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第162章 當行何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文豪 >>大宋文豪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2章 當行何策?

第162章 當行何策?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30日  作者:西湖遇雨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西湖遇雨 | 大宋文豪 


“想來從這里開始,終于能大幅拉開差距了。”

寫完《夜郎通貨論》這篇史論,陸北顧正經地休息了好一會兒。

他現在終于知道,為什么上舍生們會說,每次考完州試半條命都考沒了。

這話夸張是夸張了點,但說實話,在這種狹窄逼仄的環境里連著考三天,確實極其耗費體力、精力。

哪怕是陸北顧這種生理年齡十七歲的小伙子,考到現在也是身上到處酸疼,頭腦也有些發脹,真不知道蘇洵這種老頭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不過,最后的五道時務策,才是州試真正的核心較量,是檢驗士子是否具備“通世務、達治體”之才的試金石。

這五道題的權重,足以最終決定他能否從近兩百名生員中脫穎而出,拿到那寥寥數個的解額。

在休息了好一陣子之后,陸北顧開始答時務策。

他的目光落在展開的卷面上。

與刁鉆冷僻故意為難人的史論不同,這五道題皆從實務出發,切口雖小,卻無不透著一股務實的氣息。

“蜀中茶園,多在山陬。茶戶采摘、焙制,終歲勤苦。然商賈收買,抑價稱量,常使茶戶所獲不償其勞。欲令茶戶生計稍裕,不損上供之額,不增商賈之費,當行何策?”

這道題看起來只是讓考生出主意來解決茶戶的困境,但實際上其中最關鍵的一句,也就是“商賈收買,抑價稱量”,是有著極為深刻的時代背景的。

大宋開國,最初采用的是傳統的榷茶法。

但茶跟鹽、鐵終究不是一回事,所以在天圣元年,經當時的三司使李諮建議,開始采用“貼射法”,所謂“貼射法”指的就是茶商向官府繳納“息錢”后,拿著官府給予的憑證,按照官府規定的茶價直接向茶戶購茶,旨在減少官府榷茶的經營成本并保障財稅收入。

而如果茶商參與不足,官府仍統購茶葉,此法看起來既能保留官府利潤,又能賦予商人采購自主權,同時免除茶農預售茶本的壓力,但因大茶商抵制導致劣茶滯銷,很快就廢止了。

茶法改革并未停止,通商派與禁榷派激烈博弈,五年前的皇祐二年,在韓琦支持下,部分恢復“見錢法”,讓官府直接以現錢向茶戶收購部分茶葉,同時允許茶商在一定條件下自由買賣,而從去年開始,薛向更進一步,推動官府以現錢購糧草,逐步實現糧、茶脫鉤。

這道題,表面上問的是如何保護茶農利益,實則是對當前茶法改良方向下,如何平衡官府稅收、商人利潤與茶戶生計這一核心難題的拷問!

若考生只知就事論事,提出些諸如“嚴禁壓價”、“公平秤量”的空洞口號,或是無視朝廷政策走向,貿然建議回歸嚴苛榷茶,都注定不符合要求,就更不用想高分了。

陸北顧的思緒飛速運轉,結合此前跟李磐前往成都的所見所聞,一個清晰的破題思路在腦海中形成。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茶戶分散、弱小,信息也閉塞,所以面對大商人時議價能力極低,出現“抑價稱量”的現象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而朝廷正推行“見錢法”,鼓勵通商,不可能走回頭路搞完全榷買,要是增加商人成本則違背題目“不增商賈之費”的要求,官府直接干預定價又可能扭曲市場,且未必能精準。

所以突破口在于提升茶戶自身的組織程度和議價能力,同時利用官府的力量,為公平交易創造制度保障,而非代替市場。

想通此節,陸北顧精神一振,他提筆蘸墨,在草稿紙上沉穩落筆,針對這道“茶法”的時務策,寫下自己的見解。

“茶戶之困,根在勢孤而商操利柄。欲解其困,當扶其弱以抗強,導其勢以通商,官為之平其權衡、暢其血脈。”

“應行文各產茶鄉,依山場遠近結為茶社,以原有戶長、耆長為‘社首’。”

“茶社之責,一在于共議保價,新茶交易前,社首集本社茶戶,參酌當年雨水、茶芽長勢、鄰邑行情,公議價格,以共同進退;二在共制樣茶,焙制上、中、下三等標準‘樣茶’,以為交易時驗看茶品成色之基準;三在共御奸欺,若遇商賈刻意壓價、刁難或大秤小斗,茶戶可告于社首,社首率眾與之理論,或代其申訴于鄉里、縣衙。”

“此法之要,在于‘聯戶’以增茶農之勢,不增商稅,無損官課,唯賴官為引導、民自為謀。茶戶稍得喘息,生計漸裕;商賈購銷有據,亦省爭訟之煩;上供茶額,因流通順暢、生產得安,反可保無虞。此乃因勢利導,各得其所之道也。”

寫罷,陸北顧仔細審視,確認沒有遺漏題目中“抑價稱量”的關鍵痛點,且提出的“茶社議保價”的整個方案緊扣了朝廷當前“通商便民”的茶法改革方向。

總體而言,這個回答完全能顯示出他對時政的深刻理解和務實態度,誰來判都能拿高分。

而此次州試,考卷后面的其他時務策題目也都相當務實,譬如。

“歲有豐枯,江流緩急不同,東南漕船需及時輸賦汴京,商船則販貨四方。若值枯水淺灘,舟楫難行,當以何者為先?何以均平利害,俾官課不虧,商旅不怨?”

“鹽利為國朝所倚,然井灶興替無常,新井開鑿耗糜,舊井鹵淡漸廢。或言當汰弱存強,聚灶于膏腴之地,省轉運之費;或言當廣置井灶,散利于民,固稅賦之本。二者孰宜?試陳利害。”

五道時務策,從茶戶生計、漕運優先、鹽井聚散、蜀錦產銷到軍制積弊,他皆以務實可行之策一一應對,字里行間,既有對民生疾苦的體察,亦有對國朝大政的洞見。

可以說,雖身處逼仄考棚,但他胸中丘壑卻已隨筆墨鋪陳于方寸之間。

當收卷的銅鑼聲響起,他平靜地將一迭答卷整理好,擺在了條桌上,看著書吏收走。

這段時間的焚膏繼晷,寒窗苦讀,已然盡付這考卷之中。

此時的陸北顧,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

而此刻考生雖然還不能離開考棚,但考后眾生相已然是千姿百態.有學子癱坐于地,面如死灰;有人兀自伏案疾書,被衙役強行抽走卷子時發出嗚咽;亦有人雖面色蒼白,卻強撐著挺直腰背。

又是一聲鑼聲,州試散場。

陸北顧默默整理好衣衫,隨后將自己的號牌交還書吏。

步出考棚,秋風裹挾著便溺濁氣撲面而來,他緊緊地捂住口鼻,徹底走出貢院以后才深呼吸了一下。

州試已畢,鋒芒已露。

是龍是蛇,靜待放榜之日,自有分曉。


上一章  |  大宋文豪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