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記事第46章 45.始作俑者【請看作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秦時記事 >>秦時記事最新章節列表 >> 第46章 45.始作俑者【請看作話】

第46章 45.始作俑者【請看作話】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07日  作者:荊棘之歌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荊棘之歌 | 秦時記事 
忘記密碼

姬衡陷入長久的沉默。

而燕云則長久注視著他。

他已不再年輕,蒼老的臉頰遍布溝壑,唯獨看著他的眼神,依舊仿佛在看那個滿心信賴自己的王子衡。

秦時跪坐在側,也忍不住豎起耳朵——既然姬衡在驪山地宮中做了兵馬俑,為何燕云這里,他卻仍要殉葬呢?

良久,姬衡緩緩開口。

“燕師,寡人愿爾入死國,依舊得以重用。”

他緩緩閉上眼睛,冷峻的五官神色柔緩,漸漸籠入常人不可解的淡淡悲傷:“奉天以誠,至信如時。我等凡人祭祀蒼天,與神靈通念,本就該厥孚交加,信以發志。”

這個秦時沒法反駁。

姬衡說的是如今的普世理念:祭祀蒼天當至誠至信,便如恒久不變的時間一樣誠信到來。

凡人既然禱告上蒼,用以祈禱,就需要以誠信相交,同樣也用誠信引發人們的忠信理念。

此時,無有誠信乃是大罪,將至人人鄙薄。

只是,這跟殉葬又有何關系?

她聽得艱難,但仍是認認真真,企圖更接近姬衡的內心。

然而她不懂,燕云卻仿佛懂了,此刻強撐著坐了起來:“大王……”

姬衡卻搖了搖頭,繼續說道:

“昔年商王以陶俑殉葬,武王伐紂,取而代之。后周室衰落,諸侯割據,也曾有此行。”

“此舉雖惜民力,然不敬上蒼,不誠不信——關東有儒家仲尼曾言: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他緩緩握住燕云蒼老的手,沉聲道:“燕師,儒家仲尼所言有理。”

“既不殉人,何必對上天承諾。”

“既有承諾,又何來陶俑代之。”

“既不誠,亦不仁。”

“然祭祀殉葬,古已有之。寡人深恐燕師入死國,孤苦無依,因而又何須愛惜人力?只需他們也長長久久,虔誠侍奉燕師。”

秦時聽罷,也不由怔住了。

她一直以為,殉葬,不過是姬衡不懂愛惜民力的言語。本想慢慢試探,看能否讓對方意識到人力寶貴。

可沒曾想,對方早已意識到。

此時人們事死如事生,千年后挖掘的陵墓當中,中天紫微所在,仍是地宮中心之處。

更有仰韶時代墓葬,文字都不全的時代,卻在地宮中用腿骨與貝殼擺出了星辰所在。

因為人們篤信死后另有蒼穹之國。

姬衡可以不信上蒼,卻不能篤信地下無有死國。

燕云對他如此重要,以至于他連陶俑相替的殉葬方式都不敢……

唯恐敬欺蒼天,令燕云死后孤苦,或得懲罰。

明明,驪山地宮有兵馬俑啊!

她此刻再看姬衡,只覺得深深震撼。

燕云老淚縱橫。

他親手執劍御馬,帶著曾經的王子衡,太子衡,到如今的秦王衡長大。

對方從小便寡言沉默,唯胸中抱負,遠勝旁人!

可這樣豪氣縱橫的大王,也曾因敬仰的老師被先王命之殉葬,怒而持劍相攔。

此舉觸怒先王后,對方欲廢太子,改立其余王子——王后乃楚國貴族,兵權在握。

他雖一力干旋,最終師自請白綾,方才得以保存太子衡。

先王乃姬衡先祖,那次殉葬,大臣百官宮人等,共計殉葬百七十余人。工匠奴婢們并不計算在內。

也正因此,先王崩逝后十余年,泱泱大秦,竟無有名士來投!

而后,才有秦王衡終于壓制先王后,少年繼位,中固江山。

此中艱辛隱忍,血淚同咽,政事混亂,兵將不清……種種苦楚,姬衡全部都嘗過!

也正因如此,他繼位后酷烈霸道,一言既出,生殺予奪,格外驚心!

有此種種,才能穩定秦國霸業,舉國上下乃用耕戰制度,這才踏平六國,一雪前恥。

而如今,如今為了他……

燕云反手抓住他的手臂,借力坐起。

雖目中帶淚,卻仍是滿面怒色:“臣之功績,生前可證,死后亦不可奪!便有千萬人殉葬又如何?”

“由老臣始,殉葬不必再用人!”

“臣當敬告上蒼,臣一生志氣,雖死不可奪!待來日入死國,便是臣赤手空拳,也當為我王重新打下萬里江山。”

“大王!”

他哀哀嘆道:“臣有此宏愿,大王當信之允之。”

姬衡沉默著,在整座廳堂如窒息一般凝滯的空氣中,他最終緩緩點頭:“允。”

“待來日,豬牛羊牲隨葬百數,以告上蒼先祖,佑我大秦軍神。”

他說完,又緩聲看著燕云,再次輕勸:“燕師不必再煩擾。待寡人殯天,驪山地宮,寡人要攜燕師入內,來日仍是君臣相得。”

燕云狠狠閉目,這才喟然長嘆:

“只大王不教臣欺蒼天,可驪山地宮,卻又何必用陶俑?”

然而姬衡卻又微微露出笑意來:“燕師,寡人自小便覺:蒼生鬼神,也該遵王令。”

他鄭重說道:“寡人欲稱皇帝,乃天子。”

“天子威儀,雖死亦不可奪。”

“寡人生時既踏平六國,死后仍要一統六國。萬千兵馬能守我大秦江山,寡人不欲令之隨葬。”

“既如此,王令當出,以俑代人。”

他緩聲說話,威聲赫赫,言出法隨:

“非祭天也。乃我王師,供我驅策。”

他靜靜坐在那里,跟燕云仿佛閑談一般,卻說出這樣可敬又可怖的、充斥著霸道與力量的話語,神色卻冷靜的可怕。

而燕云瞠目,深深幾個呼吸后,他突然哈哈笑了起來!

原本因蒼老而佝僂的身軀驟然伸展,仿佛胸膛內已有了無數力量!

“有此皇帝,乃我大秦之幸!”

“來日大王入驪山,萬勿忘掉老臣!臣雖年邁,仍比廉頗!惟愿在地下,仍能跟隨大王,重為我大秦立下赫赫戰功!”

這一刻,他雙眼豪情涌現,仿佛又重回盛年。

姬衡也重重與他雙手交握,而后沉聲點頭:“寡人永世不忘!”

秦時深深呼吸,此刻萬千心緒,復雜難言。

再看角落里永遠跟隨大王、永遠不起眼的御史,對方提筆就墨,于竹簡上一行行飛速書寫。

千百年后,倘若史書得以見日,只憑這君臣對話——

秦王衡,當成萬古圣君。

厥孚交加,信以發志也出自周易

儒家仲尼:孔子。當時儒家思想不流行,很小眾。儒家是漢代董仲舒提出以后才漸漸流行的。

重點: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話(孔子原話沒找到記錄)。體現了(孟子)孔子對人俑制度的極其不滿,認為其不仁愛。

這個不仁愛不是說用陶俑代替人殉葬,而是寧愿用虛假的行為欺騙上天,也要用人這個形態殉葬,不僅拋開了誠信美德,還讓人殉這一制度始終未斷絕。(部分觀點出自馮時老師公開課)

大臣殉葬制度前面解釋有寫,是秦穆公。距離秦始皇中間有22代皇帝呢,這里是架空設定

秦時的名字,就來源于本章核心。可以說這章是一個重要轉折部分。

御史,就是這時候的史官


上一章  |  秦時記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