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第6章 百家爭鳴,滅二國揚天下(求月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最新章節列表 >> 第6章 百家爭鳴,滅二國揚天下(求月票)

第6章 百家爭鳴,滅二國揚天下(求月票)


更新時間:2025年09月11日  作者:魚羽漁鈺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魚羽漁鈺 | 操控祖宗 | 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這無疑是一次極具力量的回擊。

無論是趙匡胤在顧氏學院中的舉動,還是顧氏子弟出巨鹿追尋趙匡胤而去,隨著這兩件事逐漸傳開,瞬間在整個九州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震動。

——思想,終將開花結果。

新時代的思想其實早已為天下人所知,只不過始終未能更進一步。

亂世終究影響了許多事物,但也正是在這亂世之中,孕育著新時代的萌芽。

正如昔年戰國時代,終會有英豪出世,掃平亂局、一統天下。

而如今,這個契機似乎已經到來。

顧氏為何一直備受矚目?

并非是因為諸侯覬覦他們的人才,或是巨鹿的勢力。

在未揚名之前,縱使顧瑾等人確有才干,也不至于引起如此重視,巨鹿更不必多說。

真正關鍵在于顧氏在許多時候,確實能夠代表天下人心。

當顧氏終于決定出山的消息傳開,天下即將統一的傳言愈發甚囂塵上,甚至連老一輩的儒生都開始宣稱“趙宋已得天命”。

哪怕就算宋君趙匡胤不認天命之說。

這也擋不住他們的想法。

這種人心所向的影響力,才是各路諸侯最渴望得到的東西。

而這種影響力,也恰恰為新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爭之世正是如此。

當大宋僅用一年時間就滅掉一國,又如同當年唐太宗請出顧氏一般,得到顧氏的支持,這就已然為整個天下的變革鋪平了道路。

列國之中,總有許多受新思想影響的學子,希望趁此東風崛起,在各國推動一場又一場的改革。

仿佛就在這短短時間內,整個時代的氣息徹底改變了。

就連顧氏學院中,也有無數年輕學子紛紛奔赴列國,迎接這場前所未有的變局。

一個顧易從未見過的時代終是到來了。

像極了昔年的列國爭霸。

但又與當初有著完全的不同。

至于原因,同樣也很簡單。

宣揚大一統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之下便已經起到了作用。

所有的改革核心皆是以大一統為主。

而就在這璀璨的大勢之中,一個個不同的理念亦是再次出世,就亦如當初的那般,百家爭鳴。

顧易一直都在冥冥之中注視著這一切,其實就連他也未曾想過此事竟然會帶來如此之大的影響。

當初成立顧氏學院之時。

他確實是想過,通過顧氏學院來一點點的扭轉天下人的思想,并搭建起科學的基礎。

這一點確實是成功了。

但除此之外——又發生了許多顧易從未想象到的東西。

不過顧易對此倒是并未有什么害怕的。

九州不同了。

此次顧氏所做的一切若是當真傳到了后世,其影響與功績絕對要遠遠超過以往所做的一切。

百家齊放并不可怕。

思想上的碰撞才能產生出最符合當前時代的全新思想。

他真正有些擔憂的也只是顧氏所需要面對的修正罷了。

別忘了,顧氏已經許久未曾出過顧康顧熙那般堪稱為當世之最的人才了。

這或許就是因為此事的影響。

但顧易對此倒是并沒有太過于慌張。

顧氏是必須要做事的。

若是碌碌無為任由歷史沿著原有的脈絡前行,他又何必再進入這個游戲?

這便是這條路的代價。

還是那句話,顧氏眾將持續向前。

縱使這條道路有著萬般的艱險,顧氏亦沒有半分的退路。

時間匆匆而逝。

開封。

趙匡胤并沒有違背自己的承諾,自返回開封的第一件事,他便直接將顧瑾提拔為了太傅。

群臣對此自是毫無意見。

截至今日,太傅這個位置仿佛已經成為了顧氏的專屬。

就算有旁人獲其名。

亦是追封。

來表彰其不朽的功勛,但朝堂之上也唯有顧氏才擔得起這太傅之名。

而隨后,趙匡胤便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他重新劃分了整個大宋的權力。

將整個大宋的軍隊指揮權全都調任給了太傅之職,讓太傅成為了最高的指揮統帥,并明令下旨顧氏將世襲罔替太尉之職。

這就與之前完全不同了。

雖然對于大宋的群臣而言,顧氏踏入朝堂,定然會成為朝堂之首。

他們也能接受。

但這種世襲罔替的武宗魁首那便不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了。

甭說是那些文臣,甚至就連不少武將都不答應。

包括趙光義等宗室!

但,他們終究是攔不住趙匡胤。

顧瑾其實對此倒是并不怎么在乎,顧氏這些年來縱使持續輝煌也未曾代代都擔任太傅之職,但趙匡胤的態度卻十分的堅決。

他先是與群臣講道理。

直至發現道理講不通了之后,他便直接揮下了自己的屠刀。

他,從不是心慈手軟之人。

這就是大爭之世的開國之君,沒有任何人能夠擋住他的道路,攔下他已經確定了的想法。

重用顧氏,是趙匡胤絲毫都不隱藏的想法。

他也不在乎什么后世之名。

同樣的,他也不怕無官員可用,顧氏學院之中有無數的學子愿意跟隨顧氏子而來。

這給了他十足的底氣。

至于武將方面,趙匡胤本來還想著和他們講講道理。

但顧瑾這一次卻攔住了他。

與文臣不同。

武將這方面,只需要一場大勝便足以讓對方心悅誠服。

而這,也恰恰就是顧瑾最為擅長的方面。

他的武力與統帥值,在經過“洛書協律器”的加持之下,可是有著足足80、81點。

這已然可稱之為當世最為頂尖的一批統帥了。

縱觀整個青史。

能夠達到顧琛那種滿數值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超過九十之人都是罕見。

他必須要親自折服這些人,才能真正的坐好武宗之首的位置。

而且對于顧瑾而言。

他一直都記著一句話。

顧氏走到今日,并不需要任何人的攙扶!

而他的第一個目標,便是南唐,與南漢等國!

這與趙匡胤的想法不謀而合。

而顧瑾與他兩個更不是會猶豫的人,就在確定了目標之后,顧瑾親自率領大軍直奔南方而去!

乾德四年,十一月。

大戰,驟然而起。

天下人的目光,紛紛聚焦于此。

各國不僅想借此窺探大宋的真正實力,也同樣想看清顧氏子弟的才略。

這可是顧氏多年隱退之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出手。

又怎么可能不被天下人所矚目?

顧瑾對此心知肚明。

這一戰,他毫無保留,將顧氏累積的聲望與謀略運用到了極致,意圖以最快速度連下二國,徹底重振家門威名。

這并非出于顧瑾的一己之私。

顧氏既已與趙宋聯手,本就震動列國。

顧氏揚名,便是趙宋揚名。

他不愿、也不能浪費時間。

如今,列國紛紛推行改革,就連契丹也改國號為“遼”,意圖順應九州大勢、煥然一新。

這一切,皆是大一統路上的變數。

顧瑾決不允許此次統一出現任何意外。

在這一背景下,這一戰的結果,幾乎毫無懸念。

南漢君主劉鋹,聞聽顧瑾率宋軍前來,未戰先怯。

他本就民心盡失,大敵當前,更毫無親自率軍、振奮士氣的膽識,反而采取了一個極其愚蠢的策略:

他竟修書送至顧瑾手中,自詡“漢室子孫”,懇請顧氏與劉氏再度聯手,光復大漢江山。

這是身邊宦官為他獻的計。

劉鋹深以為然,在他眼中,顧氏與劉氏的歷史淵源,無論如何都該遠勝于新興的趙宋。

他不僅許下與趙匡胤相似的承諾,更提出要封顧氏為王。

此舉看似精明,然而當顧瑾將書信公之于眾,南漢最后一點軍心,也隨之徹底瓦解。

甚至未等宋軍兵臨城下,南漢朝廷內部已生變亂。

劉鋹被自己的臣子捆綁出城,獻降于大宋。

不足三月,南漢便亡于大宋兵威之下。

當然——

雖是如此,但南漢國內仍是有著一些忠心于皇室之人。

雖是禮崩樂壞。

但在九州之內,從不缺少這般的豪杰。

對這些人,顧瑾起初并未一味強壓,而是派人多方勸降。

直至眼見勸說收效甚微,他才親率大軍出擊,將一切潛在的抵抗,徹底踏平。

消息傳開,天下震動!

縱使南漢實力本就不算強盛,君主劉鋹又昏庸無能,可這畢竟是一國之地。未等大軍兵臨城下,便已引發內亂、君主被縛獻降——如此威勢,足以令列國為之屏息!

南唐君主李煜幾乎第一時間遣使送來國書。

與劉鋹不同,李煜雖非明君,卻以詩才名揚天下,也并非暴虐之主,終究做不出劉鋹那般的愚行。

他愿自廢帝號,降稱“江南國主”,甚至主動提出將弟弟與兒子送往開封為質。

若在戰國時代,這已是極大的讓步。

然而當今天下,早已不是當年。

大一統才是關鍵!

九州,不能出現第二個帝王!

乾德五年,六月。

顧瑾正式開啟了平南唐之戰。

其實此番滅南唐真正的關鍵便是在于長江天塹,這同樣也是在原史之中困住宋軍的難題之一。

但如今則完全不同。

——江南之地的發展實在是超出了原史太多太多。

貿易這種東西就是如此。

縱使亂世依舊,但它也不曾被完全的影響到。

雖然不及盛唐。

但也遠非是原本歷史可以比肩的。

列國皆需倚仗貿易所帶來的巨大利益,這在根本上保障了其持續繁榮。

而這些貿易所依賴的商船,如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九州的造船業一直在穩步發展。

盡管顧易未曾直接推動,其進步速度未至跨越時代,卻也在不斷趨于完善。

別忘了,貨船生來便是為了載貨。

即便不如能航海的戰船,其運載能力也絕非尋常。

并且顧瑾也絲毫沒有忘記顧氏子弟天然的優勢。

就是這滾滾大勢!

他不斷地用各種手段來推動南唐境內的人心浮動,以推動其國內的亂事。

沒有人不怕死!

更別說百姓天生便會對顧氏有著一份好感。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顧瑾親率大軍渡江,縱使南唐早有防范。

但在當前的局勢之下,終是不足以來扭轉大局。

甚至都無需去管他處。

顧瑾的唯一的目標便是金陵!

無論是為了將這一份戰果擴大也好,亦或是圍點打援也罷。

這都是當前最好的戰術!

大軍齊至,金陵被圍。

終是與劉鋹所面臨的處境不同,雖然李煜所提拔的都是一些沒有什么能力的臣子,但這些人對其的忠心確實毋庸置疑。

他們愿意為了南唐而赴死。

在原史之中同樣也是如此,李煜也是在最后才投降了趙匡胤。

但這一次終是不同。

或許是因為這些年來顧氏所引起的思想轉變,又或是因為意識到了自己終是難以成為那一統天下的明君。

李煜只堅持了三天,便選擇了率領一眾大臣投降。

甚至還給各地想要來救駕的人馬送去了書信。

而他只跟顧瑾提出了一個要求。

若是可以活命,他希望能夠前往巨鹿,居住在云韶閣之中。

于李煜而言。

適合他的道路乃是文圣之路,而非帝王之路。

而對此,顧瑾自是答應了下來。

李煜此番舉動確實出乎他的意料。盡管早知李煜非治國之材,但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他都稱得上是一位君子。

乾德五年,十一月。

南唐正式并入大宋版圖。

短短一年之內,連滅兩國。

消息傳開,九州驚震!

顧瑾,字懷瑜,顧氏二十五代子也。

少通經史,尤善兵策,顧氏學院出,乾德四年,隨太祖而出。

拜太傅,領天下兵馬都總管。

太祖賜丹書鐵券,詔曰:“顧氏世襲太傅,典禁軍,永為天下武宗之魁首。”

群臣嘩然,或諫曰:“權柄過重,非國家福。”

太祖按劍叱曰:“朕得顧氏,如魚得水,豈容妄議!”

瑾亦慨然曰:“臣當以三尺劍酬知遇,何須世祿為?”

十一月,受命南征。

時南漢主劉鋹昏聵,聞瑾至,遣使赍書,欲以“復漢室”說之。

瑾當眾焚書,揚聲曰:“顧氏佐命新朝,豈從僭偽?”

漢軍聞之土崩。

未及接戰,鋹為臣下所縛,輿櫬出降。

瑾整軍入城,秋毫無犯,唯誅宦豎三十余人,嶺南遂定。

轉伐南唐,后主李煜懼,去帝號,稱江南國主,請納質子。

瑾奏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愿陛下混一四海。”

太祖許之。

瑾乃陳兵采石磯,夜渡長江,火焚樓船數百。

金陵圍城三日,煜素服出降,持玉璽獻于軍門,兩役畢,得州四十,戶百萬。”

——《宋史.顧瑾列傳》


上一章  |  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