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非唐第502章 南征在即(萬字大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歸義非唐 >>歸義非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502章 南征在即(萬字大章)

第502章 南征在即(萬字大章)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23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北城二千 | 歸義非唐 


“子不語怪力亂神,無非都是劉繼隆為自己日后稱帝造勢罷了。”

二月早春,江東南陵城外的牙帳內,身為主將的高駢將手中關于江北的情報隨意丟在案上,滿臉不屑。

牙帳內的沙盤十分精良,將整個江東兩浙之地都大致刻畫了上去。

如今的高駢雖然收復了池州,但由于孫儒敗于楊行愍之手,他手中可以調動的兵馬也不過只有四萬之數了。

其它還有兩萬多兵馬則是在堅守婺州、溫州,不能輕易調動。

饒是如此,面對他四萬兵馬齊聚南陵,北邊享受安逸的宋威還是傾江東之地來相助楊行愍,以此期盼楊行愍擊敗高駢。

“眼下江東有兵四萬,而我軍只有三萬,加之此戰又是攻堅,恐怕不易攻打。”

高欽只覺得此戰艱難,高駢卻搖搖頭:“楊行愍確實不好對付,但也僅限于此。”

“莫要忘記,我軍尚有三千精騎未曾調動,而南陵又屬平原。”

“我軍只需要令三千精騎襲擾其糧道,這楊行愍便別想安然無恙的帶著這四萬大軍離去。”

高駢尤為自信,因為他已經看出了自己和楊行愍之間的差距。

這楊行愍雖然本領不錯,但始終過于年輕,經驗不足,要不然也不會輕易丟失池州。

“可是,若是劉繼隆出兵襲擾我軍后方,又該如何?”

高欽皺眉開口,高駢卻道:“我軍以朝廷為名義出兵,若是劉繼隆出兵攻打我軍,那吾此前留的后手便能用上了。”

“后手?”高欽滿臉疑惑,高駢則是轉身看向輿圖,指著黔中道說道:

“眼下已經開春,劉繼隆沒有動兵的打算,顯然是沒有做好準備。”

“劉繼隆麾下兵馬盡皆北兵,唯有少量是南兵,而北兵難以適應夏季和秋季的江南氣候,故此劉繼隆必然不會在秋收前對湖南、江南登出動兵。”

“他要動兵,便只有走劍南道攻入黔中道,而黔中道的那些石堡,便是吾的手段之一。”

“至于第二道手段,那便要等他動兵,方才能夠施展。”

“只要施展這道手段,他所謂的大義便四面漏風了。”

高駢說著,高欽立馬反應過來:“您是準備擁立壽王?”

反應過來后,高欽又搖搖頭道:“可是僅僅擁立壽王,依托玉璽制作偽詔,卻也只是讓劉繼隆失去大義罷了。”

“沒有了大義,可劉繼隆還有數十萬兵馬和整個北方,我們又拿什么遏制他?”

見他詢問,高駢不緊不慢道:“失去大義,那洛陽的君臣還有什么作用?”

“劉繼隆麾下的那群將領,難道會無動于衷?”

“哪怕只能讓劉繼隆焦頭爛額幾個月,我們的目的卻也達到了。”

高駢要拖,只要能拖到來年開春,他就贏了大半。

江東和兩浙的實力,遠遠超過他的預估,若是他能獲得兩浙和江東,那擋住劉繼隆而割據江南也并非不可能。

“此事,汝莫要聲張,等待入秋后,再令鄺師虔準備登基所需的東西。”

“吾既然能在江北設置諜子,劉繼隆自然也能,必不能走漏風聲。”

高駢對高欽吩咐著,見他鄭重點頭,這才回頭看向了身后的沙盤。

“再等幾日,若是宋威再無援兵派出,那便說明這四萬兵馬即是江東最后的底蘊。”

“若是如此,那某便不客氣的笑納了!”

他看向沙盤上的江東,眼神不斷閃爍,他身后的高欽等人也紛紛精神一振。

似乎在他們看來,整個江東之地要不了多久便會懸掛上渤海的旌旗。

他們的對手,似乎只有北方的劉繼隆,其余人不過都只是插曲罷了。

作為他們此前所議論的對手,處于流言中心的劉繼隆也在南邊的議論聲中,不緊不慢的進入了鄧州地界。

“都給某把動作扎穩!”

“爾等既然選擇進入戰鋒隊做陣腳兵,便要時刻牢記自己該做什么!”

“若因你而壞整隊陣腳,便是左右弟兄不怪爾,念想其家人也不怪爾乎?!”

“殺!殺!殺……”

二月早春,當山南東道的百姓開始準備春耕,南陽城西那周長里許內卻響徹著操訓之聲。

校場上,久經戰事的老卒們,此刻正在指點新卒操訓,每名老卒擔任伙長、伙副,以兩人操練十人。

他們言辭激烈,但處處都是為了讓這群兵卒更好的接受訓練,變得更為強大,以此能在接下來的戰事中保護好自己。

“這批新卒招募了多久,每日飯食如何,都開始掃盲了嗎?”

校臺上,劉繼隆站在主位看向校場上那數千名正在操訓的新卒,以他的目力可以清楚看到這些新卒大多瘦弱,四肢可稱纖細。

這樣瘦弱的身體,別說披甲,就是滿足眼下的日常操訓都做不到。

要知道漢軍可是每日一練,三日一操,十日大演的強度,沒點力氣和耐力,根本承受不住。

“回稟殿下……”

操訓這批新卒的是馬成的第四子馬彰,如今擔任練兵別將一職,負責鄧州境內所有新卒操訓。

他長得比他大兄馬懿略微清秀些,更偏向儒將。

面對劉繼隆的詢問,他不卑不亢道:“與其讓末將轉告殿下,倒不如請殿下與將士們一同用餐!”

“好!”劉繼隆欣然接受他的邀請,目光看向曹茂及昨日剛剛跟上隊伍的趙英:“都一起吧。”

“是!!”曹茂和趙英倒是沒有什么抵觸的,二人在遇見劉繼隆前,可是連飯都吃不飽。

漢軍將士吃的素來不差,他們也沒有什么可擔心的。

見狀,馬彰看向自己麾下的校尉,對其吩咐道:“吹哨,集結弟兄去大食堂排隊吃飯!”

“是!”年輕校尉連忙行禮作揖,拿起木哨驟然吹響。

“嗶嗶——”

刺耳的木哨響起,校場上的各伙兵卒立馬集結為隊,再由隊集結為旅,進而集結為團,直至最后聚集為兩個軍三千余人。

整個過程所用的時間不到一刻鐘,令劉繼隆十分滿意,畢竟后世幾千學生進行升旗儀式的時候,也不過幾分鐘乃至十幾分鐘罷了。

對于這些進入軍隊不到一個月,其中九成九以上的人都還是文盲的新卒來說,這個速度已經不算慢了。

“如果繼續操訓,末將有把握在三個月內,將時間縮短到半盞茶。”

馬彰恭敬向劉繼隆回答,劉繼隆則是并不在意:“先去看看你們給新卒的伙食吧。”

劉繼隆知道,他定下的標準是標準,但現實是許多部隊都達不到他所定下的標準。

這倒不是說朝廷發給將士們的口糧不足,而是各地有各地的難處,條件不允許。

“嗶嗶——”

哨聲在馬彰的示意下,很快有節奏的開始吹響起來,而校尉身后的兩名旗兵也開始揮舞令旗。

兩面令旗的旗語十分簡單,這些老卒們早已牢記于心,因此可以按照旗語指揮新卒們開始按隊伍先后來移動。

“營內有三千二百名新卒,故此分為東西兩個食堂吃飯,殿下準備去哪個食堂用膳?”

“西邊吧。”劉繼隆看著距離更遠的西邊說著,隨后便走下校臺,帶著眾人往西邊的食堂趕去。

那些隊伍中的不少新卒都在遠眺劉繼隆方向,因為他們都知道今天軍營里來了大人物,就是不知道這位大人物到底有多大。

只是如今所見,那六尺逾高的背影,著實能稱得上大人物,至少比他們這群五尺四五寸的人要高大太多了。

平日里那些比他們還高出許多的將校,此刻站在那道身影身旁,盡皆矮了幾分。

他們在看劉繼隆,劉繼隆也在時刻打量他們。

“鄧州之地,朝廷收復也差不多快三年了,這些新卒卻如此瘦弱,可見平日過得并不算好。”

“吾一路南下,所見百姓大多瘦弱,可供開墾的荒地還有很多,地方上可是有些難度?”

劉繼隆在走向食堂的同時與左右說著,馬彰聞言便道:“回殿下,山南東道畢竟遭受兵卒波及較廣,許多百姓家無余糧。”

“雖說朝廷免了頭年的賦稅,可這也只能讓百姓勉強恢復當初耕種的熟田,許多荒田卻無力開荒耕種。”

馬彰的解釋倒是有幾分道理,山南東道包含江陵府部分只有一百二十七萬口百姓,面積比后世位置相差不大的湖北省還要廣袤些。

只是土地雖然廣袤,但百姓沒有余糧開荒,朝廷則是因為北方的旱情和不斷進行的戰事而無法支持錢糧給百姓,山南東道的百姓自然就過得差些了。

若是劉繼隆能像此前一樣,繼續調撥糧食給百姓用作開荒糧,開荒所得熟田盡皆作公田均分給百姓,那山南東道的百姓便能過上好日子。

這個道理不只是用在此處,而是用在關東被戰爭所破壞的諸道各處。

這般想著,劉繼隆也走到了此處軍營的食堂,而這食堂主要是以青磚灰瓦的廚房,以及搭建草棚,擺放板凳,圍上三尺竹籬笆的草棚組成。

草棚內擺放諸多桌椅板凳,青磚灰瓦的廚房露出一面墻壁,擺上桌子,桌上布置木質碗筷和五大桶的米湯肉菜。

此時已經有兵卒提前到來,并且已經吃飽喝足。

見劉繼隆他們到來,他立馬起身作揖,繼而看向曹茂,仿佛在說飯菜安全可食用。

曹茂滿意頷首,劉繼隆則是上前拿起木碗可筷子,走到木桶前打量起來。

粟米飯、蘿卜湯、燉煮的魚片和炒制的野菜擺在他面前,他用打菜的勺子試探,但見桶內多魚片而少湯汁,不由滿意點頭。

在為自己打好飯食后,劉繼隆便坐到不遠處,安靜看著兵卒們進入食堂,排隊打飯后各自坐下休息,基本都選擇了遠離他們這一桌。

若非軍中有條例,恐怕他們周圍那幾桌的兵卒寧愿去角落蹲著吃,也不敢在他們旁邊吃。

劉繼隆沒有開口說什么,只是看著庖廚內將五大木桶換了又換,五十幾個庖廚在廚房內來回奔走,直到半個時辰后才漸漸慢了下來,而來到此處的一千多兵卒也紛紛吃飽喝足,繼續走出食堂,被安排去休息去了。

在兵卒盡皆離開后,劉繼隆才看向馬彰詢問道:“此處將士的湯飯錢,每月折合多少,與標準相比較如何?”

湯飯錢則是入伍將士的伙食費,由朝廷調撥錢糧發給各道,各道再發給各地軍營。

“營內弟兄,每月所耗費湯飯錢為三千貫,這是去歲臘月都督府定下的數額。”

馬彰如實交代,劉繼隆則是詢問道:“這點湯飯錢,是否足夠弟兄們吃飽?”

“自然是足夠的,甚至多有結余。”馬彰回應的同時,又干脆為劉繼隆解釋起了當地的情況。

“荊楚多食魚蝦及肉醬,許多東西他們并不知道如何制作,而軍營之中庖廚卻懂得如何炮制,故此許多在南陽百姓看來極賤的食物,在我軍手中都能買來作為飯食。”

“當初李都督尚在山南東道時,便令軍中騸匠去各村傳授騸豬育肥之法,這些村子送來的肉食也按照高出市價來收,百姓得了利,弟兄們也得了肉食。”

“如今南陽城外的各個村莊,皆與軍營有了往來,三十幾個村子,每日多則送來十余頭豬羊、少則六七頭。”

“雖說無法讓將士們吃個盡興,但肉食卻是不缺的。”

見馬彰說的如此之好,劉繼隆不免詢問道:“當地物價如何?”

“牛羊每斤二十二錢,豬肉二十錢左右,肥雞二百錢,野鴨百八十錢,大鵝四百錢,各類菜價不一,但每百斤多在八錢到三十錢上下。”

馬彰如實介紹,同時還為劉繼隆解釋當地的工價。

“鄧州境內,雇工每日工錢僅需十錢,工匠則多在五十錢到百錢不等。”

沒有什么技術,單純出賣力氣的工種,無疑是各種工種最便宜的。

但凡掌握門手藝,基本都能得到幾十乃至上百枚工錢,吃肉喝酒皆不愁。

只是這個時代,想要當工匠,要么就是去衙門當學徒,要么就只能自己掏錢給民間匠人當學徒。

沒關系和錢糧,便是想學門手藝都無處去學,因此當兵就成了各地百姓最向往的職業。

“倒是不錯了。”

得知鄧州百姓的情況,劉繼隆便大概了解了整個山南東道百姓的情況。

畢竟鄧州和唐州遭受秦宗權禍害不淺,若是如今都能發展的如此,那更別提其他地方了。

劉繼隆見狀起身,隨后看向遠處已經走遠的新卒隊伍,不由對身旁的馬彰吩咐道:

“你們練兵的時間不多,最遲十月便要開始準備應對南邊的戰事了。”

“若是來年二三月還不能結束戰事,屆時汝等便要做好準備南下。”

“是!”馬彰連忙端正態度,作揖接令。

劉繼隆微微頷首,隨即便帶著曹茂往營外走去。

馬彰等人在后護送,直到看見劉繼隆與曹茂翻身上馬,在精騎護衛下返回南陽城,他們這才回到了軍營里。

如在河陰時那般,曹茂在南陽尋了處院子供劉繼隆平日處理政務,并通稟了衙門,將這座院子所處的坊給管控了起來。

一時間,南陽城內的百姓都知道城內來了位大人物,而劉繼隆則是繼續過上了埋頭理政,時不時出城巡訪鄉野,探究民生的日子。

有他在隴右打下的基礎,加上他治國治吏打仗三手同抓的手段,凡漢軍所過之處,不超過兩個月便會更換原本的官吏。

原本的局面是流官和本地豪強出身的胥吏,流官想要好好治理地方,就需要任用這些豪強出身的胥吏,因此流官對地方能改變的事情并不多。

可漢軍來了之后,劉繼隆靠著關系龐大的學子群體,干脆將原本的吏員一掃而空,紛紛換上了流外的官吏。

盡管會有語言問題,但只需要在衙門用極低的工錢雇傭幾個識得地方方言和官話的百姓充為翻譯,便能解決許多問題。

劉繼隆這種辦法,對于朝廷來說自然是好的,這代表權力更加集中于衙門。

只是對于地方上的豪強來說,族中擔任的吏員被更換,他們許多隱匿的人口、田地便藏不住了。

正因如此,隨著河北的清丈和登籍造冊不斷進行,河北地區爆發民亂也越來越多。

豪強們只需要稍稍開始蠱惑百姓,發點米麥給旱災之下的百姓,這些百姓就宛若盲流般隨從作亂起來。

“燒!放火燒!”

“衙門不給我們交代,我們便自己討要交代!”

“朝廷要均田,衙門卻幾個月不均,定是狗官不舍得田地,鄉里們都去縣衙討個說法!!”

隨著劉繼隆南下的消息傳開,原本還在畏懼劉繼隆威勢的那些豪強頓時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裹挾百姓去沖擊衙門,放火燒毀官倉官庫的事情屢見不鮮,河北道雖有兵馬,但主要都在防御北邊的奚人和契丹人,在河北中、南部的兵馬并不多。

面對烽煙四起的河北道,擔任觀察使的羅隱也很果決,直接請令從河南、河東等處調兵針對這些豪強開始討平。

不僅如此,為了彰顯朝廷的誠意,他還分兵保護了那些世家的門庭,使得河北的不少世家在幾個月的時間里選擇作壁上觀。

河北的烽煙,從二月燃燒到了四月,眾多豪強被軍隊鎮壓、討平。

羅隱在其中發現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因此特意奏表送往了南陽。

劉繼隆看到他的奏表時,已經是四月下旬了。

“僧尼寺廟也參與其中了?”

南陽城內的院中,曹茂看著被劉繼隆剛剛放下的信紙,對于信中所說僧尼寺廟也在暗中派遣奴仆抗拒均田的事情感到詫異。

曹茂接觸的僧人,大多都是悟真與其弟子那種品德高尚的僧人,所以他還沒遇到過有僧尼指揮奴仆抗拒均田的事情。

“并不奇怪,這些僧尼手中土地可不少,朝廷早就頒布過法令,要均平寺廟的土地,重新考核僧尼佛法而收回度牒。”

“這群人想來也是知道這點,所以才選擇幫助豪強們。”

劉繼隆與他解釋著,目光卻停留在關內道張昶送來的奏表上,眉頭微皺。

“告訴羅昭諫,只要有證據,不管寺廟中僧尼名聲如何,盡數抓捕后發配平州。”

“此外豪強家產盡數充公,不要在乎世家如何看待朝廷,大不了將古董字畫及書冊類盡數便宜賣給他們,日后再找個機會尋回便是。”

“是!”曹茂應下,他自然知道所謂的“尋回”是指什么意思。

在他應下的同時,劉繼隆將張昶的奏表放在桌上,冷聲說道:

“這李思恭數月不回消息,莫不是以為靠這個地斤澤便能擋住朝廷大軍?”

“敕令張昶、鄭處、安破胡,征調鎮內騎兵及馬步兵,兵分三路強攻黨項,不從遷徙者……斬!”

“臣遵令。”曹茂見劉繼隆要動兵,連忙應下此事,隨后派快馬前去送信。

只是他剛走出院子沒多久便急匆匆趕了回來,身后還跟著手持數封書信的趙英。

見到趙英,劉繼隆便知道有事情發生了。

“殿下,江南有諜子傳來消息,高駢在南陵城外與楊行愍交戰,高駢以騎兵繞后截斷楊行愍糧道,楊行愍向宋威求援,而宋威不為所動。”

“楊行愍得知宋威不動,旋即只能堅守南陵,同時令李神福率軍趕往歙州。”

“二月二十二日,高駢以投石機及火藥強攻,炸塌羊角墻后與楊行愍交戰。”

“二十六日,李神福率軍走歙州突襲池州,高駢令其麾下將領王觀率騎兵千余馳往救援,李神福設伏敗王觀。”

“高駢不為所動,繼續強攻南陵,是于三月初十日攻破南陵城,楊行愍敗走宣城,李神福撤回歙州。”

趙英稟報此此事的同時將軍報遞給了劉繼隆,劉繼隆剛剛看完,趙英便把此役說了個大概。

高駢對楊行愍,最終還是以優勢更多的高駢取得了勝利,不過似乎代價不小。

“以信上所說,高駢所部死傷應該不少,不然不可能放任楊行愍突圍而去。”

劉繼隆找出值得關注的事情,對趙英繼續吩咐道:

“密切關注高駢動向,他應該會北上先占據采石磯和當涂縣,以此防止我軍渡江進入江東。”

“那我軍為何不搶占?”曹茂聞言連忙詢問。

“我軍沒有必要搶占。”劉繼隆不假思索的回答,繼而對曹茂說道:

“我軍不善水戰,故此最好的手段是將其兵馬吸引到河北,然后封斷其后路,將其兵馬全殲于江北過后,再渡江橫掃而去。”

高駢敢于指揮梁纘、俞公楚帶兵前往江北,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水師更強大。

只要有水師能占據長江,他在江北的兵馬可以隨時撤回。

劉繼隆要的就是他的這種錯覺,只有這樣,他才能將高駢主力全殲于江北。

只是在此之前,他還需要吸引更多的兵馬來到江北,最后再對江北發起雷霆一擊。

“敕令陳靖崇、張武、劉英諺、竇斌,各自分兵一萬進入山南東道,對江北八州層層包圍。”

“不必掩蓋蹤跡,就是要讓高駢知道,吾已經調集眾多兵馬,前來與之交戰。”

劉繼隆敕令吩咐過后,趙英不假思索的作揖,曹茂則是詢問道:

“殿下,若是高駢不與我軍在江北決戰,那我軍……”

“那正中吾下懷!”劉繼隆起身笑道:

“他要是在江北與吾決戰,便可重創其兵馬,再以水師擊敗其水師,全殲其兵馬于江北,繼而橫掃江南。”

“他若撤往江南,必然會重兵押往黔中,而我軍可直接進攻湖南,將其肢解。”

如果可以,劉繼隆自然是想要將高駢的兵馬留在江北,但若是高駢膽怯后撤,那他也可以換個手段來對付高駢。

不管是行軍打仗還是稚子游戲,無非就是見招拆招。

他可以出招,高駢也可以拆招,但來來往往,最后還是得靠拳頭來說話。

劉繼隆的拳頭比高駢的要硬,這就是他自信能贏的理由。

“末將領命!”曹茂見劉繼隆已經有多手準備,當即便不再詢問其他,而是與趙英走出衙門,將敕令發往各道。

在他的敕令的調遣下,諸道數萬兵馬開始在接下來兩個月時間里不斷進入山南東道,向南從各方面包圍高駢麾下的江北八州。

朝廷如此多的兵馬調動,自然是瞞不住高駢的,更何況劉繼隆如此大張旗鼓,高駢都不用刻意刺探,便能知道劉繼隆的想法。

“他這是想要在江北和吾決戰?”

五月下旬,在北方開始夏收的時候,高駢坐在南陵城內的縣衙里,面前則是坐著王重任、高欽、孫儒等眾將,所有人都在注視著他。

“劉繼隆所聚兵馬,恐怕不下二十萬之數,乃至更多了。”

王重任臉色凝重的對高駢說著,同時又道:“我軍在南陵雖取勝,然死傷兵馬不下萬五,如今東線已經無力更進一步……”

他目光看向高駢,忍不住作揖道:“高王,我們現在應該如何?”

“是啊高王,劉牧之二十萬大軍在江北包圍八州,不若撤回來吧?”

“我軍水師雄壯,只要撤回來,劉繼隆必然渡不了江,只能去攻打黔中。”

“對,撤兵來江南與之交戰,支援黔中來與他們血戰。”

“黔中不好打,漢軍必然會撞個頭破血流!”

“高王,下令吧!”

“高王……”

眾將各有想法,但目的都很明確,那就是舍棄江北,在江南與劉繼隆交戰。

若是換做雄才大略,有進取心的將領,自然不可能舍棄作為北征橋頭堡的江北八州。

但高駢此前遷徙八州人口南下的舉動,便已經讓不少人看出了自家高王似乎并不想在北方與劉繼隆決戰,而是更偏向割據江南。

在眾將的注視下,高駢起身來回踱步,遲遲拿不定主意。

他舍不得江北八州,哪怕八州已經沒有多少百姓,可這畢竟是北征的橋頭堡。

此外,他也清楚若是自己堅持在江北八州與劉繼隆交戰,那劉繼隆完全可以利用騎兵來輕松調動他麾下兵馬。

劉繼隆麾下的騎兵、馬軍著實太多,在長江以北與其交戰,并不是個好主意。

思前想后,高駢不免有些煩躁,但當他目光看向高欽后,他又突然冷靜了下來。

想要北征并不容易,若是君王有能力倒是好說,可若是沒有能力,那就是禍事了。

好在高駢沒有想著北征,他想的,始終都是利用江北的長江、漢水、大別山等諸多防線來層層消耗漢軍,以此為自己入秋后的手段做準備。

“敕令,梁纘、俞公楚,堅守江北諸州縣,沒有吾軍令,諸州縣兵馬不得輒動!”

高駢的話令眾人失望,因為這代表他們很有可能要轉變戰場,重點投入江北了。

“此外,告訴他們,沒有任何援軍,只有接應他們的水師兵馬。”

“另外告訴鄺師虔,在江西募兵三萬,隨時準備增援我軍。”

“是!!”眾將聞言,盡管都不認可高駢兩線作戰的決定,但在東線與已經被重創的宋威、董昌作戰,肯定要比去北線面對漢軍兵鋒要好。

更何況討平了江東,再繼續北上襲擾淮南也是不錯的手段。

在高駢敕令下,整個江南都開始有所行動。

三日后,高駢拔營攻往宣州治所的宣城,而此時的宣城卻根本沒有太多兵力來阻擋。

“砰!!”

砸擊桌案的聲音在宣城衙門內傳出,素來沉著的楊行愍,此刻卻臉色有些難看。

只因在他面前的眾多將領中,竟有不少人都勸說他歸降高駢,獻出宋威。

面對眾人目光,楊行愍盡力壓著脾氣,但語氣依舊不善。

“某楊行愍雖不是什么君子,卻也不會恩將仇報!”

“宋使君對某有恩,讓某獻出宋使君,某做不到!”

楊行愍這話不假,當初若非宋威挑選他,并一步步對他拔擢,他如何會有今日的地位?

“兵馬不足就撤往溧陽,守不住溧陽就守無錫,守不住無錫就守烏程。”

“總之誰再勸某投降高欽,便莫要怪某不留情面了!”

他語氣兇狠,頓時鎮住了眾人,使得眾人不敢開口。

這時反倒是作為楊行愍謀士的袁襲走了出來,對著楊行愍作揖道:“節帥此舉,看似愚忠,實則英明。”

不等楊行愍說話,袁襲便看向眾人,替楊行愍安撫眾人道:

“節帥若是聽了汝等所言,投奔高駢,那才是自降身份,自尋死路。”

“莫要忘了,這天下非江南一地,北方劉繼隆強盛,據聞近段時間又在江北大舉調度兵馬,儼然有南下的打算。”

“若是劉繼隆南下,我軍投向了高駢,高駢定然會調遣我軍西去堅守,而換上自己的兵馬來駐守江東。”

“且不提西去作戰何其艱苦,單說高駢早年掌握三川都能被劉繼隆擊敗,而今還未占據江南,又如何擋得住劉繼隆兵鋒?”

“依某所見,劉繼隆討平高駢也不過三四年時間,我軍依靠江東,如何堅守不得?”

“節帥要投降,也應該投降劉繼隆,為何要投降必輸的高千里?”

袁襲安撫住了眾人的心,他們這才想起了,在長江以北還存在著一個龐然大物。

只要他開始對付高駢,那江東肯定能守住,屆時再投靠劉繼隆,不僅有牽制高駢之功,還能以更高的地位投降,獲得更高的官職。

高駢再厲害也不過只是渤海郡王,而劉繼隆可是掌握朝廷,開府儀同三司的漢王。

投靠劉繼隆,肯定比投靠高駢獲利更多,這是毋庸置疑的。

“先生高見!!”

眾將聞言佩服之至,而袁襲則是笑著搖搖頭:“不過愚見罷了,只是汝等皆為局中人,某在局外,自然看得清楚。”

談及此處,袁襲又轉身看向正在思索的楊行愍,對其作揖道:“僅憑我軍,想要堅守數年還有些困難。”

“可若是能聯合董昌、錢镠一同堅守,擋住高千里兵鋒輕而易舉。”

袁襲這話倒是點醒了楊行愍,此前他們雖然與董昌合作,但確實沒有出力,主要是在后方襲擾襲擾糧道。

如果他們兩方一開始就精誠合作,也不至于在兩年時間里丟失六個州。

“好!”

楊行愍不假思索的應下,隨后親自手書令人送往了杭州。

在他派人送出手書的同時,他個人也帶兵撤往了北邊的溧陽,并派信給李神福,如果堅守不住就撤往睦州,走睦州撤入江東。

三日過后,高駢率軍占據宣城,并決定先攻打南邊的歙州,然后再北上進攻溧陽。

與此同時,駐扎在明州(寧波)的錢镠,此刻也在面臨著麾下部將的逼宮。

“錢婆留,某等若是再不投降,屆時必然落得階下囚下場!”

“錢婆留,莫要忘記弟兄們都是為了富貴才從軍,可不是為了什么恩情!”

“反了董昌,投高駢而去!”

“沒錯……”

明州余姚縣衙內,此刻的錢镠耳邊都是這種嘈雜的勸降之聲,不斷蠱惑他對董昌動手。

他并非舍不得殺董昌,只是覺得他即便殺了董昌,投降了高駢,似乎也很難得到重用。

更何況高駢討平他們后,若是還要北征,那豈不是沒完沒了了?

在他這么想的同時,堂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名列校闖入堂內,令原本嘈雜的環境變得安靜下來。

“節帥,這是董節帥的軍令!”

錢镠皺眉,不知道董昌這個時候又要弄什么,但還是令人上前轉呈軍令給自己。

軍令中,董昌言明已與宋威、楊行愍書信達成同盟,這次不同于上次,眾人皆需堅守,若真的堅守不住,則可以乘船北上投靠劉繼隆。

“對!”錢镠眼前一亮,他才撤回明州沒幾個月,對中原的消息知之甚少。

可即便如此,他也知道劉繼隆已經統一了北方,而劉繼隆統一北方后,肯定不會停下腳步,屆時高駢便是首當其沖。

若是他們主動投靠劉繼隆,那肯定會令劉繼隆提前攻打高駢,屆時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好好好……”

錢镠露出笑意,隨后拿著軍令對眾人說出了宋威與董昌的謀算。

眾將聞言,也不再鼓噪著投降高駢了,而是已經轉念想到了劉繼隆那邊去。

一份軍令,就這樣將明州諸多牙將的鼓噪給壓了下去,而宋威與董昌的書信,也通過長江舟船送抵了淮南。

李陽春不敢怠慢,隨即點齊快馬,令快馬送往南陽,并附帶上了自己的奏表。

劉繼隆見到快馬與奏表時,已經是六月初二,北方秋收開始進入尾聲,無數圖籍送往洛陽,經洛陽匯總后南下。

今年的北方旱情仍舊持續,這令漢軍的錢糧有些捉襟見肘。

在這種情況下,相較于來說風調雨順的江東兩浙獻來降表,其價值不輸百萬石糧食。

“天時地利人和盡皆吾手,看來是上蒼也在催促吾盡快收復江南。”

南陽衙門內,劉繼隆放下董昌和宋威的降表,緩緩起身看向眼前的趙英、曹茂。

“敕令,以黔中都督王建為黔中、嶺西、安南等處討擊使,待雨季過后,立即動兵攻打黔中道。”

“敕令,以兵部尚書、同平章事王式為江南討擊使、河淮軍轉使,節制江陵、河南、山南東、淮南等處兵馬,即日出兵收復江北八州。”

“奏表陛下,請陛下封賞浙西節度使宋威、浙東節度使董昌、宣歙節度使楊行愍、婺衢節度使錢镠及其麾下眾將,以安人心。”

“是!”曹茂與趙英作揖應下,繼而詢問道:“殿下,水師需要調動嗎?”

劉繼隆沒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堂內沙盤上,看著被自己隱藏在峽州的三萬水師。

曹茂見狀,則是靠近劉繼隆作揖道:“宋威、董昌手中還有五千人的水師,雖然不敵高駢所部,但也可以幫助我軍兵馬自淮南渡江而去,占據江東,以免江東及兩浙殘余州縣失守。”

曹茂想要三面開花,可劉繼隆卻繼續看著沙盤,臉色平靜地仿佛沒有話說。

片刻后,他才緩緩看向曹茂:“諸鎮各支水師……不動!”


上一章  |  歸義非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