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女帝-武清→、、、、、、、、、、、、、、、、、、、、、、、、、
朝顏看出了林知清的不對:
“小姐,你怎么了,你別嚇我,小姐!”
“我無事。”林知清調整呼吸,將陣陣心痛壓了下去。
木嬸的情,她這輩子都還不完。
“江流昀!”林知清輕聲念著這個名字,心中的恨意如同藤蔓一樣野蠻生長。
她始終記得害死木嬸的幕后兇手乃是江流昀和鎮遠侯府。
她勢必要重審林從戎一案,扳倒鎮遠侯府,為木嬸、林從戎以及那些無辜喪命的人報仇!
她深吸一口氣,調整呼吸,逐漸從那種恨意中掙脫出來。
寫信!
她的手臂微微顫抖,但寫出的字卻十分工整。
她要知道關于女帝的所有事情!
搞清楚這個女帝,林知清才能搞清楚中立派大臣反對重審的原因。
搞清楚他們反對重審的原因,林知清才能對癥下藥,改變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支持重審一事。
只有重審林從戎通敵叛國一案,才能還林從戎清白,讓林家出頭,扳倒鎮遠侯府!
想到這些,林知清內心慢慢平靜了下來。
她將信寄出去以后,第一時間想到了陸淮。
在對大盛的了解度這一方面,她遠遠不及陸淮。
林知清讓朝顏去陸家遞個信,想同陸淮分析一下關于這位“女帝”的事。
但朝顏跑了一趟,卻是無功而返。
陸淮同云楓都不在陸家,似乎是忙戶部的事去了。
只不過,她跑這一趟,倒是有了其他的收獲。
“什么?鎮遠侯府失竊了?”林知清挑眉。
朝顏點頭:“小姐,我是聽街邊的乞兒說的,說是昨夜鎮遠侯府燈火通明,還有人不斷往外冒,像是在找東西。”
“不過這只是街邊流言,可信度不高。”
昨夜?
這確實是個特殊的日子,林知清在心中思量了起來。
昨夜江流昀因著痣娘的事去了刑部尚書府,鎮遠侯還未歸家,那鎮遠侯府確實是無人坐鎮。
失竊的可能性雖小,但不是沒有。
但這個消息是江流昀刻意放出來有所圖謀還是確實發生了失竊之事,還有待思量。
林知清現在萬分謹慎,不敢輕易相信這些事。
除去鎮遠侯府,林知清還讓朝顏關注著刑部的動靜。
刑部靜悄悄的,并無任何異動。
這在林知清的意料之內。
痣娘是必死的,但她的尸體歸屬決定著刑部尚書的行動。
倘若江流昀沒能帶走痣娘的尸體,刑部便可以大做文章,將越獄犯已死的事公之于眾,也算是彌補了刑部曾經的過失。
倘若江流昀活要人死要尸,那么刑部就無法將越獄犯已死的事情公之于眾,此事只能沉下去。
看江流昀的狀況,定然是帶走了痣娘的尸體。
即使沒有尸體,不能彌補曾經刑部的過失,但這么一個行走的越獄犯被除去,刑部尚書心里的石頭也放了下去。
對刑部來說,這樁買賣不虧。
但刑部尚書同鎮遠侯府的關系破裂是肯定的。
二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不能讓步。
道不同不相為謀,散伙是必然的。
林知清暫時將鎮遠侯府的事情拋在了腦后。
她開始尋找各種書籍,試圖揭開那位神秘女帝的面紗。
幾日后,汴梁的回信到了。
自從將四嬸送回汴梁以后,林家越發冷清了。
林知清也不是沒有向林從禮和林從硯詢問過女帝的事情。
但林家兄弟二人對這位女帝,同樣一無所知。
林知清倒并沒有覺得奇怪,因為她這些日子一直在不間斷地搜尋有關于女帝的消息,卻始終沒有任何收獲。
這說明,那位女帝要么不存在,要么就是存在的痕跡被人抹除了。
林知清相信木嬸不會說謊,所以,她對祖父的這封信相當期待。
拿到信封以后,林知清能感受到信封很厚。
而且,外頭的火漆封得很緊。
她打開信封,映入眼簾的,是略帶凌亂的字體。
“清丫頭,女帝之事乃是當今朝堂的禁忌,我同你說的內容,不能向外透露半分,切記!”
林知清緩緩將開頭的話念了一遍,心中十分欣喜。
這么說來的話,女帝此人,確實存在過!
但能讓林青山用到“禁忌”這個詞,實在不常見。
林知清隱隱感覺到此事定然不簡單,她的目光往下劃去,細細讀起了信。
半個時辰后,林知清緩緩抬起了頭,按照林青山的囑咐,將這封信燒成了灰燼。
看著火舌吞沒了信紙,她的眉頭緊鎖,絲毫沒有放松。
大盛這個對女子嚴苛到極致的世界,曾經竟然真的有女子登上了那個位置,傲視群雄。
不,根據信件中的內容來說,大盛上下之所以對女子嚴苛,同這位女帝有脫不開的關系。
再說詳細一些,林青山棄文從武,同這位女帝也有些關系。
女帝名喚武清,乃是當時護國公武家的長女,后來入宮成為了先帝的皇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第三百零六章女帝-武清→、、、、、、、、、、、、、、、、、、、、、、、、、
先帝是在一眾兄弟中殺出來的,他繼位時,朝堂動蕩,官員死的死,殺的殺,人才凋零。
之所以挑中武清為皇后,也是看重護國公的地位與兵權。
在護國公的輔佐下,大盛朝政慢慢安穩了下來。
可隨之而來的,便是外戚干政的問題。
武家的野心逐漸膨脹,同皇室的矛盾越來越大。
偏偏先帝爭權時傷了身子,無力再對抗武家。
就在政權即將旁落之時,武清站了出來,以雷霆手段大義滅親,整治了武家。
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武家倒臺以后,武清不退反進,以先帝病弱為由,垂簾聽政,共商國事。
很快,這種微妙的平衡就在先帝徹底病倒以后被打破了。
武清逐步掌控了朝堂,并且對原來與武家有關的人恨之入骨。
據林青山的猜測,那武清原本應當是不想進宮的,進宮為后實乃武家的逼迫。
因為體會過武官掌權的不可控性,再加上對武家的怨恨,武清大力提拔起了文官,打壓武官。
同時,她還耽于享樂,不理朝政。
不僅加收賦稅,建造行宮,還重用奸臣,迫害忠臣。
大學士、太傅等官員的家族都受過壓迫。
在這樣的情況下,邊疆戰亂時,大盛無將可用。
武清昏聵無能,一再割地求和,大盛的國力越來越孱弱。
朝臣憤懣,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私底下將武清稱作大盛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