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第391章 ,大漢復雜的金融情況和對呂宋的教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391章 ,大漢復雜的金融情況和對呂宋的教化

第391章 ,大漢復雜的金融情況和對呂宋的教化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9日  作者:小兵王2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小兵王2 | 秦末 | 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第391章,大漢復雜的金融情況和對呂宋的教

第391章,大漢復雜的金融情況和對呂宋的教


從徐凡定下產業也是國本這個策略之后,大漢就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均田讓百姓富裕,新式的高爐,紡紗車,紡織機,讓整個世界貨物充足,對海洋的開發,為大漢每年帶來了上百萬金的財富,平均大漢的每一戶,每戶增加一千錢的財富,整個天下的財富在快速增加。

當商品越來越繁榮的時候,大漢也遇到了封建國家經常會遇到的問題,那就是貨幣跟不上經濟的發展。

這種問題唐之前的朝代是用布匹充當等價物,兩宋用鐵錢交子,明朝則是寶鈔,后期全世界的白銀流向明朝,于是銀子成為了明朝最重要的貨幣。

而大漢則是因為發展的速度太快了,遠遠超出了封建時代的速度,幾乎可以和后世媲美。

大漢的科技水平自然是比不上后世的。但人均占有的資源多,科技世界領先,占據產業鏈上游,大漢的這些手工業作坊,普遍利潤超過了三成,利潤翻倍的高精尖產業也是比比皆是。對比后世制造業百分之一,百分之三的利潤率,大漢的作坊主無疑生活在一個黃金年代,只要不是特別無能的,開了作坊就能賺錢。

貨物的快速增加導致大漢這種以金為上幣,銅為下幣的雙本位貨幣難以支撐大漢的經濟發展,好在徐凡及時弄出了紙幣,加速了商品的流通,維持住大漢經濟的發展。

但大漢的經濟可以高速發展,但人的觀念卻很難快速轉變,大漢的商賈階級因為要販賣貨物,快速擁抱紙幣這種給他們帶來便利的貨幣。

但在大漢普通的百姓,他們是不怎么認可紙幣的,手中有紙幣都會馬上花掉,或者用來抵稅,他們更加信任的銅幣,所以在大漢的底層交易,紙幣的使用寥寥無幾。

于是這就導致了大漢的貴族喜歡用黃金,大漢的商賈階級喜歡用紙幣,大漢的普通百姓交易喜歡用銅幣,三個階層,三種貨幣在大漢流通。

而這兩年大漢民間也日漸富裕,徐凡舉傾國之力的伐齊,漠北大戰雖然給大漢朝廷帶來巨大的壓力,但卻也給大漢的民間帶來200萬金的財富,這些財富全部流通到大漢的最底層。

于是在兩次大戰之后,大漢的經濟發展火熱,手中有了錢財的百姓開始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他們也和后世的農戶一樣,積攢錢財給自己家建新房。現在不單單是關中,中原,河北,江淮富裕地區的農戶也開始修建磚石結構的雙層樓房。

所以現在大漢的情況不單單是中上層富裕,底層的百姓手中也積攢了一些財富了,這就導致原本天下的銅錢不但不夠行商的貨品流通,連底層百姓小面額的流通都有點不足。

貨物多,錢幣少,自然就導致大漢通貨緊縮了,一般的封建君主不會在意這樣的事情,但徐凡卻明白通貨緊縮對手工業的傷害是極大的,但紙幣此時又得不到大漢底層百姓的認可,所以此時陳勝他們找到的大銅款算是解決了大漢朝廷的燃眉之急了,呂宋對大漢的戰略意義提升到和香料島一個等級。

新來的移民休整十日后,于然這批工匠坐上馬車,前往呂宋國的煉銅工業區。

保護這些工匠的屯長道:“這里到處都是野人,你們不好最好不要單獨行事,去了礦廠也不要離開居住區,不然容易小命不保。”

于然驚訝道:“怎么還會有野人。”

其他工匠臉上也是一臉惶恐,他們生活在安逸和平的大漢腹地,突然聽到四周有危險的野人,讓他們內心害怕起來。

屯長淡然道:“這里本來就是他們的地盤怎么會沒有野人,不過他們的實力很差,只要你們能鎮定起來,一把匕首也可以弄死他們,所以在呂宋你最好多練武,出去的時候最好也是武器不離身,我等雖然會去救你們,但你們沒有自保之力的話被野人吃掉,我等也只能帶回你們的尸骸了。”

“這里野人還吃人!”這更加讓人害怕了。

“怕有什么用,這就是你們以后的生活了,你們最好早點面對。不然就真死在這片蠻荒之地。”

目前來說呂宋國的開發重心在一南一北。

這其中北則是指碼頭區和居住區,呂宋國大部分人口在此地,陳勝他們主要開發的也是此地,在這里修筑了城池,開墾的土地,修建水渠,修建石制碼頭,此地是呂宋溝通大漢的唯一途徑。

其中南便是指現在于然他們去的銅礦區。銅礦區距離碼頭區有60里,而煉銅廠為了生產方便,陳勝他們在附近建設了高爐,還有其他一系列配套的作坊,像什么煤炭,磚窯,木材加工廠等,讓這片蠻荒之地得到一點文明的痕跡,過后用一條簡單的土路連接這兩個地區。

但同樣因為這里深入呂宋島內部,四周的野人也有仇視呂宋國的,認為陳勝他們亂砍亂伐,破壞了他們的獵場,野人想要驅趕陳勝他們。

而陳勝自然不可能放棄銅礦區了,于是雙方起了不少沖突,當然每次都是呂宋一方大獲全勝了。

但這導致雙方的關系極差,加上陳勝他們畢竟是少數派,經常有野人來騷擾銅礦區。

為了保護礦區的安全,陳勝把礦區要塞化,修筑了一道木制圍墻把銅礦區包圍起來,并且在險要之地,設立了防御的哨所,礦區還有100全副武裝的士兵,足夠讓他們以一當十擊退敵人。而就這樣陳勝還覺得不保險,現在更是弄了5門火炮,10門迫擊炮,現在全部運輸在礦區。

這支隊伍行進了半日,他們只能看到無邊無際的熱帶雨林,和各種沒有見過的鳥類和動物,這些工匠各個臉色難看,他們很難相信這種地方有人居住。

“我們到地方了!”屯長大叫道。

這個時候于然才看到高聳云端的煙囪,這就是煉銅廠的高爐,也是整個呂宋科技含量最高的建筑,可以說這個工業區的一切配套設施都是為這座高爐建設。

他們很快看到一座木材制造的城墻,他們進入城池,發現里面設施不差,平整的居住區,作坊區,倉庫區,軍事區,內有寬闊的街道,諸如水井,倉庫,武庫,他們甚至還看澡堂,食堂,酒館,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是一個小而精的城邑。

很快于然他們就被分配到作坊區做事情,他看到一座小型高爐,里面在不斷冒著熱氣。

一個大匠走到于然等人面前道:“伱們懂如何操作高爐嗎?”

于然皺著眉頭道:“某在長安鋼鐵廠實習過三個月,但跟著的大匠操作的都是10萬斤的高爐,這種1萬斤的高爐因為污染大,效率低,已經在大漢內部淘汰了。”

大匠驚訝看著于然,能去長安鋼鐵廠實習可不簡單,他問道:“你上的是什么學院?”

“墨子學院!”

大匠更加驚訝道:“上面如此大方,居然把你這樣的士子都派遣到這種蠻荒之地。”

于然一臉黯然,他的父親是邯鄲小吏,屬于那種平庸的漢吏,沒有太強的才能,只知道隨波逐流。

吳畔在邯鄲大肆腐敗受賄,為了防止本地漢吏告發他,大肆拉攏本地的漢吏,對于不接受他拉攏的漢吏則極盡排擠打壓,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隨波逐流投靠吳畔,收受幾十萬錢的賄賂。最后邯鄲窩案爆發,他父親被絞死,他也受到牽連被貶到海外。

大匠看于然的神情知道他有故事,但也沒有細究,能來這里的哪個沒有故事,而是大吼一聲道:“每人分一個學徒,帶他們一個月時間。”

與此同時,呂宋城外。

吳勛帶著自己的母親和三個弟弟來到一塊荒地上道:“這是陳伯分給我們的荒地200畝,只要開墾出來,足夠養活我們全家了,陳伯還看著父親的面子上給我們家一頭牛,10個農奴,以后孩兒要跟著陳伯做事情,家中之事就要靠母親來照看了。”

陳勝還是給吳勛他們優待的,給了最好的農具和耕牛,還有十個農奴,還在呂宋城給他們一棟好的木屋,他們的土地也更加靠近主城,能給的優待算起全給了。

在呂宋城,土地可以隨意開墾,但效率卻不怎么高,甚至整個呂宋連耕牛都沒有超過百頭,面對這種情況陳勝就以牛力不夠,就用人力來彌補,每個愿意開墾土地的農戶都可以分到5個農奴,在漢人的指揮下開墾土地。

陳勝好歹跟了徐凡十年,深受徐凡影響,他對奴隸制本是深惡痛絕的,挖礦因為要死人,不得已為之。

但在其他行業,他可不想繼續推廣奴隸制,他本想把其他野人教化成為農戶給他的呂宋國提供糧草。但現實卻狠狠的打了他的臉,這些野人根本就不會種地,甚至可以說稍微復雜點的事情他們都不會做,而且他們也極其散漫,經常做一些他難以理解的事情。

哪怕是修城墻這樣簡單的事情,他們也要人盯著一步步做,稍不留神他們就會讓墻體垮塌,以至于陳勝都不敢讓他們修城墻,只讓他們做打灰這樣簡單的勞動力。如何利用這些野人勞動力,成為了陳勝最大的難題。

最后趙高給了陳勝意見,就是把這些奴隸分給呂宋的農戶,一戶農戶分五個奴隸,由農戶帶著這些奴隸勞動,這既可以給農戶提供勞動力,解決耕牛不足的問題,又可以讓農戶教這些這些奴隸學習做一些有技術含量的農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能做一些體力活。

最終于陳勝向現實妥協,向著整個呂宋宣告,只要愿意在呂宋開荒的農戶,呂宋提供全部農具和五個奴隸,前5年免任何稅。最終于農奴制度在呂宋生根發芽。

吳勛母親道:“你好好跟著陳伯做事情,萬萬不可學習你父親。”

吳勛母親對吳畔是死心的,她是吳畔的糟糠之妻,等吳畔跟著徐凡發達之后,他就看不上自己的妻子了,只是徐凡用人對道德有要求,他也不敢休了自己的糟糠之妻。吳畔就干脆把自己的糟糠之妻留在老家照顧小孩,他自己在邯鄲花天酒地,不斷納妾。

吳勛母親對此也沒有辦法,她按照這個時代的習俗照顧好吳畔的親人,但她卻萬萬沒想到吳畔會做出這種牽連整個家族的事情,讓他們家從大漢的開國貴族,一路下滑到海外罪民。

吳勛道:“孩兒知道了。”

陳勝,趙高兩人來到呂宋小學外。

此地有上百名男女小孩,他們都是四周親近呂宋部落首領的小孩。陳勝他們來到這塊蠻荒之地,極大增加了呂宋的文明進度。

以前這里野人只能靠打獵生活。但陳勝他們來之后,這里就有了水稻,就有了布匹,食鹽,糖,因為陳勝帶來的貨物太多了,可以直接給四周部落利益,所以除了和呂宋國有直接利益沖突的部落,大部分部落還是比較親近呂宋國的,因為呂宋國能帶來他們想要的一切貨物。

而陳勝和趙高也知道,自己在呂宋是少數派,要是一直和他們起沖突,吃虧的必然是呂宋國,更不要說陳勝還承擔給大漢輸送銅錠的責任,沒有精力給這些野人打游擊戰。

于是趙高想到了分化挖掘這些野人勢力,靠近他們的野人部落就用食物,布匹,鹽,糖誘惑他們成為自己的盟友,驅趕他們對付那些對呂宋有敵意的野人部落。

就這幾個月時間的情況來看成效是極其明顯的,呂宋國和野人部落的直接沖突減少,銅礦區的襲擊頻率也明顯下降。

而且趙高還給那些親近呂宋國野人部落首領,商定出一個購買奴隸的協議,一匹布或者5石糧食就可以購買一個野人,男女老幼不限。

這一下讓整個呂宋野人部落轟動了,他們本就有獵頭的習慣,現在干脆改成抓奴隸,因為趙高的這份改動,平靜的呂宋開始變得沖突不斷。

呂宋的原始森林當中無數的小部落消失,而這呂宋城當中出現了無數的野人奴隸。

陳勝最開始本不想用這樣的方法抓捕奴隸,但趙高的一番話讓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挖礦就要死人,不用這些野人,難道讓自己的百姓填入礦坑。”

陳勝知道即便是條件最好的關中,也避免不了礦難的發生,天子不得已都要引進胡人礦工來挖礦。更加不要說呂宋這樣條件惡劣的地方了,每挖出一船銅礦都要死十幾個人,呂宋本就沒有多少百姓,只能讓本地的野人去填坑了。

于是為了抓捕奴隸,陳勝送了一些皮甲給親近呂宋的部落,讓防御上了一個層次,能更加有效率的抓捕呂宋四周的野人。

半年時間呂宋國就多了兩千多奴隸,也就是靠著這些奴隸,呂宋才能建立現在的碼頭,城邑和銅礦區。

當然陳勝也沒有忘記教化之道,光靠朝廷移民,整個天下有幾百諸侯國,各個都需要移民,即便他身份特殊,也很難分到多少,壓榨奴隸只能算是霸道,教化野人成為漢人,才是他呂宋國發展的王道。

“我是大漢人!”一個夫子指著黑板上的漢字道。

“我是大漢人!”幾十個幼童大聲朗讀道。

“我愛自己的祖國。”夫子再指著下面一段話。

“我愛自己的祖國。”幼童繼續大聲朗讀道。

趙高欣慰的看著這幕道:“國主,現在這個小學才只上百學生,太少了,這次遷移過來的移民大部分都識文認字,我等可以把小學擴招到上千人,把四周部落的小孩統統納入教化當中。”

“那些年長的野人已經思維固化,難以教化,讓他們成為奴隸我大漢呂宋國開墾土地,挖礦足夠了,想要讓他們成為一個合格的漢人太難了。”

不怪趙高這樣想,成年的野人大部分到現在也只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漢話,而這片學生卻已經可以熟練用漢話和他們交流了,還學會了上百簡單的漢字,對比一下雙方的教育成本,趙高自然傾向于教化小孩,把他們培養成為本土的第一代漢人。

陳勝道:“國相此言深合某之意,告訴這些野人首領,每送來一個孩子來學習,就可以獲得一石糧食。”

“讓下一批運輸隊增加一倍的糧食,整個呂宋島的野人預計不到10萬人,他們的小孩也就23萬人,這點人我們呂宋國還是養的起的。”

陳勝跟著徐凡學習了好幾年,也學會了他一些做事的方法,他明白自己在呂宋的基本盤就是這些小孩了,所以對他們的培養是舍得花錢的,為了阻斷他們部落對小孩的影響。

這個小學進行封閉式管理,并設置了嚴格的作息制度,每周一至周五早上到晚上排滿了課程,周六進行農業學習,教導這些小孩成為一個合格的農夫,只有周末小孩才會回到他們的母親身邊。

陳勝就是打算通過教育,灌輸大漢思想,教導他們合格的技能,讓這些學生成為自己的基本盤,要是兩三萬小孩都被他教化成為好漢人,要不了十年時間,整個呂宋島都是屬于他的。

(本章完)


上一章  |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