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沒人能夠想到在短短時間之內,大唐這種蒸蒸日上的帝國會突然生出這種一系列的變故。
權力的更迭并未流血。
自是不可能會對大唐的國力造成什么太大的影響。
但群臣如緊急卻仍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對于李世民這個已經步入晚年的帝王,每一個人都心懷著無比的畏懼。
生怕在這場權力的漩渦之中,受到任何的影響。
李世民的心情確實極差。
對于此事,李承乾越是表現出無所謂,他心中的悔意便會愈發濃郁。
他終是正視了自己于教育上的失敗。
并借此開始思考起了自己的得失。
其實對于他而言。
很多東西,他同樣也沒有選擇。
就如昔年的他那般,只想成為大唐的十方爭渡使,到后來也不得不走到這一條路上。
如今同樣也是如此。
李世民雖是帝王,雖然能夠掌控一切。
但無論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也好,亦或是為了子孫后代也罷,這都是最好的選擇。
貞觀二十一年,四月。
大船正式建造完成。
李世民親自為其賜名為——拓海號。
寓意拓展海洋。
其實他是想親自前往嶺南,去親眼看一看這艘巨拓海號,但可惜的是他如今的身體已經足以支撐他完成這些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從中原前往嶺南雖然已經不再有那么多的危險了。
但這種距離,也不是如今的他能夠完成的。
他還不能太過于任性。
或許同樣也是覺著自己有些對不起李承乾,對于此次航海的成員,李世民做了萬全的準備。
他從各地為李承乾挑選了五千精兵。
包括糧草輜重無數。
這無疑是對大唐一個很大的削弱。
而且雖是大船,但前往大海注定也是十分危險,很有可能便會全軍覆沒,葬送在大海之中。
但他的態度卻也十分的堅定,這是他給李承乾的根基。
只要能夠平安到達一處陸地。
這些人,便是他最大的籌碼。
在他的堅持之下,群臣最終也不得不放棄諫言。
而顧氏也同樣在做著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
顧磊決意要和李承乾共同前去,就連顧易對此都是頗為的驚訝。
顧氏自是一定要派人前去。
但顧磊這種性子,能做出這種決定實在是過于難得了一些。
顧易忽地就發現了顧氏子弟的另一個特點。
——重情!
或許也唯有生活在顧氏這種家族之中,一個人才會對于感情有著絕對的信念,昔年的一代代人似都有這種特點。
在一番議論之下,整個顧氏族內足足有二十人決意出海。
包括已然到了遲暮之年的第十八代子弟。
作為顧煜的弟弟。
他如今真的距離死亡只在咫尺之間了。
但他卻沒有絲毫畏懼,按照他的話來說“能夠死在海上,此生已然足矣,也算是不負先人。”
沒有人能夠阻攔。
時間轉瞬而逝,眨眼間便已然到了臨行之際。
雖說“父子之間沒有隔夜仇”,但李世民李承乾這對父子之間卻是完全不同。
自那一日之后兩人的關系更加的微妙了。
李世民是真的想要給予李承乾補償,尤其是在感情上,想要償還他這些年來中所犯下的錯誤。
但李承乾卻似完全放開了,連演戲都不愿意再演下去。
他對李世民確實沒有什么感情。
自記事起,李世民便在外出征,隨后歸朝之后,更是讓李承乾日日感到不安,是長孫皇后一直都在陪伴著他。
再到后來成為太子。
李世民便開始對他進行起了魔鬼教育。
這又能有什么感情?
在原本歷史的記載之中,李承乾當太子的時候便很少去拜見李世民。
就更不要說如今了。
直至臨行前夕,他才去見了李世民最后一面。
父子相對,氣氛依舊凝澀。
李世民似知李承乾心緒翻涌,未再多言,只深深凝視著他:“他日功成,若我已不在.”
“亦可于祭祀之時,告知我。”
他甚至未用“朕”字。
李承乾聞言,眼神驟然一顫。
凝望著眼前帝王滿頭的霜鬢,他第一次覺得,兩人之間那遙不可及的距離,仿佛消融了。
喉結微動,他終是鄭重頷首,旋即伏地,向李世民行了一個至重的大禮:
“兒告退。”
“萬望父皇……善自珍攝!”
說罷。
李承乾緩緩起身而去,動作仍是往日的那般。
但李世民的心中卻再也沒有了刺。
凝望著兒子漸行漸遠的背影,他眼眶愈紅,佝僂的肩背微微顫動,一滴濁淚終是滾落。.
作為顧氏籌備多年,李世民親自為大唐確定的未來之路。
此次的拓海號入海自是舉國矚目。
甚至就連顧靖都放下了手中的一切,開始關注起來了這件事,但又奈何他此時已經不再是自由身。
自是也不可能拋下一切,親自前往去細細探究。
番禺。
如今的番禺早已與昔年有了驚天的改變。
顧易昔年所制定的遷徙之舉,為番禺打下了足夠的基礎,雖未能將整個嶺南之地全部漢化完成。
但自番禺為始,周圍數百里之地的百姓也早已成了漢人。
無論他們之前的風俗有多么獨特,居住在何地。
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偉大之處。
極強的融合性,賦予了這片土地太多太多的可能。
這種速度其實已經算是慢了。
沒辦法。
自當初顧燁薨世之后,炎漢急速衰弱,隨之而來的就是天下大亂,能夠有此效果便已然算是不錯了。
只要等到航海之事徹底走通。
在巨大的利益之下,此地定會迅速融入九州。
這是一定的!
顧氏打下的基礎已經足夠了,現在的番禺真正需要的就是這一段時間的穩定時期。
一個個力夫于碼頭前搬運著貨物。
此事涉及之大。
無論是漢民也好亦或是其他族群的百姓們也罷,無數人圍繞在碼頭前,注視著注定會載入史冊的一幕。
顧氏于此地的一脈之主名為顧離。
雖是距離九州偏遠,但其中關系仍是未斷。
他保持著顧氏子弟的優良傳統。
令人于碼頭前作畫。
將整個拓海號,以及那各族百姓都畫到了其中,送去朝廷與巨鹿。
這已經成為了每一個顧氏子弟都有的習慣。
貞觀二十一年,七月。
驕陽似火,熔金爍石。
嶺南的盛夏,海風裹挾著咸濕的熱浪,席卷過人山人海的番禺巨港,于萬民灼灼目光的匯聚處,于震天價響的號子與祈福聲中。
拓海號終是踏海而出。
高聳的“拓海號”甲板上,李承乾與一眾顧氏子弟憑欄而立,目光同樣投向那漸漸遠去的番禺港。
海風獵獵,鼓蕩著他們的衣袍,卻吹不散眉宇間凝結的沉重。
此去煙波浩渺,萬里滄溟。
今生今世,可還能重踏九州故土?
無人能答。
這條路太過于陌生,無論能不能成功走出,他們這些人都注定會被整個歷史所銘記。.
消息立刻便被送回了長安,進而朝著整個天下漸漸散開。
一片片詩詞歌賦相繼出世。
對于這件事。
整個天下的士人皆是無比的關注。
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顧氏與李世民對此事的重視程度,早已在不覺之間便已經改變了天下人的態度。
浩渺汪洋,不再是令人卻步的絕域死地,它已化作九州之外,待一代代勇毅之士披荊斬棘、拓土開疆的無垠沃野!
這注定是一條篳路藍縷、以血汗丈量的漫漫長途。
而此途之上的開拓者——
其名,其志,其功,必將銘刻青史,長存不朽!
而自“拓海號”揚帆那日起,李世民整個人的狀態也是越來越差。
他距離自己的盡頭終是不遠矣。
留給他的,唯有無邊孤寂,如影隨形。
大唐前路仍在,然其力已竭,再難策馬揚鞭,親征遠略。
為后世計,他終是擱置了案頭紛繁的朝政,將殘存的心力,盡付于為大唐江山鋪就坦途的未竟之業。
這同樣也急不得。
李世民一直都在調養自己的身體,想要多撐一撐。
大唐出海的消息不斷朝著天下各地傳開。
這種大事,自是四方皆是十分的關注,雖然還未有什么成果,但在大唐的威儀之下,亦是選擇派遣使者前來恭賀。
而在顧靖的建議之下,李世民也終是答應了大辦此事,舉行慶典。
他要沖散大唐如今因他而起的頹然之氣。
這是李世民最后能為大唐做的,他想要給大唐留下一個蒸蒸日上的朝堂。
貞觀二十二年,一月末。
大唐天子李世民,迎來了他的五十壽辰。
在這“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能安然躋身“知天命”之年,已屬鳳毛麟角。
更何況,李世民還是一位宵衣旰食、勵精圖治二十余載的勤勉帝王!
此等壽數,此等功業,此等心力——在煌煌青史之上,亦堪稱驚世駭俗!
萬國衣冠,咸集長安!
整個大唐對于此事都極為的重視。
朝堂上下想要宣揚國威,就連百姓們也會因當前大唐的繁榮而感到自傲。
雖然身體不適。
但在萬國的使臣面前,李世民仍是強忍住了身體的一切病痛,在宴席之上肆意的宣揚著自己的威嚴。
太極殿。
金殿巍峨,華燈璀璨。
萬國使節,依序覲見,獻上奇珍異寶,聲震殿宇的賀壽之聲響徹云霄。
“恭賀天可汗萬壽!此乃深海龍宮之寶,唯天朝圣主可配其輝!”
“佛法東漸,護佑圣主!愿陛下圣體永安,如金剛不壞!”
“雪域神駒,獻與雄主!愿陛下龍馬精神,威臨八荒!”
一個個使臣按序走進殿內,獻出自己國家為李世民所準備的賀禮。
群臣皆是看著這一幕。
有人滿臉興奮之色,有人眼眶通紅。
此等盛世,與他們所有人都有著關聯,這是足矣讓任何讀書人感覺到自傲之事。
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上,同樣也在看著這一幕。
盡管他病容難掩,雙頰深陷,眉宇間滿是疲憊,但他身上的威儀卻仍是絲毫不散。
沒有任何人敢于直視他的目光,那種來自于靈魂之中的畏懼感足矣讓李世民不開口便可以威壓一切。
他一直都未曾開口,節省體力。
直至所有使者祝賀完畢。
李世民這才終是有了些許動作,深深的吸了口氣后,便驟然起身,掃視著在場眾人,淡然開口:
“諸卿遠來,賀朕生辰,更彰萬國睦誼,朕心甚悅。”
他的聲音并不大,但在這寂靜無聲的殿內,卻亦是能夠清晰傳進每一個人的耳中。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這一瞬間看向了李世民。
“朕觀天下,貞觀以來——”
“東至大海,西越流沙,南抵珠崖,北絕大漠”
“商旅絡繹于絲路,黎庶安其業,四夷慕其化。”
李世民的目光一一看過眾人,整個人的語氣愈發的嚴肅:“此非天幸,乃法度昭彰、甲兵精銳、君臣同心、萬民協力之故也!”
“朕嘗聞,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然——”
“我大唐之木,根深千仞,非尋常之風可撼!”
“我大唐之岸,磐石為基,非尋常之流可蝕!”
他的目光愈發銳利,整個人身上的威儀也在這一刻全然傾瀉而出:“朕愿與諸邦,共享太平之福,永續敦睦之誼。”
“然——”
“若有不明天時、不恤黎庶、不遵法度、妄興刀兵、擾我疆域、亂我商道、害我臣民者.”
他緩緩踱步走到了一旁,再次拿起了那陪伴他大半生的弓箭:“勿謂——”
“言之不預也!”
“縱使朕垂垂老矣——”
“朕之甲士;”
“朕之良將;”
“朕之煌煌法度——亦當如泰山北斗,永鎮乾坤!”
說罷,也不知是從哪里來的力氣,李世民竟然再一次拉開了手中的強弓。
動作行云流水,恍如時光倒流,重現當年策馬挽弓、睥睨沙場的英姿!
搭箭!
引弦!
松指!
“嗖——!”
一道破空之音猛然在太極殿內炸響,那支雕翎箭直直的插入了太極殿正中。
甭說是那些藩國使臣,就連大唐的百官都未曾想到這一幕,臉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驚駭之色。
但畢竟是朝臣,他們卻也反應極快。
隨著長孫無忌率先起身,一眾官員立刻便朝著李世民跪拜立刻下去。
“陛下神武!天威浩蕩!”
“臣等——伏惟再拜!”
聲震殿宇!
在這一聲聲的喊聲之下,四方的使者也是終于反應了過來,也不顧心中的膽寒,連忙便朝著李世民再次拜了下去。
——震懾!
李世民顯然是想最后再震懾一次四方藩國,這也是他這個帝王最后能為大唐再做的事。
顧易同樣也在看著這一幕,心中不由得亦是有些酸澀。
或許這也就是歷史的迷人之處。
人無完人。
無論其是非功過,能夠做到這些,對于一個帝王而言,其實便已經足夠了。.
“貞觀一朝堪稱我國歷史發展的關鍵里程碑。
在九州歷經長期動蕩后,唐太宗李世民成功實現統一與安定,同步推動國力增長與文化傳播。
他使得自炎漢時期開啟的多民族融合制度,在整個貞觀一朝再次得到了發展。
此舉彰顯中華文化的強大融合力,同時為后世奠定根基。
其所推行的拓海之策,雖未在當時立顯成效,然就后世發展而言,其奠基之功實不可沒。”
——《唐王朝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