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穩重點第八百三十章 禮議嫡賢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世子穩重點 >>世子穩重點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三十章 禮議嫡賢

第八百三十章 禮議嫡賢


更新時間:2025年08月04日  作者:賊眉鼠眼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賊眉鼠眼 | 世子穩重點 


黃昏,楚王府。

多日的風波終于平息,王府內外仍不敢松懈,里里外外布滿了燕云邊軍,保護著這座比皇宮更像權力中樞的王府。

銀安殿內,父子倆坐在明亮的燭光下,正在對酌閑聊。

渡盡劫波,大事已成,此時的酒,喝起來特別美味,里面摻了幾許名叫“成功”的味道。

淺淺地滋了一口,趙顥嘿嘿直笑,舉起筷子便朝桌上的紅燒肉下手。

啪的一聲,趙顥的筷子被孝順兒子拍開,那塊紅燒肉被趙孝騫挾起,送進自己嘴里,神色淡定,毫無波瀾。

趙顥一怔,扔了筷子賭氣道:“逆子!……本王不吃了!”

“正好,父王餓一頓減肥,明日估摸能瘦二兩……”趙孝騫根本沒有哄他的意思。

趙顥拍了拍圓滾滾的肚子,又看了看桌上幾道肉菜,神情浮上哀傷。

“四旬老人慘被親生兒子虐待,本王怕是熬不過這個夏天了……”

趙孝騫神情淡定地道:“隨你怎么說,隨你怎么作,要想多活幾年,飲食必須控制,你去外面敲鑼打鼓說我虐待你,也無所謂,背個‘不孝子’的名聲罷了,以我的臉皮,會在乎這個?”

趙顥不由語滯。

如果一個人連道德都綁架不了他,這個人基本無敵了。

乖乖地拿下筷子,趙顥將桌上那盤香油拌的生蔬菜撥到面前,老老實實像牛馬一樣吃起了草。

“也不是那么難吃,好歹有點香油味兒。”趙顥低聲嘟嚷著。

趙孝騫笑了,這一世的活爹,興許比真實歷史上的他能多活些年頭,雖說趙孝騫時刻垂涎著活爹的遺產,不過……可以再忍幾年,反正他想要花的時候,王府沒人敢說不。

吃了半盆生菜,趙顥咂咂嘴,有一種吃飽了想去拉磨的沖動,幸好理智及時阻止了他。

“我是王爺,我是王爺,我不是牲口,我不是牲口……記住了,不該我干的活兒不要干!”趙顥默默給自己做心理疏導,讓自己的人生走到正軌上。

父子倆端杯,小小碰了一下,然后相視一笑,飲盡。

“咱們這算是慶功酒?”趙顥問道。

趙孝騫笑道:“不算,只是父子之間的閑暇淺酌,行百里者半九十,還沒到喝慶功酒的時候。”

趙顥點頭:“那就等你穿上皇帝冕服,在百官的朝賀聲中登基后再喝。”

趙孝騫有些意興闌珊:“這個皇帝,父王來當也行,孩兒只想好好做事,不被內部的人和事處處掣肘。”

“我要做的是華夏統一,威服四海,一個割據政權,幾乎跟諸侯軍閥差不多的皇帝,我的興趣其實不大。”

趙顥嚴肅地道:“不行,這個皇帝你必須當,都鋪墊到這一步了,你現在說沒興趣,那些追隨你擁戴你的人怎么想?他們冒著掉腦袋的風險跟你做大事,為的不就是自己的前程和富貴。”

“信不信,你只要對外說不想當皇帝,燕云邊軍立馬兵變,你麾下那些將領個個桀驁不馴,只有你能治住他們,你若不當皇帝,他們會把大宋歷代帝王的陵墓都刨了。”

趙孝騫苦笑:“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不想干,但人和事會推著你干,不干都不行。”

趙顥瞪了他一眼,道:“別人做夢都想要的至尊位子,到了你這里卻棄如敝履,你說你是不是矯情?”

趙孝騫嘆了口氣,道:“好吧,當皇帝也行,但我登基后,免不了還是要常年御駕親征,我的目標是滅亡遼夏,而不是在汴京城里享福,父王能理解吧?”

“只要你當了皇帝,想干啥就干啥,誰敢說半句不是?騫兒啊,若不想被內部的人和事掣肘,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徹底控制朝堂,能徹底控制朝堂的人,這世上只有皇帝。”

“你畢生的志向也好,使命也好,都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才能一遂平生之志。”

趙孝騫笑了笑,道:“好吧,當初爭這個位子,是因為我們全家想要活下去,如今已經能活下去了,當皇帝這件事,以后就當它是我的工作,地位權力都不去管它,把工作做好就算稱職了。”

趙顥點頭:“你能這樣想,這輩子你一定不會是昏君,這樣的心態,古往今來的帝王無一人有過。”

頓了頓,趙顥又道:“明日起,朝堂民間會生起輿論,立賢不立嫡長的呼聲會越來越高,當聲勢到了一定的程度,你被朝臣推舉為新君也就順理成章了。”

趙孝騫意外地道:“父王什么時候做的?”

趙顥冷笑:“這兩日就看你威風八面號令千軍萬馬了,你以為我光顧著逃命,跟太后戀奸情熱,沒干別的事?”

趙孝騫舉杯:“父王高明,老謀深算。”

趙顥滋溜一口,道:“至于先帝的那兩個兄弟……”

說著趙顥冷笑起來:“我已派人日夜盯著他倆,呵!兩個不到十六歲的小崽子,若敢生出什么不該有的心思,他們這輩子算是到頭了。”

“父王,這兩人不能死,不然吃相太難看了,對咱們日后不利。”趙孝騫嚴肅地道。

趙顥笑了:“他們不用死,他們會主動跪下。”

汴京的大街小巷果然造起了輿論。

輿論說得很直白,先帝的兄弟大多平庸,甚至有惡毒之人,若以祖制推舉新君,大宋社稷必危。

立嫡長不如立賢,很樸實易懂的道理,讓賢明的人當皇帝,心懷仁義,眼光長遠,這樣的人終歸不會對百姓太差。

朝廷這數十年來的新政舊法反反復復,也該到收拾一下的時候了,不然最后苦的終究還是百姓。

若是平庸的人當皇帝,不可能改變現狀,唯有賢明之主,才有可能打破如今的局面,讓天下的百姓喘口氣,從新政和舊法的反復中掙脫出來。

道理說得很淺顯,而且事關大宋每一個百姓和家庭未來的命運。

散播這些傳言和話語的人,顯然是花了心思的,嫡長與賢明,利弊說得非常清楚,而且與每一個百姓的命運休戚相關,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數日之內,市井坊間關于立賢的呼聲越來越高。

萬眾一詞之時,縱是卑賤之人發出的聲音,也能響徹云霄,振聾發聵。

于是,市井百姓的呼聲終于傳到了太學,傳到這些有文化,有底蘊,同時也有報國熱情的太學生耳中。

汴京平叛后的第三日,國子監的太學生集體聯名的奏疏,交到了國子監祭酒的手中。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正是國子監所提倡的,當年張載的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聲至今余韻繞梁,不絕于耳,被歷代國子監學子奉為圭臬。

學子們聯名上的這道奏疏,祭酒沒有理由不送進政事堂。

這段日子,汴京經歷了簡王和端王的倒臺后,學子和百姓對天家皇族的耐心也終于耗盡。

一個兩個繼承人都是這種貨色,所謂的立嫡長,真的合適嗎?先帝還有兩個兄弟,年紀才十二三歲,誰知道他們未來是什么心性?

既然如此,為何非要守著陳舊腐朽的祖制不放?

從皇族宗親中選一個賢明的人出來,大宋依然是趙家的天下,皇帝依然是太祖太宗的子孫,有什么不對?

爭斗了數十年的新政舊法,朝堂搞得烏煙瘴氣,天下百姓受夠了,也該結束了,能結束它的人,只有賢明之君,平庸的人做不到。

很多事情的發生和發酵,最初都是由一群熱血沸騰,永遠熱淚盈眶的年輕學生開始的。

這一次也是。

國子監學子聯名上疏,不是一件小事。

它是整件事的起源,也是引爆朝堂的導火索。

政事堂收到了國子監祭酒呈來的奏疏,宰相章惇沒有任何批示,只是下令將這份奏疏刻字拓印百份,傳示汴京各大官署和朝臣。

政事堂作為執宰天下的權力中樞,對這份學子聯名的奏疏不表態,不批示,但卻拓印百份傳示官署和朝臣,這個舉動本身就很耐人尋味。

所以,宰相們的意思,究竟是贊同學子所言,還是拓印出來讓朝臣們自行討論?

答案其實已經擺在明面上,只是沒人捅破這層窗戶紙而已。

民間的輿論,經由這道學子聯名的奏疏,不可遏止地傳到了朝堂。

公開的,私下的,一場立嫡長還是立賢明的大禮議之爭,開啟了帷幕。

大宋的新君之位依然空懸,但朝野的議論卻沸反盈天,越來越激烈。

兩者各有擁躉,雙方陣營也是涇渭分明。

新黨朝臣大多是贊同立賢的,這里面有章惇的引導和授意,當然,也有趙孝騫曾經承諾過的利益。

舊黨卻大多認為應該遵循祖制,必須立嫡長,否則便是對祖宗的忤逆背叛,皇位是不合法的,同時也會給大宋社稷埋下隱憂禍患。

舊黨的出發點其實也很簡單,趙孝騫與新黨私下達成的利益,尤其是繼續推行新政這一點,舊黨朝臣們是一點也沾不了光,反而會繼續被章惇趕盡殺絕,他們自然是要反對的。


上一章  |  世子穩重點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