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輔國的倒臺就仿佛是一道宣判一般,徹底斷了所有人心中僅存的期望。
——皇帝竟也低頭了。
作為李亨的絕對心腹,李輔國如今能夠落得這個下場,其實便已經說清楚許多問題了。
在手握著大義的顧氏面前,這初登基的皇帝亦是不得不選擇低頭。
可他們又能做些什么?
聯合皇帝針對顧氏?
且不說天下人答不答應,他們找不到理由。
顧氏從始至終都未曾做過什么大逆不道之事,是李亨答應開始的新政,亦是李亨放棄了他們。
更別說顧氏手中還握著李世民的遺詔。
這才是最為鋒利的殺器!
整個洛陽局勢大變,百姓們雖然未曾察覺到異常,但一個個官員卻是如履薄冰,生怕顧軒將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甚至就連作風都開始謹慎了起來。
不少官員終是做出了決定,開始主動請辭,就是想著顧氏能夠放過他們一次。
而顧軒也未趕盡殺絕。
對于這些人,他終是給了他們一條生路,未曾將顧氏弄到舉世皆敵的地步。
但這也已經足夠了。
還是那句話,顧易本就不會下死手,能夠順利將整個新政徹底鋪開便已經足夠了。
轟轟烈烈的改革大勢自洛陽而出,朝著天下各地輻射而去。
一個個御史再次走出洛陽。
就如同昔年那般,在監察天下的同時開始于各地籌措起了了新政的種種。
而顧軒這個太傅也自然而然隨著新政的徹底鋪開而忙碌了起來。
——涉及新政。
實在是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他這個太傅,也好在這一代顧氏子弟之中倒是還有一些人能力不錯。
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幫得上顧軒。
并且哪怕是能力不足,亦是可用顧氏子弟的身份前往各地推行新政。
這同樣是能給顧軒帶來不小的幫助。
但饒是如此,他所面臨的種種政務亦是從早堆到晚上,并且他時不時也要親自出面,去震懾一些人去親自落定一些政策。
對于這些事顧易確實是幫不上忙。
雖然他一直都在有所成長,但顧易的成長多半還屬于是整體上,包括自己的心態。
但放到細節上那便不夠看了。
朝堂雖不似戰場那般詭譎,但其中的各種手段亦是不少,可不是看過幾個古裝劇權謀種種便能駕馭的。
而且新政涉及整個九州。
顧易可以根據現代人那種思維的前瞻性來給予大局上的籌劃,但放到細節上他也便有些不夠看了,只能讓顧軒自己來解決。
不過他亦是沒有閑著,而是趁著這個機會借著顧軒的口將標點符號普及了出去。
并沒有大規模的宣揚只是通過顧氏內部。
包括如今的文壇圣地云韶閣。
顧易并未選擇大張旗鼓的去普及這些東西,強行如此同樣也會徒費時間。
這種極為有利便捷的東西讀書人自己便會將其分辨出來。
當然,這次的普及符號同樣也很簡單,只是最為基礎的幾個,包括逗號句號問號等常用符號。
其實顧易之前便曾發現了這個問題。
只不過當初的他還太過于年輕,一門心思的都放在了所謂的大事上,反倒是將這些看似的“小事”拋在了腦后。
如今想來,這類便利萬民的創舉,其功績或許更能流傳久遠。
而那些一時一地的“大事”,其影響終究局限于當下。
這同樣也是顧易心境轉變所帶來的提升。
其實他此次操控針對于顧氏還有許多的安排,但奈何萬事皆不能急于一時,只能待這天下的局勢穩定之后再著手施行。
時間匆匆而去。
至德二年,九月。
高仙芝自遼東凱旋。
果如顧易所料,此役再度大獲全勝。高句麗、百濟等好戰派系,幾被其盡數蕩平,斬獲無算。
時隔數十年——
大唐的皇旗與顧氏的旌旗,又一次牢牢地插在了遼東的土地之上。
再次喚醒了這片土地之人對于顧氏的畏懼。
遼東王及百濟王與他共同而歸。
顧軒于朝堂之上接見了他們。
而也直至此時,顧易才再次操控起了顧軒,于大殿之上要求遼東之地建立學院普及九州文化。
相比于西域青藏高原等地。
遼東對于此事的接受程度顯然是要高許多,遼東王與百濟王就壓根沒有半點拒絕的意思。
不僅僅是他們心向九州,甚至就連他們的子民亦是如此。
在顧易看來,甚至此時直接讓他們融入九州或許都不是不可能。
但在深思之后顧易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所謂的融入可不僅僅是要土地,最為關鍵的還是思想上的改變。
在顧氏加持之下。
九州當前的影響力確實要遠遠超出了原本歷史,但相比于九州內部如今的遼東確實還是過于落后了一些。
無論如何當先更正他們的思想。
出于私心,顧易決議于遼東之地創建顧氏學院,就如琉球等地的顧氏學院一般,從根上開始一點點的普及九州文化。
而對此李亨亦是沒有拒絕,包括朝臣亦是并未覺著此事如何,此事就這樣被敲定了下來。
除此之外——
顧易亦是令人掌控起了兩國的宗教示意。
正如對待吐蕃時那般。
經歷了這數百年的養望,顧易已然決定再次為顧氏披上一層不同的保護傘,并借此大勢進而轉向整個世界。
至于未來如何——
顧易亦不知曉,但至少以目前的局勢而言,此事對于顧氏并沒有什么壞處。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終于徹底駛離了原本的軌跡,奔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
自顧軒歸京之后便開始的人口普查之事也終于是有了結果,大唐如今的明面人口九千余萬,若算上暗中隱匿的人口。
實際上定然早已過了一億大關。
這確實是一個極為驚人的數字,此次大亂雖然看似影響沒有那么大,但實則不然。
四方動亂之下,所死亡的百姓亦不是少數。
不過能有著現在這個數字其實便已經十分難得了,畢竟這還未曾算那些已經漸漸融入九州的外族人口。
若是將其全都算上的話,九州的人口絕對數倍于原本歷史。
這就已經足夠了,顧易對此倒是極為的滿足。
至德三年,四月。
隨著官場的逐漸穩定,顧軒終是開始了進一步的動作,將目光落在了土地之上。
他于洛陽召見了附近寺廟的住持,十分直接的宣布了自己的決定。
這自然是又會迎來一陣反抗。
雖然如今的佛教還遠遠沒有到原本歷史之中最過分的時期,但面對顧氏所定下的規矩,他們又豈能聽從呢?
甚至這些人的反抗程度都超過了朝堂上的官員。
不僅僅有人直接撞死在了顧軒面前,甚至就連普通的百姓都受到了他們的一些煽動,于各地開始鬧騰了起來。
沒辦法,讖緯迷信這東西向來就是如此。
現代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著魔之人,更不要說在這種時候了。
顧氏的影響力確實很大。
但這些個和尚可是日日都在他們面前啊,這所帶來的影響在很多地方都不是顧氏可以比肩的。
其實顧易對于佛教道教這些東西一直都沒有什么太多的想法。
因為想要完全除掉這些東西本就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也從未將目光放在這些人的身上,只是有時候不得不去管控一下。
就比如現在。
不過他卻也同樣未曾料到事情會如此發展。
冠軍侯府。
“竟……竟足足一千四百萬畝?!”
顧軒盯著密信上的數字,饒是深受顧易影響,此刻亦是駭然失色,聲音都帶上了幾分顫抖。
不,何止是他!
甚至就連顧易都極為的震驚。
佛教到底如何,他心里再清楚不過了,但想著因為顧氏的出現,佛教的發展遠不及原本歷史,不至于會太離譜。
但萬萬沒想到竟然會是這么一個結果。
他豈會去相信這上面的東西?
當然,這并不是不相信御史們的品行,只是他知道這些寺廟有著太多太多隱匿土地的手段了。
能夠被輕松查出來的,多半都是這些和尚故意賣出來的。
實際上至少翻倍。
別忘了,寺廟可是免稅的!
這其中所產生的利益可想而知。
而且除此之外,更讓顧易感到震驚的是,這些家伙竟然已經開始搞起了高利貸,甚至還涉足了商業。
包括海貿之中竟然都插上了一腳。
這大大出乎了顧易的預料。
竟然在這種情況之下,這群家伙都能發展到這種地步。
“太傅,”一旁大臣的聲音透著沉重與焦慮,“眼下如何是好?”
“各地急報不斷,佛門信眾受其蠱惑,公然抵制新政,圍攻御史!”
“更有甚者.”
“已有地方州縣衙署被狂熱信徒圍堵,言稱‘護法’,不許朝廷官吏靠近寺廟半步!”
話音剛落,便又有御史急速沖了進來,朝著顧軒拱了拱手說道:“太傅,京畿八百里加急來報——”
“廣化寺突發大亂!”
“數千信眾受寺中妖僧煽動,手持棍棒農具,悍然將御史臺派去清查田畝的吏員圍困于寺前山道,水泄不通!”
“為首者鼓噪‘毀佛奪產,必遭天譴’,群情激憤,已與維持秩序的差役發生激烈推搡,棍棒相加!”
“當地府兵恐激起民變,投鼠忌器,不敢全力彈壓。”
“御史一行被困其中京畿,難行新政!”
話音剛落。
一瞬間,便讓整個堂內的氣氛凝重了幾分。
幾個堪稱為顧軒心腹的大臣在此時更是不由得紛紛色變,滿臉都是凝重之色。
——此事確實太大了。
甚至都要比新政一開始所面對的阻力還要大。
顧氏可以不在乎那些官員,但這成千上萬百姓們的抗爭顧氏就不能再輕易忽視了。
民望——本就是顧氏最為關鍵的核心。
這數百年來,顧氏之內并不是沒有出現過敗家子,但哪怕就是這些人亦是都要遵守著這條鐵律。
若是不然便會被立刻逐出顧氏。
尤其是在顧易有了通靈玉之后,這更是成為了顧氏的鐵律。
人少也就罷了。
但這一次所鬧起來的百姓顯然不是少數。
這一刻,顧易的腦海之中閃過了無數的思緒。
——自是不可能退步!
顧易記得很清楚,在原本的歷史之中,九州之內是有過數次大規模的滅佛行動的,哪怕就連唐朝武宗時期亦是有過此舉。
并且武宗滅佛可是動作極大,甚至都可稱之為舉國行動。
其成果也極為駭人。
《資治通鑒》記載其——收膏腴上田數千萬畝,拆毀寺院四千余座,民間私建佛堂、蘭若數萬。
強制還俗二十六萬有余,釋放寺廟奴婢近二十萬。
這種行動可是遠遠超出現在制度的。
但顧易卻記著武宗當時滅佛并未引起太大的亂子,甚至當時都可稱之為唐晚期了。
那現在為何.會如此?
各種思緒在這一刻不斷從腦海之中閃過,顧易細細在腦海之中對比著原本歷史與現在的種種。
下一刻,他猛地便意識到了原因。
今日之九州.尚未經歷過滅佛!
顧氏的出現已經完全改變了歷史,在原本歷史之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之時亦是激起了僧人起義。
此間種種,豈不是正如如今這般?
此事必須要解決。
若是不然的話,很有可能在將來的某一日炸開,若當真如此,以讖緯迷信的威力恐怕其所帶來的影響甚至都會超過安史之亂。
這一刻,顧易的心中瞬間便有了思量,伴隨著他的心念微微一動,沉吟了良久的顧軒在這一刻終是有了動作。
他迎著滿堂官員或驚惶、或憂慮、或探尋的目光,緩緩起身,將那一封封密信握在了手中,淡然的吐出了一句話:
“新政所系,非為一人之私,乃為大唐江山永固,九州萬民福祉!”
“且不論佛門公然違抗朝廷政令,已是僭越!”
“單憑其隱匿田畝、逃避賦稅、盤剝生民、染指高利、操控商賈、涉足海貿、蠱惑人心、裹挾百姓、抗拒王法.樁樁件件,鐵證如山!”
“其罪——”
顧軒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斬釘截鐵的決絕,如同利劍出鞘,寒光四射:
“罄竹難書!罪不容誅!”
“彼既以信仰為甲胄,以信徒為戈矛,負隅頑抗.”
短暫的停頓,吸盡了堂內所有的空氣。
“那便——”
“滅佛!!!”
二字出口,如驚雷炸響。
所有人的表情在這一刻都是不由得微微一變。
“諸位且安,吾當上書陛下,言明其中利害。”顧軒淡然的道了一句。
說罷,便直接朝著書房而去。.
“顧軒改制——
此乃唐王朝最為關鍵的轉折點。
其不僅僅開元之治后因玄宗而改變的政治風氣,同樣亦是彌補了大唐制度之上的漏洞,徹底解決了安史之亂所帶來的種種影響。
雖其所改的種種制度以現代的目光來看并不完美。
但亦是足矣說明顧氏的不凡。
彼時大唐戶口逾億,四夷賓服,貞觀遺風復振寰宇。
顧軒以雷霆之勢整飭百僚,清丈田疇,厘定賦稅,更張兵符,遂使中央威權重鑄如岳,藩鎮桀驁終化塵煙。
其于劫灰之上再立廟堂,于離亂之世重拾人心,硬生生將傾頹之巨廈,拽離崩析深淵,復歸一統煌煌。
此亦為唐祚最后之榮光,如落日熔金,余暉映照千載。”
——《唐王朝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