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第385章、御音放送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光宗耀明 >>光宗耀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385章、御音放送

第385章、御音放送


更新時間:2024年12月08日  作者:冬三十娘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冬三十娘 | 光宗耀明 
到臨清,下御舟,到濟南,天子于太學山東書院講學。

在山東督學的組織下,前來聽講的何止山東本地士子?

會試殿試后,此刻正有不少回鄉的落第舉子仍逗留運河沿岸,訪友游學。得到消息后,更有不少今年的外省落第舉子也齊聚濟南。

這其中有兩個江西兄弟。年紀大的已經虛歲三十三,年紀小的則只有二十四。

“這回不能聯捷登科,今日難得陛下親講新學,定要好好聽一聽。”當哥哥地翹首以待,對著弟弟說道,“你就該選那格物自然科的,何必與我一同選經史人文科?要不然,今科你興許已經高中!”

做弟弟的笑著說道:“都一樣。今年考題皆出自天子圣手,大哥與我還是舊經典讀得迂了。小弟雖喜雜學,畢竟只是看了些舊時雜書。可惜,我們江西前輩倒不曾像山西等地一樣邀新學名流授講……”

他大哥搖著頭感慨:“可惜,要是能聯捷,我們奉新二宋的說法這才算坐實……”

“虛名罷了,只是江西……”

這對兄弟,大哥名叫宋應升,弟弟名叫宋應星。

在去年末、今年初的京城“大補習”當中,像山西這樣的地方能夠請動王徵等人來給山西應考舉子授業,孫傳庭已不足十八歲的年齡成為新科進士,當然證明了“臨時抱皇腳”很有效。

而江西所代表的江南地方,這方面反倒遲緩很多,或者說仍舊有些抗拒。

江西商幫在北京同樣有許多會館,但江西舉子們基本上還是像以前一樣備考。能不能臨時有所進益,純粹看個人。

而宋氏兄弟去年鄉試時一同中舉,同縣生員之中僅他們兩人成功。雖然一時被稱為“奉新二宋”,但兩人畢竟只是在家塾之中讀書,人脈有限。現在,他們兄弟倆都中舉了,他們家塾當中的先生鄧良知卻仍舊還只是個生員,去年不曾考中,這就體現出他們所擁有的學習資源很稀少。

因此今日回鄉途中能遇到南巡天子在山東書院講新學,對他們來講當然是難得機會。

“不知能不能有幸被抽中,入殿親聆圣音。”等待之中的宋應升患得患失。

“那只怕很難,自然是山東本地士子優先。”宋應星安慰道,“就算是在殿外,聽內臣轉誦陛下講章也是好的。”

來的人多,而皇帝自然只能在殿內宣講。

殿內地方有限,自然只有一部分人能在里面聽。

現在,朱常洛已經到了這原先的德王府內。

“此處名曰溪亭泉,原先王府內泉水成群,玉帶河貫通數十處泉眼,畫舫可往來其上。如今陛下恩令王府改為書院,山東學子得以在此進學,直嘆此處真是怡情之所。平日里,學子們多喜在此誦讀經典,切磋學問。”

朱常洛只笑笑不說話。

原先的德王府幾乎占去濟南城內三分之一的面積,納入王府范圍的當然都是精華。德王好福氣,這王府號稱小泉城,原先這王府內的玉帶河就是他游玩的地方,士子們興許確實覺得在這里看書什么的很有意境,但常在這里逗留的,恐怕大多不是什么苦學之輩。

當然了,他認為這樣的“大學”有個好環境是對的。

“走吧。講完了,午后再來閑逛不遲。”

朱常洛離開了這個觀景的亭子,緩步朝原先王府正殿改成的大講堂走去。

“那邊準備得如何了?”他隨口問著。

“遵陛下旨意,供奉們和沈行首先到濟南,臣已經命人聽供奉們吩咐。眼下,沈行首正在試說,應該快調校妥當了。”

朱常洛點了點頭:“到處都有學問。書院既要教書育人,也該鉆研學問,學以致用。”

“陛下所言極是。”這太學山東書院的掌院,就是由按察副使銜的山東督學兼掌,這時他連忙點著頭,又說道,“臣慮事不周,陛下提點之后,又增補了些外省士子入殿聆講。這名單,臣已交給了鄒公公和靖國公。”

“這倒是小事。朕要登臺開講,士子自然是以能面圣為榮。請托的恐怕不少,你畢竟在山東任職。”

“……臣慚愧。”

還不是怕出事?雖說有護駕親衛,但都是他熟悉的書院學生,可能的隱患自然會更小。

皇帝覺得都是大明的讀書人,因緣際會,把外省士子悉數安排到殿外也不好,他們自然只能臨時來更改名單。

因此還急急忙忙地準備了報名、“抽簽”的程序。

一路到了那原先德王府正殿后面原德王寢殿,如今這里是書院的藏書樓。

王府布局總體上都是大同小異,前半部分像“前朝”一般,除了正殿之外還分布著許多王府附屬部門的辦公場所。后半部分則是起居場所,再加上園林。

此前一輪的王府改書院,其實涉及到有些人很在意的建筑等級問題。建筑主體用來辦學之后,書院內教授和學子居所“逾制”的問題朱常洛并不太在意。大的建筑內部其實大多是以柱子支撐的開放開間,布局好就行。雖然有一些大殿配殿是重檐結構,最終也只是把脊獸走獸等去掉一些。

此刻在這改為藏書樓的明間里坐好,朱常洛先左右打量了一番,嘴里問道:“他們明里搞什么報名、抽簽,實際怎么做的?”

鄒義聞言立刻回答:“陛下親講新學,士子雀躍。山東去年畢竟鬧過舉子聚眾的事,他們是有些怕的。抽簽也抽了一些,但大多還是山東上下官員各自保舉了一些。”

朱常洛不以為意:“你私下里心里有個數。一房七院,八相輔政,朕要的可不是再塑朋黨。”

“奴婢明白。”

鄒義知道皇帝刻意提出要讓各地學子都有機會,一是明面上是要教化天下士子心向新學而非施恩山東,其二則是放權后用許多方法掌握將來規模更龐大的朝堂。

誰提攜了誰,這些關系,內臣要幫皇帝留意著。出于公心的提攜沒什么,但若將來在政事上出于私心結黨斗爭,皇帝這里會積累著許多線索、材料。

過了一會,二柱子興沖沖地跑過來:“父皇,沈師傅嗓門好大!那到底是什么緣故?”

“你沒問王掌院和大胡子?”

“他們說的……兒子聽不懂……”朱由柱有點尷尬。

“那就以后好好學,好好琢磨。”朱常洛笑著敲了敲他的頭,“朕跟你講了,你也不懂。現在嘛,你就當做行行都有學問,別看沈師傅只是個說書的,他們也有他們的學問。”

“……哦。”

“去找你母妃吧。跟著他們提前跑了,你母妃惦記著呢。”

前面的大講堂那邊,宋應星和宋應升都驚喜地先進入了端禮門,來到了殿前的空地上。

他們居然都得以進入殿內,這當真是好運氣。

而到了這里,他們已經聽到里面傳來聲音。

“……有人在里面說書?”宋應星驚異地說道,“嗓門好亮!”

過了一會聽得有人口齒并不太伶俐地說著:“再往……左邊挪動……三公寸……”

又過了一會,仍是說書,嗓門好像更亮了。

殿內,黃克瓚和謝廷贊同樣很驚異,互望一眼之后說道:“這是什么道理?”

謝廷贊搖了搖頭,遙遙望著只是感慨:“陛下學問通天,這只怕是自然格物之妙了。”

“……戲臺藻井,水缸……”黃克瓚喃喃說道,“這莫不是什么陣法?待會倒要請教一下沈行首。”

“我倒以為,這里面大抵還是博研院供奉們鉆研出來的。”謝廷贊瞅見王徵只是在一旁看著,走了過去打招呼,“王掌院,這是什么道理?”

王徵轉身看見兩人,先行禮問候過,隨后才笑道:“陛下要沿途講學,帶了我們自然有用處。除了要做些實驗給士子們看,一展自然格物之妙,更要使圣音渾然、聲若紅鐘。這里面的道理,是震動。”

“……震動?”

“謝臬臺,豈不聞響鼓、金鈸、大鐘?鼓面震動,鈸片震動,鐘聲震動,這才聲音洪亮。”王徵解釋著,“但說話聲怎么能一樣洪亮,后來還是經陛下提醒,問了沈行首和戲班子……”

說罷指著講壇那里:“二位看那藻井,像不像個號角?還有那些水缸,扣在一起恰似大鼓。聽說,戲臺都是這樣做的。自從有了望遠鏡被稱作千里眼,博研院也有供奉在鉆研順風耳,歸根結底就是鉆研聲音如何傳出的……”

皇帝即將坐著的講壇,現在正在做著臨時布置。

上方,如今是用木架子撐起來的一個圓錐形藻井,而木架子底座的四角則分別放著四對扣在一起的水缸。

說書人沈宏林站在上面不斷試聲,他的聲音竟被放大了不少。不僅殿內隨便哪里都清晰可聞,殿外恐怕也能聽見不少。

在沒有擴音器的這個時代,因為有了千里眼之后對順風耳也產生了興趣,博研院在聲學方面確實已經略有總結。

現如今就是吸納了一直以來不被大多人所在意的曲藝經驗,布置出了這樣一個帶擴音效果的講壇。

圓錐形的藻井能從上面收聲再反射,扣在一起放在講壇四周更低一點地方的水缸則像個鼓。接收到聲音之后,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共振,起到擴音效果。

黃克瓚和謝廷贊聽著王徵說聲音在實木、繩索里竟像比憑空傳得更快,他們不禁訝異。

“二位不信到殿外去,看見那些棉線了嗎?”

兩人抬頭看了看,只見從那藻井上確實有幾根線一直通往殿外。

他們隨王徵一起起來,只見殿門外掛了一排嗩吶口一樣的銅喇叭,后面也連著線。

“這便是殿外也能聽到一些的原因,聲音是從那藻井頂上的棉線傳過來的。二位若在門口仔細分辨,可聽到兩個聲音,這些喇叭里的聲音似乎反倒略快一些。”

黃克瓚和謝廷贊兩人聽不出來。

王徵尷尬地笑了笑:“只能說初有心得,聊勝于無。”

“哪里哪里,已經大開眼界了……不是,是大開耳界。”

于是再贊頌一下皇帝的學問。

謝廷贊卻十分清楚,二皇子、博研院的供奉們提前離開船隊到了濟南做準備,這講壇傳聲之妙,恐怕也是皇帝要宣揚新學的一個實際例證。

過去,說起學問,是不把這些“奇技淫巧”擺臺面上的。

而如今,這是天子講學的臺面。

兩人和王徵聊了幾句,見他又回殿內了,回頭看了看殿外已經在等候的士子們,互望了一眼之后準備過去再度告誡他們聽講之儀。

說完之后,便是在此繼續等候皇帝升座。

院中的山東地方官不少,左右無事后,隨后便是“有幸”親聆御音的士子們抓緊機會向這些官員們“請教學問”。

畢竟今天能有資格到這里來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進士出身。

其實是刷臉。

而謝廷贊周圍并不意外地出現了宋氏兄弟。

謝廷贊聽他們自報家門之后看著宋應星:“你便是奉新二宋里的宋長庚?”

“晚生正是……奉新二宋,如何敢當?臬臺大人說笑了。”

謝廷贊只是笑著回答:“既有此機緣,好生領悟陛下學問。”

宋應星心里一動,拉了拉哥哥的袖子,一同作揖:“多謝臬臺大人指點之恩。”

謝廷贊笑得更燦爛了,點了點頭:“不錯,不錯。”

都是江西人,宋氏兄弟都被“抽中”能夠入殿,當然有謝廷贊的原因。

自從舉薦徐弘祖并且得知皇帝留他單獨用膳之后,謝廷贊便更多了些心眼。

去信家中,問過了一番江西后進人物,他尤其提醒了關注一下雜學方面略有些名聲的后進學子。奉新二宋去年本就是一個小話題,畢竟兄弟二人同科中舉,而宋應星治學頗雜、尤喜百工農學,謝廷贊這個一方大員的族里有心搜羅信息,還是報給了謝廷贊。

于是又有了這次的廣撒網式提攜。

謝廷贊見他謝指點之“恩”,知道宋應星大概明白了他能進殿并非只是運氣好。

這就夠了。

此刻謝廷贊也并不太在意,反正他是廣撒網。

他又哪里知道,這個年輕人將來會帶給他多大的幫助和回報?


上一章  |  光宗耀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