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第385章 ,稅改與分歧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385章 ,稅改與分歧

第385章 ,稅改與分歧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08日  作者:小兵王2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小兵王2 | 秦末 | 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大漢八年,十一月七日。

徐凡返回的隊伍一路從平虜堡,雁門軍,云中郡來到九原郡,最后由九原郡軌道快速向關中進發。

而跟在徐凡一起回長安城的,還有此次立功的5000余基層軍官士兵,他們一部分人加入軍官學院繼續成為漢軍當中的一員,還有一部分會加入政務學院,成為一員漢吏,余下大部分則會加入墨子學院,魯班學院等學院,為大漢的官營作坊補充人才。

這些士兵大部分是邊郡,河北之地的士兵。徐凡也非常重視他們。

在大漢的政治版圖當中,河北之地是一個極其被忽視的地區,因為加入大漢晚,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整個河北籍大漢高官不足雙手之數,而這批士兵可以有效改善大漢政治版圖的穩定。

徐凡在休息之時經常和這批士兵交流。問他們是哪里士兵,在戰場上的表現如何?

李煒只能尷尬道:“我等沒有遇到匈奴大部隊,只抓住了匈奴人一個300人的部落。”

徐凡笑道:“功勞不分大小,一場戰爭的勝利也是由一個個小勝利組成的。”

趙忠激動道:“某只恨能力差,不能為陛下您斬下冒頓頭顱。”

而后徐凡看向趙忠,他就是歸化的漢人,此次漠北大戰這樣立下功勞的歸化漢人有百余位,根據鄧宗的回報,此次漠北大戰這些歸化的漢人是最勇猛的,傷亡也是最慘重的一批人,整個漠北大戰漢軍傷亡士兵萬余人,但出身漠南地區的士兵就占據一成。

顯然生活的改善讓他們對大漢有極高的認同感,現在大漠都被大漢占據了,整個大漢內部生活的歸化漢人已經超過了300萬人,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必須讓他們在朝廷和賢者會當中都有他們發聲的渠道。

不能發聲,那么只能被代表了,而被代表的下場,徐凡太清楚了,他在后世的視頻當中看到太多人,拿一瓶礦泉水和一瓶小麥對比,說一瓶小麥比不上一瓶礦泉水,這就是最生動的示例。

而歷史上的東漢王朝,西涼人沒有發聲的渠道,大漢朝廷動不動說什么要放棄西涼,于是董卓帶領西涼軍,直接把東漢朝廷干翻。

徐凡道:“你們在戰場上是英雄,以后建設大漢也要成為英雄,這次來長安城學習是你們的機會,你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大漢的建設出力。”

說完徐凡還測試了一下李煒這些人的文化水平。

結果非常不好,李煒只認識幾百常用字,會背九九乘法表,懂得簡單的加減乘除,大致在小學3年級的水平。

而趙忠更是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大字認識一籮筐,因為經常和商賈交流,算數水平倒是不差,也大概是三年級左右,不能說是文盲,但識字真不多,只能說是半文盲。

徐凡干脆命人找了一些小學的書籍交給他們道:“你們不管以后在軍陣發展,還是其他地方發展,學問都是你們發展的基石,要活到老學到老。正好這段時間都坐在軌道馬車上,你們利用這段時間加強學習,朕這段時間晚上會來抽查你們學習的成果。”

李煒和趙忠兩人只能皺著眉頭露出一個為難的笑道:“遵旨!”

于是從坐上軌道馬車開始,馬車隊伍當中經常傳出背書的聲音。

而在馬車外騎馬的胡人部落首領聽到這聲音奇怪問道:“這是什么聲音?”

劉邦會心一笑道:“這是我大漢士兵學習的聲音,跟著你們一起的士兵都是這次漠北大戰的功臣,他們此次去長安的學院學習,學成之后就會成為我大漢的棟梁。”

柯虎驚愕道:“大漢的勇士居然如此好學,難怪匈奴人不是伱們的對手。”

這次帶這些部落首領去長安城,徐凡為了讓他們安心,找來劉邦作陪他們,帶著這些人去長安城吃喝玩樂。

而劉邦面對這樣的好事,當然熱意之至,所以在諸侯大會結束之后,他就跟著徐凡一起去長安城。

劉邦笑著對柯虎這些人說道:“你們算是有福了,長安城是天下第一的城池,乃公我都想一輩子活在長安城,但每年也就是諸侯大漢的時候才能來。你們去了長安城就不會想離開。”

柯虎不相信道:“長安能有平虜堡繁華?”

人口十幾萬的平虜堡已經成為了塞上第一大城池,在柯虎看來平虜堡已經是天下最好的城池了,他很難想象還有城池比平虜堡還要好。

休屠王金鵬聽到柯虎的話不由的笑出聲了,這個野人連長安城都沒有聽過。

金鵬是休屠王改的漢名,從大漢的諸侯大會之后,他就知道自己以后回不到大漠了,漢人把自己的部落吞噬的干干凈凈了。

這個時候他極其后悔當初沒有聽冒頓的話,即便打不贏漢人,逃到西域投靠稽粥也好過部落被漢人吞噬的干干凈凈。

但這世間沒有后悔藥,他只能只能裝作對大漢沒有怨言,改了漢人的名字,并且激動的接受了大漢的子爵爵位,跟著大漢天子回到長安城。

柯虎怒視金鵬道:“你這個懦夫有什么資格嘲諷某。”

金鵬聽到此言臉色冷下來雙手摸著自己隨身的戰刀,他可以對大漢卑微,但不代表能接受一個小部落對自己的挑釁。

劉邦馬上阻止道:“這可是天子營地,隨意動武可是大罪。”

兩人這才停手。

劉邦對金鵬道:“匈奴已經并入我大漢了,你們去了長安不要想太多了,想的越多越苦惱,倒不如好好想想自己未來的生活,天子仁義給了你一個子爵,子爵每年的賞金有10萬錢,這筆錢對于普通人自然是一筆財富了,但像你這樣的部落首領,大概率是不夠花的,你還是想想自己未來的到來吧。”

說完劉邦帶著了柯虎。

“未來的道路?”連部落都沒有了,還要去人生地不熟的長安城,他還有未來可言嗎?

大漢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徐凡的隊伍回到長安城,漠北大戰的功臣,被分配到長安的各大學院當中,而劉邦也帶著立下功勞的部落首領開始領略長安的繁華。

徐凡剛想歇息,丞相周章就找到了徐凡道:“陛下,現在大漢的財政極其緊張,為來緩解朝廷的壓力,我等是應該對稅賦再次進行改革了。”

徐凡吃驚道:“還改?”

三年前大漢已經改了一次稅賦體系了,現在還來,徐凡擔心如此頻繁的改稅不利于朝廷的穩定。

但周章卻沒好氣的道:“陛下您花錢起來豪爽大方,季布他們三十萬金的債務,說承擔就承擔,還要再給他們30萬金,漠北大戰已經把朝廷的府庫打空了,甚至都沒有錢財來安置士兵。

接下來的四年,朝廷每年都要多開支十幾萬金用來安置士兵,這對朝廷來說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現在朝廷再次承擔60萬金的債務,這些錢可都是開發錢莊的,是大漢所有百姓的錢,朝廷是要還的。”

徐凡道:“朕當然會還?而且這對朝廷也是好事情,多了河湟和河西之地的領地,朕打算在此建立5個郡,這差不多是關中一半大小的土地,60萬金就可以獲得,朝廷這是賺了。”

周章道:“臣自然知道這點,但陛下您應該量力而為,現在朝廷的府庫都空了,拿什么來還?

60萬金的債務,每年光利息就有12萬金,這個窟窿不填補上,朝廷的負擔只會越來越大。”

就是因為河西距離長安太近,是關中門戶,他才沒有反對這筆交易,能直轄河西之地,大漢朝廷就像伸出了一只手,直接捏住了大漠,對于朝廷統治大漠及其有利,所以即便在財政壓力如此大的情況下,他也沒有反對這筆交易。

但上百萬金的債務就像一座大山壓在大漢朝廷身上,只能逼著周章想辦法處理。想要增加收入,不過是開源節流的手段而已。而稅制改革就是為了增加大漢朝廷的收入。

要知道周章的政治理念是無為而治,像這樣翻煎餅一樣不斷修改法令是他厭惡的行為,但他大漢的現實卻也逼的他不得不進行改革。

徐凡也知道這事情是他的錯誤,于是問道:“丞相你想如何改革?現在大漢的那些有錢人,都去開發漠北了,底層的百姓手中又沒有幾個錢,要是丞相想要從他們手中收刮稅賦,朕是不會同意的。”

徐凡本想拉升天下的糧價,結果根本做不到,以至于大漢的糧食價格比鳥糞石(50錢一石)和水泥(百錢一石)都低。

看到這個糧食價格,徐凡想起后世的情況,只能自嘲大哥不笑二哥。大漢的農戶已經損失了一部分經濟利益了,紡織業的大發展又破壞了農戶另一條經濟來源,徐凡是不會再在稅收上增加農戶的負擔了。

周章道:“臣自然知道我大漢的農戶稅收負擔重,但在我大漢境內卻也不是沒有富戶,臣打算擴大稅丁,嚴抓稅賦萬畝以下到千畝小地主,這些小地主在我大漢盛世積累了56年財富,朝廷養了這么久的魚,也應該讓他們回饋天下了。”

能去漠北的都是大漢的貴族豪商,他們才有這個資本去大漠,但在大漢內部還有一部分縣內小豪強小地主,他們的財富和人脈還不足以參加漠北的財富盛宴。

但在大漢低稅率的情況下,快發展的情況下,也積累了一定量的財富,這些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周章是想從這些人手中刮出一些錢財。

徐凡想了想千畝以上的地主,他們算是我大漢的富戶,他們不是大漢最富裕的那批人,富人金字塔的基石,普遍家庭財富有幾十萬道百萬錢,嚴抓他們的稅賦倒是不會引起天下動蕩。

徐凡還是擔憂道:“朝廷的稅兵不會層層加碼吧?”

其實他明白,他問出這話,這就代表肯定會層層加碼。

周章道:“朝廷這只是在嚴抓稅賦而已,收到的也只是朝廷原本應該獲得的稅賦。”

周章也明白,這種事情肯定會發生,但兩害取其輕,比起獲得河西給朝廷帶來的戰略優勢,這筆債務朝廷肯定是要背的。

但龐大的債務又會影響大漢朝廷正常的運轉,擴大稅源減少債務,那就是朝廷必然要做的事情,周章能做的只是讓人承擔這筆稅賦的人,來承擔這個這個責任,有點波及是在所難免的事情,朝廷的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在周章看來能做到5成,就算把這事情做成了。

徐凡想了想道:“還是把底線提升到兩千畝,同時派遣御史大夫,廷尉嚴格監督此事。”

周章想了想道:“遵旨。”

周章繼續說道:“臣第二個想法就是減少官營作坊的稅賦,增加他們的競爭能力,讓他們奪取民間作坊的時辰,增加朝廷的收入。”

徐凡愕然看向周章,居然暗地里幫官營作坊,這還是他那個無為而治的丞相?

周章臉色有點尷尬,但還是解釋道:“就減少三年,以臣的計算,三年足夠朝廷償還所有的債務了。”

周章之所以有現在這樣的想法,就是因為這兩年民間紡織作坊快速崛起壯大,不管是技術上,規模上,利潤上都開始超越大漢朝廷的官營作坊了。

但大漢紡織業的市場就那么大,雖然還處于擴張當中,但局部已經出現紡織業飽和的情況了,這就導致了不少郡縣的地方紡織作坊,競爭壓力特別大。

今年上計周章就發現,大漢已經有不少的小型作坊開始出現虧本的情況。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民間作坊。

這種情況引起了周章警惕,紡織業可是大漢第一支柱產業,大漢朝廷財政兩成多都是來自紡織業,要是紡織業出現問題,整個大漢的財政體系都有可能出現問題。

所以周章才會有如此想法,他雖然治黃老,但同樣是一個經歷亂世廝殺的漢吏,務實是他的底色,必要的時候他也會使用一些手段來幫助朝廷的作坊。

無為而治只是手段,目的還是為了大漢朝廷的發展。當民間的紡織作坊觸及到朝廷的利益,他也是能痛下狠手的。

但徐凡卻搖頭道:“發展作坊就是要他們去競爭,去拼殺,用這樣優勝劣汰的方法才能弄出一批有戰斗力的作坊,丞相以這樣溺愛的方式來讓他們發展,我大漢的官營作坊肯定會出問題的。”

這點他非常肯定,雖然會有一些好的作坊,但爛泥扶不上墻才是常態,小聰明弄的越多,那些作坊就越稀爛。

發展不能走捷徑,競爭不能走捷徑,已有的歷史已經告訴徐凡,任何走捷徑的人終將被這條捷徑反噬,這點適用于國家,作坊,乃至個人。

徐凡繼續道:“朝廷做事應該公平公正,不到萬不得已,明面上絕不能搞區別對待,不,應該是即便是到來萬不得已,也不能區別對待。

老周,我們接手秦國的官營作坊都是經過你的手,你應該知道在沒有競爭情況下,秦朝的鹽鐵是多么稀爛,這樣的教訓,我們絕不能再犯。”

秦朝是鹽鐵是官營的,到來秦末這些官營的鹽鐵,不但價格高,數量少,而且質量差,鐵且不說,就鹽,一斤鹽能弄出二兩沙子。

徐凡嘲諷道:“還真辛苦那些秦吏能把沙子摻的那么均勻,說是二兩沙,絕對不摻三兩,還真貨真價實。”

周章聽到徐凡的嘲諷默然無語,他是這件事情的親身經歷者,自然明白徐凡說的一點不差了。

他還知道齊國就是用官營壟斷貨物,用周期性的漲價跌價來坑害齊國的百姓。

但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秦國的大軍打進齊國,擁兵30萬的齊國不戰而降。

齊國宗親貴族自鳴得意的用管子的輕重之處壓榨本國的百姓,但最終他們也受到了反噬,他們壓榨百姓積累的財富,被暴秦一掃而光。

后面秦吏也學這套,最終暴秦被他們推翻。

雖然周章知道漢吏不會腐化的像秦吏一樣,但這種事情是需要防微杜漸的,他不但見過始皇帝32年的秦吏,還見過始皇帝22年的秦吏。

當年荀子就評價秦吏“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觀其朝廷,其朝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

誰又敢相信,那些不比周,不朋黨,堪比古之士大夫的秦吏會貪污成群,腐敗成風,在10年內弄的天下崩潰。

最終于周章放棄了補貼朝廷的作坊,讓他們占據競爭優勢的想法。

周章和徐凡商議好之后,就下達命令給周勃,讓他擴充稅丁進行培訓。

周勃大喜找到陳平商議道:“陳相,屬下要是輔助周丞相,完成了這次稅制的改革,三公之位有沒有希望!”

陳平道:“很有希望,但也極其危險,收稅一向是得罪人的事情,更不要說此次你得罪的還是大漢的根基,他們和六國貴族豪強往前不同,大漢要依靠他們來治理天下,不可能像對待六國貴族那樣無所顧及。朝廷也不可能像對待六國貴族一樣,把他們清理出大漢。”

“這次你即便是成功了,當年的李斯就是你的榜樣,他從一代名臣成為忌能妒賢的奸臣。”

“要是失敗了!”陳平搖搖頭。

周勃笑道:“失敗了,屬下大不了退出大漢,去南洋建立諸侯國。”

而后他眼冒金光道:“但要是成了,那宰執天下之位,某也可以做一做。”

眼看著大漢歷9年即將到來,大漢的上層即將更新換代,按照天子的意思,三公退休成為顧問,新的三公則從九卿和大漢兩千石郡守選拔。

大漢宰相權力之大,超過了歷代的宰相,位置也誘惑著整個大漢十幾萬漢吏。

而周勃是距離這個位置最近的人之一,他沒有不拼一把的理由。

他找陳平來商議指示就是想取得陳平的支持。

陳平道:“先從陳郡等大郡試點,逐步擴大,某會讓下面的郡守支持你。”

陳平也想保住自己在大漢朝廷的影響力。陳平很不甘心,他連六旬都不到,正是一個政治家最年富力壯的時候,偏偏要退一下這個位置。

但偏偏陛下說了三公一起換屆,下面的九卿地方的太守也附和天子,他們也想要成為丞相,三公一起換屆,他們的機會就更大了,而這些人當中有很多資歷和功勞都不比他小,他又不是周章這樣的老資格,只能跟著周章退休。所以他選擇周勃作為自己政治影響力的繼承人,讓他不在大漢朝廷也有一定的影響。

大漢歷九年,一月一日頒布了《大漢嚴抓稅收法令》。要求各級漢吏扶助稅監令的,嚴抓大漢稅收落實情況,有2000畝以上田地的富戶不允許有偷稅漏稅的情況,

這份法令一出引起整個天下的嘩然,地方地主豪強各個不服氣,甚至在漢吏群體當中都引起非常大的爭議,因為在大漢境內除了那些有封地的貴族,千畝到萬畝之間土地擁有最多的其實是漢吏,這次精準加稅,是實實在在加到他們頭頂了。

他們可不是農戶,一點發言權都沒有,反而在大漢朝,他們的嗓門是最大的。

于是大漢朝廷內到處都是上書,如此加稅要官逼民反了。甚至連名聲好了十年的周章,現在都有人說他的奸臣了。

這甚至都引起民間的騷動了,幾年前大漢嚴抓萬畝土地豪強,大家的反響不大,因為這樣的地主豪強,基本上都是六國遺留下來的豪強,清理他們普通百姓認為和自己沒有關系,甚至還會拍手叫好,而漢吏也只是認為這是朝廷在執行清理六國豪強行動,清理了他們,大漢的豪強才能上位,他們自然也不會反對。

(本章完)


上一章  |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目錄  |  下一章