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穩重點第八百三十七章 冊封大赦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世子穩重點 >>世子穩重點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三十七章 冊封大赦

第八百三十七章 冊封大赦


更新時間:2025年08月08日  作者:賊眉鼠眼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賊眉鼠眼 | 世子穩重點 


太史局測算了黃道吉日,皇帝登基宜在五日后。

說實話,趙孝騫也不知道太史局這群貨掐算的日子是真有依據,還是純粹糊弄人。

自趙煦駕崩后,大宋官家的位置已經空懸很久了,各地民心不穩,對國家來說不是好事。

太史局約莫也承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于是隨便定了個日子,假裝是黃道吉日。

畢竟在這種裝神弄鬼的專業領域,太史局說啥就是啥,旁人若要反駁,你的專業知識至少要碾壓他們,什么夜觀星象,文王卜卦,梅花易數等等。

五天時間,不長也不短,趙孝騫不著急,他有自己的節奏。

政事堂內。

太后坐在首位,趙孝騫忝陪側座,章惇和一干宰相副宰相坐在末座。

今日是小型朝會,意思就是有資格參與朝會的人不多,太后,未來的皇帝,以及宰相們。

議題是定年號。

每個新皇帝登基,是必須要換年號的,它代表著新的氣象,以及把這個時代烙上獨屬皇帝的印記,讓年號和皇帝本人深度捆綁,既便于民間不識字的百姓銘記,也便于史官記錄歷史。

當初趙佶差點登基,他的年號都已被定下,叫“建中靖國”。

“建中靖國”的意思,是有深刻含義的。

它代表著君臣的理想,意思是收復江山,完成大宋一統。

這就是所謂“靖國”的意思,畢竟如今的大宋鋒芒正盛,軍事力量空前強大,滅亡遼夏并不難,達到“靖國”的目的,并非癡人說夢,是真有可能在幾年內實現的。

定下這個年號的時候,大約君臣們都忘了,他們摘的是趙孝騫種下的果子。

四個字的年號很少見,也不知當時的朝臣們是怎么想的,趙孝騫并不喜歡,不過當時他正處于蟄伏時期,正在暗戳戳搞事情,年號的事他懶得過問,反正最后都會被廢除的。

如今趙佶倒了,人被宗正寺圈禁,大理寺和御史臺正忙著搜集鎖定他的罪行證據,過不了多久,趙佶就會被流放嶺南。

當然,他有沒有命走到嶺南,那就要看他的運氣了。

趙佶倒了,當初定下的年號自然是不能用的,太晦氣。

于是今日太后和趙孝騫召集幾位重臣,重新商議年號。

政事堂內有點吵,大家的意見都不統一,各人都有各自的意見,而且引經據典,頭頭是道。

趙孝騫被吵得腦仁疼,不禁伸手按揉自己的太陽穴。

年號,屁大個事兒,你們不能商量好了再請我來嗎?我負責蓋章就是了。

坐在主位上的向太后見趙孝騫一臉不耐,不由笑道:“成王耐心點,年號是大事,必須慎之又慎,總要有個切實且合適的說法,才能頒告天下,不會被天下的官員士子詬病,無損皇帝和朝廷的威嚴。”

向太后現在對趙孝騫仍稱呼“成王”。

這是規矩。

只要沒完成登基大典,趙孝騫就只能是成王,這個時候稱呼官家,那叫“僭越”,是不合禮制的,回頭御史們那一張張噴糞的嘴……

太后對趙孝騫說話的語氣很溫和,帶著幾分慈愛寵溺的味道。

趙孝騫眼皮猛地跳了幾下。

這女人該不會真想當我后媽吧?

你是被我爹強上的啊,你是受害者啊,你應該去開封府告他啊,怎么好像還認命了呢?

心里在吐槽,但趙孝騫還是堆起一臉假笑道:“太后說得是,是我不穩重了,諸公請繼續說,我認真聽著呢。”

章惇捋須微笑,這次幫趙孝騫爭奪皇位成功,趙孝騫如愿了,章惇和新黨也是受益者,今日坐在這里的都是勝利者。

“不知成王殿下可有好主意?若有合適的年號,殿下不妨提出來,我等共同參詳如何?”

趙孝騫的文才是得到滿朝文武肯定和贊譽的,畢竟“趙半闕”的名號至今仍然響徹大宋各地,他的詩詞篇章被大宋的文人士子廣為傳唱。

章惇讓趙孝騫主動提個年號,其實是在捧抬他,讓這位未來的官家在朝堂上樹立名望,以便將來統馭群臣。

趙孝騫眨了眨眼:“子厚先生真要我說?”

身份變了,稱呼也要變了,以前趙孝騫稱章惇為“章相公”,現在稱他為“子厚先生”,皇帝事宰相以師禮,也是做給朝堂文武官員看的,表現出一種君圣臣賢的良好政治氛圍。

章惇捋須笑道:“殿下文治武功皆是世間翹楚,讓殿下提出年號,再合適不過了。”

趙孝騫點了點頭,沉聲道:“以我之意,年號不如叫‘靖康’,太后和諸公以為如何?”

眾人一怔,然后開始冥思苦想這兩個字的出處和意義。

趙孝騫主動道:“‘靖’者,出自《詩經》,曰‘日靖四方’,‘康’者,出自《尚書》,曰‘永康兆民’,二者合一,‘靖康’者,意喻四方安寧,百姓富足安康,吉也。”

此話一出,滿座皆驚。

眾人交頭接耳竊竊議論幾句后,紛紛點頭贊同。

章惇捋須笑道:“不愧是名滿天下的‘趙半闕’,果真出口成章,有經有典,意喻深遠,上上大吉,太后,諸公,不知成王殿下所提‘靖康’年號,各位意下如何?”

太后欣然頷首,表示贊同。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第一時間送上逢迎贊譽之辭。

趙孝騫保持微笑,但笑容里有幾分苦澀的味道。

作為千年后的后人,“靖康”二字他再熟悉不過了。

為何非要取這個年號?

那是因為趙孝騫希望原本應該發生的事情改變軌跡,在他的治下,歷史上的靖康之恥永遠不會發生,大宋的悲慘命運也將被改寫。

這段真實的歷史,隨著他的意外到來,而生生被抹去痕跡。

有生之年,他要用“靖康”二字,一雪前世歷史書里的恥辱。

如果史書上仍然還有“靖康之恥”這四個字,那么必然是宋軍攻城掠地,滅亡遼夏,對遼夏兩國來說,他們遭受的便是“靖康之恥”。

這個年號,就當是趙孝騫登基前發下的宏愿,他要洗刷華夏歷史上悲慘痛苦的恥辱,把這些恥辱加諸到敵人身上。

政事堂內的氣氛非常融洽,趙孝騫是即將登基的新君,太后和群臣都很給面子,再說“靖康”這個年號引經據典,確實有深遠寓意。

于是趙孝騫的提議全數通過。

太后端坐主位,鳳儀威嚴地道:“諸公若無異議,那么從下月起,大宋改元‘靖康’,今年六月初一,便是靖康元年,諸位意下如何?”

章惇和群臣紛紛贊同。

太后點頭道:“既如此,政事堂便將新年號頒告天下,大宋各地官府,各級官員,一應上下來往奏疏公文書函等,從六月初一始,皆以‘靖康元年’落款,天下咸使聞之,遵之。”

年號的事商議完畢,接下來還要商議登基后的冊封以及大赦天下等事宜。

新君即位后,冊封功臣和嬪妃是必走的流程,已經相當于一種禮制,大赦天下也是。

冊封嬪妃的事,沒什么爭議。

趙孝騫的后宮攏共六個女人,若是算上那位遼國成安公主耶律南仙,那就是七個。

至于汴京城里與他曖昧不清的李清照,趙孝騫下意識將她忽略了。

八字沒一撇的事兒,莫名其妙給李清照封個嬪妃,把她拽進后宮來,且不說李清照是啥心情,單說他爹李格非,得懵逼大半年。

而趙孝騫的女人,正宮皇后毫無懸念便是狄瑩。

狄家意外出了個皇后,她家祖墳這下可不止是冒青煙,簡直炸墳了。

其次是后宮的四大妃,四妃的封號也要按禮制,分別以“貴,淑,德,賢”四字命名。

在趙孝騫心里,貴妃只能是裊裊,倒也不是對她多偏愛,誰叫她給自己生了唯一的男娃呢,“母憑子貴”這四個字,是有一定道理的。

剩下的淑妃,德妃,賢妃等名號,就隨機分配吧,如果不夠的話,還有低一級的惠妃,麗妃等等。

別的皇帝后宮三千佳麗,趙孝騫卻只有七個,莫名覺得自己一生很專情是怎么回事……

當然,向太后仍然是鐵打的太后,位置紋絲不動,這是當初與太后約定的條件,更何況活爹跟太后那啥……

趙孝騫想起了自己的母親馮氏,他有心把向太后升為太皇太后,母親馮氏尊為太后。

現在最麻煩的是禮制不合,而且趙顥與馮氏早年已和離,理論上馮氏是不能被尊封的。

這件事只能壓后,一切等滅了遼夏后再說,那時的趙孝騫,在大宋朝野的聲望已至巔峰,他說的話沒人敢反對,尊馮氏為太后自然便順理成章了。

后宮的事沒有爭議,輕松便決定了,在座的都是外臣,自然不好摻和皇帝的家事,你愛咋咋。

但是關于冊封功臣一事,趙孝騫與群臣發生了一些爭議。

章惇已經準備好了冊封的名單,名單上全都是新黨官員,而且都是章惇的鐵桿親信。

這份名單,都是要冊封晉升的。

趙孝騫看著上面密密麻麻數十人的名字和官職,眉頭漸漸皺了起來。

冊封功臣是登基大典的流程,是必須要走的過場。

但重點不是“冊封”,而是“功臣”。

章惇拿出來的名單里,為趙孝騫奪位立下功勞的人有幾個?

說句不好聽的,這些人皆是“朋黨”。


上一章  |  世子穩重點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