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少微升任太祝之后第一次入宮,也是有生以來第二次入宮。
車駕在宮門外停下,少微踩著踏具步下高車,復底新履被寬大的青色袍服掩去一半。
大乾官服衣色會根據四季而替換,春時著青,夏時著朱。
官品的區分不在官服顏色圖騰,而在綬帶顏色,五品官員可佩墨綬銅印,公侯佩紫綬金印,唯天子可佩四色彩綬。
太祝乃五品,此刻少微即腰佩墨綬,另懸官印與玉珰,發髻收束佩墨冠,冠后一對玉笄,笄端各垂一根墨緞,隨著步伐微微拂動。
宮門外的禁軍看著那位走來的新任太祝。
大乾雖從無女子不可為官的說法,但女官多為皇后、公主麾下屬官,或司宮中事宜,而少見在前朝為官者。
神祠因與祭祀相關,而祭祀與巫女一職緊密相連,故而太祝之位算是一個特例,自古男女皆有任之,大乾則多為女太祝。
女太祝并不罕見,罕見的是這樣年少,寬大肅穆的官袍綬帶,清新靈徹的少年面龐,二者相斥又并存,給人耳目一新的沖擊之余,也令人隱隱生出或有嶄新局面將在這張面孔下誕生的幻覺。
她跨過朱漆宮門,玉笄挑起的墨緞隨風而過,仿佛蘊藏著某種神秘力量。
少微再度仰望這座龐大起伏的宮城,上一次感受到的沖擊與震懾猶在心間,但她知道自己已不再是無名螻蟻。
再次入山,她身上添了有形的傷,手中卻多了一把雖無形但已開鋒的刀,她不再是惶然闖入此山的獸,她有了屬于人的兵刃。
因傷勢未愈,少微被特許乘坐宮輿。
兩名內侍抬輿而行,另有一個內侍在前引路,他雖垂著頭,但少微分辨了兩眼,便認出了他,不由道:“這次竟又是你為我引路。”
那內侍微微抬頭,沒敢回望:“姜太祝還記得奴……”
少微點頭“嗯”了一聲,雖未再多說,但那年輕內侍一路腳步輕快,歡喜之情溢于言表。
華蓋宮輿在未央宮外停落,少微走下來,剛要抬腳,那內侍彎腰上前,細致地替她整理了袍角綬帶,才躬身讓至一側。
少微道了聲“有勞”,即端正身形,走進未央宮,面見那位帝王。
大殿內,除了皇帝與兩名內侍,只嚴相國一人在側。
少微跪坐拜下,她感受到上方的目光少了探究、漸趨于平和,而少微依舊不敢放松分毫,仍一絲不茍地偽裝出祥瑞模樣。
隨著皇帝幾句關切詢問,她顯得受寵若驚,再無分毫降神時的凌厲氣勢。
少微裝模作樣之下,悄悄留意著,殿內的大窗開了數扇,龍案旁的香爐挪遠了些,但皇帝的咳聲依舊斷斷續續響起。
皇帝看著那跪坐著的花貍,問起她墜入地下墓室一事。
少微垂首答話:“微臣自高處墜下,當即便沒了意識,之后的事俱記不得了,只隱約感應到有太祖之靈指引,必是太祖神魄認為微臣不當命絕于此。”
她聲音不重,用詞卻大言不慚。只因事涉神鬼,若自身都搖搖擺擺,便休想取信于人。
皇帝又看了她片刻,才道:“你這樁樁件件,確實處處不凡。而自古以來不凡者入世,少不得遭些磨難,方能承接大任。”
少微在心中撇了撇嘴。
分明是他沒查到陷害她的人是誰,現下卻說這是她理應遭遇的磨難。
怪只怪赤陽在這件事上占了先機,將證據抹消得十分干凈。
昨晚少微仍不甘心地詢問劉岐此事是否另有進展,劉岐也只是搖頭,但也與她道,依他對這位天子的了解,對于尚可以常理解釋之事,天子不會輕易盡信于邪祟作亂之說,盡管未查到什么,心中必也埋下一顆釘子。
少微聽進去了,已將這顆釘子在心中牢牢記住藏好,以備來日時機成熟時,好將它釘在赤陽的棺材板上。
面對皇帝這番“不凡者必當吃苦受難”的言論,少微叩拜下去,口不對心地回應:“是,花貍謹記。必不辜負太祖庇護與陛下厚愛。”
皇帝點頭,見她怎么看都太過年少,不由又訓誡叮囑幾句。
一番話罷,皇帝又咳了起來,內侍捧來茶水,嚴相國則開口向上方提議:“記得姜太祝曾說過略通調理之道,不如就讓她為陛下看一看脈象如何?”
嚴勉是和皇帝自幼一同讀書長大的近臣,他為人耿直持重,從不自恃與天子之間的情分,只憑能力與威望立足,而他每每開口,只要不涉及要緊事,皇帝從不會拂他的面子。
此時皇帝便點了頭。
少微奉命起身上前,看起來十分恭順,心中所想卻很適合掉腦袋:她不必診看,亦不必掐算,也知這皇帝命不久矣,活不過來年夏日。
雖說上一世是被氣死的,但堂堂帝王,何等風浪打擊不曾經歷,既能被區區一則謀逆的消息氣死,同理,也很容易被其它消息氣死,歸根結底,必是身體原本已近油盡燈枯,否則更該被氣得精神抖擻怒然拔劍斬殺逆子才對吧。
然而診出的脈象,卻與少微所想不大相同。
姜負曾夸贊過,少微很適合為人診病,她內力渾厚而又五感超凡,能夠觸探感知到病患最深層的脈象波動,做出遠超尋常醫者的準確判斷。
此刻少微認真查探皇帝脈象,輕易便診出一堆病癥,肝氣凝滯,郁結難除,腎氣不足,脈象虛燥,丹毒累積……可謂百病纏身,的確不是長壽之象。
但其心力不衰,是個不服老不認命的皇帝。
脈象亦可見脾性,少微仔細斷定,此人自有一股心氣意志,不像是會被區區逆子氣到暴斃的脆弱君王。
但脈象所顯只是此時之象,或許之后又經歷許多打擊,譬如大旱、譬如兵亂,心力交瘁之下,意志也在瓦解,故而被劉岐趁虛而入一舉氣得歸了西?
少微思索間,手指偶爾松放,復又重新壓住皇帝脈搏,務必要看個清清楚楚。
一來二去,待她將手指挪開時,一旁的內侍不禁詫異瞪眼,只見天子腕間硬生生被她按壓出三點紅色凹痕,一時倒不知該說她不知敬畏,還是該夸她過于盡心“盡力”。
看著那凹痕,皇帝也感到一絲好笑,在并無妨礙的范圍之內,在鄉間長大的他并不是一個很看重規矩的人,此刻面對這樣一位新奇醫者,他也難得佯作凝重地問:“如何,朕還幾日可活?”
“陛下心力強盛,怎會只有幾日可活。”少微端正跪坐,半誠實回答:“只是陛下積疾已久,務必長久調理。且陛下諸多病癥源于心結,還需心藥來醫。”
皇帝沒有否認她的話,也沒有細說任何,只徑直道:“心藥之外,你來開方。”
少微垂首應諾,而后又問:“敢問陛下是否每日都在服食丹藥?”
內侍聞言當即屏息不敢發出任何聲音。
皇帝看著眼前的巫者,反問她:“怎么?朕服不得嗎?”
他并非不知長久服食丹藥會有損害,但他一旦停服,身體便每況愈下,這數年來全憑丹藥撐持。那些醫者只會動動嘴告訴他要停服,卻根本醫不好他,盡是些自認高明清醒實則庸愚無知的廢物。
少微察覺到一絲氣氛變化,面不改色,卻已改口:“回陛下,微臣也會煉制丹藥。”
皇帝眼光微閃:“哦?自何處得來的丹方?”
“陛下可還記得微臣此前說過曾得高人相救?”少微:“丹方也是高人所賜,有健體益壽之效。”
皇帝聽了,與她頷首交待:“需要何等藥材,可令人去太醫署盡數支取。”
少微立時拜下:“諾。”
此時,有內侍入殿通傳:“啟稟陛下,六皇子求見。”
皇帝抬眼望向殿外。
內侍們靜默垂首,嚴相國端坐未動,唯少微轉頭向外看。
郁司巫說,她正是藏不住事,好奇心過重的年歲,到了宮中一定要再三克制。
但克制得太過,便暴露了心機深重步步為營的事實,少微與家奴探討過,決定選擇性保留一些天性,混淆他人判斷,也不失為另一種心機深重。
“他是怎么過來的?”皇帝開口問。
傳話的內侍答:“回陛下,六皇子乘車至外宮門處,步行至此,途中偶有內侍攙扶。”
皇帝意味不明地嗤笑:“苦肉計用到朕面前來了,宣他進來。”
而后下令讓少微等人退下。
嚴相國率先起身,退至殿門處,側立片刻,抬手向少年執禮,劉岐認真還禮。
少微自當有樣學樣,經過劉岐身旁時,也與他執禮。
然而那人并不向她還禮,若嫌她官位不及嚴相國,不值得他還禮,倒也無可厚非,偏他也駐足一瞬,掃來一道目光,那目光冰涼冷漠,睥睨排斥。
少微抬眼,恰迎上他收回的冷漠余光。
雖已約定過在外要裝作陌路,但此人演技實在過于驚人,好似她果真從未認識過他、就此平白招來他的嫌惡,猝不及防之下,有一瞬間少微甚至發自本能地生氣了。
而她跨出殿門時,只聽他在殿內毫不回避地道:“父皇,凡巫者多擅邪術,只怕蠱惑人心生出禍端,實不該輕信!”
被人當眾當面說壞話,少微便也毫不回避地回頭看,但見那人跪坐行禮,氣勢好不乖戾驕橫。
少微臉色一墜,轉身而去。
守在殿門處的兩名內侍不禁交換眼神。
六皇子厭恨巫者,這可謂再正常不過了,他的兄長劉固先是險遭巫術暗害,之后又因被查出以巫術詛咒皇上而被誅殺……
這位橫空出世的巫女一步登天,又得陛下青眼,骨子里必然也有些傲氣,此女雖未說話,但瞧著這氣氛,只怕是要相看兩厭,就此互不相容了。
直到出了未央宮,少微沉著的面色才恢復如常。
正要登上那華輿,一名宮娥腳步快而不亂地走來,向少微施禮,只道芮皇后自大祭后受驚,一直心神不寧,想請姜太祝移步椒房殿診看。
正殿中,皇帝邊說著話,邊被內侍扶著起了身:“朕用人自有分寸,豈輪得到你來無知置喙。倒是你,湯嘉前幾日還向朕哭訴,說你仍舊下不得榻……怎么,今日竟大好了?”
劉岐叩首:“兒臣自知當日惹得父皇動怒,實在不孝。今日已能勉強走動,自當立即前來向父皇請罪。”
皇帝掃了他一眼:“惺惺作態。”
言畢,甩開了內侍的攙扶,咳嗽著獨自走向內殿。
劉岐抬首見狀,立即起身,跟去。
幾名內侍都沒有挪步,沒有陛下示意,他們豈敢貿然跟隨,別說他們,就算是太子承,若聽到這句“惺惺作態”,只怕也只敢跪在原地了……偏偏這位六皇子,雖是這么久沒回京,面對陛下,竟顯得毫不畏懼毫不陌生。
內殿中也有一張堆滿了政務的龍案,昔日的帝后曾共同在此處商榷國事,幼子躺臥在母后膝頭靜睡。
一切陳設竟無許多變化,劉岐一瘸一拐地跟進來時,只見皇帝背影已顯老態,行至那御案前,一手扶住了案幾一端。
劉岐的視線移落在案上,幾分失神道:“父皇可還記得……”
“朕什么都記得。”皇帝打斷少年的話,拿沙啞的嗓音道:“但這不是你肆意妄為的依仗。”
劉岐欲語,皇帝轉身回望,他今日未佩冠,發髻花白面容泛黃,如一頭蒼老的龍,威嚴仍不減:“看看你如今是什么模樣,人非人,鬼非鬼,一身戾氣,動輒便要有狂癲之態……哪里還像是朕的兒子!”
少年與君父對視片刻,到底垂下眼睛,未有辯解。
皇帝的視線跟隨著下落,看到了少年的左腿,片刻,皇帝的聲音低緩下來:“今日此處只你我父子二人,朕問你一件事,你務必如實作答。”
劉岐立即跪坐施拜:“兒臣知無不言!”
“從南,那個孩子……他究竟是否還活著?”皇帝問。
室內短暫寂靜,少年愕然抬首:“父皇竟果真相信祝執構陷兒臣的話嗎?”
皇帝似乎沒聽到這句反問,只道:“朕不殺他。”
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