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鐘前作者:姬朔
南枝的先后兩堂烹飪課,在網絡上獲得了巨大的反響。
前一節講春餅時,是將二十四節氣這些傳統文化知識融入課堂,寓教于樂,被官媒高度贊賞。
后一節講炸雞,雖然沒有春餅那么高大上,但也不失風格,科普了冷門知識,南枝版炸雞教程更是另辟蹊徑地在各大平臺爆火,幾乎所有的美食博主都復刻了這道菜,并對南枝的教程贊不絕口。
如此一來,南枝烹飪課的高度瞬間被拔高。
很多人都在期待接下來的第三堂烹飪課會講些什么。
是延續第一節課的傳統文化,還是走第二節課的大眾路線?
不管是什么,好像都無法輕易越過前兩節課的高度,總覺得差了點什么東西。
于是。
南枝還沒有任何反應,她身邊人倒是一個比一個焦慮——
戚佩兒:“枝枝,如果壓力大的話千萬要說出來,我們都站在你這邊,隨時可以替你分擔!”
傅朝:“要不把烹飪課再放一放?前面兩節課上得那么辛苦,休息休息怎么了?嗯?節目組安排的?那我去找許大導演好好聊聊……”
謝嶼:“但凡需要幫忙的,盡管開口。”
不止他們,還有許許多多的人都跑到南枝面前來關心。
雖說南枝能從他們身上感覺到真誠的善意。
但同時,南枝也是一頭霧水。
難道發生了什么特別的事?
很快,南枝知曉了答案。
原來有家媒體在長篇大論稱贊了南枝的烹飪課之后,到末尾時,筆鋒忽的一轉,開始假惺惺地惋惜南枝接下來的烹飪課安排,就差明晃晃地說不看好南枝、第三堂課必翻車了。
南枝實在是無法理解這些人的腦回路。
小小烹飪課而已,成功又如何,失敗又如何?
真是無聊。
南枝搖搖頭,隨手關掉手機,順便把喧囂擋在門外。
春和景明,山清水秀。
南枝穿著亞麻質地的長裙,剛洗過的長發散在腦后,仍帶著未干的潮濕水汽。
但她卻不怎么在意,只晃了晃腦袋,便腳步輕盈地跨過高高的老屋門檻,來到院子前,仰頭看著那棵棗樹。
清新濃郁的綠意間,間或能看到零星散碎的黃綠色,小小的五葉花瓣緊密簇擁在一起,密密靡靡,嬌氣可愛。
“是棗花啊,可惜吃不到棗子了。”
南枝隨口感慨著。
一個奶氣的聲音在她身后緊接著響起:
“為什么吃不到?”
南枝知道是南意跟出來了,笑著回頭:
“因為等它結果的時候,我們已經不在這里了。”
南意睜大眼睛,眸底澄澈干凈得像溪水沖洗過的黑寶石:
“我們不能再回來嗎?”
南枝愣了愣,倏地又笑了:
“對,我們可以再回來,就等秋天的時候,順便去學校看看張老師他們還有你的同學們好不好?”
南意挺高興,用力點頭:
“好!”
南枝見狀,笑意加深。
她越過南意頭頂,往屋里看了眼:
“作業寫完了?”
今天是周末,所以南枝和南意都不用去學校。
又因為傅朝他們太辛苦的緣故,向節目組提出了強烈抗議,要求要休息半天,于是連帶著南枝南意他們也有了臨時假期。
不知道是不是沒有直播的緣故,南枝覺得院子內外很安靜,安靜到幾乎能聽到遠處山路的汽車引擎聲。
不過南枝沒有放在心上,她只關心眼前的一一。
南意再次乖巧地點頭:
“寫完了,媽媽要檢查嗎?”
南枝沒急著回答,反而有些不可思議。
她問出了早就想問的困惑:
“一一,媽媽覺得你來了翠水村之后,好像……變了很多。”
哪里有所改變?自然是對于上學的態度。
在翠水村待了近一個星期,除了南枝生病那兩天,他也跟著沒去學校,而其他的日子,南枝在南意身上看不到半點對學校的抗拒!
要知道,之前南意讀幼兒園,南枝只覺得,每天早上的分別對南意而言都宛若一場酷刑。
他背著小書包、低落地走在進校的道路上,小背影若秋風蕭瑟,那叫一個孤獨、失意、可憐……
好幾次南枝都差點兒開口,讓他不用去好了。
最后硬生生用理智剎車,知道南意去學校是必須適應的過程。
但是呢。
來到翠水村的村小之后,南枝在南意身上完全看不到這類問題!
他每天早上都是精神飽滿、對去學校這件事毫無抗拒!
包括做作業這件事,其實小林老師對南意戚章是沒有抱任何期待的。
哪怕她知道南意是個高智商的天才寶寶,也沒有想過要南意強行融入小學生的生活,把他們帶到教室里,更多的像是一種順帶照顧。
小林老師從不要求南意和戚章要做作業,就連班上的其他學生,也不覺得他們必須交作業。
結果南意每天都會積極地完成作業,偶爾還會讓南枝幫忙檢查有無錯漏。
短短幾天內,他就已經自學完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本,最近剛跟同學借了二年級的課本在看。
……如此狀態,和之前的幼兒園厭學兒童簡直判若兩人!
所以,南枝很好奇促使南意改變的契機是什么。
她問了,南意扭捏了一下,還是老老實實回答:
“因為……讀書很難。”
“什么?”
南意鼓起勇氣,微微拔高音量說:
“因為讀書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聽小虎哥哥說,他差點兒就不能上學了,是張老師去他家里,找他爸爸媽媽談了很多很多次,才終于讓他們同意小虎哥哥上學,所以小虎哥哥告訴我,要珍惜讀書的機會。”
小虎?南枝記得這個孩子,那是小班里最成熟穩重的男孩兒。
因為他性格緣故,小林老師特意把南意安排到他附近,就希望小虎能看顧著他。
像是小虎這樣父母不允許讀書的例子,南枝也了解過不少,雖說國家要求九年義務教育,絕大多數地區地區都在實行。
但總有些地方,囿于長輩認知以及經濟狀況,而有很多孩子喪失了讀書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