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易當然也明白,要想做成這一切并不容易。
民族融合所需的生產力是要遠遠超出當前這個時代的。
四方蠻夷為何要不斷進攻大漢?
其核心原因便是因為生產力的不足!
他們的制度與文化;
相比于大漢而言要更加落后,而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更是不足以支撐他們進步下去。
這才是雙方矛盾不斷的根本原因。
顧易這一次就是想要嘗試打破當前的這種局勢。
相比于原本的歷史——
當前的大漢要更加強盛了太多太多,這也是顧氏出現后所帶來的影響。
四方蠻夷對于大漢的制度要遠比原本歷史之中更加向往。
這才讓顧易看到了機會。
或許他能重新的踏出一條路,徹底奠定下整個顧氏于九州之內的身份。
當然——
顧易也不知道此舉到底會不會成功。
但只要有一絲希望,也都值得他去嘗試。
國內城。
與鮮卑的王庭一般,整個國內城內的建筑也在模仿著大漢的建筑風格。
但高句麗甚至就連皮毛都沒有學到。
完完全全成了個四不像。
顧易再次將文鴦派了出去,讓他前去追殺高句麗王。
——只不過這一次顧易給了他限制。
并未讓他追出太遠。
文鴦這些時日終是漸漸有了一些變化,他的性子就是如此。
必須要一個心服口服之人來不斷地教育他。
才能一點點的改變他的魯莽的性格。
顧易當然不會將文鴦身上的戾氣全都磨下去,民族融合絕對是一個極為漫長的事。
而文鴦就恰恰是這鎮守一方最好的人選。
只有刀子和制度一起用,才有機會能夠達成顧易所期待的目標。
這可是一場從信仰到整體制度的大規模改變!
一切務必都需要慢慢來。
顧燁的才能確實不差,作為當代顧氏子弟之中最為優秀之人。
顧易只需要提供大概的思路。
顧燁便能根據自己的判斷完善其中細節,制定出更為符合當前局勢的制度來。
——首先而言自是針對這些部落之中的那些貴族們。
顧易這一次可不會收手。
除卻已經處死的那些貴族之外,就連剩下的向漢之人顧易也打算進行遷徙。
將他們遷往幽州的偏地。
讓他們進行開墾的同時一點點的融入大漢文化。
從根本之上,先徹底斷絕當前草原部落的統治體系。
顧易當然不會一刀切死。
人是有著習慣的動物,一刀切死只會引起更大的混亂。
顧易從這些部落貴族之中選擇了一批對大漢文化了解的子弟。
將他們重新任命成為了部落首領。
當然,這只是虛職。
真正掌權的職位還是需要漢人來擔任。
而在其中又從文化上出手。
將草原人所信仰的天神歸入大漢文化之中,從他們的信仰上一點點的產生影響。
并開放學堂與互市。
學堂自是與大漢當前的學堂有著不同。
顧易只是讓他們學習大漢的語言,并根據學習的成果來提高他們的身份。
至于互市——
那便是穩定雙方矛盾核心的辦法之一。
通過鮮卑的馬匹及烏桓的皮毛再加上高句麗的參藥等物,置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其實此事才是核心所在。
只有保證穩定,才能促進其他制度的實行。
當然也不會這么簡單。
除此之外,顧易亦是制定出了根據漢文化融合程度進行評級封地的各項政策。
包括這些部落之中的壯丁。
顧易參考了原本歷史之中北魏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在控制人數的同時。
同樣也給予了他們更多的希望。
規定只要聽從命令為兵多年之后便可以分得土地,賜予漢姓。
適當的融合了府兵制與均田制的核心。
包括他們具體的定居地等一切都有著限制與規劃。
這絕對是一件跨時代的大事。
也是歷史在始終向前邁進的必要抉擇。
其實很多人都只能看到歷史的表面,知道九州在這封建時代所締造出的榮耀,而忽略掉在這些輝煌之前一代代人的努力與進步。
就比如原本歷史之中的隋唐盛世。
多數人都只能看到當時的輝煌,卻忽略了北魏所打造的根基。
從根本上——
就是因為北魏孝文皇帝時所實行民族大融合的成功,新產生了更具活力的胡漢文化,才讓后世建立起了一個橫跨草原、農耕、海洋的超級文明體系。
這是一個開花結果的過程。
華夏能夠有著這種持續了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一次次的交融與新生絕對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顧氏的路還有很長。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生產力的提升。
顧氏的影響力絕對不止限于整個華夏土地之內。
顧易必須要讓顧氏走在時代前列,哪怕不是每一代人都能出現人才,也要保證家族有著難以想象的根基與底蘊。
消息迅速被送往洛陽。
——當聽聞北疆的消息之時,朝野瞬間沸騰!
一戰平三蠻!
這等功績可是大漢再興以來的頭一遭。
整個大漢的驕傲在這一日起達到了頂峰。
劉諶自是不會放過這種機會,將這個消息迅速宣揚了出去,利用這太學學子們的才華宣揚著大漢的天威。
整個大漢徹底沸騰!
顧氏子弟加上這種的戰況就是能夠讓百姓們的心激蕩起來。
盛世再次降臨了。
這是所有人源于內心深處所生出來的想法。
雖然天災已經過去了很久。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漢百姓們心中一直都還有著些許陰霾,這種陰霾必須要用時間或者其他振奮人心的大事所沖散。
而這一次,恰恰就是如此。
顧易想的沒錯。
當顧燁的名號再一次傳遍天下,愈發響亮之時。
一個早已形成了共識的念頭終是被人提了出來。
“顧氏子出,天下即興!”
各種童謠相繼從四地出現。
這并不是顧燁這一代人的功勞,而是一代代顧氏子弟所奮斗出的結果。
甭說是顧康顧熙顧琛那種名傳天下之人。
在顧氏最為嚴格的教育體系之下,就連那一個個不出名的顧氏子弟也在為整個家族發光發熱。
而如今.
便是這些努力開花結果之時。
當然,這種想法也會讓顧氏多了一層束縛。
那就是必須要有真正的人才出世3才能重新走入朝堂核心。
但這對于顧氏而言卻不是問題。
走入朝堂核心的目的無疑就是想要持續擴大家族的影響力。
顧氏當前還差影響力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顧氏必須要一點點的變革了。
無論如何——
顧氏都不能與一個單純的王朝綁定,而是要與整個九州進行綁定!
朝堂上的群臣對此亦是心知肚明,但哪怕是心有不滿也注定無法阻止。
在當前的大漢又有哪個家族能夠比得上顧氏呢?
不——
甚至顧氏都已經不能再被稱之為家族了。
巨鹿現在已經成為了一處圣地,縱使天下大亂之時巨鹿都沒有受到什么影響。
縱觀古今,這種現象可是從未出現過。
與其相比之下,天下其他的那些家族們實在是過于可笑了一些。
甭說他們這些家族;
就算劉氏這個皇族又能如何?
在百姓們心中的地位就真的比得過顧氏嗎?
顧氏已經不再是能用一個“家族”就能概括的存在了,在數代人的奮斗之下顧氏早已隱隱約約朝著信仰的方向所跨進。
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扭轉的趨勢!
但還未等到這種沸騰結束,顧易對于治理蠻夷們的奏疏便送了回來。
——朝野巨震!
這一次的影響要遠超之前的戰報。
一條條的制度可謂是直接將整個大漢廟堂的氣氛掀到了高潮。
這種制度對于朝臣們而言是難以想象的。
甚至就連張華鐘會等人都懵了。
顧易當然早已猜出了這點,在奏疏之中說明了原因,給出了一些合理的理由。
但這種制度還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抗拒。
這完全是不可避免的。
大漢官員的自傲遠超普通百姓,他們豈能接受顧易所提出來的制度?
對于他們而言——
蠻夷要想接近大漢便只有徹底的臣服。
此事在整個朝堂之上掀起了驚天巨浪,群臣們對這個制度展開了細致的討論與爭辯。
劉諶也猶豫了。
他就算再怎么英明也是注定會受到時代所限。
且當前的局面與原本歷史之中完全不同,最起碼現在神州仍在,大漢仍在。
這一切對于他而言實在過于顛覆。
但出于對顧燁的信任,他還是開始認真考慮起了此事。
與張華鐘會等人詳細探討。
張華等人確實不凡,在經歷了數日的思考之后,他們便已經領悟到了顧易這其中的深意。
但要邁出這一步對于他們而言仍是十分艱難。
最為艱難的便是劉諶。
毫無疑問,若是此舉當真能成功的話,這些蠻夷早晚都會融入到大漢之中,他們的土地也終會成為漢土。
這可不是表面上的占領。
文化上的融合就讓這一片土地就如同與遠古時期一般徹底融入九州。
若是當真能如此的話——
他這個皇帝的功績,哪怕就算加上前后兩漢中的所有皇帝,都絕對能排得上號。
但若是失敗進而引起了更大的動亂,乃至于那些抗拒之人所說的九州傾覆。
那他劉諶就要成為整個九州的罪人。
這對于任何一個皇帝而言,都不是能夠輕易做出決定的選擇。
但別忘了,他可是劉諶!
——寧可戰死失社稷,絕不拱手讓江山。
光憑著這一點便足以說明他的性格。
既已經得知了此事若是能成,那將會給整個大漢帶來難以想象的好處。
那他又豈會猶豫?
至于失敗——劉諶則毫不在意。
若是失敗他在打回來便是。
哪怕就算到了將來,他已經不在世上了,自有后世兒孫再為大漢征戰。
劉諶不是劉禪!
他寧可犯錯,也不會選擇什么都不做!
更別說提出這一切的還是顧氏子弟。
當確定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劉諶立刻便壓下了朝中所有的聲音。
皇帝、丞相皆準此事。
大局徹底定下。
劉諶的圣旨飛速被是送往北疆,他將所有的一切都交給了顧燁,徹底宣告整個九州再次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變遷自此而始——
國內城。
文鴦確實收了一些性子,雖未追擊多遠但還是斬殺了不少人。
高句麗王已經徹底詳細去了遠方。
在漢軍的威脅之下,他根本就不敢有半點回頭的心思。
沒辦法.顧易對于鮮卑烏桓貴族們的態度著實是讓他感覺到了畏懼。
顧易一直都在等待著朝廷的旨意。
雖然顧氏當前已經沒有了什么束縛,但除非是真正踏出那一步,不然的話在當前的時代就必須要保持著一些東西。
而踏出那一步,迎接顧氏的絕對是消亡。
數代人所打造的根基絕對會瞬間消散。
終于,隨著時間的流逝,圣旨終于被送了過來。
顧易簡單的看了一眼后。
便直接將圣旨交給了文鴦,看著他認真道:“阿鴦,你可能承此重任?”
必須要有一員大將鎮守。
這是在這項制度開始之前必須要保證的。
“大將軍,末將定能完成使命。”文鴦絲毫都不猶豫,鏗鏘有力的說道。
他始終都是這般自信。
但讓一個將領晉升為一方統帥的過程又豈會如此簡單?
不過好就好在,文鴦真正要做的便只是威懾。
顧易絲毫都不猶豫,立刻便開始了操辦。
這注定會迎來抵抗。
任何全新制度的出現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是能夠讓人輕易接受的。
但是抵抗又能如何?
顧易絲毫都不會留手,全部處死。
他就是要用鮮血奠定這一次變革的根基,踏平這一條道路!
“炎漢時期大將軍顧燁所提出的文化大融合,是我國歷史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節點。
其所實行的文化融合實踐既彰顯我國文明的包容特性。
也為后世提供了民族治理的寶貴經驗。
這場跨越草原與農耕文明的對話,最終熔鑄成后世王朝的文明基石,也為后世王朝的輝煌奠定了十足的根基。”
——《人教版歷史課本.七年級上冊(民族大融合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