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上回嘗過味道,確實是頂好的荔浦芋頭。
開了春,芋頭自然也不禁放,最好快些吃掉。
既如此,不如拿芋頭跟肉做個菜。
考慮到成本合適,再要吃起來方便,不用吐骨頭去殼什么的,豬依舊是最好的一個選擇。
豬肉、芋頭。
宋妙想到了一個南邊年節時候的壓桌菜:芋頭扣肉。
這個菜的食材特別重要,先要選好肉,最好是真正五花肉,肥、瘦、肥、瘦層層交疊,至少也要有五層,才有臉自稱為五花。
再要挑好芋頭,上選自然是荔浦芋頭。
還要配一個極香的料汁——里頭頂頂要緊是料汁里要下一料廣南腐乳。
此時大魏各地都有腐乳,但廣南的腐乳味道卻與別地味道不同,塊狀更小,質地軟滑,表面酵出一層半透明的膠狀——這一層奇香,里頭則是咸香而不齁,鮮味十足,回味綿長。
有了這三樣,再把握好火候,便能做得十分出彩。
雖只是添菜,定了大菜,這扣肉里頭五花到底是有些肥膩,當還要加一個解膩佐菜。
正好今次學生們送來了兩袋桃子,酸是酸,但也有好處,非常脆,而且是硬脆。
后院現成就種了一角紫蘇,另又有一片薄荷,天一暖,滿地都莖葉亂爬,葉子雖然又小又嫩,香味比不上夏天時候,但也勉強已經能用了。
桃子、紫蘇都有,只要補點仔姜,就能做桃子紫蘇姜,酸甜開胃,微微辣,絲絲咸,脆生生,正好佐飯。
得了這兩個添菜,哪怕太學的膳房實在敷衍,他們應當也是能送進去兩碗大飯,幾只炊餅,足可以吃得飽,又吃得好的,不至于太虧待了。
計劃妥當,宋妙順手就把那酸桃子給洗凈切了片,又下鹽去先腌著,再去得后院,薅了一大片紫蘇,把成形的葉片都摘了下來,拿水洗了晾放。
趁著天色還有些半明,她取了燈籠,預備出門買些仔姜回來。
然則剛鎖好門,還沒走幾步,宋妙就見得對面迎過來兩個人。
那兩人一前一后,各走各的,互相也不搭話,但聽得宋妙關門動靜,又見她提了燈籠走來,頓時便似老鼠見了貓似的,紛紛躲到路邊,唯恐真正打上照面。
天色半黑,自然是看不太清對面人相貌的,只能勉強辨認出是兩個男子,不知年齡。
這兩人一個中等身量,另一個卻很瘦,也很矮。
兩人穿著都尋常。
宋妙只掃了一眼,沒有盯看對方的臉,提著燈籠就走了。
她走了挺遠,才聽得二人在后頭敲門,又低聲說話,像是在自報姓名。
敲的是宋家對面那扇門。
方才家里吵了半天,又打又鬧的,對面那宅子卻全無反應,大門也關得死緊,此時二人去拍門,聲音不大,動作也小,卻是一下子就敲開了,很快閃了進去。
那門立時又關了。
宋妙回頭,又看了那門一眼,心中暗暗又算了時辰。
早、晚她都撞到過人進去了。
但這些個大白天,卻幾乎沒見過那屋子里進出過人。
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難道有后門?還是盡躲著人了?
正想著,她已是出了巷子,又走了一條街,到了大街街口。
此時自然正事要緊。
天都暗了,菜坊也未必還開,幸而街口有一戶人家是專賣各色酸腌菜的。宋妙上前一問,果然這鋪子里仍有新鮮仔姜,便加了幾個錢,買了幾大塊。
等她返身回到家的時候,天色已經盡黑。
對面那宅子暗黑一片,遠遠望去,一點燈火也無,好似沒有住人一般,但是走得近了,靠近大門處仔細去聽,里頭吵鬧聲起起伏伏,不絕于耳。
宋妙沒有在門口多做停留,確認妥當,就回了家,這一次卻是仔細鎖了門,又把那推車拉過來堵在門后,再支好了頂門棍。
來回這一趟,那桃子已經被鹽殺出了不少水,這水乃是桃水,桃香十足,正正好用,趁著此時,把那晾干的紫蘇葉切分幾下,又把新買的仔姜切了片,兩者合在一起擰皺出汁——那汁深紫紅色,足有小半盆——再一聞,盆中都是紫蘇香氣,另又有嫩姜香味。
和著這汁水,搭了白醋、浙醋、綿白糖進去,同桃子片拌勻了泡著,蓋了蓋防蟲蟻,便不用再管,只等明日就是。
當夜,宋妙沒有回房休息,而是拖了一張瘸了一腳的藤椅出來,把那椅子腳墊好,鋪了褥子,直接睡在的正堂——那菜刀架就放在一旁地上,如若有事,立時就能伸手取刀。
所幸一夜無話。
次日一早,天還沒亮,宋妙就出門去了肉坊。
她找了好幾個肉檔,趁著時間早,挑出了今日肉坊里最漂亮的半扇五花肉。
這是下五花,位于豬的肚腹,比之一般只有三層的上五花層次更多,比例也更好,雖達不到十層,也有肥瘦足足八層,拿手一按,柔軟、彈性十足,哪怕不弄什么復雜做法,白水煮了拿去蘸醬都會好吃。
帶著這五花肉,路上又去南北貨鋪里補了些調料,宋妙就回了家。
做這樣大菜是急不得的,她開了兩口灶,一口燒油鍋,一口卻拿來灼豬五花的皮——再好的豬,若是不處理好外皮,多少都會有絲絲腥臊味,只是要看吃的人有沒有厲害舌頭能嘗出來。
灼豬皮她用的柴火炭,燒灼得黑乎乎的,燒好洗凈之后,又放姜蔥花椒水來煮透。
這一邊水煮著豬五花,那一邊油也熱得差不多了,她削了芋頭皮,將那大芋頭一分為二,切成三分厚的片,下油鍋慢慢炸了起來。
四五個大芋頭,用了半個多時辰才炸好,此時已經滿屋都香。
那芋頭片晾放了一會,外層切得最薄的一些已經有點涼了,拿鏟子輕輕碰一下,便刮刮地響,不用去吃,都能看出那脆感,和著香味,根本就是引人犯錯。
宋妙也是人,自然也忍不住要犯錯。
她先偷了一片芋頭邊角料,果然又香又脆,油香帶著芋頭香,外頭酥脆,里頭噴香——只到底是邊角料,吃不出多少粉糯,仍有不足,便又偷了兩片中間最粉糯的拿去沾綿白糖。
這一回沾了白糖的炸芋頭片香中帶甜,又綿又粉,哪怕不拿來當菜,但凡多來幾個小孩,都能把這一盆給當零嘴搶光。
炸好了芋頭,五花肉也煮好了,少不得擦干凈水,給皮扎了洞,再擦鹽抹醋的來炸肉。
抹了醋,那肉皮就容易開花。
大五花,炸的時間自然長,等到復炸兩回,終于炸透,那豬皮已經金黃,起了大大油泡,又開了花,拿刀一刮,聲音酥硬,簡直香極——趁著這熱,立時就浸進去先前煮肉水中泡虎皮。
等那肉泡好切片,與早前炸好的芋頭片一道拌了料汁——這料汁主料是廣南西路的腐乳同腐乳汁,又有醬油料酒,另放各色香料、調料,最后,按著宋妙自己的口味,還添了幾顆腌漬酸梅肉同腌漬黃皮果肉豐富口感。
腌了小半個時辰,估計著料汁浸透了味,她才一片芋頭一片炸五花肉片地相扣起來,把盆中食材碼進大碗中。
用的碗也有講究,最好深淺合宜,口不要太大,最下方平墊一對芋頭肉,其余都豎著擺放。
等一應碼好,大半扇豬五花,配著五個大芋頭,總共做出來十一碗。
將剩下的料汁騰挪著淋入碗中,上汽一蒸,這才終于算是忙完了。
碗多料多,蒸也蒸得久,蒸煮時候,那腐乳香混著芋頭同肉香在屋子里繞來繞去,簡直可以用魅惑二字來形容,惑得人口水直流。
見得時辰差不多了,宋妙方才取了兩個大食盒,一只竹簍出來。
那食盒乃是時下食肆中慣用外送飯菜的,下層放炭,上層放菜,中間有銅相隔,可以拿來保溫。
十一碗碗芋頭,宋妙留了一碗最合眼緣的自己吃,另兩碗預備送去孫里正家中,其余都給太學生們填肚子。
八大碗芋頭扣肉,看起來好像真的有些多——這菜到底是扎實,又不下飯,一個人其實吃不了多少,八個學生,哪怕加上先前那些幫著抄書的,也不過二十來人,又還有膳房里頭的飯菜,一個人吃上三五對芋頭扣肉頂天了,說不得最后還有剩。
不過眼下天氣并不熱,隔餐也不怕,到了晚上那一頓,拿來隔水一蒸——或是懶得蒸,仍舊放回這食盒里頭,補點炭進去保著溫熱,下午照樣好吃。
分派妥當芋頭扣肉,宋妙才把紫蘇桃子姜抱了出來,一掀蓋子,那紫蘇和著仔姜的味道已經撲面而來,但桃香和著酸甜味道混在其中,仍舊十分明顯。
她拿勺子分出來一碗,還不忘記給自己留些最最精華的酸甜桃子原汁,復才把這一盆放到籃子里,又重新蓋好。此時時辰尚早,但算上往返時間,卻是剛剛好。
宋妙提著兩個大食盒,背著一只竹簍就出了門。
雖然有蓋,不知是她的錯覺,還是那香味自己長了腿,會從蓋子里頭透出來,抑或是放進去的時候不小心灑出來些微湯汁,宋妙總覺得那芋頭扣肉的香味老跟著自己。
而她一路走,眼下正是人來人往時候,也老有路過的停住腳步,嗅了又嗅,疑惑地左右去看。
還有人向同行人問得出聲來:“你聞到了嗎?什么東西這么香?”
宋妙聽得他們問話,好險偷笑出聲來,也不敢答話,忙加快腳步,先往孫里正家過去。
到了地頭,她把食盒、竹簍都卸下來放到大門一旁,騰出了竹簍,取了一碗芋頭扣肉放進去,才提著那竹簍去敲門。
孫家,在外頭跑了兩天的孫里正這天清早才回來。
他補了一覺,肚子就餓得不行了,起來便找朱氏,問道:“家里有什么吃的沒有?”
這不早不晚時候,朱氏道:“早上煮了芋頭,還有昨晚剩的油餅,我拿盞茶來給你送了吃。”
又問道:“我看你累,也沒好多問——怎么樣,老二找到了沒有?”
孫里正皺著眉頭道:“有人說昨晚在城西螺螄寺的小賭坊里頭見著他了,我去抓,也沒抓著,說是剛走了,不過總算有了音訊。”
朱氏冷笑道:“要我看,也不用去抓,等輸盡了,自己就跑回來了。”
孫里正心中煩悶,忍不住先罵了一句,道:“怎么不賭死在外頭算了!”
又牙癢癢道:“等再敢回來,我必定跟叔叔嬸嬸把話撂明白了,把人鎖在屋子里,再不給他出去——多少家底都不夠敗的!”
這樣的話,朱氏聽過不曉得多少次,也懶得搭理,去端了芋頭跟油餅出來,又倒了茶,就要去忙別的。
而那孫里正嘴上再罵,到底是松了口氣——知道人是囫圇的,又有了消息,想必這兩天就能逮回來了。
他心頭松了,人也來了精神,等收拾好出來,見的桌上芋頭同油餅,先拿了芋頭剝皮來吃。
正宗的荔浦芋頭,哪怕只用水煮也是好吃的,但到底有些單調,還有些發干,噎著嗓子。
用水送了幾口,孫里正就忍不住了,對妻子道:“咱們這芋頭也可以試試旁的做法啊,水煮可惜了了,先前你拿來燜的排骨就不錯。”
朱氏瞪他:“誰家日日吃排骨!”
“也可以煮肉嘛!”
“哪有那閑工夫,老娘一會子還要去鋪子里看賬——你要吃自己煮!”
孫里正被罵得縮頭,仍不放棄,一拍腦袋,自自然然就想起上回吃的宋妙手炒反沙芋頭來,又道:“前日我去找那宋家丫頭,她拿過了油的芋頭條跟糖一起炒,做個什么叫反沙芋頭的,味道更是頂頂好,又香又甜,你不是最喜歡這個口味嗎?哪天得了空,咱們也照著做來吃怎么樣?”
“什么反沙芋頭?”朱氏詫異。
“前次那個啊,你忘了啊?我拿食盒裝回來那一回,那宋小娘子問要什么口味,因你喜歡甜口,我還特地同她說要做甜的!”
孫里正懵了一下,急著邀起功來,說著說著,忽然想起來什么不對,那聲音早慢慢小了下去。
糟糕!
他這兩日忙昏了頭,一時記岔了,竟是錯了口——那日碰得一群巡兵,本是要帶回來給妻子的反沙芋頭,早給旁人吃光了……
本來不說也沒事,瞞過去就是,今日竟還自己嘴賤!
孫里正心頭發慌,忙拿話來敷衍。
然而朱氏又不是傻的,多年夫妻,三言兩語,就把背后實情給問了出來。
她倒也不是那等不講理的,只是見丈夫這縮頭縮腦樣子,又好氣又好笑,罵道:“人家宋小娘子特地做給我吃的,你倒是借花獻佛,送給旁人去了——我是沒臉再去討要,你怎么送出去的,怎么自己做出來一份一模一樣的!”
孫里正哪里敢應,正嘿嘿笑呢,就聽得外頭有人叫門。
得那一道聲音,他也來不及辨認是誰的,儼然如同瞌睡遇到枕頭,心頭狂喜,忙道:“夫人坐著,我去應門,我去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