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天下動!
隨著南漢、南唐覆滅的消息傳開,整個天下的氣象在這一刻都驟然嚴肅了幾分。
縱使所有人都早已意識到了宋軍的實力。
但當真正聽聞這個消息之后,仍是會為此感到震驚!
關于天下眾將再次統一的傳聞越傳越盛,同樣還包括了關于顧氏的種種。
百家爭鳴便是如此。
無論是新思想,亦或是舊思想。
都會趁著當前的風浪去擂鼓造勢。
且不說新思想的年輕士人們如何,甚至在這股浪潮之下,就連舊思想的一些儒生們都已經有了改變。
——他們將“天命之說”套用在了顧氏身上。
從天子,到顧氏。
這同樣也是一個十分難得的變化。
為此,他們之中更是有不少人羅列出了詳細的證據,通過顧氏的興衰來共同九州的興衰。
而這同樣也大大加大了學術上的爭斗,包括列國之間的所謂改革。
開封。
顧瑾自然在第一時間返回開封,而趙匡胤也給予了他極高的禮遇。
皇帝親自率領百官出城相迎。
熟悉的一幕再度上演。
即便趙匡胤向來不喜做表面文章,但對此次凱旋的大軍,他仍盡到了一位帝王應有的全部禮數。
值得一提的是,他放過了李煜。
并且,與原本歷史截然不同。
他甚至并未派人監視李煜,仿佛這位亡國之君根本未被他放在眼中,直接命人將其送往巨鹿。
這種對顧氏的信任,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畢竟那曾是一朝天子,如今竟被安然置于巨鹿,且毫無監管——無論如何看,都像是一個不安定的變數。
然而趙匡胤卻并不在意。
用他的話說:“李煜既已亡國,若還能東山再起,那便是朕不配坐這個位置!”
趙匡胤是一個極為自信的人。
不,或許應該說是自傲。
無論是對于整個天下也好,亦或是放在單獨的人身上也罷,他都是那般的自傲。
而這放在了一個帝王身上,那便是無比十足的帝王風范。
足矣讓任何世人吹捧。
慶功宴上。
趙匡胤與顧瑾又商談了許久,兩人的想法在此刻達成了驚人的默契,那就是都決定暫緩進攻。
快速的擴張所帶來的影響對于一個王朝而言可不是一點半點。
雖然如今正是變局之時。
但大宋如今就連蜀地的種種問題都沒有徹底搞定,如今又快速屯兵了南漢與南唐,無論怎么看都需要暫緩一下腳步,最起碼要將內部的種種問題整合一下。
其實南漢的疆土對于大宋而言倒并不是什么問題。
顧氏于兩廣之地的影響極為驚人。
海貿的快速進步,所帶動出的一切,讓兩廣之地已經再也不是原史之中的光景。
再加上種種的信仰因素。
這一切都大大加劇了顧氏于兩廣之地的地位。
在顧氏的幫助之下,想要快速整合兩廣倒也并不是什么問題,主要的關鍵仍是在蜀地以及南唐舊土。
當然,兩人倒也不至于就此而停下腳步。
大爭之世在前,
凡事若欲為之,必先筑基于國力之強,內修政理如此,外拓疆土亦然。
無論是趙匡胤也好,亦或是顧瑾也罷。
兩人的核心戰略都是先南后北。
如今的初步架構已然要達成,剩下的對于如今有著滔天聲望的大宋而言,已然是無需再動兵了!
有時,聲勢本身,便是最利的兵器。
在顧瑾諫言之下,趙匡胤宣布改元“開寶”,并昭告天下,宣示一統南方之志。
——消息傳開,各方震動!
而事情的發展也并未出乎顧瑾的預料。
就在開寶元年六月。
吳越君主遣送太子入汴,自請廢國歸降。
自此,大宋盡收南方之地,與北方之北漢、遼國,形成南北對峙之局。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
作為一個全才。
顧瑾可不僅僅是在操練著大宋的兵馬,同樣也在與趙匡胤配合著重新整合宋地種種制度。
這是他們必須要做的事。
趙匡胤所定下的制度確實是太過于基礎了一些。
如今的大宋已經不能說是小國了。
雖然還沒能做到大一統,但畢竟是已經統一了整個南方,無論如何都需要讓整體的制度更加完善起來。
也好在趙匡胤是開國之君,同樣也是一個殺伐果決之人。
兩人配合起來。
根本就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擋住他們。
顧瑾對于大宋的制度進行了多方面的更改,其主要關鍵仍是以商利農的法子。
江南以及兩廣的海貿便利,給予了支撐這一切的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顧瑾進一步放寬了海貿政策。
無論是江南還是兩廣,都是海貿的關鍵區域。
對于當前的大宋而言,若想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國力,這無疑是最有效的途徑。
當然,顧瑾很清楚這一政策背后所隱藏的風險。
若依顧氏子弟一貫的風格,他斷不會采取這樣的舉措——畢竟顧氏一族的眼光,向來比常人更為長遠。
但如今形勢已然不同。
列國紛紛推行改革,尤其是北方強敵遼國,在法家基礎上融匯新時代思潮,構建出一套全新的體系。
他們借鑒商鞅之“法”,強調律令嚴明、賞罰有據;吸收申不害之“術”,注重馭臣督政、考核績效;融匯慎到之“勢”,強化君主權威、鞏固中央集權。
三派合一,并以耕戰為立國之本,在遼國全境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
甚至就連顧易都注意到了此事。
遼國疆域遼闊,遠超大宋。
更關鍵的是——
當今九州不同于原先的歷史軌跡。
雖然外族仍保留畜牧傳統,但在九州文化持續擴展的背景下,各地耕地面積早已發生變化。
正因如此,這種源自中原、卻深化于北地的耕戰體制,尤其適合遼國。
整個遼地就像是和大宋達成了兩個極端。
商與農——
各自以為重心。
包括北漢,如今也正在進行著大刀闊斧的改制,只不過其卻要略遜色于遼。
不僅僅是因為北漢的實力本身就不如遼國。
最為關鍵的原因同樣是北漢君主實在是太容易被蠱惑了一點,這也使得整個北漢之中各方派系人馬相殺甚為濃烈。
也正是因為如此,顧瑾才不得不選擇做出這個選擇。
大爭之世,本該如此。
不過,他也預留了后手——在全宋境內重啟御史臺,正是為了今后遏制商業過度擴張埋下伏筆。
顧易一直默默注視著這一切。
不得不說,這一次的亂世,是真正讓他心潮澎湃的一次。
甚至都要遠遠超過了廣為人知的三國時期。
新思想的噴涌而來,使九州在原有文化基礎上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
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
前人積累的思想資源已經極其豐富,新思潮不必再像古代圣人那樣篳路藍縷、開辟荒原,行教化之舉。
雖然如今看起來九州相比于原史的變化并不算太多。
但實則不然。
無論是從教育上也好,包括對四方的影響力也罷,如今的九州都遠非原本歷史可比。
諸子學說——從孔孟之仁政到韓非之法治,從墨子之兼愛到老莊之自然——皆已被反復闡發、深入辨析。
新思想的出現,只是在這一基礎上實現的一次全面飛躍。
這注定會帶來一眾于學術之上的大才。
甚至有些人在原本歷史之中都從未出現過。
就比如如今在遼東行改革之舉的何禹,其本身在原本歷史之中查無此人,但如今的成就絕對可以稱之為當世最為耀眼的一批人之一。
這就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勢。
超越了以往所有的亂世,其所能夠帶來的改變也將是前所未有。
不僅僅是王朝的興衰。
關鍵的便是思想。
就亦如昔年春秋戰國時的列國并存發展到大一統。
如今,同樣也是如此!
這會對未來造成什么樣的改變,顧易目前也暫時不知。
但無論怎么看——
此事對于九州而言都不能算是壞事,對于顧氏同樣亦是如此,因為各個派系都是以大一統為核心。
這在根本之上便免于了九州分裂的結局。
而除此之外,思想的進步絕對是推動科學良機之一,也是顧氏將影響擴散到全世界最好的機會。
縱使顧氏子弟會受到限制。
顧易都必須要去做。
時間匆匆流逝。
在這場波及天下的改制浪潮中,九州之間的肅殺之氣愈發濃重。各地明爭暗斗不斷,任何人都能清晰地感覺到,一場席卷天下的大戰,仿佛一觸即發。
值得一提的是,大宋始終沒有放松戰備,一直在整軍經武,儼然擺出隨時準備北伐的態勢。
這是顧瑾的決策。
大宋正值國勢鼎盛,如此舉措不僅能持續擴大王朝聲威,還可促使更多百姓心向大宋。
此時,開封城外。
踏.踏.踏.
一隊騎兵正快馬加鞭馳向城門。
守城士卒望見飛揚的顧氏旌旗,不敢有絲毫阻攔,迅速打開城門,任其長驅直入。
顧瑾并未減速,徑直馳入城中,直至皇宮前方才勒馬。
“全軍列陣——待我面圣。”
他語氣平靜卻不容置疑。
說罷,便快步走向宮門。
“喏!”
身后的數十甲士沒有任何猶豫,便齊齊的發出了一聲怒吼。
皇宮外的侍衛們,旌旗不定的盯著這些人,縱使這些人明明什么都沒做,但那種爆發出來的氣質便已經是讓他們感受到了懼怕。
與歷代顧氏子弟治軍的風格不同,顧瑾極其注重軍紀。
過去一年多來,他大力整頓宋軍,律令嚴明、要求極高。
這也是形勢所迫。
五代十國時期武人之跋扈,在原本歷史中已可見一斑,更何況當下這個更加混亂的世道。
整肅軍紀,是顧瑾非做不可的事。
而這所帶來的成果同樣非凡,雖然顧瑾處置了不少驕兵悍將,但整個宋軍的實力卻要遠超以往,尤其是在斗志上,壓根就不是原先可以比的。
福寧殿。
“臣顧瑾,拜見陛下。”
聽著殿外傳來的聲音,趙匡胤連忙放下了手中的奏疏,擺了擺手,讓宦官趕緊將顧瑾給帶了進來,臉上也是立刻便露出了一絲笑容。
他對顧瑾的態度越來越好了。
至于原因,同樣也很簡單。
那就是顧瑾的種種制度已經起到了結果。
與耕種不同。
商業發展的速度本就要超過耕地,更別說江南之地原本就已經有了足夠的基礎。
短短一年的時間下來。
整個大宋的稅收已經提高了近五倍。
這是一個極為駭人的數字,雖然其中也有著大宋新屯兵的土地問題,但其中的關鍵可不在這些。
顧瑾免去了不少的土地賦稅。
尤其是在新收之地。
包括重啟御史臺所帶來的吏治改變。
趙匡胤雖然已經有了足夠的聲望,但終是不如顧氏數百年的聲望。
尤其是這一年來。
顧瑾相繼處置驕兵悍將乃至于貴族之人。
這讓他獲得了不小的兇名。
這才是其中關鍵。
見顧瑾一身戎裝步入殿內,趙匡胤并未在意他甲胄在身,未等對方開口便含笑問道:“懷瑜,何事突然返京?”
他語氣稍頓,繼而說道:“讓朕猜一猜——”
“可是為伐北漢而來?”
顧瑾對趙匡胤料中自己的來意并不意外,當即躬身應道:“陛下圣明,臣正有此意。”
他神色漸肅,繼續稟報:“近日臣已探得,遼國去歲收成較往年翻增一倍有余,更屢有動向表明,其意在西征西域、東定遼東,企圖貫通商路。”
“若臣推斷無誤,遼國將來必成我大宋心腹之患。”
“北漢一向首鼠兩端,立場游移,若不趁敵勢未成之際先除此患,待其南北呼應、站穩腳跟,恐悔之晚矣!”
趙匡胤聽罷,神色霎時肅然。
他雖早有北伐北漢之意,但對遼國近年來的具體動向,確不如一直身處前線的顧瑾了解詳盡。
這一刻,無數思緒在他腦中疾轉。
趙匡胤從來不是猶豫不決之君,更何況北伐之策早在他心中醞釀,僅片刻沉吟,他便斬釘截鐵道:
“好!”.
(Ps:月初跪求月票沖榜,求兄弟們多多支持一下,魚萬分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