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第409章、科學備災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光宗耀明 >>光宗耀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409章、科學備災

第409章、科學備災


更新時間:2025年01月15日  作者:冬三十娘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冬三十娘 | 光宗耀明 
皇帝在回京次日第一個召見的是官產院的官員,問的是煤礦踏勘開采的事,這讓滿朝文臣有些摸不著頭腦。

葉向高等諸相看著那“僅止于此,專心政務”的八字朱批,心中琢磨的是煤礦踏勘開采到底有多么重要。

勝過先召見諸相過問今年諸衙重大事務辦理進展?還是借此提醒他們:皇帝本人都在務實地專心關注一件件具體的政務?

當然,就算只是提醒,這件事也一定十分重要。

而后第二件事,則是召了翰林院、博研院、欽天監的人一起,還有內臣體系下的御用監。

這一次諸相雖然已經到了,但只是先在那邊坐著等,旁聽皇帝對他們的詢問和安排。

諸相呈奏述職,居然排在了第三位。

現在他們大多在一旁聽得心里古怪。

“這么說,已經試制出來了?用得如何?”

先回話的是管御用監的太監諸棟。他本姓朱,只不過宮里早就定下的規矩,太監姓朱則要改成他姓。因此馬三寶只被賜鄭姓,而朱棟也改名為諸棟。

朱常洛登基之后,這條規矩后來是廢掉了,但褚棟已經習慣了這個新名字,就沒有改回去。

他原先在兵仗局做事,如今能夠掌管御用監,自然因為他頗有些管理才能,又對組織精巧事務生產有心得和興趣。

如今的御用監正在漸漸轉變職能。

原先,為皇室服務的“作坊”有好多。八局里浣衣局之外的諸局都是這種性質,寶鈔司還造辦宮廷所用粗細草紙,御用監則造辦各種家具及擺件等。

現在已經定下了不少東西從外采買,但出于安全考慮,仍舊會保留一些造辦內衙。

總體上,原先的十二監四司八局,如今已經裁并成為十二監。鐘鼓司并入了司禮監,惜薪司歸內官監,混堂司歸神宮監,寶鈔司歸直殿監。八局當中的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浣衣局都歸尚衣監,酒醋面局和司苑局則歸尚膳監,而銀作局和兵仗局則由御用監來統管。

內廷衙門縮減,這自然又是善政。朱常洛無非又能先把一些人安排到宗明號、昌明號及其他地方去,后面則漸漸縮減太監規模。

現在褚棟就回道:“伽供奉伴駕南巡前,臣等已經多次請教王掌院及諸位供奉。陛下所言,用汞封于玻璃之中,再標以刻度,這溫度計在十月里,臣等已經試制出來了。交予欽天監及博研院試用只月余,臣怕不堪用,這才沒有奏稟陛下。”

而后則是欽天監的監正吳鉞,他頗為緊張,但又帶著些興奮:“臣等試用此溫度計,每日清晨黃昏、正午子夜,俱有變化。遵陛下旨意,本待測足一年四季,也方便博研院、御用監再改進。陛下既問及,臣能回稟:好用!比那湯瓶溫器,或是酒氣杯好用得多!”

“就是尚無把握,能達到成為陛下所言溫度標準所需之準確。”王徵接著說,“臣在回京途中記著此事,昨日回京后便過問了一番。陛下既有言地勢高低不同,無形之氣疏密不一,那萬事萬物三相之變溫度亦不同,恐怕還需多加測量,才能定下這一套標準。”

葉向高等人聽得越發糊涂。

聽上去是去年底定下的要制定更多度量衡新標準的事?

有一些,現在確實已經在做了。南巡去廣州,那海貿博覽會上也帶去了新制的歷法、座鐘、量斗、長尺、重砣等物事。

現在說什么溫度標準?

朱常洛點了點頭:“隨后拿一個到乾清宮。溫度標準的事不著急,既然可用,就先繼續測著。今日把翰林院也叫來了,有一件事需要你們一起做,長期做。”

說著他就看向如今已經掌管翰林院的范醇敬:“朕要你專派一組人,至少一個侍讀或侍講,帶著至少兩個庶吉士,專門做一件事。歷代正史,地方志,民間籍測,都要翻越,從中找出歷朝歷代關于氣候、災害的記錄,依年月排序整理。”

范醇敬呆了呆,隨后說道:“臣遵旨。”

“此事自然頗為耗費精力,時間只怕也要很久。”朱常洛說道,“你盡管大膽舉薦,此事做成,大功一件,絕不耽誤將來升遷。就是要有恒心,肯下這細密苦功夫。”

范醇敬聽了這話之后,沒多想就說道:“那臣可先行舉薦二人。一是應山楊漣楊文孺,泰昌七年經史人文科通文明經榜二甲第七,先授昔年禮部主事,改禮法部之后遷任侍讀。今年陛下南巡,楊漣屢屢受推為太子殿下進講,學識淵博。”

朱常洛點了點頭:“另一人呢?”

“今年新科進士,經史人文科通文明經榜二甲第十九,余姚黃尊素黃真長。因夫人有孕在身,他便沒有授職,隨后才授了庶吉士。八月里喜得貴子,這才闔家遷居京城,十一月才到院中任職,正無差遣。”

“再選庶吉士一人,現在就去把這三人宣來。”

朱常洛接著對褚棟說道:“伽利略也回來了,你再同王掌院一起,與博研院供奉計議一二,這溫度計先制多一些。屆時與文教部一起,先往諸省太學分院送去一個,命專人看護、記錄、呈報入京。”

葉向高等人看皇帝很鄭重,一時只能繼續克制疑惑。

那邊范醇敬再想了想之后,又推舉了一人,于是劉若愚抓緊安排人去翰林院把人喊來。

翰林院不算遠,這邊去宣人,皇帝則在繼續說。

所做的,是非常細致安排和要求。

比如說:御用監再制出來的這一批溫度計,一定要先測試它們的精度是否接近。又比如說,其后所有損壞,新制出的也必須盡量與之前用的一批精度一致……

聽皇帝口中所言,這個大工程恐怕要持續十年以上,以十年為單位,諸相自是無不暗自咋舌。

太后娘娘是受了風寒,但陛下這是怎么了?

朱常洛讓他們先旁聽,就是預熱一下。

之前開始籌備建立更精確、更便于使用的度量衡標準,當然就會涉及到溫度。

這件事隨著如今大明“科研體系”的漸漸確立,之前的“百家”們也越來越接受皇帝的觀點了,實驗必須多控制變量來做。

這種情況下,打基礎的事情更好推進。于是隨著新度量衡標準工作的開展,時間、溫度、重量、密度、氣壓、體積……諸多概念正在形成。

而具體到溫度上,當時的交流之中,朱常洛才知道伽利略還沒過來之前已經搞過一個溫度計。

聽他解釋之后,當然是比較原始的。

他就是搞了個開口的玻璃管,另外一端吹了個玻璃泡。要測量的時候,就先把這玻璃管加熱一下,然后再把比較細的開口那一端插入水里。用的是空氣熱脹冷縮的道理,由于受熱之后玻璃管中的空氣就變稀薄了,再插入水中之后,自然會有水柱升起。

但伽利略自己也說這方法不好用,他雖然自己劃了一些刻度,但他說他是隨便畫的。玩了玩之后,也沒得出什么有效成果。

朱常洛聽他說完之后當然就明白為什么了。

他這哪里測的是溫度?他測的是氣壓。

但氣壓這個概念,現在還沒有人認識到。

而伽利略搞的那玩意不是密閉的,受氣壓和溫度起伏的影響很大。

于是朱常洛當然實施“知識灌注”,在南巡之前就做了三點重要指示:一是把溫度計做成密封的,而且里面盡量不要有氣。二是把里面密封的東西換成汞,也就是水銀。三是畫刻度以水為依據,結冰為零,燒開為百。

博研院、御用監都地處北京,氣壓又時常在變,這樣畫出來的刻度當然仍不精準,但一步一步來。怎么測量氣壓,又是另外一個課題。

玻璃的燒制倒一直在進行,不斷摸索更多工藝。水銀嘛,博研院里的道爺們玩得賊溜,東西不缺。

反正朱常洛只指明方向,后面的事就讓他們去摸索、試制。

事實證明,大明的能工巧匠本就不少。既有明確方向,又有物資和薪俸保障,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皇帝重視這些事,因此花了大半年的功夫倒是真做出來了。

伽利略今天沒到這皇極殿里來,就是已經拿了新玩意去玩了。

華夏這邊,當然也有這方面的成果。伽利略那種,和這邊歷史上玩的也差不多,都不算精確。古有冰瓶,就是里面放水,看它結冰融化知冬春。

寒暑律方面,“陰陽之氣,冬則為寒,夏則為暑,合而為雨,散而為風,聚而為霧,凝而為霜雪,立則為露,結則為雹,此天地之常數也。”這同樣已經大致說了水的三相變化與氣溫的關系。

湯瓶溫器在孫思邈的《千金翼方》里就有記載,也是通過觀察水或其他液體的體積變化來估計溫度。酒氣杯就是其中一種,用的液體是酒罷了,通過酒精揮發帶來的體積變化來估算溫度。

這些工具當然遠比不上已經出現在大明的這種新式溫度計。

等楊漣、黃尊素和另一個庶吉士到來時,要放到乾清宮的溫度計也被取來了一支,諸相也站了起來好奇地察看。

“殿內暖和,待會可搬到殿外一觀,這汞柱便會降下去。”

朱常洛表示滿意。雖然其中內芯必定仍不是真空,但已經盡力了。

燒制玻璃時熔點和水銀從液態變成氣態的沸點不同,工匠們是怎么把定量水銀以氣態吹到玻璃當中盡量吹滿了,再讓玻璃管封住口冷卻下來,讓水銀又重新回到液態繼而得到近似的真空,這當中當然是花費了不少功夫。

恐怕還受了水銀的毒害。

眼前這溫度計很粗壯,但已經可以用。剛才從殿外拿進來后,由于殿內有炭盆,溫度比殿外高多了,大家都肉眼可見地看到了其中水銀柱往上膨脹。

朱常洛這才讓楊漣三人上來。

楊漣他耳熟,黃尊素和另一人他都沒有深刻印象。但此時既然要他們去做一件費力而耽誤進步時間的事,自然要多加勉勵。召他們來面圣親自交待,便是一種簡在帝心的表現,要不然大可直接安排下去便是。

于是皇帝還親切地問到黃尊素雙喜臨門之事時,黃尊素確實頗為激動。

“臣慚愧。趕考進了京,才從家信里知道賤內在臣離家后有了身孕。登科之后,臣掛念妻兒,便先行返鄉。待得八月犬子出生,又過了月子才安排動身回京。”

“好。如今雙喜臨門,又安頓好了,正宜做事。”朱常洛笑問,“孩子叫什么名字?可適應北方氣候?今冬頗冷,要照料好。”

這只是他隨口表達一下關懷,不料從黃尊素口里聽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

“賤內臨盆前曾有麒麟入夢,乳名就喚作麟兒。臣乃黃魯直后人,臣雖不才,犬子出生前賤內既有異夢,臣便期許頗高。犬子論輩該是宗字居中,臣盼他能傳承家祖才華功業、頂天立地,故名宗羲。臣妻子如今都康健,臣謝陛下關懷之恩!”

“黃……宗羲?”

朱常洛愣了愣,也不知道是不是那個。文人取名字有講究,他說他是黃庭堅的后人,這點倒不必考究真假。但羲字為名,確實有傳承之意。再者伏羲、王羲之后,這個字本來就是很有格調的那種,既含了藝術氣息,又是頂天立地、大智大勇的氣勢。

“好名字。”朱常洛微微一頓之后就笑著贊了句,“那便好。你且用心做這件事,雖然繁瑣、勞苦,但若能做成,于國于民,功德無量!”

“臣必嘔心瀝血,不負陛下信重!”

黃尊素激動不已。說實在的,若不是如今陛下不認為清流是好路徑,這庶吉士哪輪得到他來做?如今主流是要去任實職,從中樞衙署基礎職位或地方官做起,那樣升遷反而更迅速。

他那是沒辦法,去年底離家進京趕考前和夫人多恩愛了些,居然中了。當然,那邊中了,趕考也中了,這確實是雙喜臨門。只不過放心不下家里,最好的那一批授職機會就得放棄了,最后才撈了個如今不受重視的庶吉士。

本以為不知道要熬多久了,如今卻能得皇帝親自安排一項大工程。雖然這項大工程也不知道要熬多久,但這不是簡在帝心了嗎?

命運很奇妙。黃尊素本來今年考不中,得到六年后才中進士,后來被魏忠賢干掉了。

他兒子確實就是那個黃宗羲,但現在他剛剛出生,就改到了京城生活。

朱常洛交待完了這件事,才是八相述職。

葉向高也不含糊,今天前戲已經這么足了,他又不是笨蛋。

“恕臣愚鈍,請陛下點撥。備災賑濟,自然是功德無量之事。然天災難免,無法預料,且以大明疆域之遼闊,年年都有地方報災。臣等旁聽許久,陛下極為著緊此事,莫非是欽天監奏報了什么異象?”

天象示警這種事現在不多談了,但他們確實疑惑皇帝對這件事重視的程度。

那三個翰林院的人剛才當然是激動興奮,但回去之后就將陷入這項不知道多么瑣碎的大工程。

皇帝的要求,幾乎是要編訂一本“華夏災荒史”了。

修史啊,多大的工程。

“先說說今年的事吧。這件事,在明年的計劃里再談。”


上一章  |  光宗耀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