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匹馬?!!!
蕭奉先、蕭勃迭、劉彥宗的眼睛差點沒瞪出來。
是。
遼國是馬上國家,馬匹在其軍事、生產和生活中都占據重要地位,北方草原的環境也為遼人提供了充足數量和質量的戰馬。
這么說吧,不算民間,僅遼國朝廷就長期擁有一百多萬匹馬。
不過,這一百多萬匹馬可不全都是戰馬。
從軍隊配置來看,遼國中樞騎兵中的皮室軍和屬珊軍合計有五十萬匹馬,宮分軍約有三十三萬匹馬(宮分軍共四十一萬人,每正軍一名,馬三匹)。此外,地方部族的軍隊也擁有大量馬匹。
但這是遼軍的總軍備。
而被宋軍困在燕京城中的遼軍只有十來萬,雖說有不少是遼軍主力,像皮室軍、屬珊軍、宮分軍,但其中也有不少步軍。
這怎么可能有二十萬匹戰馬?
說句不好聽的,如果遼軍真有二十萬匹戰馬,耶律延禧君臣也就不會被困在燕京城中了。
所以,趙俁君臣跟耶律延禧君臣索要二十萬匹戰馬,純粹是強人所難,甚至是無理取鬧。
劉彥宗反應最快,他很快就意識到,趙俁君臣要戰馬,是怕城中的人尤其是耶律延禧跑了,而只要把城中的戰馬給收走,耶律延禧和燕京城中的人就插翅難逃了。
而如果這真是趙俁君臣的目的,那么二十萬匹戰馬就只是虛數,他們要的其實是燕京城中的所有戰馬。
劉彥宗心想,‘這條定然沒商量。’
果然!
韓忠彥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
“貴朝軍中騎兵居多,戰馬之需,不可勝計,人盡皆知。燕京,貴朝邦之樞要,政經武備,皆系于此。且燕京商肆駢闐,市易絡繹,乃南北輻輳之沖,轉輸貿遷,所用馬畜亦伙。復有遼主貴胄,巡幸四方,燕京既為雄城,車駕駐蹕之時,扈從馬匹,浩浩如流。今區區二十萬之數,貴朝若有心,定然能交付,貴朝若推諉,必無議和之意。若如此,你我兩朝再行戰之。城既破,一人一物皆我朝所有也。”
一聽韓忠彥威脅要接著打,蕭奉先立馬投鼠忌器,他語氣誠懇地說:“非我朝不欲和,實是連馱馬一并算上,城中亦難得二十萬之數,還望韓相公通融。”
韓忠彥也感覺燕京城中不可能有這么多馬,所以,他沉默了一會,說:“這樣,貴朝在三日內將城中的馬匹及牛羊駱騾驢等盡數交出,所缺之數,待貴朝援軍到時,再另行交付。”
蕭奉先還想爭講,韓忠彥不悅道:“實不相瞞,我朝將士皆想破燕京城,生擒活捉貴朝皇帝,立下這不世之功,獲得升賞,蓋因我朝皇帝陛下憐兩朝生靈,又感念兩朝和平共處百年殊為不易,才對貴朝網開一面,若貴朝不識好歹,我這便回去勸我朝皇帝陛下收回恩典,待城破之時,自取之,何必多此一舉?”
韓忠彥這話幾乎就等于在說,我大宋明明可以直接搶,卻還愿意跟你遼國談,別他媽不識好歹。
韓忠彥的威脅,讓蕭奉先一點脾氣都沒有。沒辦法,誰讓遼軍擋不住宋軍的攻城,而要是宋軍攻破了燕京城,不僅燕京城中的一切都是趙宋王朝的,燕京城中的人還得面臨被宋軍屠殺的危險。
蕭奉先看了看那只剩下余暉的太陽,不得不說:“此事我代我家皇帝陛下應下了,只是不知,這馬匹是否算在歲幣中,作價幾何?”
劉彥宗聽言,有吐血的沖動,他心想,‘南朝勢大,豈能詢問其意,自當默認此乃在還歲幣,待我朝援軍到時,將此當成還了歲幣爭講,你如此一問,這二十萬戰馬只怕就要白白給了南朝。’
劉彥宗又猜對了,韓忠彥聽言,不動聲色地說:“我代貴朝向我家皇帝請示,以二十萬匹馬作為歲幣利息,貴朝只須還清歲幣本金,兩朝便可正式議和,如何?”
見韓忠彥輕飄飄的一句話,就把二十萬匹馬當成歲幣的利息了,蕭奉先頓時就傻眼了。
一般來說,普通戰馬的價格在數十貫到上百貫之間。
這要是在趙宋王朝與遼國和西夏對峙時期,因戰馬稀缺,優質戰馬的價格更高,有的甚至可達數百貫乃至上千貫。
例如,宋神宗時期,從西北市馬,上等馬一匹約為三百貫左右。
要是按照三百貫一匹算,二十萬匹戰馬,就是六千萬貫。
僅這一項,就差不多可以還上欠趙宋王朝的歲幣了。
當然,燕京城中肯定不可能有二十萬匹戰馬,其戰馬也不可能全都是上等馬,遼國賣的馬也肯定沒有趙宋王朝買的馬貴,牛羊駱騾驢等的價格就更低了。
但即便是這樣,這些最少也得值一兩千萬貫。
不想,值這么多錢的戰馬、牛羊駱騾驢,竟然只成了歲幣的利息。
蕭奉先想要爭辯,韓忠彥卻搶先一步將蕭奉先的話給堵死,他說:
“我朝民間借貸息錢利率常為每月二分,貴朝借我朝歲錢,長者近百年,短者余年,莫說二分利,便只算貴朝二里利、一里利,縱然將貴朝全賠給我朝,亦難抵其息錢,今我朝只收貴朝區區二十萬匹馬作為息錢,何其寬厚也?”
蕭奉先又啞口無言。
你讓蕭奉先怎么說,說這錢不是我們先祖跟你們趙宋王朝借的,是我們先祖從你們趙宋王朝搶的?
如果蕭奉先真這么說,韓忠彥只要說一句,既然你們遼國能搶,那我們趙宋王朝也能搶,這就徹底談崩了。
別說蕭奉先了,就是劉彥宗對此都無法反駁。
沒辦法,實在是遼國之前的強盜行為,將他們這些后輩的路全都給堵死了。
關鍵,這也不是比口才的時候,現在的形勢是,趙宋王朝為刀俎,遼國為魚肉,怎么爭?怎么辯?
讓蕭奉先等人憋悶的是,就這樣的條件,韓忠彥竟然還說:“我事先聲明,這只是我要為貴朝斡旋的目標,至于我朝皇帝陛下是否恩準,我不做任何保證。”
見此,蕭奉先還得說好話:“還請韓相公盡量為我朝斡旋,我朝定不忘韓相公大恩大德。”
“我盡力罷。”韓忠彥說。
接著,韓忠彥又跟蕭奉先等人確認了一遍:“貴朝在一月內還清我朝歲幣,三日內以二十萬匹馬作為歲幣利息,若燕京城中馬匹不足,可先以城內牛羊駱騾驢等充之……”
趙良嗣在一旁補充道:“五羊可抵一馬。”
韓忠彥點點頭,認可了趙良嗣的補充,繼續說:“牛駱騾驢一抵一。若將燕京城中馬牛羊駱騾驢盡數交付,尚有不足,可待貴朝援軍到時,再行交付。可有異議?”
此時,太陽已經下山,宋軍已經動了起來。
蕭奉先若是不答應,宋軍立馬就會繼續攻城,燕京城破,就在今夜。
清楚這一切的蕭奉先,沉重地點了下頭:“我朝無異議。”
韓忠彥又敲定了一下細節:“既如此,從明日起,貴朝每日向我朝交付五十萬兩金、一百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帛,明早辰時起將城中戰馬盡數交割于通天門,三日內將燕京城中馬牛羊駱騾驢盡數于通天門交付……”
燕京城中。
自從蕭奉先帶人去議和了之后,城中之人,也不知從哪聽說了此事,他們不分番漢,陸續從四面八方云集到皇城前的廣場上。
人們紛紛往門前擁擠,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喧騰不已,紛亂不定。
耶律延禧聽說此事了之后,在蕭常哥、耶律和魯斡等人的陪同下,登上城門樓。
面對廣場上亂哄哄、黑壓壓的人群,耶律延禧東張西望不知所措,蕭常哥、耶律和魯斡等人也都大眼瞪小眼,無計可施、惶惶不安。
過了好一會,等耶律淳率軍維護好秩序,耶律延禧才按照蕭常哥所教的,手扶欄桿,面朝廣場,對眾人大聲說道:“事體至此,軍民欲如何?有謀者,即此獻陳,朕當聽從。若無所獻,請甲及軍器等前去,各保老幼。”
由此不難看出,蕭常哥、耶律和魯斡等人已經做好了巷戰的心理準備。
燕京城中的民眾向耶律延禧問了很多問題。這時也顧不上君臣禮儀了,耶律延禧與燕京城中的民眾之間的問答皆用你我相稱。
對于燕京城中的民眾來說,他們最擔心的就是,耶律延禧不顧一切沖出燕京城。
如果真是這樣,宋軍很可能會在攻破燕京城之后,進行屠城。
所以,有人哭著說:“陛下若一出城,則生靈盡遭涂炭,還望陛下憐我滿城百姓!”
說著說著,這些人就放聲大哭起來。
耶律延禧見此,心里也不好受,他大聲宣稱:“寡人乃一國之主,豈敢離此?”
事實上,耶律淳曾表示,愿意率領城中的遼軍護衛耶律延禧殺出城去。
可耶律延禧怕刀槍無眼傷到自己,就說等蕭奉先跟趙俁君臣談過再說,實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再考慮要不要走這條絕路。
至于留下來率領城中民眾巷戰,那是耶律延禧絕對不會選擇的道路。
所以,耶律延禧說這話,純粹就是在騙燕京城中的民眾。
蕭常哥、耶律和魯斡等人覺得耶律延禧說的差不多了,于是下令,將儲藏在兵器庫中的刀槍弓箭全都運來,發放給民眾,讓民眾做好巷戰的準備。
不想,燕京城中的民眾在拿到這些兵器了之后,很多人轉頭就扔了。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不少燕京城中的潑皮無賴,在拿到這些兵器了之后,開始殺人放火。
這導致燕京城內的局面極為混亂。
好多地區,包括一些衙門,都被人縱火。
大火將城中數千間民房全都燒毀無遺。
濃煙大火中,燕京城中的人四處奔逃。他們有的從城東往城西跑,有的從城西往城東跑。路上相遇,皆茫然不知該逃往何處。混亂中有不少父子走丟,有不少夫婦走散,甚至還有全家不堪苦難自縊而死。
不少遼人中的潑皮無賴,乘紛亂之際,恣行劫奪,肆無忌憚。
有些遼人中的潑皮無賴甚至偽裝成宋軍,專門襲擊豪宅。
大量達官貴胄、士紳望族、豪門大戶、富商巨賈之家,遭到侵害。
一些公卿士大夫,為掩蓋其身份,不得不換上布袍草衣,混跡于百姓之間;一些出身于高貴之家的女子,為掩蓋其面目,不得不將泥土抹在臉上,衣衫襤褸,類似乞丐。
也有許多遼人想找機會逃出燕京城。他們扶老攜幼外逃,結果有不少老人和孩子被擠死或踩死。被遺棄的老人和嬰幼尸骸,在城門前堆聚在一起,十分恐怖。不知是哪傳出來的哀號之聲,更是令人所不忍聽聞。
這些情況,陸續傳入宮中,耶律延禧得知后,一方面令耶律淳迅速鎮壓不法之徒,一方面做著殺出燕京城的準備。
說老實話,耶律延禧也想過拼一把殺出燕京城。
可城外數十萬宋軍將燕京城圍得水泄不透不說,他們還在各個城門前挖了無數條丈許深的壕溝,又設置了大量的鹿角和絆馬索,防止遼軍從城中逃出去。
關鍵,宋軍的馬軍時刻準備著截殺膽敢從燕京城中沖出來的遼人。
這遼人要是從城中殺出去,絕對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耶律延禧真不敢相信,他就是那個能成功從燕京城中殺出去的幸運兒。
等到天黑,宋軍開始涌動,攻城器械也開始動了,似乎又要攻城了。
現在,耶律延禧君臣所面對的形勢是,城內小亂不斷,城外宋軍準備大舉攻城,守城的將士面對宋軍強大的攻擊力全都沒有信心。
耶律延禧真的感覺,他現在已經走投無路了,說不準明天就會成為趙俁的階下囚。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宋軍突然又停了下來。
見此,耶律延禧君臣先是不解,但很快就想明白了,肯定是蕭奉先等人跟趙俁君臣議和成功了。
耶律延禧趕緊下旨:“速去通知城中之人,兩國已通和,凡在南京城內外放火殺人虜掠財物者,將分遣將士,前去殺戮,望居民安業,如違處斬。”
在耶律延禧君臣的焦急等待下,大約酉時前后,蕭奉先等人高舉著一面黃旗,旗上寫著“兩國通和”四個大字,回到了燕京城。
不一會兒,蕭奉先等人便來到皇宮,然后入殿,向耶律延禧匯報了他們跟韓忠彥談出來的結果。
聽完,耶律延禧心里很茫然。他不知道該不該鉆進趙俁給他設計好的圈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