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章抵達儒山
第1163章抵達儒山
儒山最近很安靜。
并非是什么如臨大敵的安靜,更像是難以置信的沉默。
會談的具體內容雖然還沒有完全流傳開來,但有關于儒圣跌境的消息,卻已經在全天下傳遞開了,無數勢力,無數修道者,乃至于無數普通人,都為此感到震驚。
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普通人也很清楚自六境跌落至五境意味著什么,只是相較于修道者他們更不容易理解為何會發生跌境這種事情,也無法判斷儒圣跌境以后儒山會發生什么。
儒山弟子很清楚會發生什么。
尤其是聽說,君上前不久,好似走出了海底深宮,不知去向。
哪怕知曉北海之主親自出手對付儒山這種事情并不可能發生,儒山許多人依然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
其實更多的儒山弟子對此都是沒什么擔心的,勢力與勢力之間的爭斗,首先看中的就是利益,也就是是否有好處。
北海如今對儒山動手,自身能得到什么好處呢?
好像什么都得不到,既然什么好處都沒有,北海也不是傻子,為何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所以說,儒山絕大部分人,包括山腳下學宮里的無數讀書人,之所以會沉默緊張,完全是因為對儒圣的跌境感到震驚和迷惘,還有不安的擔憂。
這種擔憂并不知道出自哪里,但就是會有擔憂。
這實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畢竟是一位六境跌境,發生這種事情,任何人都會感到憂慮的。
只是會談的結果還算好的,這種結果讓他們心中的憂慮多多少少能夠減輕一些,但儒山弟子包括山腳下學宮之中的那些讀書人偶爾抬起頭看向儒山之巔的目光,依然還帶著復雜。
畫圣和梁借主持著儒山的大小事情,在他們的引領下,倒也慢慢的從儒圣跌境的憂慮中走出來一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讀書人來到了儒山,甚至就連圣朝都有一些讀書人來了這里,他們在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對于儒山的支持。
對于這無數讀書人心目之中圣地的支持。
在這些身影當中,還包括李子冀。
從天山門會談結束之后,他就有著來到儒山的打算,只是因為青瓶的事情從而耽擱到了現在。
他乘坐著一駕馬車,在儒山山腳停下,掀開車簾看著外面來來往往的讀書人,似乎和第一次來到這里的時候一般無二,只是相較于初次來此,少了很多熱鬧。
那些爭論的讀書人,以及某處開著小文會的地方,都能夠看見不少人臉上偶爾閃過的分神。
縱然畫圣和梁借在引領儒山弟子朝著好的方向走,可儒山之主跌境這種事所帶來的影響,第一時間還是無法抹平的。
李子冀并未立刻下車,或許是因為方才悼念顧春秋不久的緣故,現在舊地重游,他的心里又浮現了一些當初的回憶。
他轉頭看著一處方向,他記得很清楚,那時候的東方木就站在那里和一位讀書人爭論一字之差的事情。
跟著他又抬頭看向了儒山之巔,想起了觀圣卷,然后想到了濁世之中的那位老道士,那二百多年的時間至今回想起來依然是那般的漫長和真實。
抿了抿嘴角,李子冀走下馬車。
來往儒山腳下的人很多,正如同出入南林居主閣的人很多,誰也不會特別去注意某一個人,可李子冀終歸是不同的。
他在這世上名聲極大,但整個天下,有兩處地方他的名聲是最大的。
其一自然是長安城。
其二,就是儒山。
所以當他走下馬車的時候,順著山下道路朝著山上走去,在途經學宮的過程中,還是被人認了出來。
“李縣侯?”
不知是誰驚聲喊了一嗓子。
這一嗓門聲音極大,穿透力極強,幾乎是立刻就吸引了四周范圍內的人,無論是正在爭論的,皺眉苦思的,還是聚在一起舉辦小型文會的,都被這一嗓子給吸引了過來。
然后就是此起彼伏的各種驚喜聲音。
“李縣侯?”
“李公子?”
“竟是李公子來了儒山?”
最開始被吸引而來的只有四周一定范圍內的人,可伴隨著此起彼伏的聲音越來越多,傳遞出去的范圍也就越來越廣。
漸漸的,幾乎所有人都知曉李子冀來了儒山,包括那些儒山弟子都為此感到驚喜莫名。
那一張張面容,一道道目光,全都帶著驚喜之色,好似連日以來的擔憂和頹然,都在這一刻被一掃而空。
李子冀承受著這些目光,承受著那一雙雙目光中的希冀和喜悅,他對此報以微笑,站在那里與眾人輕聲交談著。
半山腰,大儒梁借就站在那里看著,身旁還有幾位儒山的五境長老,此時此刻,那幾位五境長老臉上連日來緊繃的情緒,方才總算是得到了緩解。
“他到底還是來了。”
有人開口感慨,帶著如釋重負。
梁借點了點頭,道:“儒山頭頂上的陰云,這才算是消散大半。”
他自然非常了解儒圣跌境這種事情對于對儒山造成了多么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絕不是那么簡單就能消除的。
但李子冀不一樣。
他這些年來在天下的名聲無人能比,是不知多少年輕人心目之中所追尋的榜樣,尤其是其所作詩詞文章,更是引得無數讀書人,包括儒山弟子爭相追隨。
甚至不惜為此離開儒山去往長安城,只為一觀清風雅舍。
更不要提其在長覺寺所發宏愿,那四句,是儒山上下愿意為之肝腦涂地,舍生忘死而追尋的。
而對于說出這些話的李子冀,儒山弟子更是打心眼里尊敬,崇拜。
他們愿意相信這個年輕人能夠引領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這種信念除了李子冀,再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做到,能夠給予他們。
所以當李子冀此時此刻出現在儒山的時候,所有的憂慮,所有的迷茫,都將被眼前這個年輕人身上所發出的光輝所驅散。
這種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就像屹立在迷霧深處昂揚的旌旗,注定會引領他們驅散黑暗,從而心潮澎湃且堅定不移的跟隨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