不得其職,又不得其言,乞罷免。”皇帝沒有答應。

不久,王熵的兒子唆使京城大學生劉九皋等伏階上書陳列過失數十條:“宰相當出督而畏縮猶豫,第令集議而不行。”“張世杰步兵而用之于水,劉師勇水兵而用之于步,指授失宜,因以敗事,臣恐誤國不止于一似道矣!”一氣之下,棄職而去。謝太后六神無主,連忙罷免王熵,下令逮捕劉九皋,又懇求的母親楊氏動員陳回朝。好久才答應回朝,任右丞相。

此次回朝之后,開始對抗元救宋想辦法了。首先是抗戰。他命令夏貴率軍保衛臨安城,動員全民皆兵,又在臨安城招集15歲以上的男子為士兵。有些童子兵身不滿4尺,作戰能力低下,“人皆以為笑”。其次是求和。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一月,元軍攻破常州,又占領獨松關,臨安城下僅有文天祥的勤王兵3、4萬人,左丞相留夢炎私自出逃,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王朝,積蓄力量,十二月,派將作監柳岳前往元軍大營求和。柳岳哀求元軍班師,保證每年進奉修好,伯顏說:“宋昔得天下于小兒之手,今亦失于小兒之手。蓋天道也,不必多言。”其后不久,又派正少卿陸秀夫前往,請求稱臣納幣,伯顏不答應,又稱侄孫,伯顏還是不從。抗戰無力,求和不成,想到遷都,他向謝太后說明其意圖,謝太后不答應。在朝廷中痛哭哀求,陳述遷都的必要性,謝太后一向倚望,此時已無主意,只好從之。與謝太后約定了出逃臨安的日期,倉皇之間發生了差錯。謝太后已作好出逃的準備,從早上等到晚上,沒有見到的人影,她將簪珥摔在地上,大怒道:“吾初不欲遷,而大臣數以為請,顧欺我歟”于是遷都之事只好作罷。

德祐二年(公元1276)正月,元軍進駐臬亭山(浙江杭州市東北郊),臨安城里一片混亂。以及朝中文武百官紛紛逃離臨安。謝太后無計可施,只好派臨安知府賈余慶以恭帝名義奉傳國璽及降表,到臬亭山向伯顏請降。但伯顏對這份降表仍不滿意,如仍稱宋朝國號、未向元朝稱臣等,他要求南宋派宰相來面議投降事宜。丞相的逃跑,使謝太后等怒不可遏。她只好在朝中選擇可擔大任者,派當初組織“勤王兵”的狀元大臣時任丞相的文天祥和吳堅與伯顏議和但沒有結果。是年二月,元軍進攻臨安。三月,皇帝及皇親、后宮人員數千人被元軍押解北上。至此,南宋王朝實際上已經滅亡了。也在逃往溫州的過程中喪母,從此過著國亡家破的生活,漂泊在海上。

德祐二年正月,謝太后在向元朝遞交降表之前,宋恭帝封皇兄趙昰為益王,制福州。后來,趙昰等在駙馬楊鎮、度宗楊淑妃之弟楊亮節的護送下離開臨安,一行經婺州、溫州輾轉來到福州。次年五月,趙昰即位于福州,升福州為福州府,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皇太后,同政聽,進封廣王趙昺為衛王。逃奔到福州,被任命為左丞相。此時,趙昰年僅8歲,史稱宋端宗。福州政權的建立對南宋來說不無復興的希望,盡管前途十分渺茫,仍在這個“海上行朝”中擔任著一個重要角色。

即使在這樣危急時刻,權貴們仍沒有忘記爭權奪利。外戚楊亮節用事,以國舅自居而“居中秉權”,嗣秀王趙與擇則“自以國家親賢”對楊亮節多方掣時,楊懷恨在心,不久將趙與擇逐出朝廷。”官居高位,也并不如意,武官張世杰專橫,多次與爭吵,結果“尸其事,專制于張世杰”。在抗戰派中,起初看重陸秀夫和文天祥。他認為陸秀夫“常在兵中,知軍務”,多委以重事,而陸秀夫“亦悉心贊之,無不自盡。”后來二人發生分歧,指使臺諫官彈劾陸秀夫并欲將他免職,由于張世杰反對方才未果。文天祥作為抗戰派的中流砥柱,僥幸在被押往大都的途中逃回來,顛沛流離,歷盡艱苦來到福安州,盡力而為。他派人招豪杰于江淮、募義兵于溫州,但此時他們未被重用,與發生糾紛,被排擠出朝廷而轉戰于外。

宋朝統治集團矛盾紛紛,但元軍侵南的步伐卻從未減緩。元軍南下的途中,曾遭到許多愛國將領的堅決抵抗。湖南的李芾、淮南舶李庭芝、廣西的馬墅、東川的張鈺,都演出了極其悲壯的一幕。尤其是文天祥在老家江西的空坑、廣東的五城嶺領導的抗元斗爭,尤為激烈,幾乎全軍覆沒。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軍進犯福建,知福州府王剛中開城投降。與張世杰將端宗護送到海上,其后,倉皇逃走。

在元軍的追擊阻截下,端宗一行四處飄泊流離。景炎二年十二月,他們飄流到井澳(廣東中山市南大洋中),遭到颶風襲擊,幾乎舟毀人亡。從此,端宗驚悸成疾,不久死于雷州灣硇洲的船上,死時年僅10歲。

陸秀夫立衛王趙昺為帝,與少傅張世杰共同秉政,改元祥興。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六月,帝移居壓山(廣東新會南海中),張弘范率領的元軍與張世杰在崖山決最后一戰,張世杰一味死守,拉開戰線,陷入了被動局面,全軍陣亡。陸秀夫聞訊大哭,背著帝昺跳海而死。楊太后聞知,亦跳海而亡。至此,宋朝已經伴隨著逝去的海波,煙消云散。

在大宋傾覆的時刻逃離皇帝一行,攜家眷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內)。后來元軍攻占城,他又奔走遙國(泰國),后卒于此。成為溫籍華僑先驅。


上一章  |  漢風1276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