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三百七十五章:合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風起明末 >>風起明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七十五章:合營

第三百七十五章:合營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3日  作者:羅小明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羅小明 | 風起明末 

南直隸、中都鳳陽。

崇禎八年,農民起義軍攻陷中都鳳陽,中都城內外大量建筑被焚毀,皇陵也遭毀壞。

雖說不久之后鳳陽重新收復,但是破壞卻是難以挽回。

關內民變不休,叛亂不止,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崇禎八年后,中都鳳陽便不斷的開始修筑防御工事,加派兵丁防守。

鳳陽城北,蒲北崗上,刀槍如林。

一望無邊的旗海在微風中輕輕飄揚,漫山遍野盡是身穿著玄甲的甲兵,山崗之下無數甲士列陣而立。

山崗之巔,無數的旌旗,宛如眾星捧月一般,將一桿玄黑色的大纛簇擁在中央的位置。

赤日高懸,碧空如洗。

寒冷的山風自北朝南吹襲而過,一瞬間之間帶起無數的旌旗獵獵而動,匯聚成宛若雨穿竹林一般的聲響。

風吹山林,旌旗卷動,那桿被一眾旗色各異的旌旗圍攏在其中的大纛也同樣被山風所影響。

山風帶動著大纛頂上赤紅色的旗纓卷起,旗面也隨著山風而舒展,暴露在眾人的視野之中,露出了一個斗大的白字——「信」!

大纛之下,李巖頭戴翎羽明鐵盔,內穿著水磨鐵甲,外罩半臂紫金武繡袍,挎箭帶弓,腰懸利劍,端坐于高臺之上。

高臺之上將校林立,甲士如云。

「咚!」「咚!」「咚!」

鳳陽城下,戰鼓聲如雷。

伴隨著恍若雷霆般的戰鼓聲,無數頭戴黑巾,手持著兵刃的軍兵排列著嚴整的軍陣緩步前行。

最前方,一座座高大的云梯正在慢慢的向前移動。

「嗬哈——嗬哈——」

云梯車下,一眾軍兵呼喊著號子,奮力的推動著云梯車向前。

遠方,鳳陽的城墻之上,無數赤色的旌旗在北風之中飄揚。

就在攻城的云梯進入了大概百步的距離之時,團團橘紅色的火光乍然閃現,大量的硝煙自鳳陽城的城墻之上升騰而起。

高臺之上,李巖眉頭微蹙。

他知道,那是明軍的火炮……

視野之中,數座云梯車在轉瞬之間便已經是土崩瓦解,轟然倒塌而下,攻城部隊也不可避免發生了騷亂。

過了一息左右的時間,隆隆的炮聲才在眾人的耳畔響起。

李巖神色不忍,無論是歷經了多少次的戰陣,經歷過了多少次的生死,他都沒有辦法真正的硬下心腸,不去在乎傷亡。

對于李巖來說,他永遠沒有將一條條活生生的人命,看成是一個個冰冷的數字。

都說慈不掌兵,但是李巖沒有辦法,如果他有選擇,他希望這天下是一個太平盛世。

他其實從來就沒有想過,登臨高位……

只是,他從來就沒有選擇。

從在杞縣起兵之時,他就已經是沒有了選擇。

到如今,他麾下的從者已經逾越五十萬人之眾,他的肩膀上挑著的是五十萬人的生死,挑著的是五十萬人的希望。

不,不僅僅是五十萬人。

山風冷寒,恍若刮骨的鋼刀,李巖的心也隨著寒風慢慢的冰冷了下去,眼神也堅定了起來。

他曾經立下誓言,舉義旗而起,必將掃除女干邪,澄清宇內。

大丈夫,言必行,行必果。

要想改天換地,又怎么能夠少得了犧牲。

「嗚————」

低沉的號角聲自遠方響起,而后伴隨著號角聲響起的,是無數軍卒的齊聲吶喊,攻城已經拉開帷幕。

洪武二年九月,詔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后兩易其名,又因中都宮闕建在鳳凰山之南,終賜名鳳陽。

鳳陽城參考《考工記》規劃建設,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不少于百萬之眾。

鳳陽作為中都占地范圍極廣,規制之盛,實冠天下,共有三道城墻,分為三城。

第一道城為中都城外城城墻,呈東西扁長的長方形,西南隅為將鳳凰山包入城中,還修建了一個凸角,共開辟城門九座,水關十八座。

鳳陽城外城城墻周長,達到了驚人的六十余里。

要知道,襄陽城城墻的周長只有十二,就是北京城城墻的周長也不過是二十八里。

當然鳳陽的城墻雖然長,但是實際上防守能力卻是遠不如襄陽和北京。

如此漫長的城郭沒有充足的守軍也難以作為依仗。

這也是為什么在崇禎八年的時候,鳳陽城會被當時高迎祥所帶領的起義軍所攻破的重要原因。

不過眼下,防守兵力并不再是短板,鳳陽周圍云集了超過五萬的明軍官兵。

五萬明軍依托著城墻,以及周遭的山嶺、崗地安營扎營,排兵布防。

之所以現在才發起對鳳陽城的進攻,是因為此前明軍在鳳陽城外還有大量的營地。

拔除這些明軍在外圍設置的據點和堡壘,也確實是花費了萬民軍不少的功夫。

李巖現在所在的蒲北崗,原先就駐扎著千余名明軍,曾經作為明軍在鳳陽城北的重要支點。

掃視著鳳陽漫長的城墻,李巖的大腦也飛速的在轉動。

鳳陽的外城城墻漫長,防守能力很差,很多平緩的地段,都可以作為突破口,攻陷鳳陽的外城并不困難。

真正的難點卻是鳳陽的第二道城墻——禁垣。

禁垣是中都鳳陽的第二道城墻,周長十五里里,開四門。

禁垣內就是中都鳳陽的內城,大部分的重要建筑都在禁垣之中,宮殿坊市也全都集中在內城。

禁垣城墻的高度普遍都在三丈左右,也就是十米上下,多鑄炮臺,戒備森嚴。

禁垣、禁垣。

便是他們此戰最后將會遭遇的難關。

禁垣之內雖然還有皇城,還有一道城墻。

但是實際上只要禁垣失陷,官兵無疑將會土崩瓦解,皇城再高的城墻也是無用。

李巖的目光轉動,山崗之下,無數的軍卒已是向著鳳陽城下蜂擁而去。

而在這時,一名傳令兵也登上了高臺,帶來了李巖一直在等待的消息。

「稟報信王,革左五營營首領兵即將抵達我軍方丘大營。」

李巖眼神微凝,霍然起身,轉頭回望著西北的方向。

西北方,能夠清晰的數支兵馬正沿著山道緩緩向前,向著方丘大營的位置行進而去。

「終于來了……」

李巖握緊了腰間的雁翎刀,在今天上午時分他派人相請革左五營的營首到方丘大營相聚,當時雖然就得到了答應。

但是革左五營遲遲沒有動靜,讓李巖也不由的忐忑了起來。

而眼下,見到正在向著方丘大營而來的革左五營兵馬,李巖的到底是有些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

「會談之事已經說了許久。」

身穿著戎裝的紅娘子也隨著李巖站了起來,她上前了些許,握住了李巖按刀的手腕,輕聲道。

「革左五營的營首這一次答應來方丘大營商議,已經算是邁出了一大步,證明了革左五營的營首們有合營的意向,只是心中還有些憂慮罷了」

聽到紅娘子的聲音,李巖心神的下意識的放松了些許,緊蹙的眉頭也隨

之舒展開了許多。

在起義的隊伍之中,現在他麾下的萬民軍雖然算得上是實力最為強勁的一支。

但是他們卻屬于是后起之輩,革左五營起于陜西,起事已有十數載,恐怕難以勸服。

「娘子說的是。」

李巖放緩了聲音,松開了腰間的雁翎刀,握緊了紅娘子的手,他的眼神也是重新恢復了沉穩。

革左五營的營首雖然帶了不少的兵馬,但是愿意到他們的大營中商議,這已經算是將身家性命相托,已經是給足了誠意。

這些時日往來的書信,他不斷的曉以利害,陳述利弊,到底是使得革左五營的營首心中舊有的觀念產生了動搖。

「革左五營的營首已經快到了,我們現在就啟程去方丘。」

李巖回望了一眼前方的戰事,要想攻陷鳳陽并非是一朝一夕的時間,并不急于一時。

進攻鳳陽的計劃和方略早已經是定下,只要按照計劃穩步推行即可。

從河南到南直隸,一路輾轉千里,轉斗百陣,如今的萬民軍中也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將校。

李巖將前線的指揮權暫時交給了李際遇后,便和紅娘子一起帶著親衛離開了蒲北崗。

順著山道一路疾馳而下,一刻多鐘的時間,李巖便已經是抵達了方丘大營。

方丘位于鳳陽的北方,地勢頗高,西北臨河,左連門臺、右接蒲北崗,處于要沖之地。

所以李巖在方丘設置大營,用以控制鳳陽城北,連通東西。

李巖一路從營門飛馳入營,一直到中軍門前,才勒住了戰馬。

瓦罐子和一斗谷兩人一直守在中軍門前,見到李巖到來,連忙上前迎接。

「革左五營的營首都已到了嗎?」

在進營之前,李巖就已經看到了西面下了很多的行營,恐怕他還是晚來了一步。

「信王來的時間正好,革左五營營首也才剛到帳中。」

一斗谷上前替李巖牽住了馬,回答道。

李巖從戰馬上下來,轉頭看向了瓦罐子。

「屬下已經派人確定過了,來的五人確實是革左五營的營首。」

確認身份并不困難,李巖麾下主體都是河南人,但是也不少的陜西人。

七十二營跟隨著高迎祥進入河南之后,后面分散發展,一部分去往南直隸,一部分去往湖廣,還有不少的留在了河南。

本來高迎祥的計劃是在攻陷了西安之后,策動大規模的叛亂,里應外合,使得進剿的官兵首尾不能顧。

但是隨著高迎祥戰死黑水獄,最終計劃也自然是走向了破產。

留在河南的一共有九營的兵馬,但是后續三邊總督鄭崇檢在河南的時候,九營兵馬的主力幾乎都被剿滅,只余下一些殘部還在堅持著斗爭。

這些殘部,后面在李巖帶領萬民軍崛起之后,也都先后加入了李巖領導的萬民軍中。

革左五營之中,老回回馬守應、革里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改世王劉希堯、亂世王藺養成五人,都是當時七十二營之中赫赫有名的人物,自然是為眾人所識。

聽到瓦罐子的確認,李巖的心中再定,他壓住了心中激蕩,握緊了腰間的雁翎刀,逐漸的平靜了下來。

迎著紅娘子溫和的目光,李巖正過了頭,闊步向著中軍帳內走去。

「恭迎信王!」

伴隨著一眾甲士的恭迎聲,李巖已是踏入了中軍帳內。

剛步入中軍帳內,李巖便感受到數道目光齊齊投來。

早在之前,李巖便已經是從瓦罐子的口中得到了所有人的信息。

瓦罐子在

李巖入帳前,也將各人坐在什么位置都告訴了李巖。

帳中右首的位置,坐著的一名男子生的身形魁梧,劍眉虎目,穿著一件繡著獬豸的正紅色云肩通袖炮,略顯慵懶的坐在座椅之上,但是卻難掩其身上凌厲的銳氣。

此人正是革里眼賀一龍。

賀一龍身側的將領,看起來比賀一龍年輕些許,內穿著魚鱗甲,外罩著一件半袖的文武袍,頭戴著網巾,雙目微瞇,面帶著笑容,將目光投來。

不過那將領臉上的笑容卻是沒有讓李巖感到多少的暖意,反而是從心底中生出了絲絲寒意。

坐在賀一龍旁邊的這人,正是左金王賀錦。

時人稱呼的革左五營,其中的革和左,指的正是賀一龍和賀錦兩人的名號。

老回回馬守應、改世王劉希堯、亂世王藺養成,三人的名號則是沒有被加上去。

革左五營中,五名營首的地位名義上是平等的。

但是實際上,主要的話語權還是在賀一龍和賀錦兩人的手中。

而賀錦大部分的時候也都是聽從賀一龍的決斷,和賀一龍站在一起。

李巖目光橫移,坐在臨近帳簾處的兩人,分別是改世王劉希堯、亂世王藺養成。

相對于賀一龍和賀錦,兩人無論是兵力還是話語權都要遜色許多。

不過革左五營之中,還有一營,有別于其他的四營,也是李巖最為看重的一份力量。

而這份力量,現在掌控著他的,正是老回回馬守應。

左首的位置,馬守應身穿著白袍,頭戴著氈帽,靠坐在座椅上,神色平靜,彷佛一切的事情都不能對他的心神造成什么影響。

馬守應的長相有別于他人,他的鼻梁極為高挺,眼眶頗深,卷發濃眉。

馬守應是回族人,所以才別號老回回,他是陜西綏德生人,早年曾當過邊兵,崇禎元年,便率眾起義。

在馬守應的麾下,多精騎馬軍,共計有三千余騎,騎軍之中回、漢、蒙三族混雜,皆是弓馬嫻熟,驍勇善戰之輩。

革左五營雖然都有騎兵,但是最為驍勇善戰的,還是馬守應麾下的這支騎兵。

對于李巖來說,若是能和革左五營合并,便可以用其麾下的精騎填補如今萬民軍騎兵不足的短板。

騎兵是一支軍隊不可或缺的兵種。

開封城郊一戰,漢中軍的甲騎給李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騎兵難練,精銳的騎兵更是難上加難。

正是因為深知這一點,所以李巖對于騎兵才越發的渴求。

原本李巖的心中仍然有些忐忑,但是在迎著眾人的目光走入帳中之時,李巖已經是重新恢復了鎮定。

李巖的心神安定,他在心中,早已經是想好足以說服所有人的理由。

免費閱讀.

/fengqimingmo/,歡迎!

新書、


上一章  |  風起明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