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不愿輕易陷入雙線作戰的窘境,但正如沈有容所說:機不可失。
只有先苦一苦葉向高。
樞密院先溝通好了之后,葉向高及其余諸相聞聽噩耗,當然是苦起一張臉。
說好的東洋大計只是開始籌劃、組建東洋艦隊呢?
“陛下,海上風浪難料,是不是……操切了?”葉向高硬著頭皮勸諫。
“臣懇請陛下三思!”汪應蛟也立即說道,“縱有戰機,大明軍力又今非昔比,然倭賊畢竟不容小覷!再者說,只要再有三五年,東洋艦隊大成,滅倭總歸勝算更大。外滇既平,財計從容,取之更如探囊取物!此時便發兵東瀛,弊大于利!”
朱常洛當然也認可他們所說的這些。
等下去,對大明更有利。畢竟蒸汽機有成,馬六甲又拿下來了,時間站在大明這邊。
君臣對于拿下東瀛這個大方向沒有分歧,只是眼下一定要立刻行動嗎?
朱常洛卻想通了:“就算希智到了朝鮮,也需要讓朝鮮文武大族看到大明是動真格的。有了戰果,他們有些人才肯行動。第一戰只動對馬島,大明出北洋艦隊和遼東鎮精兵,朝鮮出兵出糧,速戰速決。區區一個對馬島,彈指可定,這樣就達到眼下目的了。”
“……朝鮮如何能支應得起大軍糧餉?”葉向高嘆了一口氣。
重點是拿下來之后,如果不是繼續進軍,那就要防備反攻。大軍開拔出去之后,不守住陣線又有什么意義?
而對馬島孤島一個,若是駐扎大軍,糧草物資全部需要輸運過去。大明及北疆各部、朝鮮仆從軍大舉進攻還得要個兩三年時間,經年累月下來,這些糧草物資不是個小數目。
“掠!”朱常洛絲毫沒有憐憫地說,“琉球那邊便只用拓海團練洋行先行,到了琉球助其清剿內賊,擺脫那島津氏控制。如此一來,他們只能先想方設法備戰。北洋艦隊押陣,讓朝鮮兵卒去登岸掠奪!這幾年,東瀛產的銀子可沒流出來多少了!”
之前德川家康搞朱印船貿易時,主要是葡萄牙人和他們來往。從他們手上得到的白銀,再于澳門采購大明貨物回馬六甲。
而葡萄牙被從澳門趕走之后更于不久再被趕回馬六甲、與大明斷絕了貿易往來,德川家康又開始禁教鎖國,這些年他們那些銀山采出的銀子流出來得更少了。
那就自然仍留在東瀛。
葉向高他們琢磨著皇帝的意思。
說的是北洋艦隊押陣,那自然是沿海搜掠。登岸的雖然都是朝鮮兵卒,但他們要回來還不是得帶回船上?
必定有個分配機制,讓那些朝鮮文武大族感覺有甜頭,愿意繼續投入。
這樣做是有好處:東瀛西南部各地方大名風聲鶴唳,只怕無心再反攻什么對馬島;就算能組織起來,也要先跨過海峽和北洋艦隊這道關卡。如果對馬島的防御壓力小了一些,駐扎的力量倒不用那么多。而經年累月這么掠下去,他們在沿海地帶也無法構建穩固的防御寨堡承受北洋艦隊炮擊,將來登陸時似乎也容易不少。
就是可能搜掠不到太多,而且必定越來越少。東瀛多山,囤積財富最多的,大多都是各地大名所筑山城。艦隊上不了岸,登岸搜掠的朝鮮仆從軍又怎么可能啃下那些大山城?
若不是兵力足夠多,就必須配備重炮迅速轟開缺口。
這需要大明陸上精銳力量。
汪應蛟提出了這個問題,朱常洛這才說道:“東瀛是幫三位王弟打的,是為他們打下藩國實土,為大明永絕東瀛禍患。潞王在朝鮮多年所得,豈能不出力?不愿做大明朝廷命官的朝鮮地方大族,豈能不出力?反倒是對馬島將來要由朝廷拿在手上,既是北洋分艦隊軍港,又是遼東與東瀛往來商港,大明主要支出是這對馬島的建設。”
平定朝鮮后,潞王入朝,李三才在那主持大局,這么多年清洗不少,積蓄是多少?
對朱常洛來說,總不過是兩三年的時間而已,他們投入得起,也必須投入。
況且現在這份投入,是為了降低將來總攻的難度,可以大大降低將來總攻的投入。
回報則是一整個東瀛。
大明確實需要苦一苦葉向高,但這份苦還在承受范圍之內。
對馬島并不大,島上也已經有山城。尤其是豐臣秀吉組織侵朝時,他就住在對馬島的清水山城,那里又擴建了一番,基礎還不錯。
而大明大軍壓境,很有可能不花太大力氣就拿下來,破壞不會太大。
那么把這個島再擴建一番,尤其主要只是港口部分,需要投入的資金量不會太夸張。
“不能只看去年、今年歲入。”朱常洛更說道,“新港宣尉司既設,朕已經告訴荷蘭人和葡萄牙人,讓他們都帶話回去。只要他們的戰艦止步南洋之外,與大明通商,朕都歡迎。讓他們帶著白銀來,這部分收入可不少。南洋諸島,如今皆受大明庇護,各洋行必定更加踴躍,南都市舶司歲入將增長多少?”
這還只是其一,還有就是大明內部。
“昔年所發邊防特別國債也快到期了。”朱常洛又看著葉向高,“朝廷如今自無法悉數贖回。但這筆賬,當年買過的都算得過來。如今是整個東瀛,屆時那邊的田土山林,一樣可依新邊及承德府舊例。再發一期,贖回往期債券之余,還有多的。拿下東瀛之后,其余不論,光是那邊金銀山歲出,就是一個大進項。”
“……不是由三藩開采?”
“他們采出來,留著銀子有何用?大明還是用貨物賺回來。”朱常洛頓了頓之后說道,“朕思來想去,新港宣尉司既已設立,東洋和外滇又在日程上了,那么大明銀號該籌備設立了。一為將來商貿之便,二為統一錢法,三為諸庫管理、國庫名副其實。”
葉向高心中劇震。
民間臧銀該有多少?
不知道。
雖然私下里的錢莊就有不少,但其中流通往來的銀兩數目,大明豈能盡數知曉?
而大明銀號之所以一直還沒啟動,是因為皇帝想同時解決金銀、銅錢、寶鈔都在流通的問題,另外便是中樞諸庫、地方存留。
銀號設立后,富商權貴固然仍能帶著現銀隨身,但如果是動輒以萬為單位的超大額交易,當然還是銀號方便一些。
只要他們都肯認,那么便是存根上的一筆數字,朝廷庫中則可以有大量現銀無需支應出去。
這個管理和動用之權,就操控于朝廷之手了,只不過萬不能自己刨自己的根,要留足夠現銀于總號及各地分號,避免擠兌。
這都是之前商議過程當中皇帝剖析的要害處。
“蒸汽機有成,這些年冶鑄更精密的軍械、儀器,發行銀元和新錢都有技術條件了。”朱常洛說著,“博研院和御用監一直在試新配方,屆時銀元之外,新錢所用合金配方,民間萬難仿鑄。只要隨時可以互相兌換,民間都能認,那么寶鈔贖回也不是什么大問題。”
“……當真要贖回寶鈔嗎?”葉向高很糾結。
“要!”朱常洛很肯定地說,“要建立朝廷新錢法的信用,寶鈔的遺留問題必須解決!”
寶鈔,大明貨幣體系之中永遠的痛,堪稱癌癥。
朱常洛原本的印象當中,大明寶鈔變成那個樣子是因為只印不贖。但是呢,等他坐上了寶座開始研究,發現也不是盡然如此。
朱元璋當然發得很多,朱棣北征更是瘋狂印鈔。從洪武年間大約一年發鈔五百萬貫,到永樂年間年均發鈔約兩千萬貫,最終就失控了。
失控其實很早,洪武二十七年,一貫寶鈔就只值一百六十文了。朱元璋管你這的那的,一開始是禁用金銀,后來更是銅錢都禁用。而朱棣想北征,瘋狂印鈔之余倒是搞過一件事:戶口食鹽法。
這其實是為了回收寶鈔。當時寶鈔已經跌到一貫只值十二文了,朝廷因此規定每戶每月至少要有一斤鹽是用寶鈔買,價格是三貫。
但沒什么用。
到朱瞻基這,就已經只能停發寶鈔了,這時一貫寶鈔只值五文。當然,朝廷還是在回收寶鈔,方式是鈔關對船只征收寶鈔稅,一船收鈔一百貫。
然而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所引寶鈔加起來是以億貫為單位的,這些舉措都沒什么用。于是正統年間先是“弛用銀之禁”,到成化元年朱見深還掙扎了一下:凡征商稅課程,錢鈔中半兼收,每鈔一貫折錢四文,無拘新舊、年代遠近悉驗收,以便民用。
但這種掙扎是徒勞了,最后放棄了,停止強制征收寶鈔稅。此時一貫寶鈔只值一文錢,民間普遍“以鈔糊墻”。
時至今日,寶鈔則只存在于賬冊上。朱翊鈞還用寶鈔做過禮儀性的賞賜,朱常洛沒那么厚臉皮。
但寶鈔仍然大量存在是事實,想改革錢法就繞不過這一點。
況且現在大明有條件了。
原先確實因為白銀和銅不足,但白銀大量流入已經很久,皇帝也有準備金意識了,冶煉鑄造技術都提高了不少。另外,寶鈔已經多年不曾發過,存世規模遠比宣德、成化年間少,贖回壓力小得多。
即便贖回時有人想搞鬼,利用寶鈔還是比較容易仿制的特點薅羊毛,做舊做殘的成本能低?
朱常洛想贖回寶鈔還有一個動機:給真正的貧苦百姓一筆福利。
因為歷經這么多年,寶鈔幾乎無用,但又存在于官府賬面。那些還存世的寶鈔,有不少都是先由民間的聰明人通過折鈔的政策縫隙先代替部分應繳稅賦給到官府,官府又在一些特殊時候支付到下面去。
譬如之前就有不少俸祿、兵卒月糧、買辦費用等是用寶鈔支付。
這中間雖然仍有一些會落到文武官員、富商手中,但他們顯然是更聰明的人,總有法子讓這些寶鈔流通到真正的貧苦百姓手里。
朱常洛登基后的這十六年多里,已經在有意識控制這一點。往朝廷這個方向流通的寶鈔都被收了起來,往下面支付的寶鈔則不存在了。那些折鈔稅種都在新政編訂科則的過程之中廢掉了折鈔規定,重定稅率稅額,民間士紳富商大戶再也沒有動機搞寶鈔來抵稅。
所以目前應該基本上只有貧民百姓手上有寶鈔,用不出去的寶鈔。
“這些寶鈔要收回來。”朱常洛斷然說道,“先發銀元、鑄錢。這些定額銀元、鑄錢發了出去,官府此后稅收、采買、俸祿只認新錢。民間自然畏懼這是不是新寶鈔,鑄錢只怕一時不被接受,但銀元是實打實的銀子,必定是各地有銅錢的都來換銀元,先讓他們換!”
“……那得多少銀元先發出去?”葉向高頭皮發麻。
“內帑存銀,大半都能先存到銀號里,拿去鑄銀元!”朱常洛直接這么說。
十幾年了,從昌明號到宗明號,再到之前他向徽商借的銀子,還有十幾年的金花銀及其他收入,朱常洛比朱翊鈞會理財多了。
他自然是此刻全球真正的第一富豪。
“鑄錢更多,又不易被接受。大戶用舊銅錢換銀元,這些銅錢有官鑄的,也有私鑄的,辨別之下自然該有個折耗。”朱常洛已經想過很多,說得滔滔不絕,“這個折耗,定個比例。銀元不能再割成碎銀,他們用碎銀和銀錠換銀元,總有多余部分要換成鑄錢。而貧苦百姓根本就是沒多少銅錢能換足銀元的,必定又不肯都換成鑄錢,會怎么辦?”
葉向高幽幽地說道:“民怨沸騰,以為手里不多的銅錢也要像寶鈔一樣一文不值了。”
“沒錯。”朱常洛一樣幽幽說道,只不過他的語氣帶著些森然,“朕自然是看不得有民變的,地方官府就得出力了。官吏富戶大族手里沒銅錢了,又不能諸多用度都用銀元,總有價碼需要用到鑄錢的。賦稅征收時,官府必須按面額承認鑄錢價值。手里有鑄錢的大戶心里有了底,貧苦百姓這時自然就知道了鑄錢是值錢的。但他們用銅錢、碎銀換鑄錢,折耗怎么辦?”
銀錠是大額的銀兩,日常使用,還有大量削為碎銀、用秤來稱量的場景。定額銀元天然就有便利性,只不過需要搭配面額更小的新式合金鑄錢,這個過程里會構建起銀元和鑄錢的使用習慣。因為都是定額,縱然民間私底下讓鑄錢貶值了,但地方官府得咬著牙在稅收和采買層面承認鑄錢的面額價值。
于是富商大戶又有像當年使用寶鈔折鈔交稅的動力了。至少在要交稅的時候,他們證實了官府會按面額收鑄錢作為稅收。
這才是鑄錢價值得以確立的關鍵。
要么他們拿出碎銀從普通百姓手里換舊銅錢。舊銅錢和碎銀之間該怎么換,所有人都有定論。在這個環節,普通百姓恐怕會虧,畢竟地方大戶有信息差、有時間差,大可利用百姓惶惶不安的時間點把舊銅錢的價值也打下去。
這時,有的普通百姓會不甘心。朱常洛需要地方官府做的,就是一來承認鑄錢的額定價值,同時要防止富紳大戶借機打壓舊銅錢價值。
激起民變,殺頭大罪。
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
“制旨下去后,就要告知到每一戶,賦稅可用鑄錢依額定價值來抵,不收舊銅錢,不收碎銀。富戶固然將信將疑,貧苦百姓也會鬧起來。”朱常洛凝重地看著葉向高,“這就是每個縣州、每個鄉里得做好的事。銀號分號出人,到每一鄉每一里。貧苦百姓受不得那折耗,這時才讓他們拿寶鈔來抵。”
私鑄的銅錢極多,朝廷不可能純粹按面值去兌換,那樣損失太大。
富紳大戶與官府之間的進出款項比較大,那份折耗他們能承受。兌換的制旨就會明告各地會按鑄錢面值承認它可以用來交稅。就算富紳大戶一時不信,但他們家大業大,也不會太過鬧騰。
地方官府都要完成這個任務,執政院就要拿出施行辦法。對地方來說,套路早就成熟,必定是先抓重點,讓那些富有的大戶先換——畢竟此后就不認銅錢、碎銀、銀錠這些了。
銀錠他們大概還是會先留著,但銅錢和碎銀總要先兌的,至少兌換一部分。
此后才是人數更多的貧民百姓。
過程之中會有動蕩,但朝廷要大規模贖回寶鈔了,這既是安撫矛盾的方法,也是讓民間對新錢產生信任的大招。
寶鈔怎么抵?
前面已經有舊銅錢折成新鑄錢時的折耗比例,這個比例所代表的,就是寶鈔的“新市值”。
一文不值的寶鈔忽然能夠填上這部分折耗的比例了,朝廷又能接受鑄錢為稅收、鑄錢足夠又能換成相應的銀元,若是各地官府能做到在鄉民鬧騰時明白辦公,則寶鈔已經確立價值,貧民百姓也不會輕易把寶鈔當紙賣出去。
富紳大戶已經先在地方官府做工作的過程中兌換了,即便還有私留,他們也無法再大規模抄底寶鈔去兌換新錢。
這個折耗比例,就是朱常洛發給貧民百姓的福利。
富紳大戶不甘心?那寶鈔出來啊。
之前怎么不說寶鈔可以抵折耗?這不是為了安撫民怨嘛。
怎么?富紳大戶使銀為主,他們家里那么些銅錢的折耗比例加起來才多少銀子,真要因此跟朝廷翻臉?
這就是如今可以嘗試去做這件事的現實便利:大明錢法施行至今,民間早已實質上是銀本位了,銅錢只不過當零錢來使用,絕大部分散落在真正貧苦的普通百姓手上。
有錢人的零錢也都是碎銀。
朱常洛總結道:“蒸汽機推行后,冶煉產量會大上很多,工本耗費大幅度降低。只要鑄錢價值得以承認,則朝廷并不需要鑄那么多鑄錢。定額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實際鑄量遠少于現有銅錢數量。關鍵便是這額面價值得以穩定。再往后,如何鑄發新錢,那就是專門學問了。其中道理,朕跟你們講過。蒸汽機推行后,許多貨物越來越多,其實是需要憑空多鑄新錢的……”
說了這么一通,才繞回到讓他們不需要多擔心后面財計的關鍵。
說白了,建立了全新的貨幣體系之后,大明實際上又可以像洪武、永樂年間一樣“印鈔”了。
只不過這一次,不能是紙——技術還沒達到那個條件,讓民間無法輕易仿制,寶鈔的黑歷史也太多,推行太難。
但可以折衷——銅錢已經有折二折三甚至折十的面額,此時不過再規范一點,可以面額更大一點。
而且,朱常洛出手讓朝廷制定的新錢法里,必須有控制濫發的制度約束。
貨幣只是一般等價物,總體上隨著生產擴大、財富累積,本身就需要擴大貨幣發行量。
只要新的貨幣價值體系得以確立,后面就能銷毀部分殘缺鑄錢,發行更多的鑄錢尤其是較大面額的鑄錢。
真正的“紙幣”倒只能采用更加精致、極難仿制的材料和工藝,而且只是先用在更大額度的交易之中。
譬如票號行業興盛起來之后的銀票,那就一直沒有貶值,因為它只是相當于存取憑證,也有各種暗押。它當然不是貨幣,但不意味著大明以后不能印制專門的銀票、金票。
總而言之,要雙線作戰,財政上確實有壓力。
但這個壓力不在沒錢本身,而是怎么把財力集中起來。
“卿等可還有什么疑慮?”朱常洛看著葉向高他們,“要卿等操心的,其實是怎么把這件事有條不紊地推行下去,不讓地方因此鬧出大亂子。集思廣益,卿等再拾遺補漏,把細略處好好商議一下。”
葉向高幽怨地看著他。
您都乾綱獨斷了,非要在這個時間點兩線開戰。
錢法這樣一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再摻和進來,對樞密院以外的其他中樞各衙來說無異于三線作戰了。
他們忽然想到:這件內政大事一旦開啟,他們似乎也沒那么多心思在戰事上多說什么了。
雖有樞密院,但其余諸相仍然是可以參議軍國大事的,至少是通氣、發表意見。
現在就是只剩配合了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