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第132章、十大商幫,進退兩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光宗耀明 >>光宗耀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2章、十大商幫,進退兩難

第132章、十大商幫,進退兩難


更新時間:2024年09月08日  作者:冬三十娘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冬三十娘 | 光宗耀明 

戰場卻不在南京,而在北京。

昌明糧行似乎有無窮無盡的糧食,即便加大了每日放糧的數量,仍舊堅持著十三錢銀子一石糧。

大明度量,十六錢銀子一石糧。其他米行售價,已經超出昌明糧行三成左右。

皇帝的言語傳出,放糧規模擴大,現在就連去排隊搶購昌明糧行的低價糧也十分為難。

秦永寧終于忍不住地找到了孔尚賢面前。

“圣公爺,咱們這到底怎么做啊。”

他沒辦法做主了,必須要孔尚賢給個明確態度。

“……如今,糧市行情實情如何?”

孔尚賢也不得不從他們這里了解一些實時的真實情況,好做應對。

這就是天子之尊忽然直接介入商人買賣的特殊效果:過去,孔尚賢這樣高高在上的人物,哪里需要具體關心這些業務?

秦永寧不得不仔細向孔尚賢介紹起來。

昌明糧行八家店,一開始每日總共放出大約四千石糧。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概半個月,那就是一共放出了約摸六萬石糧。

這么多糧食,除了第一天讓京城各大糧商措手不及之外,剩余每日里所放糧食,大約有八成半都是被各大糧商購走。

被購走的糧食,按秦永寧這邊的數據,在他們的炒作之下大約只有兩成已經售出,還有八成是藏在手上的。

一方面繼續營造京城糧食短缺的行情,另一方面……十三錢一石買入,還要加上人工、儲存成本,糧價自然得更高才有得賺。

“圣公爺,如果眼下不繼續搶買他們的糧食,他們每天能放出大幾千石,都是十三錢一石,那京城百姓兩三個月內都不愁糧市了!”秦永寧頭痛不已地說道,“若是仍舊去搶買,最后京城糧價如果漲不到一兩三錢以上,我們就根本沒多少賺的!”

如果不去堵住昌明糧行向京城百姓賣糧的源頭,那么京城百姓可以買到十三錢一石的糧食,以昌明糧行的儲糧規模,京城糧價就一定會定在十三錢一石這個標準,而且至少維持兩三個月的穩定。

因為大家這次買到的糧和以前的存糧,夠吃這么久。

“六錢銀子的價差,也沒有賺的?”孔尚賢看著他。

“哎呦我的圣公爺,那是以前啊!”秦永寧叫著屈,“如今門店契稅,一點都不能馬虎了!過去雖然也是如此,但總歸隨后還會孝敬給圣公爺,一出一進,賬是算得過來的。如今能把這些孝敬也算在內?況且形勢不同,那些胥吏也承不上圣公爺的恩情,小的又豈能不打點?”

孔尚賢不管這個,只是說道:“十三錢一石進來,轉手賣掉,哪怕只是十四錢、十五錢,總也不算虧。”

秦永寧心都涼了:“圣公爺……當真,要認栽?”

這不是已經不指望在這次糧市買賣中大賺一筆了嗎?那此前種種作為,就都付諸東流了。

只要其他米行的糧價一降下來,京城的民心就穩了,真的急著買那么多糧回家嗎?

既能降回十四錢、十五錢,為什么不能像昌明糧行一樣降到十三錢甚至十二錢?

孔尚賢有號召力,但并無多少官場才干和閱歷,沉默不語。

秦永寧焦急地說道:“就算我們認栽,昌明糧行甘愿少賺甚至虧本,難道就只為了平抑糧價?他們吃的虧,要從誰頭上找回來?圣公爺,這一仗,輸不得啊!輸了,京城百姓以后就認準昌明糧行的字號了!”

他強調著后果的嚴重性,孔尚賢卻悚然一驚。

是啊,沒有人愿意真的吃虧。

“昌明糧行買糧是什么價,你心里到底有沒有底?”

“……大哥傳信來,他們有不少糧是從臨清買了,又用馬車運到通州的。”秦永寧咬了咬牙如實說道,“大哥說,無論如何漕軍也不肯吃那么大的虧。漕糧運到北方,進價無論如何也不會低于七八錢一石。再加上轉運、存儲、契稅、人工,以昌明糧行的情況,十三錢一石糧絕對是在虧本賣!”

秦永寧越是這么說,孔尚賢越覺得心驚。

勛臣本就怨言不少,有國公和侯爵在背后撐腰的昌明糧行如果甘愿虧錢賣糧,那除非就是奉了圣命。

區區一兩錢一石糧的盈虧,即便有十萬石、百萬石,在皇帝眼里又算得上什么大數目?

他不敢再怠慢:“明天,你就開始用十三錢一石賣掉。”

“圣公爺!”秦永寧大吃一驚,沒想到居然是反效果,“那怎么能行?那樣的話,不說咱們自己原本的糧食,收進來的糧食一石也至少要虧掉一錢五銀子!現在我們手上收過來的昌明糧行新糧還有近九千石,這可是八百多兩銀子的虧損。”

“八百多兩銀子罷了!”孔尚賢眼神冷肅下來,“之前不是還賺了一些嗎?這件事,你按我說的做!這京城糧價之爭,陛下要動的是江南。可若咱們不上體圣心,保不準順帶動一動我!”

“……圣公爺,您是不是多慮了?”秦永寧一萬個不理解,“再怎么……又豈會動圣公爺?”

“已經拿漕糧和糧價來開刀了,你當陛下還會顧忌那么多?”

孔尚賢心里也很煩悶。

雖說士林地位絕對崇高,但對如今的大明來說,山東衍圣公府難道比江南賦稅重地更加重要?

皇帝都劍指江南了,敢賭皇帝會因為衍圣公的影響力而退讓?

至少他每次都呆在朝會上,覺得江南已經陷入被動。

怎么能事先宣揚什么今年南方恐怕水患多、收成大減呢?

“申閣老、王閣老仍避而不見?”

徽商是更緊密的團體,一府出身,徽州號稱“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七成人都在外奔波經營,互相幫助、提攜,這才有了徽商的名聲。

他們的老家地處南直隸西南陲,卻又是江南商幫之中極為有分量的一支。

“不見!”一人臉色難看地說道,“汪家、江家等心憂今年鹽政之未定,也只勸咱們莫要固執。”

“這是固執嗎?鈔關和坐商契稅都要多交,如今糧價剛過一兩一石,朝廷何以如此大動干戈?”

“龍游王家……怎么說?”

“他們本就不主營北方糧食……這事,說看看江右諸家怎么說。”為首之人悠悠說道,“天下十大商幫,如今晉商在這昌明號的殼子里做道場了。他們其余的生意,大伙都在謀劃著怎么清出去。他們到底能虧多少,愿意虧多少,總要探一探。”

在場人都默默不語。

徽州離江西極近,大本營在江西的江右商幫,確實是如今大明糧食生意的主力。

因為他們臨近湖廣,又親近南直隸。

江南三省加上南直隸,田賦的格局早已大體確定。這么多年來,湖廣是最大的一個增量產地。

而江右商幫畢竟扎根于江西,和南直隸、南京的關系匪淺。

行商畢竟是上不得臺面的,在大明開國之時就已經活躍的江右商幫,早已與南京、南直隸形成錯綜復雜的關系,成為許多明面上的商業利益代表。

徽商不過是后來者罷了。

江右商幫所經營,茶、瓷、紙、絲、藥、糧、鹽……每一樣都在大明商業市場舉足輕重。

現在主營糧食生意的饒州程家負擔最重。

“……一萬七千四百余石。”掌柜的向京城這邊的東家程仲璋稟報著,“諸家搶買,以我們為首,恐怕已名列密報名冊……”

程仲璋昨天才從臨清那邊趕到京城,聞言緊緊地抓住了手中錦帕。

“三老爺……”掌柜的問道,“天亮后,就要有應對了。繼續扛下去,還是降價虧賣,您老得拿個主意。”

“扛下去!”程仲璋拍了拍桌子,“都做了縮頭烏龜,往后這生意,還能做下去嗎?”

掌柜卻擔心不已:“只是朝廷已有消息漏出來……”

“湖廣總說了實話!”程仲璋斬釘截鐵地說道,“賣給他們的新糧,和給我們的一樣!今年因為他們攪局,所有人的進價都高了至少一錢。這糧價,本就該漲!他們能有多少糧?二十萬石?五十萬石?一百萬石?就算是扛一年、兩年、三年,也要扛下去!”

“三老爺……謹防殺雞儆猴啊!”

“縮回去了,才會被殺雞儆猴!”程仲璋面目猙獰地說道,“真要殺雞儆猴,那就魚死網破!無人再能貨糧得利,京城糧價就此年年不會在一兩三錢以下,九邊糧價頓時盡數高至三兩銀一石!這些事,又豈是朝廷能左右的?是能徹底改了漕軍,還是黃河以北地里能長出更多糧?”

他猛地站了起來:“自明日起,閉門謝客!只買,不賣!無糧可賣,焉能說我們亂了糧價?”

養心殿內,王珣在朱常洛面前稟報著。

“臣等所購新糧,還可支撐二十余日。”王珣凝重地說道,“然通州至京城,臣等每日運糧車船,已經越來越多的人盯著了。”

“那挺好。”朱常洛反倒很期待,“朕倒想看看到底有沒有膽大包天,敢在天子腳下行匪寇之事。”


上一章  |  光宗耀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