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的新都城在漢陽,緊靠漢江,人口約有十余萬人。
這天上午,數百艘隋軍戰船出現漢水入海口。
高句麗熟悉的一幕又再次發生了,隋軍戰船沿著漢水北上,摧毀所有的高句麗船只。
高句麗國力和實力已經無法再造成兩千石以上的大船,只有三百余艘五百石到千石的船只,被隋軍堵在海港,一把火全部燒毀。
海港內濃煙彌漫,烈焰騰空,岸上的士兵驚恐萬分,遠遠地躲著,誰也不敢上前來救火,半個時辰,熊熊烈火便將三百艘船全部吞沒。
隋軍戰船離去,又沿岸尋找一切高句麗的船只,不留余地,全部摧毀。
這時,大將李汝森率一萬遼東軍渡過大同水南下,首當其沖便是大同堡,這是高句麗耗費三年時間修建的軍堡,修筑在大軍南下的必經之路上。
事實上,還有另外一條海邊的官路可以繞過它,不過遼東軍的任務就是摧毀一切高句麗修建的軍堡。
軍堡修建在半山腰上,居高臨下,軍堡高六丈,堡內駐扎了三百名士兵,雖然軍隊不多,但地勢險要,頗有幾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不過遼東對這座軍堡早已摸透,知道該怎么對付它。
軍堡頂著站著數十名高句麗士兵,手執弓弩,抱著巨石,注視著山腳下的隋軍,兩側都是懸崖,只有中間一條路可以上去,山崖并不算高,兩百步左右。
隋軍大將李汝森一揮手,“箭雷手!”
兩百名箭雷手奔了過去,蹲在另一側的懸崖下,他們的弩箭都是專門選的六石弩,需要兩個人躺下上弦,箭雷射程達三百五十步,他們都是訓練多年的精銳弩手,基本上都能做到百發百中。
李汝森盯著山頂上的大同堡,他們都反復研究過,一致認為只有箭雷能干掉這座軍堡,箭矢雖然能射上城堡,但傷不了人,但箭雷就不一樣了。
箭雷的爆炸足以讓周圍三丈內的士兵無一幸免,彈片雖然是斜向上飛射,趴下能躲過一劫,但那只限于大隋國內,大隋國內的箭雷是不放毒釘。
可是對付異族,就沒有那么多憐憫之心,每支箭雷內填滿上百顆細小的毒釘,毒釘四散飛射,哪怕是躺在地上,也一樣難逃毒釘,除非是躲在桌子背后,用桌子作為盾牌,但那只是極少數高句麗士兵,大部分士兵就沒有這種幸運了。
雖然砂鍋飯只有兩百步,但弩手們可以調整角度,高拋射的辦法,百名弩手調整望山,瞄準山上的軍堡頂部,不斷后退,直到位置正好,很巧合的是,百名士兵正好站成兩排。
旁邊同伴點燃了火繩,火繩‘嗤!嗤!’燃燒,底部有兩道紅線,上面一根紅線時凌空爆炸,下面一根紅線時落地爆炸,燃燒到下面一根紅線時,同伴低聲喝令。“放箭!”
“咔!咔!咔!”一連串的弩機聲響起,一百支燃燒著青煙的箭雷向軍堡頂上射去。
“敵軍箭矢來了!”
上面士兵大喊一聲,紛紛蹲下,一支箭雷精準地拋射進了軍堡頂部,一連串地爆炸了,只聽見爆炸聲夾雜著一片慘叫。
爆炸聲結束,慘叫聲也沒有了,四十多名高句麗士兵大部分被炸死,即使少數沒有炸死,也插滿了毒釘,性命難保。
“準備射擊窗口!”
軍堡是上中下三層,底層一般不住人,養牲畜和存放物資,第二層和第三曾住人,二三兩層各有三座窗口,三尺見方,既然是通風口,也是射擊口。
六個窗口前站滿了敵軍,弩手的目標變了,變成六處窗口,校尉迅速進行部署,每十五名弩手負責一處窗口,分工明確。
兩百名士兵一起躺下腳蹬上弦,取出箭雷放在弩上,校尉大喊:“瞄準!”
百名弩手一起舉弩,對準了自己的目標,校尉再次下令,“點火,凌空爆炸!“
同伴們用火折子點燃了火繩,火繩嗤嗤燃燒,待燒到第一道紅線時,同伴下令,“發射!”
一百支箭雷分別向自己的目標窗口射去,窗口處的士兵嚇得紛紛躲閃,一百支箭雷射進窗口便爆炸了,只見窗子里面火光迸射,爆炸聲如雷,伴隨著無數士兵的慘叫聲,濃煙從窗內滾滾冒出。
濃煙消散,第二輪箭雷再次發射,弩手表現出了高潮的箭術,支支命中目標,又是一連串的爆炸,這次是落地爆炸,實在軍堡深處爆炸。
李汝森一揮手,“前鋒殺上去!”
中郎將劉昆率領三千士兵沖上了山坡,殺進了軍堡內,不多時,軍堡頂上插上了大隋的赤底黃龍旗,一萬大軍沖了上去。
軍堡內的三百名高句麗士兵無一幸免,最輕的傷也是中了十幾枚毒釘,毒釘可以由隋軍軍醫治療,但必須在毒氣攻心之前醫治,用藥物控制毒性,再用鑷子把毒釘拔出來,最后連續吃十天的藥,就能治好了。
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治好,主要原因就是救治太晚,毒氣已經攻心。
順利拿下大同堡,一萬隋軍繼續南下,一路橫掃高句麗的各處軍堡,一口氣拔掉二十幾座軍堡。
此時,高句麗境內除了京城漢陽城外,不再有任何高句麗軍隊。
嬰陽王高元已經老邁,他早已失去了決戰的勇氣,包括大相淵太祚在內的高句麗群臣都沒有勇氣和隋軍決一死戰,這支隋軍就是當年幾乎將他們滅國的江南隋軍,只是更加強大了。
而他們連當年一半的國力都沒有了,五萬士兵的兵器一半鐵一半銅,就算鐵也是熟鐵,銅也是熟銅。
會打造高品質兵器的工匠都被江南隋軍帶走,現在高句麗的鐵匠都是鄉下鐵匠,連雜質都去除不干凈,更不用要指望他們懂得炭在生鐵中的重要性。
隋朝的軍器監大匠們能通過鐵水的顏色和流動速度來判斷出含碳量是否正好,或者通過炒鋼法使熟鐵變成精鋼。
高句麗的鐵匠只會把舊兵器熔化了重新打造,導致含碳量不足,銅鐵兵器的品質都很軟,一戰就斷,在和新羅的作戰中就吃了大虧,要不是百濟趁機偷襲新羅,高句麗幾乎都要被新羅滅國了。
高元最終決定和隋軍談判投降,來隋軍大營的談判使者正是大相淵太祚。
羅士信很客氣請他坐下,淵太祚開門見山道:“我們提三個條件,只要將軍保證這三個條件,我們愿意投降,否則大家玉石俱焚。”
“先說條件!”
“第一,隋軍不得殺戮高句麗一人,包括貴族大臣和平民;第二,國庫可以交給大隋,但我們的私人財產不得侵犯;第三,我們不離開故土,愿意在高句麗為大隋臣民。”
羅士信緩緩道:“第一個條件和第二個條件我可以答應你們,但所有的高句麗貴族都必須去洛陽或者長安生活,這是天子的命令,新羅和百濟的貴族都去了大隋,被安置大隋各地。”
“一定要去洛陽或者長安嗎?”淵太祚問道。
“這倒沒有明確要求,天子只是要求送去大隋!”
淵太祚反應極快,立刻道:“平壤已經屬于大隋,我們可以去平壤,也不違反大隋天子的旨意,羅將軍,可以答應嗎?”
羅士信心中冷笑一聲,點點頭,“可以先去平壤,然后我請示天子,如果天子同意,你們可以留在平壤!”
淵太祚回去稟報,高元同意了去平壤,但又提出要求,一定要以書面形式把三個要求寫下來,以免隋軍反悔。
下午淵太祚又回來了,羅士信答應了對方提出的書面協議要求,雙方隨即簽署了投降協議,以書面形式保證他們的安全。
羅士信以大隋征東元帥的名義在協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望著淵太祚遠去,羅士信心中長長嘆息一聲,他才深深明白天子在他臨行前說的那句話,‘你可能會留下一個屠夫的罵名!’
羅士信心中一橫,為了這片土地永遠歸屬于漢人王朝,自己就算下地獄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