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風的地方開始的文娛第195章 信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從有風的地方開始的文娛 >>從有風的地方開始的文娛最新章節列表 >> 第195章 信仰

第195章 信仰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4日  作者:白米下飯  分類: 都市 | 娛樂明星 | 白米下飯 | 從有風的地方開始的文娛 
幾人回到有風小院時,早已日落西山,天邊斂去最后一抹殘紅。

大麥煮了她的招牌米線,眾人坐下邊吃邊聊,娜娜和大麥也是這時才得知了事情的經過。

“我當時聽到砰的一聲,緊接著就看到一堆人圍了過去,真是心里一突,還好只是摔到了手,要是摔到頭”

陳南星回想起來,還有些心有余悸。

娜娜聞言,也是戚戚然道:“好在人沒大事,不然賠錢只是一回事,真摔出個好歹來,民宿受影響不說,咱們這心里也得過意不去。”

許紅豆點點頭,笑著自我開解道:“我們就當是破財消災了,創業總要有點曲折嘛。”

說著,三人就討論起以后民宿得多做些安全防范措施的話題,不止是現在施工期間,將來正式營業后更得注意。

顯然,這次的意外,讓這三位創業合伙人開始了自我審查,反思改進一些不足之處。

陳墨沒參與幾人的話題,只在旁邊哐哐嗦粉。

出事他能幫忙解決,但創業之路,還得她們自己去經歷去磨練。

喝完最后一口湯,陳墨滿足地放下碗,稱贊道:“大麥,手藝沒退步。”

在醫院聞了一天的消毒水回來,只是一碗簡單的米線湯,陳墨也喝得是暖胃又舒坦。

大麥笑道:“總共就兩步,沒步可退啊。”

她的米線做法簡單,湯用豬油、醬油、醋、味精、鹽調底,然后把米線、午餐肉、番茄、菠菜等食材依次放入,煮熟就算完成。

真就只有兩步。

雖然做法簡單,但味道卻真心不錯,有菜有肉,營養搭配也均衡。

一碗熱騰騰的米線,常作為大麥熬夜碼字后,對自己疲勞身心的慰藉。

眾人正吃到一半,阿桂嬸腳步匆匆地走進來,手上還拿著迭紅黃紙。

“阿桂嬸,吃了嗎?”陳墨笑著打招呼,“沒有的話,我們這有米粉,我給您盛一碗?”

“吃過了。”阿桂嬸擺了擺手,風風火火地問道,“我來是聽說紅豆的民宿工地,今天有裝修師傅摔下來了?”

許紅豆點頭笑著應道:“阿桂嬸你消息真靈,人傷到了手,送醫院了。”

阿桂嬸打聽道:“那嚴不嚴重?”

“不算太嚴重,就是骨折了,得打鋼板固定。”

見阿桂嬸都知道了,許紅豆擔心村子里會亂傳話,連忙解釋清楚。

跟阿桂嬸一人說清,就相當于向全村人宣告了。

“打鋼板我知道,我家大洋前些年去滑雪的時候,也是摔骨折了,那時他就是打的鋼板。一年后鋼板去取出來,還得花好幾千塊錢呢。”

陳墨笑道:“阿桂嬸,現在的鋼板都是鈦合金,也可以不用取。”

阿桂嬸睜大眼睛,“還能不取?那我家大洋錢不是白花了?”

陳墨耐心解釋道:“以前的鋼板是鋁合金,那就一定得取;現在的鋼板是鈦合金,在體內不排斥,可取可不取。”

“中老年上一定年紀了,醫生基本都建議不取,留體內沒影響,取的話反而可能造成二次骨折。年輕些的,那能取就取唄,畢竟一輩子還長,留個東西在體內也不得勁不是?”

阿桂嬸連連點頭,“那是那是,我家大洋年輕,而且又不是差這點錢。”

陳墨笑了笑,“那阿桂嬸,你過來就是專門問這事啊?”

“哦,不是,我是來給你們送這個的。”

阿桂嬸遞出手上那迭紅黃紙,上面印著黑色圖紋。

“這是.甲馬?”陳墨認出來。

在這里住了這么久,對大理當地的民俗文化,陳墨還是有所了解的。

甲馬,又稱“紙馬”或“神紙”,是云南民間用于祈福消災、祭祀鬼神的一種木刻版畫,用來焚祭神明,或者貼于家宅的門窗、房梁、灶臺上祈家宅安寧。

甲馬種類繁多,傳統圖案得有六百多種,包含神袛鬼靈、飛禽走獸、自然山川等等。不同的甲馬有不同的祭祀祈福用途,有祈求平安、招財求福、求子求學、喜事喪事或是驅鬼避邪。

其中,尤以大理白族的甲馬最具特色。

白族的甲馬分三類:一是白族先民的圖騰,像“財龍”、“青龍神君”等;二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像“品殿大王”、“清宮本主”之列;三則是民間信奉的各種神祗,如“喜神”、“家神”等。

而甲馬的制作方法也并不復雜,先將文字和圖案用反筆寫在梨木板上,然后進行精工雕刻,最后在刻繪的文字和圖案上刷以各種自制的顏料,再將刷好顏料的文字和圖案套印在用樹皮制作的“土紙”上。

阿桂嬸點頭道:“之前的民宿老板不是建一半就家里出事了嗎?前陣子你們都菌子中毒,現在又出現這檔子事,流年不利,我想著給你們請幾張神紙祛祛霉運。”

許紅豆聞言愣了愣,顯然有些沒料到還有這種說法。

陳南星和娜娜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有些哭笑不得。

大麥眨了眨眼,倒是覺得有些新奇。

只有陳墨很快反應過來,趕忙上前接過,“那真是太感謝你了,阿桂嬸。”

“我本來還想著明天再找您問問,咱們這邊有沒有這類講究,我們用不用去哪里拜拜呢。”

阿桂嬸聞言,當即熱絡地講解起來:“我們這邊在家里貼甲馬,寓意把神請到家里。像這張是‘家神’,可以貼橫梁上;這張是‘土地神’,可以貼到”

阿桂嬸一一介紹著,陳墨認真聽著記下,還不忘問道:

“您這些是哪里請的?下次我們可以自己去請一些。”

“這是鎮上王家鋪子的,他家幾代人都做這個,店開了好些年頭了。”

阿桂嬸神色欣慰道:“我本來還擔心,你們年輕人不太信這個”

陳墨笑道:“那不會,您是沒去財神廟看看,那兒拜得最虔誠,磕頭最響的,就是年輕人。”

雖是這樣說,但其實在陳墨看來,中國人骨子里是沒有西方那種虔誠的宗教信仰的。

中國人對鬼神一類的信仰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實用”。

翻看中國的文明歷史,不難看出,中國人基本是什么東西有用就信什么,沒用的就打倒推翻,后面要是撥拉撥拉,發現還有點用,再重新立起來供上。

像當代人,高考拜孔子、生孩子拜觀音菩薩、出海拜媽祖、求平安拜佛、發財拜關公,看起來是什么都信,其實就是什么都不信。

所以,總結起來,中國人宗教信仰的宗旨就一個:

去他媽的,活下去最要緊。

哪個能讓人活下去,讓人過得更好,我們可以為其建廟宇塑金身,可以在神像下砰砰磕頭。

但要是發現不行.呵呵。

那就拍拍膝蓋站起來,重新跟神明論一套“我命由我不由天”。

送走了阿桂嬸,陳南星拿起那一迭甲馬,“我們民宿真的要貼這個嗎?”

陳墨輕笑道:“我覺得挺好的,入鄉隨俗嘛。我們外地來的,拜拜本地神,認認廟門也是應該的。”

許紅豆好奇道:“你怎么好像挺能接受這些的?”

陳墨聳了聳肩,“我老家屬于閩南地區,那有很多這些的。每到逢年過節,便會有各種游神賽會的祭祀活動。”

“主要做生意講究一個好兆頭,要是沒開業就傳出什么不好的流言,搞得人心惶惶,那你們民宿還怎么開?”

許紅豆了然,“我們信不信不重要,主要得讓別人安心。”

陳墨笑著點點頭,“就當寧可信其有吧。像影視圈里,劇組開拍前,大多都有個上香祭拜的開機儀式。”

“求個心安也好,討個好寓意也罷,反正惠而不費嘛。”

陳南星看向許紅豆,“那我們就貼了?”

許紅豆想了想,點頭道:“接下來裝修收尾后,民宿空置這段時間,可以先貼上一些,等正式營業后,就保留房梁一些不太顯眼的位置張貼就好,盡量不影響民宿氛圍。”

陳墨最后一句話,許紅豆也很贊同——惠而不費。


上一章  |  從有風的地方開始的文娛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