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玉不清楚染色流程,因而不確定到底是布料源頭還是染料造成的褪色,她做好記錄以后才拿著廢布去問崔匠頭,眼下已近中午,日頭正盛,崔匠頭帶著他的學徒正在驗色。
驗色需在太陽最盛之時進行,徐青玉便候在一側,看見那靛青色介于深藍和墨藍之間,猶如深夜海面。
靛青色的主要原料是遍布南北的菘藍、蓼藍等,工藝成熟,耐臟耐磨,適合勞作,是百姓之間流傳最廣的顏色。
徐青玉抽了個空就問起匠頭染色工藝,那匠頭見徐青玉是個小姑娘,并不放在心上。
雖然句句有回應,但句句是廢話,“這染色的工藝可是周家的獨門絕藝,二爺不讓我們往外說。再者,徐姑娘,我忙著呢,勞駕您上別處玩去。”
徐青玉瞧見廊下的盧柳,心知肚明這些老家伙們都是一艘船上的人,若他們不配合,她在尺素樓里寸步難行。
尺素樓里的大部分人都唯盧柳馬首是瞻,徐青玉自然一整天都沒進展。
晚間的時候,幾個老爺們湊在一桌吃飯,無意中說起徐青玉跑上跑下調查的事情,崔匠頭不屑一顧:“我們幾個人湊一起研究了好幾天,都沒查出什么問題,她一個小丫頭片子還能翻出什么風浪來?這東家也是…老糊涂了,咱尺素樓的事情什么時候輪到一個小娘兒們吆五喝六的?”
平日里尺素樓里的師傅們都是各論各的,只不過因為歲半一事太過重大,瞞也瞞不住,如今尺素樓的幾個大師傅們都是知情的,更知道這個徐青玉是東家搬來的救兵。
但也有些人只知道布料褪色,卻不知道這布料是送往宮里的。
這其中就包括幾個學徒。
掌案師傅游章平的學徒姓曲,在尺素樓有七八年了,他又認字,早就盤算著盧柳上了年紀,遲早要退的,到時候二掌事董裕安升成大掌事,那這二掌事的位置……
他努努力…再有師傅的提攜……未必不能坐。
半途卻殺出個程咬金!
聽說給那丫頭的位置是大掌事的學徒!
大掌事需要哪門子的學徒,這分明是給這丫頭騰位置呢!
曲善當著幾位前輩不好說新人的不是,他看一眼不發一言的盧柳,暗戳戳的拱火:“今兒個那徐姑娘弄什么酸梅湯和解暑的湯藥,雖不值幾個錢,但卻能落個好。我聽見好幾個伙計都夸她體貼人。”
果然,盧柳臉色難看。
曲善心里瞬間跟明鏡似的,他不著急,盧大掌事最著急,這兩個人一定能斗起來。
他坐收漁翁之利就好。
掌案師傅崔師傅平日里是坐得住的,只是今日徐青玉上躥下跳到底有些礙眼,他也沒忍住打聽了一嘴:“這丫頭…什么來路?”
盧柳不動聲色的放下筷子,臉上欲言又止,隨后嘆息,指了指某個方向,“通州來的,又是老夫人身邊的……”他刻意停頓,“長得跟朵花兒似的,來青州第一天就讓她躲在這尺素樓里,什么意思…你們還看不清楚?”
崔匠頭愣了片刻,嘴里“嘶”了一聲,“不能夠吧?我瞅那丫頭才十七八歲呢…”
后一句話他沒說出口。
東家的年齡都夠做她爹了!
崔匠頭又恍惚道:“咱東家夫人……病了好幾年了…怕是…”
曲善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難怪老爺如此信任她!”
卻有人將信將疑,“少爺小姐們也肯?”
“肯不肯的,最終還不是老夫人說了算?”盧柳唉聲嘆氣,“你瞧著吧,等她上了位,這枕頭風一吹,一朝天子一朝臣,到時候這尺素樓哪兒還有咱們這些老東西的位置?”
盧柳幾句話就讓尺素樓的老東西們團結一致。
而一日之內就被造了好幾回黃謠的當事人徐青玉卻很坦然,二樓的試衣間雖然條件艱苦,但總比樓下的女工們要好,女工們勞作一天,又有一些是臨時從鄉下招攬來的,因而一張床兩個人輪流睡。
二樓雖只有一張屏風一張塌,好歹是獨立私人空間。
徐青玉今日看了一天的染色過程,吃了飯就往樓上去摸她的《天工開物》和《齊民要術》,她不清楚工藝流程,自然找不到問題所在。
如今整個尺素樓每個角落都晾曬陰干著新布,幾乎無處下腳,小刀本想出去練兩招也沒找到地方,無奈只能往二樓試衣間里鉆,他老遠就看見徐青玉的屏風內晾著一盞燈,她人就趴在一張小幾上寫寫畫畫。
那張幾又矮又小,本來是個腳凳,徐青玉坐在地上還得蜷縮著腰趴在上頭,小刀繞過屏風,盤腿坐在徐青玉對面,雙手抱胸,聲音冷酷:“趕明兒小爺想辦法給你弄一張書桌。”
徐青玉笑瞇瞇道:“那就先謝謝刀爺了。”
小刀哼哼兩聲,“你還笑得出來?今兒個啥進展都沒有,那幾個老東……”想起徐青玉的囑咐,他舌尖一壓,將臟話吞了回去,“那幾個人抱成一團,故意為難咱們。說什么工藝保密,不能被外人知道,你是尺素樓的大掌事,這尺素樓有什么秘密是你不能聽不能看的?”
徐青玉放下手里的筆,問他,“如果你手里有一個包子,你愿意分給一個陌生人嗎?”
小刀搖頭,“我又不是傻子。”
“對。盧大掌事也只是跟你一樣,不愿意把手里的包子給我這個陌生人。”
小刀抿抿唇,似懂非懂,“所以…你得搶這個包子。”
“差不多。”徐青玉笑,但她并不是想表達這個意思,“這件事里,盧大掌事沒有錯,我也沒有錯。只是我們立場不同,所以他恨我、給我使絆子都在情理之中。”
小刀不服,“那也不能一直被動挨打。”
“沒有對錯,卻有輸贏。”徐青玉臉上不見忙活一日的疲累,也不見碰壁一日的頹廢,反而雙目灼灼,瞧著比在周府的時候要神采飛揚,“小刀,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眼下還不是撕破臉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