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顧玲的這個打算,甚至就連顧易都沉默了。
他無法阻止顧玲。
無論是她醫師的身份也好,亦或是她顧氏女的身份也罷;
她這樣做都無可厚非。
顧易當然也明白這一點,只能選擇給予她適當的幫助。
雖然對于醫術這方面顧易也不懂。
但身為一個現代人,他還是能給顧玲一些基礎的幫助。
顧玲并未選擇直接離開嶺南。
雖是心意已決,但她也需要總結此行的關鍵,包括學習這些地方巫醫們的手段。
顧易再一次忙碌了起來。
在此之前。
整個嶺南之地的局勢已經趨于平靜,但隨著近兩萬的漢人涌入,便注定會為嶺南再次帶來各種各樣的不穩定。
包括顧易也需要合理的規劃這些人的去處。
讓他們在這個關鍵的時期將作用發揮到最大。
上天到底還會給顧燁留下多長時間,顧易也不知道。
但顧易明白的是——
他不能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
對于此次遷徙而來的百姓,顧易早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他打算讓這些百姓負責開墾與農耕。
這是越民不具備的優勢。
都無需顧易進行太多的干涉,華夏民族農耕的天性便能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之中生根發芽。
至于越民——
仍是負責梅關古道以及運河的開拓。
在這期間他們可以吸收農耕上的經驗,同樣也能讓他們有機會開始融合大漢的文化。
開拓的事絕對不能停下。
如此慘重的損傷若是不能解決,饒是顧易將整個嶺南打造的再怎么優秀,也無法緩解嶺南與大漢的隔閡。
這期間,自是免不了摩擦。
兩個文化的初步融合,包括越民對于大漢百姓的抵觸,以及大漢百姓骨子里的自傲。
各種因素加持之下,這種融合方式就充滿了矛盾。
顧易也只能通過顧氏的聲望來壓制著一切,在其中進行調和。
包括普及大漢的法度。
日日都有人死去。
在這種初期開荒的時代,傷亡完全不可避免。
但隨著遷徙而來的百姓漸漸適應了氣候,他們骨子里的韌性就展現了出來。
華夏民族絕對可以稱之為世界上最有韌性的民族之一。
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之上。
他們就如同當年開拓中原的那一代代先祖們一般,于這片荒蕪的土地之中揮灑著自己的汗水。
而在這期間——
顧玲以及朝廷派來的那些醫師們也在奔波于四方。
在一邊減少傷亡的同時一邊總結經驗,吸取著知識。
這注定是一條漫長且艱難的道路。
能在此生徹底的打通大漢前往嶺南的路線,顧易便已經能夠知足了。
至于剩下的偉業.他也只能交給后人去做。
時間匆匆而逝。
隨著一股新鮮血液注入到這片土地之中,在當前局勢平定的情況之下,整個嶺南正在隨著時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番禺為中心。
一片片土地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片片圩田相繼被開辟。
且因為嶺南之地氣候的緣故,在開辟的同時這些百姓們便已經開始了播種。
甚至就連顧易都未曾料到。
此行前來的顧氏子弟之中竟然還有人才。
此人名為“顧誠”。
他的屬性雖然一般,但卻有著一股旁人沒有的機靈勁。
在顧易根本就沒注意的情況之下,他竟然開始嘗試雜交起了嶺南之地的旱稻與中原之地的水稻。
這或許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顧誠原本在巨鹿之中,就是負責緊盯農耕之事的人。
甚至就連顧易都未曾想到這點。
雖然還不知道這次的簡單雜交到底會變成什么樣,但卻也十分值得期待。
最關鍵的變化還不只是這些,整個番禺城內也是變化非凡。
文化的交融促成了一個全新的市場。
漢人包括越民在這其中進行交易。
包括漢人的學堂也終是迎來了越來越多的越民。
從巨鹿而來的顧氏子弟,雖然他們的才能確實十分一般。
但領著一些讀書人教導孩子這種事,對于他們而言確實是太過容易了一些。
雖然才剛剛開始。
但隨著雙方文化的持續交融,這其中的矛盾也是越來越少。
整個嶺南之地在這種情況下竟真的有了一種萬象更新,欣欣向榮的感覺。
顧易的想法還有很多。
他甚至都有著想將番禺城重建的心思。
按照顧易的思路。
他想要將番禺城定為一個港口城市,并以此為基徹底打通海上絲綢之路。
此舉不僅僅可以造福九州;
同樣對于顧氏而言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
但現在這種事也只能想想,他目前要做的就是要完成拓展梅關古道以及掘開嶺內部的運河。
局勢愈發平穩。
但顧燁始終也不能落得半分安寧。
朝中的書信不時傳來。
劉諶就如同當初的劉禪一般,越來越擔憂顧燁的身體情況,想要他回到洛陽來。
但顧燁又怎么可能離去呢?
此事無論對于九州也好亦或是顧氏也罷,都是關鍵所在。
在大局未定之前。
顧燁必須一直待在嶺南之中。
甚至都無需顧易干涉,顧燁自己便做出了這種選擇。
乾極二十五年,四月;
洛陽再次送來了消息。
張華病逝了。
他終是未能等到顧燁回朝的那一天,將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大漢朝堂之內。
時代終是要再次翻頁。
這個輝煌的時代也終是要進入倒計時。
劉諶并未問顧燁對丞相之位的看法。
他與劉禪不同,雖然對顧氏的心思相差不大,但他絕對要更符合一個帝王一些。
六月;
鐘會亦是選擇了告老還鄉。
張華的逝去,似乎是終于讓他意識到了年華不再。
自己那越來越慢的思緒,不是鐘會這種自傲之人能夠接受的。
他與張華不同。
鐘會只想將巔峰的自己留在朝堂。
他不顧所有人的反對,竟然想來嶺南看一看。
雖然劉諶給他派了很多的人。
但以鐘會這種讀書人的身體再加上年齡太大,他亦是死在了途中。
尸體葬在了嶺南邊境。
悶熱的氣候之下,顧燁甚至連見他尸體一面的機會都沒有,只能讓人將他的墓穴修繕的恢弘一些。
故人相繼離去
這對顧燁造成了極大的心理打擊。
人往往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后,都會莫名的懷舊。
如今顧燁就是如此,甚至就連顧易都無法緩解他身上逐漸生出的暮氣。
很顯然,留給他的時間也已經不再充裕了。
乾極二十七年,七月;
歷經多年的奮戰。
終于——
梅關古道拓展完成,顧燁甚至親自去走了一趟,在確定了工程無誤之后,便再一次上奏劉諶。
打算開啟第二次的遷徙。
嶺南的漢人還是不夠。
聽聞此事,顧玲沒有半分的猶豫,直接便選擇離開了。
她這些年來的腳步從未停歇。
始終都游蕩在病患之中,增長著自己的經驗。
所救下的百姓到底有多少人,甚至就連顧易都不能確定。
不過就在這幾年時間下。
如今的嶺南之地已經流傳起了關于她的童謠。
將她稱之為來自顧氏的圣女。
甚至都已經有部落將其與顧燁并論,甚至還進行了供奉。
相比于上一次的遷徙。
這一次遷徙所鬧出的動靜并不算大。
人本逐利。
如今的嶺南仍是處于開發階段,所有的優勢都還沒能完全的展現出來。
那些個原本就是為了逐利的世族們自是興趣不會太大。
顧易仍是打算從巨鹿動手。
至于其他州郡的百姓,仍是如之前那般愿意相隨者便相隨即可。
這一次,足足五萬的百姓緩緩朝著嶺南而來。
路途上仍是免不了艱辛。
但這一次相比于上一次的傷亡卻要減少了許多。
足足有近四萬的百姓成功抵達到了嶺南。
這對于當前的時代而言,堪稱奇跡。
不僅僅是因為梅關古道暢通的緣故,同樣也有著顧玲的功勞。
——她真的成功了。
通過這些年來,在嶺南之地的觀察。
她結合當地巫醫的一些手段,與中原醫術進行整合,大大減少了各種疾病的滋生。
而隨著這些百姓再次抵達。
顧易終于可以開展自己接下來的計劃。
乾極二十八年;
一條自番禺為始的運河,終是開始挖掘。
顧易并沒有太大的野心。
這條運河只是于嶺南之內,目的就是讓四方的聯系更為便捷,想要建立以番禺為主的一個“經濟特區”。
同時間,他亦是對整個番禺進行了翻修。
自不是大規模的重建。
只是修繕港口。
他要趁此機會徹底定下番禺乃至整個嶺南的發展線路。
一切都漸漸步入了正規。
劉諶真的很想讓顧燁趕緊返回洛陽,已經派來了不少的官員來幫助顧燁做事。
但顧燁的態度卻仍是十分的堅決。
至少現在——
他絕對還不能夠離開洛陽。
時至今日,嶺南地區的好處已經完全彰顯了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雜交竟然真的成功了。
嶺南旱稻與中原水稻雜交出了一個全新的品種,雖然在現代人的概念之中產量仍是十分的一般。
但相比于原本的產量,卻也有了一定的進步。
顧易將其取名為“番禺稻”。
并根據顧城的建議,開始逐步的推行。
嶺南之地的氣候極為適合番禺稻的生長,可以保證每年兩季。
在隨著土地被不斷開墾的情況下。
產量極為驚人。
局勢愈發步入正軌,番禺城如今已經完全可以做到越民以及漢民的共處了。
并且最關鍵的是隨著生產力的提升;
華夏文明的包容性立刻便彰顯了出來,明明時間還沒過多久,但不少山越部落已經開始融入到了其中。
摒棄掉了原本的一些陋習。
將自己部落的文化漸漸融入到了大漢文化之中。
甚至都無需顧易干涉。
這種變化的速度遠超北疆,畢竟顧易并未往北疆進行遷徙百姓,兩者的進展自是不能同日而語。
顧玲如今仍是于嶺南四處行醫。
除此之外——
她也開始按照昔日在巨鹿一般,傳授著當地的孩子們醫術。
或許就是巨鹿百姓過多的緣故。
雖然身處異地,但顧氏的聲望卻是絲毫不減,甚至是越來越高。
原本在山越部落之中。
他們能夠記住的人也唯有顧琛一人。
甚至就連顧熙都不再其中。
但如今不同了,在無數巨鹿百姓的影響之下,他們對于顧氏也是漸漸升起了一股信仰。
任何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包括他們。
尤其是在當前這種餓不著生命還沒有威脅的情況之下,這種信仰根本就不需要讓人刻意而為之。
如在巨鹿一般.
甚至都沒有讓顧易主動去提,便有人為顧氏先人們建造了祠堂以及石像。
每日前去各地祠堂祭拜的人數不勝數。
就是這些人,在持續的擴大著顧氏于嶺南之地的影響。
顧易并未過多關注這些。
他現在的心思幾乎全都鋪在了各地的工程之上,想要盡可能的在這一代人之中將此事完全落下。
甚至就連制糖以及胡椒園的事他都只是簡單交代了一下。
隨后便將這些事交給了值得信任的官員。
所有人都感覺到了顧燁的態度。
對此,也有不少官員勸顧燁,想讓顧燁停下來好好的歇一歇。
畢竟對于大漢而言,他做的已經足夠多了。
不——
不僅僅是為了整個大漢。
在顧易的操控之下,顧燁于整個九州的功勞并不弱于顧熙與顧琛。
無論是民族整合也好還是科舉制的改革;
這一切的所作所為就是讓整個九州再次向前邁了一大步,這是無人可以比肩的功勛。
但無論是面對劉諶的書信也好,亦或是官員們的勸告也罷。
顧燁都無需顧易操控,便給出了直接的回答。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有些事我絕對不能留給后人去做。.”
在顧燁的堅定之下。
整個嶺南之地,幾乎日日都在改變。
終于——
就在乾極二十九年,十月;
伴隨著最后一鏟土被掘開,滔滔不絕的河水涌入新渠。
一條連接嶺南兩地的運河終是徹底完工。
這本應該是一件很值得開心的事,最起碼算是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目標。
但顧燁卻怎么都開心不起來。
至于原因也很簡單——顧翰不行了。
雖然他的年紀比顧燁還小,但亦是要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番禺。
看著床踏上奄奄一息的顧翰,顧燁雙眼通紅,緊緊的握著顧翰的手。
顧易此時的心情也是有些沉重。
他幫不了顧翰。
顧翰這真的是壽終正寢。
一個人的壽命長短有著很多的因素,不能光憑著他的年紀做出判斷。
其實若是能救的話,顧易倒是愿意救一救顧翰。
因為顧翰確實是做了很多事。
除卻開拓嶺南之外,這些年來他也一直在漢人與越人之間進行周旋,在一開始的時候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
但很可惜,生死皆有定數。
就連顧熙顧琛那種人物也敵不過歲月,他亦是無可奈何。
“兄長。”
此時,顧翰悠悠轉醒,目光望向顧燁,聲若游絲,顫聲道:“弟這便要去拜見祖宗了……兄長,您務必要保重貴體,切不可再如此日夜操勞。”
其嗓音虛弱,每吐一字,皆帶著微微的顫抖。
“我知曉了。”顧燁難得這般溫順應下,緊緊攥住顧翰的手,輕聲撫慰道:“莫要害怕,你先行一步,去地下陪伴祖宗,待兄長時日一到,自會去找你。”
話語之中,滿是坦然之色。
顧氏的家學傳承雖中斷了一代,然而面對生死時那無所畏懼的氣度,卻在潛移默化間延續了下來。
“祖宗?”
聽聞此言,顧翰原本黯淡無光的眼眸,瞬間閃過一絲光亮。
緊接著,他竟反手握住顧燁的手,聲音也陡然增添了幾分氣力:“兄長……祖宗他老人家,可會接納我這個不孝子孫?”
——不孝子孫!
這便是多年來,顧翰對自己的評判。
即便如今他已脫胎換骨,往昔那荒唐的自己,卻始終如影隨形,難以忘懷。
“祖宗定會為你深感驕傲。”顧燁毫不猶豫,斬釘截鐵道。
聞言,顧翰的眼神逐漸柔和下來。
他微微仰頭,目光仿若穿透層層承塵,望向天際。
沉默良久,他才緩緩開口:“兄長,弟此生所作所為,可曾無愧于顧氏這一姓氏?”
哪怕就是如此。
他仍然都在自我懷疑。
顧燁眼眶泛紅,用力握緊顧翰的手,言辭懇切道:“兄弟,自你改過自新。”
“一心為家族、為社稷奔波操勞,所作所為皆為大義。”
“我顧氏列祖列宗在上,定會贊許有加。”
“你一生光明磊落,為顧氏增添榮光,怎會有愧?”
顧翰嘴角浮起一抹淺笑,眼中滿是釋然,喃喃道:“如此……甚好……甚好……”
他的聲音愈發微弱,氣息也漸漸變得急促起來。
“兄長……能有你這般兄長,是弟之幸……”顧翰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吐出這句話后,緩緩閉上了雙眼,手也從顧燁手中滑落,就此溘然長逝。
顧燁緊緊握著顧翰逐漸冰冷的手,淚水奪眶而出,滴落在顧翰的手上。
整個房內,一片死寂。
顧燁很想控制住自己的淚水,但卻無論如何都控制不住。
他想要起身。
但就在起身的剎那,他竟然也是一個踉蹌。
甚至就連顧易都未曾反應的過來。
下一瞬間——
顧燁整個人便直接倒了下去。
此事在整個嶺南掀起了驚濤巨浪,并迅速朝著洛陽送去了消息。
雖然在顧易使用了“藥到病除符”后。
顧燁在當夜便醒了過來。
但這個消息還是迅速向著四面八方傳了過去。
顧燁的影響太大了。
可以說,整個嶺南之地能夠安穩的走到今天,顧燁在其中有著無法抹去的功勞。
如今他的身體竟然出現了問題。
雖然嶺南局勢已經漸漸穩定下來,但也注定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大將軍!”
“兄長!”
眼看著顧燁睜開了雙眼,顧玲等幾個顧氏子弟與文鴦等將立刻便沖了上來。
每個人的臉上都滿是擔憂之色。
顧玲更是直接抓住了顧燁的胳膊,為他把起了脈,隨后臉上就閃過了一絲驚訝之色。
不過還未等她多言。
顧燁便直接起身,看著文鴦說道:“阿鴦,著你立刻派人統查四方,但有人膽敢作亂,格殺勿論!”
局勢剛剛穩定,顧易絕對不能容忍嶺南現在出現差錯。
“大將軍!”
文鴦還想在說些什么,但看著顧燁那堅定的表情,終是沒能說出口只是認真拱手旋即離去。
他現在也已經不在年輕了。
相比于當初,他現在對于這些事更加的有了經驗。
待文鴦離去顧燁又再次看向了自己的幾個兄弟,沉聲道:“墨卿的喪事便只能交給你們了。”
房間內氣氛無比沉重。
眾人皆是有些擔憂顧燁的身體,直至顧玲開口。
“兄長身體無礙。”
聽到這話,眾人這才安心了些許,旋即紛紛離去。
“兄長.您恐怕.”
待眾人離去,顧玲的表情頓時便頹廢了下來,她能感受到顧燁脈象的虛弱。
這就是壽命將止之兆。
顧燁搖了搖頭,并沒有多言什么。
雖然身體仍是十分虛弱,但顧燁還是堅持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以此來安眾人的心。
并且他也迅速給洛陽送去了消息,說自己的身體沒事。
但劉諶的圣旨還是立刻便傳了過來。
這還是劉諶第一次這般嚴肅。
他無論如何,都必須要讓顧燁立刻趕回洛陽。
顧易并未做什么干涉。
他并不是一個毫無感情之人。
顧燁已經做得足夠多了,如今既然已經到了最后的時刻,他還是愿意如同當初顧嘯時那般將時間留給顧燁自己。
而顧燁的選擇仍是未曾改變。
他認真的上疏,將其中因果干系都告訴給了劉諶。
并表明了他的態度。
若一切完成,屆時他未曾死去。
無論如何他都會立刻返回洛陽,無論能否到達都一定會回去。
但若是一切未曾安穩。
死在嶺南或許也是天意。
亦是無論如何,他都不會這般直接離去。
這就是他的宣言。
自此之后——
甚至都無需顧易的操控,顧燁自己便重新拾起了往日的工作,為整個嶺南制定著開拓的計劃,任誰都不能更改他堅定的意志。.
Ps:求推薦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