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蕭瑟瑟想勸耶律延禧積極跟大臣商量防御趙宋王朝的攻打,耶律延禧選擇堅決不見蕭瑟瑟。
很快,蕭瑟瑟安插在耶律延禧身邊的人就打聽到,蕭奉先正在勸耶律延禧,將她這個“罪魁禍首”交給趙俁,讓趙俁雪恨、出氣,以此來換取遼宋兩國的和談。
讓蕭瑟瑟失望透頂甚至傷心欲絕的是,耶律延禧并沒有當場就將蕭奉先這個誣陷忠良、甚至有讓耶律延禧戴綠帽子嫌疑的大奸臣給處死,相反耶律延禧還讓蕭奉先給說動心了,最后只說了一句模棱兩可的:“尚未至其時,豈可自亂陣腳?”
接著,耶律延禧和蕭奉先就去喝酒玩樂,將遼國目前都火燒眉毛的形勢完全拋在了腦后。
后來,蕭瑟瑟以大局為重,又挺著大肚子去找了耶律延禧好幾次。
可耶律延禧全都選擇不見她。
不只蕭瑟瑟,其他忠良來見耶律延禧,耶律延禧也都選擇不見,一心做一只鴕鳥。
更讓蕭瑟瑟和遼國的忠良感到心寒甚至是感到絕望的是,耶律延禧竟然還在謀劃去鴛鴦濼狩獵。
見遼國國勢日益衰敗,國內亂蕩不已,趙宋王朝這個強大的外敵又打了過來,耶律延禧卻不思圖振,拒諫飾非,疏斥忠良,又窮奢極侈,沉湎于酒色畋獵,不問國事,蕭瑟瑟感于遼朝內憂外患的時勢,作歌諷諫:
“勿嗟塞上兮暗紅塵,勿傷多難兮畏南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選取賢臣。直須臥薪嘗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從蕭奉先那里聽說了蕭瑟瑟作詩罵他,耶律延禧對蕭瑟瑟的印象更差,從前的那份溫情與敬重,如同被冬日寒風吹散的薄霧,瞬間消散得無影無蹤。他心中涌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怒火,覺得蕭瑟瑟不僅不知好歹,還妄圖以婦人之見干涉朝政,簡直是大不敬。
耶律延禧昏聵無道,不聽蕭瑟瑟的諫疏不說,還懷恨在心,有心收拾蕭瑟瑟。
可一來,蕭瑟瑟所在的家族勢力很大,其家族又擅長以聯姻的形式與其它契丹大世家綁定,像是:蕭瑟瑟在姐妹中排行第二,姐夫為契丹貴族耶律撻葛,妹妹嫁給遼國副都統耶律余睹。
二來,蕭瑟瑟在大臣中的名聲非常好,尤其是在蕭奪里懶和蕭貴哥都是大奸臣蕭奉先的妹妹又都不太管耶律延禧,以及蕭師古的身體不太好也不太管耶律延禧的情況下。
三來,耶律延禧剛剛登基還不滿兩年,又什么成績都沒干出來,以至他的皇位還沒有坐穩。
這就使得,耶律延禧有些不敢動蕭瑟瑟。
不僅不敢動蕭瑟瑟,耶律延禧現在還得仰仗蕭瑟瑟幫他坐穩皇位。
再加上,蕭瑟瑟畢竟已經給耶律延禧生下了一個兒子,現在又懷有身孕。
耶律延禧也就先不跟蕭瑟瑟一般見識了。
其實,很多人根本就沒看懂耶律延禧,他張羅去鴛鴦濼打獵,就足以說明他心里已經有傾向了。
那就是,耶律延禧是想逃出燕京城,以避趙俁的鋒芒。
可是,那些掌握遼國實權的人根本就不往這個方向勸耶律延禧。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那些看懂耶律延禧的心意卻不想讓耶律延禧選擇逃跑的人。
比如蕭瑟瑟。
在蕭瑟瑟他們這些人看來,在這個緊要的關頭,耶律延禧要是逃跑了,遼國可能就完了。
只有蕭奉先不僅看懂了耶律延禧的心意,還大力支持耶律延禧先撤到鴛鴦濼,再徐徐而圖之。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說耶律延禧能不寵信蕭奉先嗎?
然而,現在的蕭奉先還不是歷史上遼國末期權傾朝野的蕭奉先。
不只蕭奉先,就連耶律延禧也不是歷史上遼國末期那個坐穩了皇位的天祚帝。
此時的遼國,還是有些忠臣良將的,比如兵馬大元帥耶律和魯斡,比如重臣耶律大悲奴、蕭查刺、吳庸、馬人望、柴誼等。
這些人不想讓耶律延禧逃跑。他們或是想出城迎戰,或是想據城而守,總之是想挽大廈之將傾,扶狂瀾于既倒。
這其中又以耶律和魯斡最麻煩。
他是遼興宗耶律宗真的次子,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同母弟,他的母親還是仁懿皇后蕭撻里,如今他是皇太叔,兼任惕隱,掌管遼國的所有兵馬。
對于這樣的人物,耶律延禧哪敢“忤逆”?
別說耶律和魯斡了,就是他的兒子耶律淳,在遼國的地位和威望都是極高的。
——想當初,耶律洪基的兒子昭懷太子獲罪被殺后,耶律洪基曾有意立有能力有威望的耶律淳為皇位繼承人,但后來他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這才讓耶律延禧當上了這個皇帝。
有耶律和魯斡等人鎮壓著耶律延禧,現階段的耶律延禧,還真不敢輕舉妄動,更不敢主動提逃跑的事。
可讓耶律延禧派兵出城跟宋軍再戰,已經被宋軍給嚇到了的耶律延禧,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勇氣,尤其是在遼國的援軍還沒有到的情況下。
其實,不只耶律延禧,就連耶律和魯斡等人也有點摸不準戰斗力很強的宋軍的底細了。
就這樣,遼國這邊因為君臣達不成一致,而失去了很多主動改變結果的時間。
與此同時,趙俁下旨:給仇悆和翟興留下五千人馬駐守易州;給陳遘和翟進留下五千人馬駐守涿州。
趙俁又下圣旨:
一、賜新收復州縣曲赦。所謂曲赦,就是單獨赦免一地或數地之罪犯。除了違抗皇命以及謀反者外,其余罪犯,無論罪之大小一律赦免,立即釋放,各州縣要對他們量才而用,使之各有所歸。
二、蠲除科率,即免除新收復州縣的各種苛捐雜稅,對貧乏饑餓之民,以官粟賑濟,勿使百姓流離失所。
三、甄擢賢才,對于新收復各州縣,那些懷才抱藝,湮沒在民間的各類人才,或者素被鄉里所推薦而沒有試用者,還有那些因忠直而得罪權貴或者被權貴排斥者,以及因失誤而獲罪的官員,都要加以甄別擢用。
原易州知州李處溫以及其家人不愿意再待在易州了,趙俁將其家族遷到了東京汴梁城,并在汴梁城中賞賜給他家一套宅院。
而李處溫、李處能、李夔,則跟趙良嗣一塊,全都被趙俁留在身邊任用。
趙良嗣、李處溫和李處能對燕京的情況很了解。
所以,再在雄州開會商議進軍燕京之事時,趙俁就讓他們一塊參與了。
會上,趙良嗣主動跟趙俁等人說:“燕京城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四方有八個城門,東為迎春、安東,西為顯西、清晉,南為丹鳳、開陽,北為通天、拱辰。城內街道縱橫,主要干道有東西和南北兩條。城內劃分為二十六個坊,各坊皆有坊門和圍墻。”
種樸問:“宮城在何處?”
李處能搶著回答說:“宮城在西南隅,規模不大,但四面城墻很堅固,皆有城門。”
種樸又問:“城墻多高?”
趙良嗣回答說:“城墻高三丈,寬一丈五,十分牢固,易守難攻。”
孫路問:“城內有多少人口?”
這個問題,趙良嗣和李處能就回答不上來了。
這時,李處溫回答說:“大約不少于三十萬。他們聚族而居,各族很復雜,漢人居多,但勢力最強的是契丹和奚族。”
種樸問:“有多少軍馬?”
李處溫如數家珍道:“城中有四五萬御帳親軍、宮衛騎軍、鐵林軍。城外有十萬四軍,居庸關等地還分散著十多萬人馬。另外遼國的勤王之師也會陸續到達燕地。”
御帳親軍是遼朝的中央禁軍,類似于趙俁的神機軍,它由全國各族軍民中選拔出來的精銳組成,是遼王朝的戰略機動部隊。其骨干由遼太宗所置的“皮室軍”和太祖皇后述律氏“選蕃漢精兵”所置的“屬珊軍”組成。皮室軍全盛時期,編制龐大,約有三萬人;屬珊軍約有兩萬人。
宮衛騎軍性質屬于皇帝、皇后的私人宮衛部隊,也稱斡魯朵軍或宮分軍。是保衛皇帝、維護皇權的重要武裝力量。任務包括平時擔任皇帝及后妃的侍衛,皇帝及后妃外出時擔當扈從,皇帝及后妃死后負責守陵,戰時應召出征。終遼一代共建宮衛騎軍十三支,總人數為十萬零一千人,平均一朝約一萬多人。
鐵林軍是遼國仿照趙宋王朝的靜塞軍和西夏鐵鷂子建制組建的重甲騎兵部隊。因為遼國控制著廣袤的北方草原,可從容挑選優質的騎兵和戰馬,其兵員素質高于趙宋王朝的靜塞軍,略遜色西夏的鐵鷂子。鐵林軍全盛時期的規模為一萬人左右,成為遼軍精銳中的精銳,多次在宋遼戰場以及遼國征討草原和遼東的戰場上戰功赫赫。
不過這都是遼朝巔峰時期的戰力,現在很多都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沒聽李處溫說嗎,這些王牌軍隊加一起也不過才四五萬人馬。
趙俁君臣對此也是有一定的認知的。
種樸問:“四軍是什么?”
李處溫回答說:“所謂四軍,是指由契丹、奚族、渤海和漢人四個民族士兵合編而組的一支隊伍,這是遼國目前的精銳軍隊,也是遼國的兵馬大元帥耶律和魯斡親自掌握的一支軍隊,戰斗力很強,之前就是由這支軍隊鎮壓的西北方面的叛亂。”
趙良嗣提醒趙俁君臣道:“眾部族軍是以部落為單位,由契丹及各歸附的奚、渤海、室韋、女真等各族人民組成的軍隊,是遼王朝鎮戍和邊防的重要地方軍,也具有較強的戰斗力。”
這才是真正麻煩的。
其實,單獨的燕京城,并不難打,難得是,燕地的所有關隘都在遼國的控制中,而且遼國現在還有大量的援軍。
關鍵,遼人大多都是游牧民族,雖說他們中不少已經漢化,但事實上,還是有很多胡人保持著游牧民族的習性,他們上馬就能戰,不容易徹底剿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歷史上將成為這個時期戰斗力最強的女真人,還有稍晚一百多年的蒙古人。
也就是說,趙宋王朝要想對遼國發動滅國之戰,可不是簡單地打幾場勝戰就可以的,這需要舉國之力,還得好好打上幾年,并且策略得當,關鍵還得遼國徹底不行了。
對此,趙俁君臣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
摸清楚敵人的情況了,現在就得是趙俁做決定,下面的仗該怎么打了。
對此,
有大臣提議,反正他們此來也只是為拖住遼軍,目前戰略目標差不多也已經達成了,不如就此止步,以易州和涿州的防御設施作為新的防線,就此布防,繼續跟遼軍對峙,為章楶他們收復西夏爭取時間就可以了。
有大臣認為,易州、涿州這里也是平原,其并不完善的防御設施根本不足以擋住遼軍的騎兵,在這里設置防線,宋軍會很被動,他們認為,即便對峙,也得將戰線推到盧溝河一線,據河而守。
還有大臣認為,盧溝河距離燕京僅有三十里路,要是將戰線推到盧溝河,還不如直接兵臨城下,給耶律延禧君臣造成最大的心理壓力,讓他們再也不敢干涉趙宋王朝收復西夏。
更有激進的大臣,看遼軍的戰斗力也就這樣,他們又都已經打到這了,燕地七州已取其二,而且,遼國皇帝耶律延禧昏庸,遼國現在無比孱弱,不如干脆使使勁,將漢人丟了兩百多年的燕地給收復了,他們甚至希望一舉就將燕云十六州外加平灤營三州全都給收復了。
事實上,支持最后這一點的,大有人在。
這里面可不全都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大臣,有些大臣還冷靜地給趙俁列出一二三四條,表示這是趙宋王朝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天賜良機。
就此事,趙俁跟張純和李琳也聊過。
讓趙俁很意外的是,張純和李琳給他的建議都不一樣。
張純建議趙俁,一定要堅持先收復西夏的戰略,不能被眼前的順利給蒙蔽了雙眼,在沖動之下,造成兩線開戰的局面,如果真是那樣,趙宋王朝的大好優勢可能就沒了,或許還會陷入被動,錯失大一統的天賜良機。
而李琳的建議則是,集中力量徹底擊潰遼軍,收復燕地,甚至是收復燕云十六州,再攻取平灤營三州,她相信宋軍有這樣的戰力。
張純和李琳都達不成一致,就更別提趙宋王朝的大臣了。
毫無意外,趙俁帶來的大臣,也是說什么的都有,關鍵他們說得還都很有道理。
最終,還得趙俁做這個艱難的決定。
趙俁自然不會像耶律延禧那樣逃避問題和做決定,他綜合考慮過后,下旨:大軍繼續向前推進,掃清沿路所有障礙,目標兵臨燕京城下。
“朕要親自會一會耶律延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