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閣
沈樂一臉懵逼地跟著佛像移動。從凄涼冷落、青燈古佛的農家小院,移動至燈紅酒綠、絲竹笙歌的秦淮河畔:
不是,等等,你們在干什么!
崇禎皇帝剛剛上吊沒幾天啊!
李自成剛剛占了京城啊!
野豬皮馬上就要打過來了呀!
退一萬步說,你們就算不知道野豬皮的事兒,那也該知道皇帝死了,京城陷落了,現在大家應該萬眾一心,勵精圖治,以恢復河山為目標啊!
你們這是在干什么?
好好一條秦淮河,一邊是貢院,四方才子,絡繹不絕,詩書史政,吟詠談論。隔著一條河,就是各種河房,花船,絲竹笙歌……
基本上,來貢院的才子,要么一頭扎在貢院里不要出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但凡出門一步,或者往河對岸看一看?
好家伙,雕欄畫檻,綺窗絲障。十里珠簾,主客游揖。
到了晚上更不得了,一條一條的花船,全部掛起各式各樣的燈籠,就像一條火龍蜿蜒,光耀天地,從聚寶門水關,一直照亮到至通濟門水關。
佛像一路從后門抬進去,沈樂一路就聽見鶯聲燕語,不停招呼:
“姐夫來啦!姐夫來啦!”
“小紅,快上茶!”
聲音有點奇怪。沈樂探頭一看,卻是檐下一只雪色鸚鵡,在不停地嚷嚷。
最神奇的是,它也不是看到誰都嚷嚷,丫鬟路過它不喊,艷妝女子路過它不喊。
甚至一個長得很秀氣的少年,在房間里插花,焚香,拂拭琴幾,調整衣架位置,它也不喊。
唯有真正的客人過來,那鸚鵡才開口嚷嚷。沒喊兩句,就被路過的丫鬟輕輕打起,又在它的食器里加了一勺小米:
“好啦!雪衣奴,就你精乖!已經上茶了,不要叫了喲!”
這邊在輕聲說笑,那邊,佛像兜兜轉轉,已經被送進了河房當中,最文雅、最精潔的一間閨房。
一床一榻,雕鏤精致,一帷一簾,繡工典雅。牙簽玉軸,堆列幾案,瑤琴錦瑟,陳設左右,香煙繚繞,檐馬丁當。
從閨房向外望去,左側一樹老梅,形態遒勁,可以入畫;右側兩株梧桐,如巨傘籠罩小樓,巨竹十數竿,蕭蕭肅肅。
沈樂走在里面,左顧右盼,完全是目不暇接:
“不是吧……古人生活奢靡起來,可以做到這個地步啊?”
沒有暖氣?
沒有暖氣算什么,巨大的銅爐?銅鼎?里面貯滿銀霜碳,再撒一把天曉得是什么香,點起來,上面罩一個熏籠。
又能取暖,又能倚靠,客人沒來的時候,侍兒把衣裙放到熏籠上面,一會兒就滿裙芳香。
沒有冰箱?
誰稀罕冰箱了,錦繡華宴,高朋滿座,誰家不是現做現上的。
流水般上來的各種珍肴,沈樂別說吃過,連看都沒看過,老板娘這邊的手藝,主打一個材質絕倫,可以說是走力大磚飛路線。
至于什么精巧,什么秀雅,甚至什么典故,對不起,做夢去吧……
至于沒有電視,沒有游戲,沒有各種娛樂?
拜托,那時候的秦淮河畔,本來就是娛樂天下第一!
座中開宴,紅妝朱紫雜坐,鶯聲燕語,歡笑不絕。各種各樣的表演流水般呈上,沈樂就聽到座中客人,小聲議論:
“張卯的笛子還是那么清雅……”
“張魁的簫,今天未免悲切了一些……“
“吳章甫的弦索,和錢仲文的十番鼓,那簡直是絕配……”
“柳敬亭的說書……”
等等?
《柳敬亭傳》是上了課本的!我見到真人了?!
整整一晚上的歡宴,沈樂目迷五色,耳充五聲,只恨銅片給的記憶不夠詳細,沒辦法連各種菜肴的味道都嘗一嘗。
等到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再等到客人擁美而眠,次日興盡辭去。
整座河房歸于寂寥,沈樂才看到一個十五六歲的素衣女子,悄步入內,在佛像前盈盈下拜: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在上,信女敬謹拜告:
兒身不幸,流落風塵。此身不求榮華富貴,亦不敢求嫁與良人,只求有朝一日,平安終老。
兒愿夏舍藥,冬舍粥,布衣蔬食,積福積德……”
她喃喃求告了許久,垂下頭跪在蒲團上,低聲念起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許久許久,一個三十來歲的艷妝婦人悄步進來,伸手按到她肩上:
“女兒,怎么在這里念經?昨夜辛苦,今天正要好好休息。再過兩個時辰,客人又要上門了……”
“媽媽,我總覺得心里不安。”素衣女子并不回頭,低聲苦笑:
“先帝駕崩,京城淪于賊手。這正是英雄奮氣之時,可是你看,姐妹們這里,往來的這些男人……”
有達官貴人,有朱紫名流,有號稱要力挽天傾的將軍,有自稱能恢復河山的才子。
但是,天天在秦淮河畔交游,宴飲,指斥時弊,號稱多么多么有氣節……待在秦淮河畔,又怎么能恢復河山呢?
你至少去練兵,去打仗啊!
艷妝婦人微微嘆息。沈樂站在一邊,也是跟著嘆氣:
說什么商女不知亡國恨,連一介教坊女子,都看出了當前的局勢。然而,那些將軍,那些大臣,那些才子,那些肉食者……
“可是我們還能怎么辦呢……”
艷妝婦人輕輕揉著女兒的肩頭,聲音低沉:
“我們是在籍的教坊女子,我們不能私逃,也不能拒絕接客。什么氣節,什么貞烈,在我們身上,就是一個笑話……
除了求菩薩保佑,我們這樣的人,也沒有別的法子了……”
她也取了一支香點上,跪倒在女兒身邊,默默誦經。很久很久,素衣女子輕聲道:
“媽媽,菩薩會保佑我們嗎?”
“會吧……菩薩最是慈悲……千手千眼,聞聲救苦……哪怕是我們這樣的女子,菩薩也不會看不見的……”
供臺上,香煙繚繞。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眉睫低垂,容色慈悲。
是王府的姬妾,還是風塵中的女子,它仿佛半點也不在意,只是一視同仁地俯瞰著世間,俯瞰著這些受苦受難的人……
日月交替,時光流淌。秦淮河畔的紙醉金迷,終于被鐵蹄踏碎:
先是揚州路上,春風十里,化作廢池喬木,再是大軍橫掃一切,多少繁華,風流云散。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大軍到處,眾人倉皇逃奔。那座精雕細琢,貼金彩畫的佛像,歷經顛沛流離,最終,在深山中的一座破舊庵堂留下。
身上的所有金箔,再一次被刮取殆盡,去換取一點點微薄的米糧,去讓人暫時果腹……
沈樂一臉茫然地蹲在庵堂里,和佛像默默相對。話說這是第幾次了?身上的金箔被人剝光,是第幾次了?
至少是第二次了吧?
為什么我在修復的時候沒有發現這個痕跡?
金箔讓人剝走,地仗層上面的刮擦痕跡,我至少應該看見的吧?
我太沒經驗了……
讓人扒光了金箔,蹭壞了彩繪,磕磕碰碰的佛像,深居庵堂,埋沒人間。
山居清苦,要走出一兩個山頭,才有幾個老者樵采,才有幾個青壯開荒。
至于進庵拜佛,上一炷清香,那就抱歉了,連人都養不活了,哪有拜佛的心思?
一年兩年,三年五年。最后,終于有一位素衣女子風塵憔悴,蓮步輕移,走入庵堂:
“就到這里吧,不勞再送了。”她反手關上庵門,微微仰著臉,對門外的人輕聲道:
“日后……我們也不必再見面了……張師說的是,國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這點花月情根,也該割斷了……”
她跪倒在蓮臺之前,默默拜禱,自行挽起萬縷青絲。摸出一把剪子,一狠心,用力剪了下去:
“感謝菩薩保佑,讓信女得以在此終老……信女從此落發,舍身空門,從此,再不入風塵,再不入人世……”
她用一雙纖弱的玉手,曾經彈琴畫畫的手,奮力搖動轆轤,拎桶打水。擦拭佛像,擦拭庵堂,拔除野草,生火做飯……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個弱女子,安安靜靜地住在庵堂里,雖然清苦,卻也自力更生。
一兩年后,又有一位盛妝女子,前呼后擁,來到庵堂。姐妹相見,執手無言。許久,盛妝女子長嘆一聲:
“你這樣住著,也太過清苦……至少,也收幾個孩子,有人幫手也好……”
“我這樣的,還收什么人?”緇衣女尼苦笑:
“我已經這把年紀了,一個人下地干活,知道我的,也能相信我此身再不入風塵。再收幾個孩子,我這里是庵堂呢,還是……”
盛妝女子輕嘆。她挽著女尼的手,在庵堂里緩緩走了一圈,只見三間小房,陰暗潮濕,房角霉味撲鼻。
她一邊看一邊搖頭,終于低聲道:
“你原來住的那個地方,還在嗎?”
“據說,已經被拆成菜圃了。”
“那棵老梅,還有梧桐,竹子,都還好么?”
“已經被砍了當柴燒了……”
“那……你的媽媽……”
“死了啊。”女尼一雙眼睛清如秋水,只在這雙眼睛里,能看到一點點昔日的風流秀媚。
她定定抬頭,望著慈悲垂目的觀音大士,無悲無喜:
“碰到亂兵,一刀……也還好,去得很快,沒有多受苦……”
盛妝女子再也說不出話。良久,她褪下兩個金鐲子,放在佛前:
“替我在佛前供一炷香。回頭,我送一些米糧過來,再派人幫你修修房子……你自己這樣住著,總不是個事兒……”
米糧很快就到了。盛妝女子似乎嫁了一個好夫婿,很快,又有人過來為庵堂翻修了房子,添造幾間小房。
甚至還有一座佛龕,彩畫輝煌,被專人送到。兩個力夫抬起觀音像,送進佛龕當中,端端正正,大小恰好合適。
女尼的日子稍微好過了一些,不用自己下田,也不用再為生計煩心。幾個月后,又有兩個女子,一長一幼,相攜來到:
“顧姐姐說,你在這里出家……我們也想出家,可以收留我們嗎?”
“可以啊……你們如果下定決心,愿意落發修行,就在這里留下吧……一入此門,再也不能回頭……”
她們在小房里陸續住下。落發,換上緇衣,剃下的萬縷青絲,和曾經穿過的錦繡華服,鎖進佛龕后面的柜子里,再不打開,猶如和舊日割舍。
日常拜佛,念經,除了虔誠供佛,就是寫了一個個牌位,供在側室:
“葛嫩……落賊手,嚼舌碎,含血噴其面,抗賊而死……”
“董白……為冒氏側室……勞瘁死,年二十七……”
“敏敏,歸潁川氏……變起,潁川氏手刃群妾,聞敏敏亦在積尸中……”
“嬌嬌……歸貴竹楊龍友,殉難閩嶠……”
“朱小大……歸昭陽李太仆。太仆遇禍,家滅……”
“王月……為張獻忠所得,留營中,寵壓一寨。偶以事忤獻忠,斷其頭,蒸置于盤,以享群賊……”
“湄湄……為所歡韓生負心,醫藥罔效,病死……”
昔日浣紗女伴,有流落江湖,有不知所蹤,有于歸巨室,有長齋繡佛。
昔日交游的文人,嗟嘆著她們的遭遇,記錄著她們的消逝,但是,只有當年的姐妹,真誠地懷念她們,供奉她們,替她們祈福……
漸漸地,有年邁流落的老伎,得到消息,投奔來此。也有正當年的歌姬,捐出金帛,為佛像妝金繪彩:
“等我們年紀衰邁,若是幸脫風塵,希望能夠歸于此處,平安終老……
設若不幸,也希望這里,能夠供奉我們的牌位,能夠安葬我們的骨灰……或者,至少為我們念一卷經……”
一年一年,一代又一代。盛妝女子,女尼們口中的“顧姐姐”,嫁與高官,庇護了這個小小的庵堂第一代;
之后,不斷有幸運的風塵女子,走進庵堂,脫下華服,在佛前落發。
佛像上的金箔,一層一層,越來越厚,而她們,也在佛像的注視下尋得了安寧……
上一章有人質疑明晉王的子孫都被養豬了怎么會抵抗的事情,是貓咪不對,貓咪沒有貼史料:
《明史·列傳第四·諸王》:
新堞,恭王七世孫,家汾州。崇禎十四年由宗貢生為中部知縣。有事他邑,土寇乘間陷其城,坐免官。已而復任。署事者聞賊且至,亟欲解印去,新堞毅然曰:“此我致命之秋也。”即受之。得賊所傳偽檄,怒而碎之,議拒守。邑新遭寇,無應者,乃屬父老速去,而己誓必死。妻盧氏,妾薛氏、馮氏,請先死。許之。有女數歲,拊其背而勉之縊。左右皆泣下。乃書表封印,使人馳送京師,冠帶望闕拜,又望拜其母,遂自經。士民葬之社壇側,以妻女祔。先是,土寇薄城,縣丞光先與戰不勝,自焚死。新堞哭之慟,為之誄曰:“殺身成仁,雖死猶生。”至是,新堞亦死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