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第408章 ,第一起專利官司與獨立王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408章 ,第一起專利官司與獨立王國

第408章 ,第一起專利官司與獨立王國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8日  作者:小兵王2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小兵王2 | 秦末 | 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第408章第一起專利官司與獨立王國

第408章第一起專利官司與獨立王國


大漢十年,十二月十五日,長安城,兄弟紡織廠。

徐凡帶領少府令陳錘來此視察,兄弟棉紡廠的廠房極大,內部有三百多架新式織布機,不斷的咔嚓咔嚓的織著布匹。

徐凡撫摸著一匹剛剛織好的布匹,既有絲綢的爽滑舒適感,又有棉布柔和的手感,看上去像棉布又像絲綢。

廠長艾強激動道:“這是我們根據陛下您提議織出來意見,織出來的新式布料,夾絲棉布,既有棉布的柔和保暖又有絲綢的舒適感,可以說是集中了絲綢和棉布的優勢為一體,現在這種新式布料出廠價達到3000錢一匹,卻依舊供不應求。”

陳錘笑道:“看來你們廠又要大賺一筆了。”

這段徐凡和陳錘只看匈兄弟紡織廠外面的馬車排著長龍的隊伍就知道了。

兄弟棉紡廠最開始是生產棉布為主,羊毛布為輔的紡織廠,棉花這種原材料被大漢兄弟紡織廠把持,當時兄弟紡織廠一匹棉布的出廠價6000錢。

即便是這樣,前來兄弟紡織廠訂貨的商隊,依舊求著艾強多給他們一點棉布,當時即便是兄弟紡織廠的普通工匠,都被商隊的人搶著請客吃飯,只為多弄一點棉布。

當時兄弟棉紡廠的工匠,也是整個長安城俸祿最高的工匠,因為兄弟棉紡廠的工匠占據了廠子百分四十九的股份,他們除了俸祿之外,年底還有一筆比俸祿高幾倍分紅。

最多的一個月,兄弟紡織廠普通工匠賺5000錢。轟動整個長安城,因為這個數字即便是在長安城,他們也是最高收入的一批人之一。

無數長安城的工匠,都想要成為兄弟紡織廠當中的一員,只可惜老員工卻不愿意,兄弟紡織廠增加工匠。

因為兄弟紡織廠不講編制,講同工同酬,雖然因為技術崗位不同,工匠的收入也會不同,但同等職位工匠的收入是一樣的,他們分紅是按照人數分的,工匠越多,他們分到手中的錢就越少。

他們也算是長安城最辛勞的一批工匠,為了自己的俸祿也會把自己壓榨到極限,每個人都是多面手,他們最少的人數來做最多的事,以此減少兄弟紡織廠的工匠數量,獲得最多的收益,有的后世華為模式的感覺。

這種模式總好過后世那種正式工不做事情,再弄一批低級臨時工,做事情的賺不到錢,不做事情的反而待遇好的模式。

所以徐凡對這種模式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看看能不能闖出來,好歹在兄弟紡織廠壓榨自己,獲得的收益大部分都歸自己了。

但紡織業的技術并不算太高,大漢的棉花種植數量,每年都以幾倍數量增加,到了大漢八年的時候,大漢種植的棉花超過了百萬畝。

棉花不算是緊缺的原材料,各地的紡織廠也開始紡織棉布,棉布的數量大增導致價格也快速下跌,從最開始的價比黃金到現在一匹棉布只要千錢也不過五年的時間,制糖業的慘案再次在棉布上出現。

兄弟紡織廠從奢侈品工廠,快速跌落成為大漢的一個普通的紡織廠,廠里的工匠收入也快速下降,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左右,雖然這也比長安城紡織廠高三成,但降薪帶來的落差是巨大的。

長安城的不少八卦黨,都以此來嘲諷兄弟紡織廠的工匠,畢竟他們是自己收入的幾倍,但做的事情卻是一樣的,很多人都對他們感到妒忌,現在他們倒霉了,自然會有很多人幸災樂禍。

面對這種情況艾強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而徐凡這個時候也給艾強一個點子,就是用棉紗和絲聯合起來弄一種新的布料,就是現在的夾絲棉,他是在后世看小說當中了解到這種棉布的。

而這種棉布的難度也不大,經線用棉紗,緯線用絲,連機器都不用改就可以紡織出來。

這種棉布一出現,以其獨特的質感,受到整個大漢上層人士的哄搶,一匹布的價格一度逼近5000錢。成為了大漢上等布料之一。

同時這事情也導致了大漢第一起專利官司,夾絲棉布只是一個點子,并沒有太多的技術難度,可以說大漢任何紡織廠都可以制造夾絲棉布。

所以這種新式布料剛剛出現不到一個月時間,長安城的紡織作坊就開始山寨。

這讓兄弟紡織廠的人大怒,這些山寨的人是要把他們的飯碗都給砸,于是他們紛紛去圍堵山寨他們布料的紡織廠,引發了一場幾百人的火拼沖突。

最終這事情引起了整個大漢的高度關注了,廷尉吳軍親自審理此案。

而這個案子也引起了大漢民間的重視,現在大漢的紡織廠數不勝數,長安城已經有好幾家紡織廠已經生產了夾絲棉布,要是判決對他們不利,這棉布就不能賣了,這其中不乏有大的紡織廠,甚至大漢官營的紡織廠。

最后長安城萬眾矚目之下,吳軍根據大漢的專利法,認定山寨的紡織廠有錯,賠償沖突損失,并且賠償兄弟紡織廠10萬錢專利損失。

這個判決轟動整個長安城,大家第一次才知道有專利這東西,但不少人卻想起大漢剛剛建立的時候,就有戲班主山寨朝廷的戲,最后必須才弄出專利這東西用來維護戲曲團的利益。

只是大漢的百姓都沒有在意,現在卻是第一次知道了專利的重要性。

因為有專利,兄弟紡織廠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其他紡織廠想要生存這種夾絲棉布,只能找艾強商議,給多專利費合適?

艾強也毫不客氣的獅子大開口,一匹布專利費200錢,這些作坊主都覺得艾強太貪心了,什么都沒有做,就出了一個點子,就想要200錢的專利費,搶劫都沒有這樣的。

但艾強卻向這些長安的作坊主保證,他專利只授予長安城的作坊,以此來保證他們的利益,要是這就不答應那他就自己生產。

最后這些紡織廠的作坊主計算一下,要是只有長安城能生產夾絲棉布,他們就可以控制價格,每匹布賺個上千錢不成問題,和這個利潤一對比,200錢的專利費就算不得什么了。

于是長安城上百家紡織廠,都得到兄弟紡織廠的授權,可以生產夾絲棉布,兄弟紡織廠因為夾絲棉布的專利,一舉獲得了上千萬錢的專利費,轟動了整個大漢。

很多腦子活的人也開始想弄出一個值錢的專利了,甚至有人通過夾絲棉布想到能不能用麻線和絲和棉紗,弄出什么夾麻棉布,或者絲麻布等等,一時間大漢申報專業的人多了很多。

因為有新式的布料兄弟紡織廠利潤大增,當然有了棉布的教訓,艾強也不敢分太多的錢財,而是囤積一部分錢財應對危機。現在兄弟紡織廠工匠的收入雖然達不到巔峰期的56萬錢,但一年也能賺23萬錢,在長安城也是高收入人群。

看完新式的夾絲棉布之后,艾強帶領徐凡來到一個小車間,里面可以聽到“突突突”的蒸汽機聲音,只見一臺簡易的蒸汽紡紗車不斷運轉,在蒸汽動力的帶動下,三十個紡紗錠在不斷運轉。

蒸汽紡紗車的實驗室安置在兄弟紡織廠一旁,主要是方便來驗證新式蒸汽紡紗車的效率。

在實驗的大匠李雷看到徐凡驚喜道:“陛下,您怎么來了?”

徐凡驚訝道:“蒸汽紡紗車進步的如此快了。”

李雷笑道:“商賈的錢可不好拿,這都一年時間了,再沒有點進步,那些投資的商賈要殺了小人。”

有了充足的實驗經費之后,李雷這一年來做了幾十個蒸汽機模型,不斷改進馬力,減低成本,提高穩定性,才有現在這個試驗品。

李雷笑道:“這個新式的紡紗車,用的是鑄鐵作為氣缸,各個零部件的成本也極大減低,馬力卻大了三倍,現在這樣一臺蒸汽機成本只要5萬錢,能連續運行好一個月時間不成問題,已經可以達到實用的標準,能競爭的過大型水利紡紗車。”

艾強道:“你這個蒸汽機真能良好運行一個月時間,某就買20臺。”

艾強也是知道蒸汽機的,效率上的確比水利紡紗車要好,但經常出現事故讓艾強不敢購買。

李雷道:“要是沒有平穩運輸一個月時間,我們包退。”

艾強道:“那就給某來個二十臺。”

經歷一場棉布的大貶值,艾強的危機感非常強烈,生怕兄弟紡織廠會倒閉,對不起廠里幾百號工匠,他請教天子,問如何避免兄弟紡織廠倒閉的危機。

徐凡告訴他兩個答案,一是要有自己的獨特產品,可以自己定義價格,二就是生產一匹布的成本,比其他紡織作坊更低,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即便要倒閉,也是成本更高的作坊倒閉,這些作坊倒閉了,空出來的市場就會被活下來的作坊占據。

夾絲棉就是獨特產品,讓兄弟紡織廠賺取豐厚的利潤,甚至都不需要他們自己勞動,艾強為了弄出新式的布料,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發小組。

而蒸汽紡紗車卻讓艾強看到減低成本的機會,兄弟紡織廠因為成立的太晚,渭水的土地早被其他紡織廠占據,他們的紡紗車效率一直不如那些擁有水利紡紗車的作坊,而現在李雷的這個發明讓艾強看到超越那些老廠的希望。

而后徐凡又參觀了兄弟紡織廠的附屬幼兒園,小學和醫館。

艾強自豪道:“我們的工人上班只要把小孩放就可以得到照顧,連看病都不需要花錢,極大解決工匠的后顧之憂,讓兄弟們可以全身心的工作。”

因為兄弟紡織廠算是高附加值工廠,每年的利潤有幾千萬以上,所以他們的幼兒園和小學都建設的極其好,全新的磚樓,里面的桌椅板凳都是新式的。

不要看這點簡單,但在長安城當中都沒有幾個小學可以做到,大部分的小學都是叫學生自己去家中拿凳子到學校。

大漢的教育經費已經突破了7萬金,但對于大漢龐大的兒童來說,這點教育經費還是杯水車薪,勉強只能完成六年小學教育,大部分學生都只能用舊課本,而在鄉里學生,只能是老師在黑板上寫課本內容,學生自己抄,這個時代的教育,主打節約,各種教育資源都盡量做到回收使用。

陳錘道:“兄弟紡織廠還幫長安令大忙,這里有一半的學生都是長安城的貧瘠子弟,要是沒有兄弟紡織廠的幫忙,這些學生只怕連書都讀不起。”

艾強笑道:“這是我們墨者應該做的。”

說句實在話,因為有后世的教訓,徐凡其實是不愿意大漢出現太多這樣的廠辦學校,用作坊的錢來提供公共服務設施。

因為這樣的作坊在后世都沒有好的名聲。什么封閉的獨立王國,作坊病,大而臃腫,近親繁殖,總之各種不好的名聲通通都有。可能是徐凡是農戶的兒子,沒有享受給作坊好處,自然也不懷念那段時光。

但世界不會認為個人的意志改變,徐凡不喜歡這樣,但大漢下面的大作坊卻紛紛開啟這樣的模式,兄弟紡織廠這都不算什么。

長安車馬廠那才叫獨立的王國,他們占據一個市坊,里面有獨立的小學,中學,圖書館,戲院,醫館,甚至還有一個家屬辦的小市集,有護廠隊來維持長安車馬廠占據市坊的秩序。把這里單獨分成一個縣,連漢吏都不需要派遣,他們完全可以自成體系。

大漢其他的巨型作坊也是這種樣子,紛紛建設大而全的設施,很多甚至都不是他們必須的。

但造成這種原因的主要責任卻是大漢朝廷,大漢雖然發展的很快,每年朝廷財政增加的也很快,但大漢朝廷要做的事情更多,要維持整個大漢的馳道,修補城墻,修水渠,建立碼頭。

要是其他封建王朝,可以用徭役以最低價格來維持這些基礎設施,但大漢卻只能雇傭民夫,如此的花費自然遠遠高于其他封建王朝。

大漢朝廷每年都要投入巨大的錢財用來維護基礎設施,修新的水渠,軌道等設施,大漢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永遠是緊缺的,地方上太守永遠有無數個要花錢的項目,每一個都看上去非常急迫。

徐凡即便是天子也不太好厚此薄彼,他只能盡量維持整個大漢相對公平,這就導致了長安城這種天子腳下也非常缺錢財來做基礎的投入。

畢竟越是富裕的郡縣,當地百姓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就越是高,花費反而越大,就像三川郡就想要學習長安全面改造洛陽城,相對貧瘠的東郡也想要修一條黃河大橋,甚至已經完成改造的長安城還有幾十個市坊要重新翻修。

在這些情況下,地方上的漢吏自然也不會只等朝廷的轉移支付了,他們只能把目光投向本地那些錢財充沛的巨型作坊,用他們的錢幫忙解決地方上的基礎設施問題。

于是,即便是徐凡說過多出,作坊的主要職責就是賺取利潤,朝廷的職責就是維護地方發展。

但那些作坊在地方上,他們一不想得罪地方官員,二也喜歡通過這樣的方式擴大他們對地方上的影響力,雙方是互惠互利。

于是徐凡在電視當中看到過的,那些作坊小社會模式,一個個在大漢朝廷的土地上遍地開花。

徐凡知道這事情也是無可奈何,這種事情已經是大漢所有郡縣都這樣干,除非大漢朝廷能給地方上充足的轉移支付,地方的府衙就會接過這個任務,但顯然現在的大漢是很難做到的。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漢有大量的作坊背上朝廷的任務。

徐凡對艾強道:“最近這段時間你要謹慎擴張,外面的貨款能收就盡早收回來,欠款的客戶能不做就盡量不要做。”

艾強遲疑道:“陛下您不是一直要我們擴張這種模式?”

徐凡想了想用一個艾強能理解的話道:“記得我大漢剛殺了關中時期的糧價嗎?”

艾強道:“記得,當時關中糧食價格每石突破了千錢,要不是天子您的賑濟,屬下早就被餓死了。”

徐凡道:“即便有朝廷的政績,關中糧食的價格還在百錢以上,但過來不到兩年時間,要不是有朝廷的大量收購,關中糧食的價格連50錢都維持不住,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艾強道:“我大漢穩定天下,百姓能安心耕作,糧食產能大增,價格自然就降低了。”

徐凡道:“朕更加習慣說是糧食的產能過剩,而現在紡織業也可能要產能過剩了,布匹和糧食不一樣,糧食即便有多,還可以做飼料,釀酒。

但布匹生產出來是要人購買的,要是沒有人購買,作坊主就沒有錢購買原材料,沒有錢支付給工匠,沒有賣出去的布匹是不能叫商品的,這一切的經濟循環都會停滯,這個時候誰手中有的錢財越多,才越能存活下來,壓的貨物越多越容易倒閉。”

艾強有些震驚天子的話,但還是點頭道:“諾!”

(本章完)


上一章  |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