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春耕大概只剩一個來月時間的時候,大司農許老召集學生們,開了個農業短期培訓班。
主要內容有三個,一是擴大神種的種植面積,根據欽天監的推測,今年的天氣依舊會偏冷,有可能會像去年那樣,出現在災害情況。
那么,推廣神種的任務迫在眉睫。
第二,是促進皇歷在民間的推廣。皇歷的編寫過程中,加入了很多農業生產種植知識,例如二十四節氣等等。
如果皇歷得到民間的認可,能夠極大地減輕農學生們的工作量。
第三,則是對上一年的各種數據和經驗,進行歸納總結,及時更新信息。
許老精神奕奕,一點也不像個年近六十的老人家。
他意氣風發,事業如節竹,步步高。
“陛下,下官有個不情之請。”許老恭恭敬敬道。
“許老,不必多禮。”顧南夕連忙扶住許老,不讓他跪拜。
這可是專業人才,大寶貝!
許老的請求很簡單,就是想成立一家獨立的農學院,不是掛靠在太學名下的農學,而是單獨的農學。
“招攬天下農學之士,教天下之農人。”
在許老的規劃中,農學院里要包含種子培育,動物飼養,氣象研究等等,產研一體,一方面向各個州郡輸送農官,一方面自主研究,尤其是在雜交這一塊。
許老還記得,陛下曾經提過雜交水稻。
這個想法一直在許老腦海里晃蕩。也許,他這輩子都摸不到雜交水稻的邊,但他可以為后來人提供研究的環境!
聽完許老的規劃,顧南夕二話不說,不僅批準他的奏折,還大手一揮,劃出500畝農田,交給農學院。
200畝上等農田,100畝中等,100畝下等,100畝山地湖泊。
這些,足以讓農學院進行對比實驗。
“多謝陛下。”許老喜出望外,腳下生風,離開皇宮。
與此同時,方隱年一家坐著馬車,慢悠悠地來到京都。
方大娘掀開車簾子,探出頭去,左顧右盼,臉上寫滿了驚詫:“這里就是京都啊,人可真多!”
方大郎和方二郎不如方大娘那般自在,束手束腳的,總覺得自己像個鄉下人:“阿弟,咱們以后,就要住在京都了嗎?”
說句實話,他們不想來京都,想繼續在云州呆著,那里有他們熟悉的規矩,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人。
京都雖然好,但不屬于他們。
方隱年是來匯報工作的,但更多的是打著匯報的幌子,來看看在歷史上幾經破壞的京都。
京東果然如實書上記載的那樣,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
“我們在京都過完冬,再回去。反正冬天,沒有什么活干。大哥,你們倒是可以把盤火炕的生意做到京都來。”
方大郎和方二郎對視一眼,臉上具是無奈。
除夕已過,轉眼就快要到立春,哪里是冬天?
罷了,權當是來京都見見世面,長長見識。
沒想到,這見識,也太嚇人了。
顧南夕得知方隱年帶著家人來了,便讓宋知州去幫忙招待。
宋知州半個月后,就要去相州赴任,擔任相州刺史一職。
這半個月時間,屬于休假。
他便帶著方隱年一家人去京都酒肆之甲的樊樓。
“樊樓集吃喝玩樂,休閑,購物于一體,是京都最受歡迎的商圈。”
樊樓位置緊臨皇宮,五座三層樓高的建筑,樓棟之間,用空中走廊鏈接。
站在樊樓上,可俯瞰京都,遙望皇宮。
宋知州等著方家人的驚呼,確實等來了,不過驚呼的是:“哇撒,這么多人!如果我們懷朔鎮的商業中心,也有這么多客人,恐怕,第三期工程都已經建起來了。”
這反應,不大對頭。
隔壁路過的客人,好奇道:“你們自云州來?”
方大娘挺起胸脯,驕傲道:“沒錯。”
“云州可有酒樓可媲美樊樓?”
方大娘哼哼:“當然有,往來客商皆愛去商業中心,不比你們樊樓差呢。”
客人不信:“也有這么多三層樓?”
“這算什么?我們云州早就掌握了三層樓技術,不少人家都在建三層樓呢。”
有吹的成分,但確實有人家建三層樓了,耿大娘就是這個時髦者。
耿大娘不想回京都,決定定居云州。
用她的話說,京都雖大,且繁華,但太過吵鬧,不自在。
在云州呆久的人,總是不愿意挪窩。即便陛下已經定都京都,但他們打心眼里認為,陛下總會回云州的。
就算生前回不來,死后也會回來。
他們總不能等陛下回來的時候,發現云州已經人走樓空。
他們要叫陛下看著,云州依舊繁華,那些年的汗水沒白流,鄉親們的犧牲沒白費。
他們要在云州那片土地扎根,好好活著,開開心心地活著。
客人又問了許多,臉色越來越驚訝,嘴巴就沒合攏過。
在京都還在為登基大典忙碌不休,在為禮制爭吵不斷的時候,云州已經撩蹄子狂奔,發展得叫人看不懂了!
方隱年帶來了云州發展規劃圖,畫紅線的部分是已經完成的。
“馬車軌道已經鋪通朔州全部城池。物流速度提速度嗎2.5倍。”
“紡織局除了制作棉花制品,還發展了洗毛,防毛技術。”
以前的羊毛大多用來做墊子,毛線衣,毛線襪。
現在羊毛制品就多了很多,羊絨衣,呢子大衣等等。
尤其是染色技術的改進,讓原本灰撲撲的羊毛,變得鮮艷靚麗,頗受草原牧民,西域商人的喜愛。
“各地區礦山,都在高爐煉鐵中,加入石炭,取代木炭,大幅提升了產量和爐溫。”
“兵工坊研制出灌鋼法,生產出來的鋼鐵質量上乘,已經應用于兵器,鎧甲,農具刃口。”
“扁鵲安成功提取青霉素,正在初步實驗階段,據他說,目前效果良好。”
“醫學院經實戰研究,配置出一款止血效果極好的粉劑。他們稱其為云州白藥。”
顧南夕和諸位官員認真聽著這一條條好消息。
這是顧南夕在云州多年的栽樹澆水,終于結出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